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地震

作者:蒲松龄 清代 时间:2023-08-02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地震

诗词赏析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蒲松龄 古诗。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蒲松龄 古诗,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

后来,听说这次《地震》蒲松龄 古诗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注释

[1]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戌刻:晚七时至九时。

[2]稷(jì记)下:地名。此指临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刘向《别录》:“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3]倾仄:倾斜。仄,通“侧”。

[4]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

[5]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

[6]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

[7]缓颊:犹松嘴。

[8]一何:多么。

《地震》蒲松龄 古诗创作背景

蒲松龄描写的这次《地震》蒲松龄 古诗,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蒲松龄 古诗”。《地震》蒲松龄 古诗发生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震级为8.5级,震中在临淄西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莒梁,郯城一带,而临淄属于破坏性地区。

《地震》蒲松龄 古诗鉴赏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与体验,描述了康熙七年间发生在山东的大《地震》蒲松龄 古诗。文章记述《地震》蒲松龄 古诗的过程非常的清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蒲松龄 古诗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从物的角度描述。“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行侧面烘托,写《地震》蒲松龄 古诗严重的程度。最后的耳闻,揭示出了《地震》蒲松龄 古诗破坏的程度,并由此发出了“真非常之奇变”的感慨。

结构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蒲松龄 古诗》的格局虽小,但所营造的结构却完整缜密,平整均衡,单纯精美。记事由隐入显,循序渐进,层层开拓境界,逐步创造高潮、首尾连贯完美,通篇委区尽态。结构的艺术处理,贵在线索的贯穿。它运用自如地按记述文的表现形式,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组装起来,连动式地推到读者面前:

第一幅、烛前对饮图:闻有声如雷,众骇异,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内,震荡图: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第三幅、户外,大震图;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倒屋塌,儿啼女号。人不能立,随地转侧。河水倾泼,鸡呜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图:竞相告语,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后山河图:水井倾仄,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联想到的《地震》蒲松龄 古诗之外的“狼口夺子图”。此图既如绘画,又若小说。

五幅画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大《地震》蒲松龄 古诗的全部过程,正好表明《地震》蒲松龄 古诗发生(第一图)、发展(二图)、高潮(三图)、缓和(四图)、终结(五图)的程序。最后以联想方式出现的“夺儿图’’强化了第四图的思想。这里的文字都有极强的可感性与可绘性。

事出突然,事先没有征兆,只听得隆隆雷声,由远及近,人们惊异,但不知原因。一会儿,桌子摇动,杯子倾倒,屋梁有声,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惊失色,但不知何故。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明白——《地震》蒲松龄 古诗了!才快点跑出来。这种描写是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时惊慌失措,理性思维暂停的实际。以上是室内情况。

跑出屋子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筑物忽起忽落,说明地表在上下颠簸。继之是听到房屋倒塌声、儿啼女号声。刚才是从屋里跑着出来的,所有没感觉到不稳。停下来以后,才觉得站立不稳,于是快点坐下,随地转侧。

此时,人惊恐万状,无暇交流情况。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地震》蒲松龄 古诗停了,人们情绪稍有安定,这时,大家才有可能“竞相告语”,急于宣泄内心恐惧,抱团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没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在《地震》蒲松龄 古诗的当时,不可能了解其他地方情况。震情和缓了,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才互相探访,打听安危,于是外地情况不断传来,才有某处井倾侧,楼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的传闻。

写震前、震中、震后;写房内、房外、街上;写所见、所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条,紧紧相扣,一气呵成。再现《地震》蒲松龄 古诗现场画面,非亲临其境者写不出。

《地震》蒲松龄 翻译、赏析和诗意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

我恰好客居临淄,正和表兄李笃之蜡烛喝。

忽然听到有声音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走。

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

相顾失色。

很久了,才知道地震,各疾病跑出来。

见楼阁房舍,我,再次发生;墙倒屋塌的声音,与孩子啼哭女人号,喧闹和混乱。

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坐在地上,随着地转动。

河水泼起丈余,鸡鸣狗叫满城中。

过了一个时辰左右,才稍微安定下来。

看到街上,就男女裸体聚集,竞相转告,都忘了自己没有穿衣服了。

后来听说某处井倾倾斜,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方向变换;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这真不是一般的奇变了。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蒲松龄,清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相关诗句

《地震谣》[清代] 蒲松龄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积大块作方载,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动摇海水泄。

便恐昆仑八柱折,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

保国如瓯,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忧。

《次韵西叔兄日食地震诗》[清代] 蒲松龄

正月太阳食,六月阴萋萋。

利沔阶成间,桑土为涂泥。

破山覆桥阁,灌城坏河堤。

蜀地五六震,积潦伤农畦。

梓州暑尤异,我兴看朝隮。

出逢七十翁,履敝衣无绨。

前行为余言,老夫齿含齯。

阅事亦已多,近闻何乖睽。

去年大官括隐户,父詈子诅妻悲啼。

大官深居那得闻,小吏鼻息干云蜺。

今年得少休,经风苦凄凄。

番军袭江淮,将士惊噬脐。

四方靡所寄,容身仅坤倪。

灾异又如此,宁保梁益西。

太守闻此言,惕如履征鼙。

又见广文诗,口呿心沈迷。

力能得为仅千里,滔滔四少皆余黎。

《和心渊雷雨地震诗》[清代] 蒲松龄

天公恶作剧,翻手变炎凉。

海运三山动,江高数尺缰。

震雷惊失弛,漏雨苦多状。

不虏填沟壑,真成老更狂。

作者千古名句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出自《疏影·苔枝缀玉》[清代] 蒲松龄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出自《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清代] 蒲松龄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出自《荀子·修身》[清代] 蒲松龄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出自《中秋登楼望月》[清代] 蒲松龄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出自《玉楼春·己卯岁元日》[清代] 蒲松龄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出自《送魏郡李太守赴任》[清代] 蒲松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出自《送柴侍御》[清代] 蒲松龄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出自《伯兮的》[清代] 蒲松龄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清代] 蒲松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出自《观沧海》[清代] 蒲松龄

《地震-头清代尾-头蒲松龄尾-初中文言文,地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