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综合报告
栏目

2023年浙江考察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28:14 热度:78

2023年浙江考察报告(12篇)范文

第1篇 2023年浙江考察报告

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考察组一行18人赴浙江宁波、温州、台州,就三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及项目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考察。所到市对这次考察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合,召开了3场专题座谈会,并安排我们现场参观了5个开发园区、十几家知名企业及部分城市建设项目。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暂,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深入,但一路所见所闻,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受 这次浙江之行,所到三个城市都属浙江经济发达地区,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城市建设起点高手笔大,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宁波市xx年完成生产总值210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151.7亿元,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4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65亿美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10位。温州市xx年实现生产总值1402.9亿元,增长14.1%,财政总收入182.4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分别增长10.6%和11.8%。台州去年实现生产总值1173.8亿元,财政总收入102亿元,工业总量近3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8元,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8位。 二是民营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开放后宁波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目前宁波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混合型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实体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1.5%,9家企业进入全国私营企业500强,8家企业进入全省私营企业50强。民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不少私营企业已走出了传统管理模式,完成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家庭式管理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温州市民营经济是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经济为代表的,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呈现出集团化、区域化、集约化的新趋势。全市现有企业集团170多家,涌现出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等一批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的无区域性全国大型企业集团。台州是我国私营企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是3.3万家私营企业,7.6万名投资者,个体、私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私营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8.7%。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宁波市目前有145个省级块状经济区,占浙江全省519个块状经济区的27.9%,其中产值超亿元的86个,超5亿元的50个,超10亿元的9个。温州市的城镇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多数重点镇的发展,是伴随着产业集群企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已形成一批全国闻名的区域性产销基地,柳市镇、桥头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纽扣生产和销售基地,市区的服装、鞋革、灯具、打火机已形成规模型支柱产业,塘下镇是全国汽车配件主要生产基地,柳市镇已成为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低压电器产销量占全国的三分之—。台州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目前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及配件和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具备年产30万辆轿车、年产20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仅吉利、钱江集团就带动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企业4500余家;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工业缝纫机占世界市场的50%,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占世界市场的10%,宝石、飞跃集团带动缝纫机及配件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他诸如模具制造、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阀门泵类产品、罐头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效应也都很明显,规模都居国内行业之最。 四是品牌优势十分明显。浙江省是品牌集中的区域,品牌优势在我们这次考察所到之地显得尤为明显。在宁波,波导、雅戈尔、杉杉、太平鸟、帅康、罗蒙、方太、大红鹰等重量级品牌享誉海内外,114种工业产品在全国列单打冠军。在温州,拥有正泰、德力西、大虎、康奈、奥康、红蜻蜓、长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全市已形成27个“国”号特色产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业基地,拥有9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65个全国免检产品、246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8个品牌成为xx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台州市拥有钱江、吉利、飞跃、星星、海正、苏泊尔等一批大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共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浙江名牌产品65个、台州名牌产品94个,共有48个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外)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台州的特色农业也很具规模,宁波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15个,台州市共拥有37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2个特色农产品获“中国特色之乡”称号。这次我们专程考察了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生态500佳”的奉化滕头村,这里的生态农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村坚持生态建村,“农”“游”结合,积极利用即种子种苗、绿色农业、花卉苗木基地、观光农业四大工程和村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和农业观光旅游文章,走上了一条以农业为龙头,以“游”养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99年,宁波市提出了城市东扩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建设方针,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几年来,宁波的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0%以上,人居环境达到较高水平。温州在全国最早运用级差地租原理,进行土地有偿出让,筹集建设资金,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转变为经营开发型,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运用“bot2”、“tot”、“政府特许经营”等融资形式搞建设。政府还通过控制土地—级市场、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筹措建设资金,实现城市建设滚动发展,建成一批对温州形象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目前温州市区建成区面积已从六年前的27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00平方公里。经过xx年的发展,台州市目前城市化水平达47%,市区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实现了以分散的小城镇为主体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发展格局转变,城市新区规划科学,景观丰富,建设档次很高。 二、做法和特点 一是注重发展理念的创新。在谋划发展方面,这三个城市的思路很活、办法很多,许多领域都是超常规的。温州人凭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

