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上海中考作文试题,可以发现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是考试中的热点话题:《我也衔过—枚青橄榄》 (2000)、《有家真好》 (2001)、《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2002)、《我想唱首歌》 (2003)、《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和《我的视线》(2010)、《充满活力的岁月》 (2005).都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也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一个展示自己特长和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社会背景可以是家庭、学校或者任何涉及生活的地方,甚至可以是互联网等虚拟世界。
历年中考作文试题告诉我们,中考作文的题材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试题面向每一个考生,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要说,要写。但是试题的具体表达形式和表达语言往往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让学生感到陌生。比如2004年中考作文题《我们的名字叫》采用了平实简单的全命题形式,没有任何提示;2005年《我的视线》,出现了一个大提示:“在成长的喜悦中,在探索的喜悦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积极的,充满活力的;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家庭和睦温馨,充满欢乐和活力;千变万化的社区、家乡、祖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这段话提供了提醒,规定并限定了作文的内容和主题;2006年中考作文采用了无提示的修辞半命题形式:《充满活力的岁月》,不仅给了考生更多的表达空间,也给试题披上了一层文艺外衣。
作文考试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作文试题与熟悉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的过程,也就是“化陌生为熟悉”的过程。比如2000年中考作文考《我们的名字叫》和2006年差不多,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对此,几乎所有考生都会感到奇怪,有的考生可能一时半会儿无法从试题入手。这时,“化陌生为熟悉”的过程就更重要了。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先咀嚼提示的每一个字,找出题目中“青橄榄”的隐喻意义,明白考试的要求是写一段人生从苦中有苦到甜的心路历程,写一段人生从挫折与失败到成功与成功的实践经历,然后把它与自己的人生积累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我曾经因为骄傲和懈怠而尝到过考试失败的苦楚,后来我变得勇敢而努力。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假装与集体超脱,遭受孤独的烦恼,回到团队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工作中,我第一次关起门来主持一个文学社团杂志。内容空洞,缺乏创意。我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我“开门办杂志”“谈天说地”,集思广益,让杂志在市级比赛中脱颖而出.
在链接生活积累的同时,也要链接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积累,搜索出类似的文章写或读:《我也衔过—枚青橄榄》 《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别有一番滋味》 《生活是位好老师》 《生活不需要眼泪》 《对烦恼说声再见》 《成长的喜悦》 《我终于战胜了》 《我经历了一次波折》.于是,不熟悉的试题逐渐变得熟悉,选择空间打开,考场上的作文变得正常。
让陌生人到熟悉的过程变得容易,让陌生人到熟悉的质量变得优秀,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以下三种“作业”是要修的:
首先,作文是对生活的书面表达。作文质量不仅与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生活经验的制约。学生生活在家里,在校园里,在社会上,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些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过程,会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所以学生要用心,注意观察和积累,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丰富自己的经验。这是“化陌生为熟悉”的前提。
第二,注意阅读。任何人的人生经历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无限膨胀。所以,人类认识生命、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个人实践,还有赖于阅读。初中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可能会有有限的时间看完整部名著。他们不妨找一些世界名著介绍、名人名言汇编等书籍,积累一些关于名著的知识。还可以利用睡前和饭后的“残羹剩饭”时间,阅读《读者》这种文字优秀、信息量大的刊物,开阔眼界,让自己熟悉更多的东西,让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逐渐变得容易。
第三,要养成勤于写作的好习惯。初三,每个学生都要积累一些作品,包括文章和段落的积累。段落的堆积,就像是用一些预制件盖房子。按需组装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速度和质量。增加作品的积累,第一步是多写随笔,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把写作当成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任何规章制度的限制。写下你看到的,写下你的想法。二是做一些专门的写作训练,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围绕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反复练习。比如人(我)和社会;人(我)与自然;个人(一)、集体等。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从不同角度反复考察一个对象,写一组文章,并仔细修改。也可以以时间为“纲”,以空间为“旨”,按童年、少年、青年;家庭、学校、社会和时空交织编织成一张作文网。我们也可以以情感为“关键环节”,以人和事为“目标”,将喜悦、烦恼、告白、憧憬等情感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书籍、宠物等融合在一起,编织成一张作文素材的网.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你的仓库就会满满的,这样当你在考试中面对试题的时候,你就可以轻松的调动积累,让陌生人熟悉,成功的完成考点作文。
362位用户关注
350位用户关注
600位用户关注
818位用户关注
251位用户关注
497位用户关注
351位用户关注
805位用户关注
537位用户关注
87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