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作者:郑燮 清代 时间:2024-11-15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诗词赏析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注释

(1)选自《板桥家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郑燮在官署中给自己的弟弟的第一封家书。

(2)以…为:把…作为。

(3)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4)了了:明白。

(5)方寸:指人的内心。

(6)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7)即:立刻。

(8)与:和。

(9)与:相关。

(10)孰:谁。

(11)如:比得上。

(12)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

(13)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14)愈:越。

(15)探:探讨,探寻。

(16)出:显露,明白。

(17)研:钻研。

(18)入:深入。

(19)往:前行。

(20)穷:穷尽。

(21)虽:即使。

(22)生知安行:生,出生。知,懂得。安,从容不迫。行,实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23)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24)功:努力。

(25)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洒然:畅快的样子。

(26)《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

(27)四鼓:四更,凌晨1~3时。

(28)苦:以......为苦,对.....感到辛苦。

(29)岂:难道。

(30)以:因为。

(31)过:过目。

(32)了:结束,完结。

(33)再:第二次。

(34)迄:始终,一直。

(35)且:况且。

(36)辄:就。

(37)陋:弊端。

(38)即:就。

(39)《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朝司马迁撰。

(40)以:认为。

(41)为:是。

(42) 会:包围。

(43)观:观赏。

(44)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

(45)耳:罢了。

(46)没分晓:不懂道理。

(47)钝:迟钝,愚笨。

(48)传奇: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

(49)及:以及。

(50)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

(51)亦:也。

(52)复:又。

(53)寓目:观看,过目。

(54)悉:都。

(55)贮:贮藏。

(56)龌龊(wòchuò):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

(57)不得:不能够。

(58)洒然:畅快的样子。

(59)与我何与也:相关[1] 。

(60)暇:空闲。

(61)然:但是。

(62)惟:只有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 古诗简析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结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厨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读书如仅以过目成诵来显示才能,是最不中用的了。

眼看明白了,心却匆匆而过,人心只有一个,要应接诸多事物,哪里能够应付得过来,就像看台上的美女,看一眼就消失了,与我又有什么帮助呢?古往今来能够过目成诵的人,哪一个能比得上孔子?读《周易》到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百几千遍,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讨越明显,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越没有止境。

虽然生知安行的圣,还不放弃像平庸之辈一样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

苏东坡读书不采用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到四更,老吏苦的,东坡却依旧毫无倦意。

难道因为一过就是记,便了却其事!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不读两遍,终究也没留下什么佳作。

并且经过就背诵,又有无所不读的缺陷。

就是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为,而《项羽本纪》中,又因为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最为。

反复阅读,让人欣喜,让人悲泣,都在这几段内。

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不懂事理的笨汉!另外,还有一些不伦不类的传闻故事,粗劣的戏曲作品,以及低俗诙谐的打油诗词等,也过目不忘,就如同厨房内的破烂柜橱一样,臭油坏酱全都放在里面,他的肮脏也不能忍耐。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郑燮,清人。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作者千古名句

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出自《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清代] 郑燮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出自《》[清代] 郑燮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出自《答武陵太守》[清代] 郑燮

饥寒起盗心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清代] 郑燮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出自《己酉端午》[清代] 郑燮

知恩不报非君子

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清代] 郑燮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出自《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摘自清代曹雪芹的》[清代] 郑燮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出自《胡旋女》[清代] 郑燮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出自《小重山·端午》[清代] 郑燮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出自《早冬》[清代] 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头清代尾-头郑燮尾-书信,读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