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等。台州是全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全国第一家经政府工商部门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和第一个支持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都诞生在台州,如今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股份合作制的大胆创造和推广。在经营城市方面,他们体现了非常灵活的运作方式,善于通过启动民资,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宁波市把13项单体投资过百亿的重大市政和基础设施项目向民营经济开放,其中世界最长、全长36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让民资控股了51%。 二是注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温州市、台州市都以红头文件形式明确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突出项目带动,重视发展开放型经济。温州市明确提出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要达到50%,在发展战略上提出由原来的“在温州之外再造一个温州”,转变为将长期民营资本输出地转化为资本吸纳地。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了规模宏大的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对各县(市、区)领导干部和市级机关负责人全面下达了年度招商引资目标责任书,各县(市、区)长还当场与温州市长签下了招商引资“军令状”,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同时还采取了依托国外华侨组织,国内各地温州商会,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建立温州招商引资联络机构的方法,不断拓宽对外招商引资的渠道。赋予93个社团组织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增挂温州招商引资联络处的牌子,市政府根据招商引资的结果给予奖励。台州市将开展“工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作为今年工作的主抓手,特别加大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奖励力度,专门制定了《关于利用外资社会中介奖励办法》,以及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和市级单位和驻外办事处利用外资考核办法。温州、台州都把市几套班子和市直部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成效,与税收增长提成和奖励措施挂起钩来,重奖重罚,突出实绩,真正体现了围绕项目抓发展和“以奖促引、鼓励争先”的外引内联工作导向。 三是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政策扶持方面,宁波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全市32个与个私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相继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了适合个私经济发展的氛围。温州市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针对民营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及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温州市提出了“四个创新”,即:“创新制度”,鼓励个私企业相互兼并联合,走混合所有制的路子;“创新管理”,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面向全球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创新技术”,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培植品牌,争创名牌,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鼓励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等等;“创新政策”,实行环境整治,切实治理“三乱”,依法保护个私企业利益,反对歧视性做法,做到“六个平等”,让民营经济在企业登记、税收管理、金融贷款、市场准入、部门服务、规费征收等六个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平等的权利。台州市一方面积极引导个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上等级、上水平,创建工业明星乡镇等举措,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 四是注重品牌的塑造宣传。品牌意识强是宁波、温州、台州三个城市从政府到企业、商家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坚持把品牌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提水平,以品牌树形象,强势的品牌效应带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所参观的市或知名企业,都建有档次很高的产品展示中心,全方位地向客商介绍城市或企业的发展面貌。台州市还专门建有台州品牌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台州各个行业特别是制造工业的知名品牌产品,效果很好。与此同时,他们也注重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宣传,宁波市就专门设立了城市建设展览馆,建筑和设计理念都很新颖,成为宁波城市品牌宣传推广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启示和建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先行。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感到,与发达地区相比,三明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根本还是在于思想观念滞后于人,缺乏他们那种真正敢拼、敢闯、敢试的胆气和硬气,缺乏在市场经济中善于应变的能力和魄力,缺乏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由此建议,市里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市、县几套班子领导分赴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专题学习考察,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在全市展开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的专题讨论,动员全社会共同为促进三明发展献计出力,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致力发展、谋划发展的热潮。 2、招商引资工作要强化。建议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在完善、兑现“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考核奖励办法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力的“以奖促引、鼓励争先”的考核奖罚措施,对招商引资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领导干部、各界人士都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可以采取根据实际到资或上缴税收数按比例进行一次性奖励或一定几年奖励的办法,以利于更好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更好地挖掘社会各个层面的潜能。 3、民营经济规模要壮大。从这次考察的三个城市看,民营经济的优势决定了城市综合的优势。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加快三明发展的活力所在和潜力所在。当前,一定要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认识,正确处理抓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抓民营经济发展,抓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与抓千家万户发展的关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建议要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并从战略上引导发展集群经济,加快构建特色板块,通过“小题大做”,促进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 4、狠抓落实的机制要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关键,有利于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年十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关系三明发展全局的问题,如项目带动、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升民营经济规模质量、发展特色规模经济等,要实行一个项目组建一个专门班子抓协调、抓督促,抽调一批相应部门的有关同志抓服务、抓落实,形成一套相应政策措施促推进、做保障,一个一个项目落实,一个一个重点突破,环环紧扣,一抓到底,确保见效。要按照工作的情况论功行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5、城市建设水平要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衡量标志,宁波、温州、台州三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都很快,城市建成区面积都是成倍地增长,而反观我市中心城市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一直难有大的突破,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因此,建议在受自然条件因素制约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应切实加快市区与沙县城市一体化的进程,把相对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沙县及早纳入三明城市发展范畴,加紧确定总体规划方案,尽快实施一批先导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市区至沙县的快速通道等,并逐步将沙县的城市建设规划权收归市级统一管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更加重视城市品牌的塑造,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加大对三明城市形象的策划、包装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盘活现有资源,可以考虑将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改建为三明市展览馆或三明市三个文明建设展览馆,集中反映三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及三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特征,集中宣传一批三明的知名企业和地方名优产品。要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展馆的设计理念,提升建馆的档次和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展示三明形象的窗口。

