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杨树之歌
对蜜蜂歌唱
让它收集大量的蜂蜜
给抓蚊子的小青蛙唱歌
让它赶紧抓蚊子
给在学校读书的小学生唱歌
让他的作业越来越好
【第2篇】杨树之歌
对蜜蜂歌唱
让它收集大量的蜂蜜
给抓蚊子的小青蛙唱歌
让它赶紧抓蚊子
给在学校读书的小学生唱歌
让他的作业越来越好
绿树之歌
每当我走在这个充满欢笑和欢笑的校园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多爽啊!这里清新的空气中有一缕清香,温暖中有一丝甜蜜,仿佛一点杂质都没有,真的很清爽!这一切不仅仅是我们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新购置的——棵绿树的功劳。是他们让我们校园的空气和路上的空气大不相同。
学校刚买了一大堆我们不太了解的绿树的时候,我们都很好奇。我一遍又一遍地环顾四周,觉得它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普通树没什么区别,于是对它们失去了兴趣,怒气冲冲地走了,嘴里还嘀咕着,花钱给学校买这么多树,我也很纳闷。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人与树的关系》的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不知道这些绿树不仅可以每天吸附灰尘,还可以像“空气净化器”一样为我们提供氧气,清理废气,净化校园的每个角落!
我们的校园绿树成荫,大约40%的地方都有这样的树。他们每天扮演着“环卫工人”的角色。无论是清晨第一缕曙光落在大地上,还是傍晚最后一缕余晖离开我们,这些绿树都在默默做着更新和通风的工作。
蓦然回首,在绿树相伴的岁月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没有人知道这些树掉了多少叶子,发芽了多少芽。虽然他们总是把“责任”放在第一位,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然而,这些绿树总是不求名利,而是一棵接一棵。春天,他们用绿色装饰我们的校园;夏天,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凉爽的地方;秋天,他们的落叶向我们传递着秋天的气息,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把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带入童话般的梦境;在冬天,它们不仅要继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要给电池充电,以便在来年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保护环境,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难道不需要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吗?如果你也想为环保做贡献,那就从关注和爱护这些绿树开始吧。
校园是我们的校园,地球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地球。只有我们都携手,从我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做一棵无名的“小树”,清新、凉爽、温暖的空气才会永远陪伴着你我,我们才会永远徜徉在大自然创造的美好生活中。
榆林市东环小学6年级:曹元金
(六年级,900字)
学会分享,学会善待--读《少年小树之歌》有感
今天爸爸带回来一份《少年小树之歌》。起初我对它不感兴趣,只是出于好奇,我试着读了一下。不想让我越看越入迷,最后一下子全看完。
书中主人公小舒5岁去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查拉吉山脉。这里有很多有趣又神秘的故事,小书这一年学到了很多:技巧,语言,很多哲理。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中。小树难过的时候,我也和他一起哭;小树开心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笑了。看到所谓的“执法者”为了把小树扔进孤儿院编造了一堆与事实不符的理由,我恨得咬牙切齿,想痛打那些受影响的人;看到幼树被爷爷从孤儿院带走,我又开始欢呼,仿佛被带回来的不是幼树而是我;当我看到小树,它们与森林中的生物和谐相处,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去打猎,不像那些“衣冠楚楚”的绅士们把打猎当成一种乐趣,我再次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你发现了一件好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分享给你遇到的任何人,让好事在这个世界上自由传播。”小舒奶奶的话让我感触良多。分享?什么是分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或缺”。有一本好书,借了不还;得到幸福,却瞒着别人;收割辛苦劳作的果实,拒绝与朋友分享“你什么工作都没干,现在准备吃饭了”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比18世纪的印第安人还惨。
“不以打猎为乐”是小舒家的另一种风格。他们对森林中的小动物很友好,遵守所有的生态规则。他们不杀鹰是因为抓鹌鹑,不为猫头鹰“打工”是因为田鼠破坏庄稼。甚至当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抓火鸡的时候,我们也不忍心把所有的猎物都带走,只留下三只来充饥,让其他的都走。现在,许多人把饲养小动物视为一种乐趣。他们第一次买的时候很兴奋,但很快就充耳不闻,有的甚至不喂,任其自生自灭,饿死。这和小叔“与万物相安无事”的行为大相径庭。相比之下,我们是不是更残忍?一定要学小舒家吗?
学会分享,因为那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学会善良,因为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
(指导员庄)
(六年级,900字)
海棠树之歌
我们叫海棠,
我喜欢整天用优美的声音唱歌。
打雷时高声歌唱,
没人的时候安静的唱。
如果月亮妈妈来帮忙,
我们的歌会变得更好听更好听。
向勤劳的蜜蜂歌唱,
告诉他赶紧采蜜。
为可怜的小乞丐歌唱,
希望它能上学。
唱歌给讨厌的小苍蝇听,
等它做好。
我们唱歌,拉起美丽的面纱,
受到了所有行人的称赞。
我们轻轻地唱歌和鼓掌,
感谢金色的太阳:
春天,它为我们穿上华丽的花衣服。
它让我们在夏天变成绿色,
它在秋天带给我们甜美的果实。
冬天它会给我们盖上温暖的被子。
讲师:王东彦
手稿于2006年4月完成
(注:本文发表于2006年6月13日《教育导报》)
(六年级,300字)
11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