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
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注释】:
这是柳永在“奉旨填词”,漫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思念故人的中调词。作为中调这首词在写景与抒情时 ,既不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为止,结构完整。
词的上阕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写的是:雨晴之后,溽暑已消,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这时登江楼远望,很有诗情画意。“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 。江水是“ 澄明”的,表现了秋水的特点,“生光”是波浪在落照中鳞鳞闪映所致;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 :这都是从高处远眺所见的景象,并通过“暮山”暗示了具体的时间 。“ 遥认断桥幽径”一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很适合具体的环境,因为久久地“伫立江楼 ”,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物形象。
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词的上阕描叙秋景,已为下阕悲秋伤别作了铺垫。
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
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一些,而是含糊其词。联系柳永其他的羁旅行役之词来看,这“故人”概指他在京都相识的青年歌妓。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阙写秋景,凄美动人;下阙思旧情,哀婉感人 。意群之间互相照应和映衬 ,如“伫立”对“静倚 ”,“暮山”对“暮云”等,词意发展脉络清晰,是一首结构谨严的好词。
《诉衷情近》柳永 翻译、赏析和诗意
雨天晴气爽,伫立在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晚山耸翠
。
遥看断桥小路,隐隐约约捕鱼
村,傍晚我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靠。
黯然情绪,未饮先陶醉。
愁无际
。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
所以人千里。
整天空凝看。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柳永,宋人。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诉衷情近(二之二·林钟商)》[宋代] 柳永
景阑昼永,渐入清和气序。
榆钱飘满闲阶,莲叶嫩生翠沼。
遥望水边幽径,山崦孤村,是处园林好。
闲情悄。
绮陌游人渐少。
少年风韵,自觉随春老。
追前好。
帝城信阻,天涯目断,暮云芳草。
伫立空残照。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宋代] 柳永
雨睛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出自《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宋代] 柳永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出自《水浒传·第十六回》[宋代] 柳永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宋代] 柳永
填不满贪海,攻不破疑城。
出自《小窗幽记·集韵篇》[宋代] 柳永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出自《西江夜行》[宋代] 柳永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出自《偶题》[宋代] 柳永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出自《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宋代] 柳永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出自《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宋代] 柳永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出自《移家别湖上亭》[宋代] 柳永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出自《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代]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