2023年浙江考察报告(2)

浙江省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近五年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强劲发展势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连续五年与普通高中持平,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健康协调发展态势,有力地推进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使浙江省率先在实现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教育三年的十五年教育。上个世纪末,浙江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全国一样经历了 低潮,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规模下降。,浙江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深入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导致中职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导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缺乏面向市场主动服务经济的办学活力。为此,省政府于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不低于50%,并将此指标作为申报教育强县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增加政府投入,要求各地确保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和中职教育占同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省政府还以骨干学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工程”为重点项目,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增强办学特色,引导职业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自主招生,自我发展。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仅用五年时间,全省职业教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成效显著。至,全省有国家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26所,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8个,省级示范专业122个,近300所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38所职业学校被当地政府指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万人次。

浙江省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本次泉州市职业教育考察团主要考察了浙江省湖州、温州、宁波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对三个城市职业教育考察的基本情况和感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加强对行政区域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几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十几份政策性文件,就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为召集人,教育、劳动、财政、经委、计委、人事、规划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第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职业教育。湖州市长兴县是全国率先实行“教育券”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县,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到职业学校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个需求”和“四个理念”。“四个需求”即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致富农民、招商引资、城市化的需要,“四个理念”即发展职业教育要有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模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设备实训基地。该县确定三大调研课题,其中一项为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由县委书记亲自负责。三是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坚持现阶段必须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政府负责统筹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经费投入、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专业设置、办学规模、重点职校建设、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职业学校小而全、规范小、效益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局面,最为突出的是,在普职招生比例问题上,各地都严格按1∶1下达招生计划,规定普高招生不能突破计划,职校招生可以超计划,极大地保护职校生源。

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到位

从开始,市、县政府对各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根据“规模调大、结构调优、专业调强、特色调明”的要求,通过合并、迁建等形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目标是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每个县重点办好1—2所省级重点职校,对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予以调整或取消独立颁发中职毕业文凭资格。,调整后的浙江省有公办职业学校295所,与相比减少140所,而当年招生数增加8万人,在校生数增加17万人,校均规模由728人增加到人。湖州市对职业学校调整力度大,成效显著,辖区内三个县通过合并各组建一所职教中心,校园占地拓展到200亩以上,征地实行行政划拨,每亩地3—6万元。每所职教中心由政府投资和贴息贷款投入1亿多元,建成4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现全市有6所国家级重点职校,其余都是省级重点职校。,长兴县三所县级职业学校进行合并组建职教中心,新征地240亩使校园面积达到431亩,投入1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配备教职工260人,现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校生4000多人。有各种实验室64个、实训基地70多个、计算机房5个、多媒体教室7个、实习实训设备总价值多万元,并与浙江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合办数控培训基地,投入600多万元,建设21个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数控设备27台,成为全省数控师资培训基地。

