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
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
《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项鸿祚 注释
①阑珊:哀残。此处形容人物情绪。
②残夜:夜将尽。
《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项鸿祚 评解
残夜花香,月满西楼,醉倚绿琴,无人相伴。一枕新愁,心绪阑珊。而繁笙脆管,隔墙传来,使人难于入梦。结句“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含蓄地透露了诗人“一枕新愁”辗转反侧的忧郁情怀。这首小令,细腻地抒写了作者此时的情怀。缠绵委婉,意境清新,词中有画,画中寄情。
《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项鸿祚 翻译、赏析和诗意
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梦境远。
只有垂杨,如果不把秋千影过墙。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项鸿祚,清人。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出自《警世通言·卷四》[清代] 项鸿祚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出自《琵琶行》[清代] 项鸿祚
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
出自《战国策·楚四·或谓楚王》[清代] 项鸿祚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出自《送陈章甫》[清代] 项鸿祚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出自《西游记·第十三回》[清代] 项鸿祚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出自《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清代] 项鸿祚
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出自《韩非子·十过》[清代] 项鸿祚
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
出自《风流子·秋郊即事》[清代] 项鸿祚
人情大似圣旨
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三回》[清代] 项鸿祚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出自《菩萨蛮·黄鹤楼的》[清代] 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
作者:项鸿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