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清平乐·池上纳凉》项鸿祚 注释
①清话:清新美好。
②桃笙:指竹席。据说四川闽中万山中,有桃笙竹,节高而皮软,杀其青可做簟,暑月寝之无汗,故人称簟为桃笙。
《清平乐·池上纳凉》项鸿祚 赏析
此词写夏夜在庭院荷塘边乘凉的情景。上片写夜的宁静清幽,下片刻画乘凉时的心情。夏末纳凉,临水扶醉,听荷塘一阵雨过,想到过了今夜,这声音即将变做秋声。自是词人体物感时情怀,然于闲适中亦微含愁意。作者善于以传神之笔,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如画的境界。
《清平乐·池上纳凉》项鸿祚 翻译、赏析和诗意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火把风摇窗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一霎荷塘过雨,明天便是秋声。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项鸿祚,清人。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
龙生龙子,虎生虎儿。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清代] 项鸿祚
辛勤好似蚕成茧,茧老成丝蚕命休。
出自《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清代] 项鸿祚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出自《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清代] 项鸿祚
渭城丝雨劝离杯。
出自《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清代] 项鸿祚
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出自《小窗幽记·集醒篇》[清代] 项鸿祚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出自《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清代] 项鸿祚
腊梅哪怕寒霜降,石山哪怕大雨淋。
出自《》[清代] 项鸿祚
少而好学,如日 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出自《说苑·建本》[清代] 项鸿祚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出自《采莲曲二首》[清代] 项鸿祚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出自《踏莎行·雪似梅花》[清代] 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