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穆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面,渔阳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唐代宗大历五、六年间(770-771),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诗当作于此时。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军阀嚣张,人民惨遭重重盘剥,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刘长卿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穆陵关北,陌路遇到一位急切北返渔阳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把满腹忧虑告诉了这位归乡客,忠厚坦诚,语极沉郁。
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桑乾”即桑乾河,今永定河,源出山西,流经河北,此指行客家在渔阳。关隘相逢,彼此都是过客,初不相识。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便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然而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勾勒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楚国”即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以概指江南。“幽州”即渔阳,也以概指北方。“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其具体含意,历来理解不一。或说“苍山古”谓青山依旧,而人事全非,则江南形势也不堪设想;或说“苍山古”谓江南总算青山依旧,形势还好,有劝他留下不归的意味。二说皆可通。“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令人意会不尽。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城郭池隍破坏,土著大族凋残,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显然,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预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它令人不语而悲,不寒而栗,印象深刻,感慨万端。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倪其心)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刘长卿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太阳寒。
城池百战之后,老人几家残。
到处野草遍,回到人掩泪看。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刘长卿,唐人。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唐代]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出自《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唐代] 刘长卿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出自《别赋》[唐代] 刘长卿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出自《贺新郎·端午》[唐代] 刘长卿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出自《落花》[唐代] 刘长卿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出自《秋兴八首》[唐代] 刘长卿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出自《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唐代] 刘长卿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出自《汉书·传·王贡两龚鲍传》[唐代] 刘长卿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出自《归园田居·其一》[唐代] 刘长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自《蜀相》[唐代] 刘长卿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出自《文心雕龙·夸饰》[唐代] 刘长卿
作者:欧阳修
作者:刘长卿
作者:刘长卿
作者:刘长卿
作者:刘长卿
作者:刘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