三、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1994年,宁波市开始征收职教统筹经费,规定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职业教育经费,其中1.5%由市政府统筹,到现在累计已筹资2.3亿元,扶持了一批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1999年起,宁波市启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建设10大类30个左右与宁波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专业,由职教统筹费中列出专项,每个专业给予每年20万元连续三年的经费补助,县(市)实行资金配套。,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从市和县两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年全市提取土地出让金2个亿,建立了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市政府还规定,城镇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其中,用于职业学校专业设备的比例不低于50%。,对就读数控、机械、机电、模具等紧缺专业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与学年学费等值的奖学金,此项经费支出354万元。对涉农专业的学生,一般给予每生每学年元补助,这实质上是实行了涉农专业免费教育。对社会力量举办、全日制在校生600人以上、举办紧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按每个紧缺专业毕业生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2的标准进行奖励,规模1000人以上,专业设施投入500万元以上的,按生均经费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4的标准给予补助,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温州市政府于出台政策,规定各地用于中等教育经费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并确保其占同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同级普通学校的定额。城市教育费附加20%以上、农村教育费附加1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向企事业单位提取职工工资总额2%的职工教育经费,其中50%由市、县统筹使用,用于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作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奖励基金。另外,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每个给予奖励50万元,市级示范专业奖励20万元,市直学校由市财政支付,县级学校由县财政支付。

湖州市长兴县在开始推行教育券,主要资助民办和公办职业学校。凡报考职业类学生,被录取时可以得到县财政发放的300—500元不等的教育券,学生凭教育券冲抵相应金额的学费,,教育局加大教育券投入,职业教育招生迅速增加到3306人,超过普通高中3288人。教育局又推出补助职校贫困生的措施,按职校学生数20%的比例评出贫困生,每生给予500元的补助款。教育券的发放对于长兴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全面提高职校办学水平

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浙江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宁波市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搭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十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十大实习实训基地。十大实习实训基地今年全面启动,计划每年建设和评估2—3个基地,每个基地专业设施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职业资格培训4万人次。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二是发展快状经济服务的簇群专业,为“红帮服装之乡”、“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文具之乡”等块状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3—5年内,形成全面覆盖块状经济的簇群专业。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实行“订单式”培训,今年城区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70多家企业、行业签订“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企业就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用到课程教学中。

湖州市今年启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5个先进制造业、2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0个市级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2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如长兴县职教中心汽车维修专业,目前有37名专业教师被派到德国进修培训。职业学校要配置最先进的设备,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全市职业学校设备五年要投入1个亿,平均每年投入二千万元。

温州市今年要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重点专业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扩大名额,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优先安排师资培训。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实行综合评价,包括校风、德育、文化知识、技能操作、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生源巩固率、就业率等。对学生实行学分评价,包括德、智、体、技能、心理健康共1000分,学生拿到800分就可以毕业。在办学方向上,从多元办学转向单元办学,主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工人,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持“双证书”比例达到100%。

湖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与泉州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温州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

2023年浙江考察报告(3)

浙江乡镇企业 发展考察报告

黄永礼 叶德华

去年底,南京市乡镇企业局局领导带领8个处室负责人赴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杭州市参观学习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和经验。通过参观、交流,我们看到了浙江三市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的新进展,也看到了我市乡镇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差距,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浙江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我们参观学习的三个市中,杭州与南京同属一类,都是省会城市,而温州、台州的发展自然条件要比南京差得多,国家对他们的投资很少,两市人均耕地也只有03亩左右,原来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和台州市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以民营企业、市场机制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格局,他们的经济发展被誉为'温州模式''浙南模式'。,温州乡镇企业有719万个,从业人数946万人,实现总产值1245亿元,其中工业12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实现出口交货值135亿元,上交税收403亿元,占全市财政税收的55%,全市组建乡镇企业集团120家,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企业700家。台州市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75亿元,财政总收入532亿元,综合实力在全省中上水平,形成了机械电气、医药化工、塑料模具、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工艺美术、服装鞋帽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行业体系和工业生产基地。杭州市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815亿元,其中工业1618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4%,实现出口交货值230亿元,实现利润615亿元,上交税收5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64%,安置农村劳动力1137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6%。

