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亲政篇

作者:王鏊 明代 时间:2024-11-15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

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

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

《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

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

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

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

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

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

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

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

而内朝独缺。

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

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

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

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亲政篇

诗词赏析

《易经》中的《泰》卦说:“上下交好通气,他们的志意就和同。”那《否》卦说:“上下阴隔,国家就要灭亡。”因为上面的意图能够通到下面,下面的意见能够传到上面,上下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叫做“泰”。如果下面的意见被阻塞,不能传到上面;上下之间有隔膜,虽然名义上有国家,裨上却没有国家,所以叫做“否”。

上下通气就泰,上下阻隔就否,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上下不通气的弊病,没有象近代这样厉害的了。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用名分、法度彼此维持罢了。这不单是遵循老规矩,也是地位权势使他们这样。为什么呢?皇上常常在奉天门上朝,没有一天间断,可说是勤于政事了;但是朝堂和台阶相距很远,皇帝的威仪显耀盛大,御史纠察朝见的礼仪,鸿胪检举不合规矩的行动,通政使代为呈上奏章,皇上只是随意看看,臣子就谢恩拜辞,心神不安地退了下来。皇上何尝处理过一件事,臣子又何尝说过一句话呢!这没有其他原因,地位权势悬殊,所谓有天子堂上比万天还远,虽然想进言,却无从说起啊。

我认为要做到上下通气,不如恢复古代内朝的制度。周代的时候有三种朝见的方式:库门的外面是正朝,顾问大臣守候在这里;路门的外面是治朝,皇上每天在这里受百官朝见;路门的里面是内朝,也叫燕朝。《礼记·玉藻》上说:“君主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去上朝,退下来到路寝处理政事。”上朝接见群臣,是用来端正上下的名分;处理政事却到路寝,是用来疏通远近的意见。汉朝的制度: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是中朝;丞相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是外朝。唐代皇城北面靠南的第三门,叫承天门,元旦和冬至节,接受各国的朝贺过贡皇上才来到这里,原来就是古代的外朝呢。它的北面叫太极门,它的西面叫太极殿,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皇上就坐在这里受建群臣朝见,原来就是古代的正朝呢。再北面叫做两仪殿,平日在这里上朝和处理政务,原来就是古代的内朝呢。宋朝时候,平时朝见在文德殿;五天一问皇上的起居,在垂拱殿;元旦、冬至、皇上的生日,祝颂、受贺在大庆殿;赐宴在紫宸殿或者集英殿;面试进士在崇政殿。自侍从官以下,每五天由一名官司员上殿,叫做轮班奏对,他必须进来陈说当政治得失;在内殿引见,也有时赐坐,有时免穿靴子。这大概还保留有三朝的意思呢。因为上天有三垣,天子就仿效它:正朝,仿效太极;外朝,仿效天市,内朝,仿效紫微。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本朝皇帝生日、元旦、冬至的大朝会,在奉天殿,便是古代的正朝呢;平日就在奉天门,便是古代的外朝呢;可是单缺内朝。然而并不是缺少,华盖、谨身、武英等殿,难道不是遗留下来的内朝制度么?洪武年间,象宋濂、刘基,永乐以来,象杨士奇、杨荣等,每天侍奉在皇帝身旁;大臣蹇义、夏元吉等,经常在便殿奏对。在这个时候,哪里有阻隔的忧患呢?现在内朝制度没有恢复,皇上临驾常朝以后,臣子不能再进来朝见;三殿的门高高地关闭着,很少有人能够看见。所以上下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孝宗晚年,在之方面深有感慨。他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正要有所作为他便去世了,百姓没有福气,不能看到太平盛世的美事。直到现在,天下的人都认为是一件恨事。

希望皇上远的效法圣祖,近的学习孝宗,完全铲除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常朝以外,就到文华、武英两殿,仿效古代内朝的意思:大臣每隔三天或五天,进来问一次起居;侍从官司和御史,各选一员上殿来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请求决断,皇上根据自己的看法决断它;有不容易决断的,就和大臣当面讨论解决。不时地引见群臣,凡是谢恩、辞行这类情况,群臣都可以上殿陈奏,皇上虚心地问他,和颜悦色地开导他。象这样,人人都能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皇上虽然深居皇宫,可是天下的事情却全都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外朝用来端正上下的名分,内朝用来沟通远后的意见。像这样,哪里会有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呢?唐尧、虞瞬的时候,耳聪目明,好的言论没有被埋没,民间没有遗漏的贤人,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注释

①王鏊:字济之,吴县(今江苏)人,历侍讲学士。正德中,累官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②《易》:即《易经》。《泰》:《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上,指君,下,指臣。意思是说君臣交好通气,就能志同意合。

