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叙事散文主要以写人笔记为主。这类散文具体突出地叙述和刻画人和事,同时表现作者的理解和感受,也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感情饱满。叙事散文注重从叙事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它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择题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这类散文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编年体散文和作家体散文。
那么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和小编一起看看。
第一,审题。
审题是散文写作中极其重要和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构思是否能向正确的方向进行。考生首先要用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思考题目。在准确理解了问题的含义之后,就可以构思写作风格了。初读和揣摩的思维过程应该包括:把握题目内涵,明确相关要求和限制。
话题的含义往往比较丰富,超出字面意思,比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只有仔细弄清楚它们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考生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意思。考察题目的意义,必须紧紧跟随题目(题目所揭示的关键和隐含的词语),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和有效信息。
在作文题的“要求”中,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将被清楚地定义。考生必须明确“要求”,并以书面形式遵守。虽然试卷上没有列出一些特殊要求,但在公开发布的考试规则中还是会提到,比如“正文中没有真实的学校名称和姓名”,考生不要粗心大意。文本中出现的具体学校名称和个人姓名应替换为“x”。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程度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质量。考试结束后,考生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角度,适当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具体来说,考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叙述意图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得有深度,不要只谈事,罗列堆砌细节,做表面或概括的总论,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影响深远、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由小见大、知小的效果。主旨要新颖:文章主旨在于创新,所以主旨要面向现实,张扬个性,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平凡的事物中,看到人们没见过的,也看到人们没见过的;您也可以更改切入角度。随着角度的变化,概念也在变化。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不要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在艺术专业的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与我们平时写的散文抒情散文或议论文有很大的不同。叙事散文主要以写人笔记为主,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塑造一个人物来表达个人情感体验,抒情散文则以直接表达情感为主,基本不需要事件或人物作为支撑或载体。
让我们享受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是伴随一生的笑声。母爱是流浪世界的想法。母爱是孩子在病床前的焦虑。母爱是对孩子成长的殷切期望。
当你成为母亲,你的野心会变成意气风发;一想到母亲,浪费时间就会变成豪情;一想起母亲,流浪的流浪者就会萌发回家的愿望;想起母亲,我无助的心找到了归宿。
时间如水,时间转瞬即逝。它淡化了我们的记忆,但它从未改变我们对母亲持续的思念。莺莺去燕,春天去。她看起来老了,白发如雪。孩子一天天长大,母亲却一天天老去。当孩子们看到大厅上方白发苍苍的母亲时,他们会扑进母亲的怀里,眼泪流下来!
这三段摘自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散文。它们优美流畅,堪称真挚优美的散文。但是,在专业考试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话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过于直白,无法表达情感,缺乏含蓄之美。叙事性散文应该通篇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但读者对这种情感的理解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我们来欣赏胡适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的片段:
我母亲对我有最严格的控制。她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但是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打我。我做错了什么。她只看着我。我看到她严厉的眼神,我吓坏了。我犯了一个小错误。直到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她才教我。晚上人静了,她就关上门,先怪我,再惩罚我,或者跪着或者绞着我的肉。无论惩罚有多重,我都不会哭。她教儿子不要让别人听。
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晚饭,在门口玩,只穿了一件背心。这时,我妈妈的姐姐,于颖阿姨,住在我家。她怕我着凉,就拿出一件小衬衫让我穿上。我拒绝穿。她说:“穿上吧,好冷。”我随口答道:“什么叫爽?”!老子不是老子。“我刚说过这个。当我抬起头时,我看到我妈妈从房子里出来。我迅速穿上衬衫。但她听过这句轻浮的话。晚上安静下来后,她跪着惩罚我,严厉的惩罚我。她说:“失去了父亲,你是多么骄傲啊!好说话!”她气得浑身发抖地坐着,不让我睡觉。这是我严厉的老师,也是我慈爱的母亲。
这段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母亲不着痕迹地爱着儿子,默默滋润着东西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怀念。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想起自己的母亲,以一种动人的方式升华我们对母爱的理解,使之成为天地间永恒的爱。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感激、留恋”这种简单的形容词,看似直白,容易找到,却相对不成熟,简单。作者感人的感情蕴含在朴实无华的叙事语言中,这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其含蓄内敛的情感而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感情和思想越厚重,越真诚,越能打动读者,越能显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说:“写好散文要靠良好的教育。与诗歌不同,散文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的谈吐。”——我认为“教育”“高雅”“谈吐文雅”必须有深厚的人生阅历支撑,其中必然隐含着对人生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也必须是艺术创作,否则就不是“高雅艺术”。
第四,真情实感。
叙事散文写作本身应该是一件充满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只有输入内心真实的情感,读者才能真诚回应。人生如酒,文章如茶。一篇好的散文的成功在于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散文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写出来的,谁不为之动容?