从我们参观、学习和交流中,明显感受到浙江这三个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体。这三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三民经济':企业产权以民有为主体,经营方式以民营为主要形式,社会各项事业以民办为主要力量。特别是温州和台州私营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台州市各类企业95%以上产权为民有,,该市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182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4家,形成了以面广量大的私营个体企业为基础,以机制灵活的股份合作制为中坚,以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为龙头骨干的企业组织结构。私营个体经济占台州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成为台州经济的主体。温州市私营个体经济在全市所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占85%、工业产值占97%、社会零售总额占90%、固定资产投资占65%。杭州市私营个体经济也占全市乡镇企业65%以上。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呈现出集团化、区域化、集约化的新趋势,显示出充满生气的发展活力。

二是以块状经济发达为特色。这三市乡镇企业发达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温州乐清市的柳市镇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集散基地,年销售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均有自已的生产性园区,永嘉报喜鸟集团、红蜻蜓集团、奥康集团的工业园区也非常成气候。台州市也有一大批专业村、专业镇,如温岭市大溪镇和山水镇的水泵,临海市东塍银的节日灯,路桥区上倪村的室内拖鞋等,目前仅路桥区专业村就达53个。崛起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年销售上亿元的企业20多家,其中吉利集团的产值达20多亿元,产生了'飞跃'缝纫机、'星星'冷柜、'苏泊尔'压力锅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杭州桐庐的风水镇形成了从笔杆到笔芯、笔套、成笔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制笔特色块状经济,笔的生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杭州市已经形成了以袜业、五金、珍珠、衬衫等十大块状经济。

三是以政府优质服务为保证。乡镇企业所以能保持快速发展,政府的明智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温州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温州政府的管理职能逐渐从计划经济下的'无所不包'转变为现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是有些专家所认为的'无为而治'。1982年5月,上级工作组进驻温州柳市镇,将经营低压电器的所谓'八大王'作为制假分子进行打击,然而同年10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表彰个体经济重点户、专业户大会。1984年,在弄清真实情况的前提下,温州市宣布'八大王'是发展商品经济和搞活流通的能人,并依法对'八大王'作出无罪释放,予以平反。1987年11月7日,温州市颁布了《关于农村股份合作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1993年是温州股份合作制发展的鼎盛时期,企业总数达到36887家。1994年, 温州市进一步明确将两个以上的投资者组建的企业纳入'股份合作'的范畴,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点直到1999年才体现在《______宪法》'修正案'中。这种地方政府对非国有经济的确认,是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一种政治财富,也是使其在全国地级市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浙江乡镇企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温州、台州区位条件差,发展经济受种种因素制约,两市农民从民间'打硬股'得到启示,创办了既不同于集体经济又不同于个体经济的新型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从此使乡镇企业走上蓬勃发展之路。到1993年,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36887家,其中工业企业27771家,实现产值193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2%。台州'打硬股'形式孕育于70年代,发展在80年代,提高在90年代,到1990年底,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产值占乡镇企业的三分之二,全市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启示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80年代台州群众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时,当时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议论,《浙江日报》为此展开专门讲座。台州各级党委、政府不争论、不张扬,把股份合作制作为集体经济对待,为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其健康快速发展。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等。