《亲政篇》王鏊 古诗解析

明朝到了中叶,武宗朱厚照,昏庸无道,只知淫乐嬉游,不过问政事,的接见群臣,国家大事都由宦官刘瑾、谷大用等决定。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武宗。文中尖锐地指出上下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然而,他提出的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没有被采纳。武宗以后,皇帝吏加亲信宦官,政治更加腐败,明朝终于走向灭亡的道路。

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文字朴实无华,但颇有分量。

《亲政篇》王鏊 翻译、赏析和诗意

《易》的《泰》:“上下沟通,志向相同。

”他的《否》说:“上下不交天下就没有国家。

”上面的情况汇报给下,下面的情况汇报给皇上,上下一体,之所以为“泰”。

下之情被堵塞而不能上听到,上下间隔,虽然有些国家没有国家了,之所以为“否”的意思。

交就泰,不交就不,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而不交的弊端,没有像近代的。

君臣相见,只有在上朝几刻;上下之间,仅靠批答奏章相互连接,刑事法律制度相维持而已。

不仅沿袭旧例,这也是地位形成。

呢?国家经常早晨在奉天门,没有一天停止,可以说勤奋了。

然而朝廷悬绝,威仪显赫,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合法,通政司引奏,上特看的,谢恩看到辞,心神不安地退,上何尝处理一件事,下又何尝说过一句话吗?这没有别的原因,地势悬殊,所谓堂上远于万里,即使想说没有理由说的。

我认为想上下沟通,不如恢复古代的内朝制度。

周朝的时候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咨询大臣在那里;路门的外面是治朝,一天上朝在那里;路门的内为内朝,也叫燕朝。

《玉藻》说:“你每天出门一看朝,撤退到路寝听政。

”上朝接见群臣,用来端正上下的分;到路寝处理政事,是用来沟通远近的情况。

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朝廷,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唐皇城的北南三门叫承,元旦、冬至受各国使臣朝贡,就到了,古代的外朝的。

它的北面叫太极门,它的西说太极殿,朔、望时坐看朝,古代的正朝呢。

又往北为两仪殿,平日上朝去看事情,古代的内朝的。

宋时常常早上在文德殿,五天一起居,在垂拱殿,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祝贺就在大庆殿,赐宴在紫宸殿或者集英殿,考试进士在崇政殿。

侍从以下,五天一员上殿,所谓的轮对,就一定会进入陈时政利害。

内殿引见,也有人赐坐,有时免穿靴子,大概也有三朝的意思呢。

因为上天有三垣,天子形象的。

正朝,象太极的;外朝,象天买的;内朝,仿效紫微的。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了。

国朝圣节、元旦、冬至的大朝会,在奉天殿,就是古代的正朝呢。

平日就在奉天门,即古代的外朝的。

而朝内只缺。

然而不是缺了,华盖、谨身殿、武英等,这难道不是遗留下来的内朝制度吗?洪武年间,象宋濂、刘基,永乐以来,象杨士奇、杨荣等人,天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经常在便殿奏对。

在这个时候,哪里有阻隔的忧患呢?现在朝内没有恢复,临御常朝以后,臣子不能再进见,三殿高隐秘,很少有人看了。

所以上下之情,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堆积。

孝宗晚年,深有感慨,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

正要有所作为,而百姓没有福气,不能看到太平盛世的美,天下至今对此感到遗憾。

希望陛下效法圣祖,近来法孝宗,完全铲除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端。

常朝的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照古代内朝的意思,大臣三天或五天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官各一员上殿轮对;各部门有事请示决定,上根据所见决定的,有难以决定的,与大臣当面商议的;没有时间接见群臣,凡是谢恩告辞拜见之类,都可以上殿奏陈。

虚心地问他,和颜悦色但道理的,像这样,每个人可以用自己全部。

陛下虽然身居九重,而天下的事灿烂都陈列在前面。

外朝用来端正上下的区别,内朝用来沟通远近的情况。

这样,难道有近代阻隔的弊病呢?唐尧、虞舜的时候,耳聪目明,好的意见不被,野无遗贤,也不过是罢了。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王鏊,明人。

作者千古名句

孝莫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善因望报,回头但看尔儿孙。

出自《格言联璧·齐家类》[明代] 王鏊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出自《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明代] 王鏊

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出自《鬼谷子·鬼谷子·权篇》[明代] 王鏊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出自《琵琶仙·中秋》[明代] 王鏊

问消息于蓍龟,疑团空结;祈福祉于奥灶,奢想徒劳。

出自《格言联璧·持躬类》[明代] 王鏊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明代] 王鏊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出自《小窗幽记·集峭篇》[明代] 王鏊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出自《踏莎行·闲游》[明代] 王鏊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出自《秋日偶成》[明代] 王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出自《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明代] 王鏊

《亲政篇-头明代尾-头王鏊尾-古文观止,奏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