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定义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即“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笔者愚见,“深刻”的具体内涵指向认知对象本身,认知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认知对象的发展趋势。“通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我们清除幻觉的迷雾,穿透表象的屏障,用思想之手挖掘出隐藏在混沌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关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前瞻性、可预测性的对策。下面,笔者从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见云见日,剥茧生丝
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世界是复杂的,生活是复杂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学生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已经是虚幻而耀眼的了。更有阴险的人和无耻的人为了浑水摸鱼改变天,故意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如果一味的听从基于美好愿望的偏信,只满足于耳闻目睹,不愿意多质疑追问,拒绝多关注推敲。要想让自己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就必须举起理性之剑,清除幻觉之雾,设置千里眼穿透表象的屏障,用思想之手挖掘出隐藏在混沌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写作训练中擦亮眼睛,磨砺思维,通过反复的提问、对比分析、演绎推理,逐步形成自己经得起逻辑检验的独立见解。
就具体的应试策略而言,无论是题目作文、题目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去深入思考。“是什么”的问题直接指向认知对象本身,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而深刻的认知是构建整个作文思想情感大厦的基石。在审题和构思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拨云见日、剥茧吐丝等深层次的思维方法,一步一步地沿着“是什么”的路线走下去,直到真相浮出水面,揭示本质。破题后,进入应用、演示、演绎阶段。我们还需要还原我们的拷问过程,重现我们的心路历程,通过类比、比较等手法进一步丰富和丰富我们的认知,才能最大限度地说服读者(法官)。以200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考生如何能看到未来,剥开茧和丝。
例1好奇心(节略)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的心。如果只着眼于此,在我看来,古今中外的大部分男女老少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是好奇心驱使人们争相观看“砍头节目”;是好奇心驱使邻居听祥林嫂哭;是好奇心推动了阿q的“革命”。但是,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之为“好奇”,而“心”是失落的。这种“好奇”是基于窥探他人的痛苦,基于“铁屋子”的普遍黑暗。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那么就不值一提了。
……
问:什么是真正的好奇心?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茎坤”,世界上不缺美,只有发现美的眼睛。仔细观察,即使是最普通的东西也会变成“魔法”。古代人们仰望星空,探索星辰奥秘,品味云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波到另一个星球,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会关上中庭上的窗户,灰尘会落下。
真正的好奇需要思考。如果说“我们头顶明亮的星空”是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就是刺激和约束我们深化观察结果的唯一途径。就像帕斯卡说的“思考使人伟大,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哪怕你只是强大本性下的一根芦苇。”如果在“灵魂在场”下没有这样的思考,那么无论落下多少苹果,恐怕都找不到“引力”的发现;人类再怎么苦心观察研究,也很难有丝毫的创造和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求新”,而是它的存在不是“发现”别人的痛苦,用平庸或无知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眼睛来定位它,需要思想者的头脑来展示它的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才能解决,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里有句话:“身在壳里,你也以为自己是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是因为真正的“好奇”,我们才可以用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好奇,我们的世界比果壳要广阔得多。
面对“好奇”这样的话题,聪明的考生并不满足于平时的认知和解释,而是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追问“好奇是什么”,提出“真正的好奇需要观察和思考”这种深刻的判断,从而征服考官。
第二,循藤溯源
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排列,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动态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最本质的是因果关系。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揭示了这种关系。作家作为思想家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事物的本质,还在于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后,广大考生不得不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会“循迹溯源”。
我们在探索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时,不要停留在一因一果的层面上,而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分析一因多因(注意内因和主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互为因果等。对于多因的事情,要逐层调查,直到最终原因揭晓。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要运用因果论证、假设倒置等方法,善于运用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反问句、倒装句。请看2007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
例2国魂——中文
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赋予的荣耀。长江和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度。
我们的文明,以中国人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就这样冲出了宇宙,发生了变化,绵延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跨越了几千年的时空,被我们几代人传承和发扬光大。
汉语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可以很大胆大气,也可以很精致优雅。可以写出“不归之河,浪涛淘尽千古”的苏式情感,也传达出“守窗如何黑”的李式风情。这就是无论外语翻译产品多么优秀的高度和深度。
因为,汉语承载着中国儿女的灵魂!不仅仅是“母语”这个词那么简单,更是我们的母亲和祖先通过发黄的历史赋予我们的“母语”背后深刻的文化使命。
楼兰古国灭亡了,玛雅文化灭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也灭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崩溃,失去了语言载体的古代文明,渐渐被掩埋在干涸的河床里,在沙漠里幽幽叹息。
汉语文明是一项伟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当西方文化层出不穷的涌上街头,当《三国演义》和《论语》被纷纷调侃,当英语学习的浪潮在全球化的召唤下天翻地覆的时候,小学课堂上的“白发浮绿水,红掌凝清浪”是相当珍贵的。英语培训机构满大街都是,为什么找不到国学教授机构?
这是进步中的市场化快餐,还是大国的浮躁,还是百年文化断层后的民族悲哀?
母语——中文教我们如何与人交流。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精华,任何时代都不能失去!
让我们重拾古文经典!让我们用语文真正给我们的杆子,去挑起一捆捆的历史竹简,真正进入原始古籍,去寻找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一个大国的崛起。
中国人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国儿女在出生时就应该对祖先做出的承诺,不要让这个繁荣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这个庄严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的沉重负担,它将帮助我们找到历史上宝贵的核心,让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之巅!
经过思考和探索,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楼兰古国、玛雅文化、古巴比伦文明消亡的原因在于语言的崩溃,而中华文明的无尽和民族精神的无尽活力则依赖于作为有效载体的汉语。
第三,蜡烛幽,机会已知
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和因果关系的有力揭示也能给读者带来启示,但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更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预测,显然是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当事情本身的发展趋势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浑然不觉的时候,说“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是多么的惊喜和感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磨利眼睛,从“小”看“大”,从“无”看“有”,从“旧”变“新”。
比如例2,面对“西方文化层出不穷”的现象,“三国志”、“《论语》”被人纷纷调侃,“全球化呼唤下的英语学习浪潮正在天翻地覆”,“英语培训机构满大街都是”,但“没有教国学的机构”等等。小作者敏锐地意识到,对母语的漠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很有可能导致”,为此,小作者从“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民族使命出发,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即“重拾古文经典!让我们用中国人真正给我们的杆子,去挑起一捆捆的历史竹简,真正进入原始古籍,去寻找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一个大国崛起的道路。”多么深刻独到的见解!
综上所述,“深刻”不仅是得分的利器,更是写作和思考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多读书,多看报,勤于思考,勇于辩论,掌握思想分析的武器,练习写文章的技巧,让自己成为一双敏锐的眼睛,带着“深刻”的翅膀,飞向更高更自由的思想天空。
550位用户关注
298位用户关注
338位用户关注
339位用户关注
676位用户关注
379位用户关注
573位用户关注
465位用户关注
68位用户关注
68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