启示三:用活民间资本,立足自身创大业。温州乡镇企业发展是由个体、私营起步,通过自身的资金积累,采取'滚雪球'式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不但利用社会资金,兴办了大量企业,而且建成了高等级公路、机场、铁路、大桥、体育馆等基础设施,这次我们一路上看到的温、台高等级公路,绝大多数都是靠民间资本筹建的。台州泰隆城市信用社是一家股份制金融机构,成立于1993年,目前资产超过10亿元,自有资金超亿元,发展速度居浙江省第一。台州市开发区商业街总投资32亿元,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全部靠民资,在运作过程中,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反而净赚3000万元。

启示四: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新品开发。一度时期,温州曾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1987年8月8日,是温州鞋业界为之蒙羞的日子,这一天,在杭州武林广场等地,温州的5000余双劣质皮鞋被当众销毁。为扭转被动局面,1994年,温州市政府制订了《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细则》,这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质量立市法规。1998年,温州成立了我国鞋业界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区鞋业协会。由于狠抓产品质量,注重新产品开发,几年来,温州涌现出皮鞋、服装、低压电器、磁力泵、打火机、塑料制品等一批在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台州的'飞跃'牌缝纫机、'钱江'牌摩托车、'吉利'牌汽车,杭州的'奥的斯'电梯、'钱潮'牌万向节、爱迪集团的包装产品等在国内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启示五:不断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现在,温州乡镇企业逐渐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建立了法人治理机构,并且向'公开性、透明度、规范化'迈进;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许多老板把自己的经营权交给从全国各地聘请来的能人,正泰集团的老总南存辉率先打破家族化管理,聘请外人担任总经理,他个人的股份从100%的绝对控股到今天的30%,他把自己的利让出来,奖励给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人,也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壮大, 实现销售40亿元,位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7位。近几年来,温州市有40多家乡镇企业获省级管理示范企业,正泰集团、长城集团等5家企业被列为农业部全国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人本集团1997年被评为全国企业创新奖。

加快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浙江温台杭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取人之长,充分发挥南京自身优势,才能不断缩小差距,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以乡镇企业园区为载体,快速提升乡镇企业总量。,我市乡镇企业实现产值787亿元,其中工业659亿元,杭州1815亿元,是我市的23倍,其中工业1618亿元,是我市乡镇工业的245倍。要缩小与杭州的差距,必须加快乡镇企业园区建设,实现乡镇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乡镇企业园区、重点乡镇和重点乡镇企业每年的发展速度要保持在30%以上,这样才能加快缩小与杭州的差距。

二是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温台私营个体经济已占乡镇企业的90%以上,杭州也占到65%左右,而我市在50%左右。我们要进一步按照'放心、放胆、放开、放宽、放活'的方针,转变观念,真正打破所有制形式限制,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私营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外向度。外向度不高是我市乡镇企业不大不强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市出口交货值为66亿元,仅为杭州的28%。要赶超杭州,我们要充分发挥南京城市大、高校集中、科研院所多、大企业多的优势,抓住入世新一轮大发展契机,研究招商引资的新思路和突破性措施,充分利用园区这一载体,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快速增强乡镇企业外向度。

(责任编辑:冯洪柏)

2023年浙江考察报告(4)

为学习和了解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发展的经验,我们05政教普本班同学对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等进行了旅游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浙江几个市的发展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实际领会了他们在发展中政策的开放与灵活,人的聪慧与自强,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相信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大有裨益。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这次学习考察了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出发前,我就把考察重点定位在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闻名天下,,首先在于西湖之美。有幸来到杭州,理应花时间游览一番西湖。放眼西湖,它是山中一盆。西湖之美美在奇景,更因为杭州的经济地位而美,看看眼中的城市,市民生活条件一流的,这一点可以从出租车的档次上看出来。家家户户都是自得其乐,很多人家都拥有规模不等的家族企业,杭州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国都数一数二。杭州为什么会如此的发达呢?靠什么?靠的就是杭州人崇尚的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靠的就是杭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放手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在这之前,每每讲到杭州总喜欢把它与民营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所以,这次学习考察把聚焦点集中在杭州的民营经济,主要带着三个问题去寻求解答:一是杭州经济的特点;二是通过学习考察主要有什么启示;三是应该学习杭州的发展思路。