这里涉及到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觉得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自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应该让你颤抖或者让你记忆深刻。写作时可以对具体细节进行修改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文章《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说:“散文是各种文体中最亲切、最平实、最通透的言说,不像诗可以出其不意而去,小说可以披上人物的面具,披上事件的隐形衣。散文作家应该保持与读者对话的形式,这样他们的性格就在文本中,他们不能伪装自己。”
我们很多同学写记叙文的时候,都是很不诚实的利用自己的感情,要么是一味的抬高标准,唱赞歌,要么是一味的压抑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禁忌。前苏联剧作家魏?罗佐夫谈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他这样说:“按照自己灵魂的命令”。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要注重个人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和自然表达。
在接受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文学系主任张喜安的采访时,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情绪可以被编造出来,用来让人感到情绪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原则上的错误。爱情不是技能,也不是手段。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你应该是一个生活中情感丰富的人。情感不是用来悲伤的,也不是用来煽情的。情感是人类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没有感情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有的考生抱怨自己经验少,写不出那种跌宕起伏,挥之不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原因是你对生活观察不够。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人要想有感情,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感受,就必须靠一件大事。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简单的。现实中,生与死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其实情绪不一定非要被大事件刺激,小事情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绪。有很多考生在试卷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既可笑又可悲,有时候严重到一个考场40多人,几十个考生家属都死了。父母在家里过得很好,你会毫不犹豫的给父母写下来考试。不尊重家人老师会怎么想?这真的不应该是考生犯的低级错误。".
我认为张喜安老师的话对我们如何在叙事散文中运用情感有重要的启示。通过描述一个事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直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节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要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因为细节不仅是你在图像中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也往往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塑造人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细节有很多种,比如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表情描写,个性化语言的描写,当时环境的描写,人物内心心理的描写等等。
在这里,我将重点介绍角色的动作描述。在叙事散文中,对描写人物动作有一个普遍的要求,即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心理。下面是典型的细节话题。其实人物的手势都是细节,但不是所有这些手势都能打动我们。真正感人的细节很典型,但往往被人忽略。比如有一篇散文,讲的是一个女生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被迫辍学。全班为她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述了这个女孩豆腐夹的细节,她虽然努力了,但是还是不能把豆腐放进嘴里。这是一个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表情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细节是刻画一个人物的有力武器。只有对一个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才能使一个人物形象鲜明有力,才能看清他的性格。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都是素描。鲁迅在谈写生时说这样一句话:“有真意,要粉饰太平,少点造作,不要炫耀。”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中有非常有力的运用。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年描绘杨二嫂子的样子时写道:“颧骨凸,嘴唇薄,两手夹在两腿之间,没有裙子,两脚张开,就像一个圆规,一只小脚插在绘图工具上。”一些简单的草图塑造了杨二嫂子的痛苦形象。例如,在描绘杨二的嫂子时,也有这样的动作描写。”她转身说话,慢慢向外走去。对了,她塞了一只我妈裤子的手套出去了。”简而言之,杨二妻子自私、贪婪、小气和吝啬的性格在两种神的形象中都有刻画。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详细描述不再是对某个场景或特征的客观描述,而是作者内心感受的外在体现。
738位用户关注
617位用户关注
97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