(一)杭州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通过学习与了解,我自己对杭州经济是这样认识的:在经济发展的主体上,如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生产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千家万户,而不是依靠少数人;在发展经济的活动方式上,不是单守在家门口办企业和做生意,而是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生产力的分布方式上,不是把生产力分散在一个个山沟里,而是集中在建制镇,把经济建设与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杭州的区域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为了养家糊口,具有传统流动和经商意识的杭州人开始三五成群走出去。70年代中后期已有十万供销大军大踏步走向全国;80年代开始走上了以“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协作,小机器、大动力,小能人,大气魄”为主要特征的治穷致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杭州的民营企业就是以起初的“人无我有”(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家庭工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有我转”(即发展股份合作制),发展到现在的“人转我好”阶段,标志着杭州民营经济迈上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些被称为“民营经济”的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90%以上,基本形成了“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的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民营经济在杭州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杭州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拓展市场的开路先锋,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

二是杭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基础的经济。多年来,杭州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市场体系完整性,市场竞争特色性,市场发展动态性,市场规模效益群体性,市场机制作用渗透性等自身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商品市嘲在发展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由过去企业依赖专业市场推销产品为主转向专业市场和企业直接推销并举;由过去有形市场为主转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由过去内销为主转向内销外销并举。走遍全国的杭州人,一边挣钱,一边传播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意识和本领。他们在依靠勤劳苦干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当地人走向勤劳致富之路,除了带动平原城镇人员务工发展二、三产业,也间接地带动了杭州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梯次转移。实现了平原种田的外出做工,山上苦熬的下平原种田。

三是杭州区域经济是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杭州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中小规模为主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块状经济。服装、打火机、鞋革等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区域性规模市场体系,产生了区域性规模效应,使杭州民营企业不仅有“斜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实力,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力。

四是杭州区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杭州的成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物化在杭州人的身上,表现为人人都想当老板,形成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精神,来自千家万户的杭州人,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用了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挣了千金万银。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杭州人“不找市长找市潮,全力发展商品经济。就连下岗职工也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不找市长找市尝不言下岗言转岗”,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杭州的企业是我要干,而不是人家要我干,所以是主动的。它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也就是杭州企业建立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三)学习考察的主要启示

启示之一:“浙江民营经济模式的可贵之点在于:杭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人们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满足于贫苦的生活。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我们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就没受到过或很少受到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陈规,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杭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杭州人不远千里到那里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在那里发现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而又不去学。学习杭州,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的文化,学习杭州人的创业精神。

启示之二:从杭州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克服困难、去承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市场经济的文化。要知道,在杭州发展民营经济之初来自各方压力很大,也做过一些不利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例如,温州把最早创业的“八大王“投入了监狱,也多批次派干部到杭州“灭火”等等。民营经济的发展一定的注意的是政策放的开,民众思想放的开,这样全社会才能有敢想敢干,白手起家,勾连天下的勇气! 启示之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杭州在干某件事情,不是看有没有文件,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看实践中需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有文件的照执行,没有文件的创造文件,实践与文件有抵触的,绕道走,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三个代表”和认真落实发展是硬道理。如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就集资建农民城,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被列为私有制的样板,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制,既解决规模小的问题,又戴上了公有制的帽子。这个思维的特点是: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你旁人怎么讲,我都要试试看。试不成拉倒,试成了就要千方百计地坚持下去

(四)应该学习的基本精神

1、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繁荣,也是整个现代文明的进步。杭州人勇于承认自己的追求物质的动机,这比他们已经取得的那些物质成果更加重要。只要尊重、鼓励、保护广大群众的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群众自己会找到致富之路。

2、杭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为了致富,人们异常勤劳,敢于冒风险,工作不挑捡,努力学习本领,善于适应环境,即使极端偏远、极端艰苦的地方,都有杭州人在奋斗,在创业。但我们这些地方却不一样,人们也想生活过得好,但又图舒服,甚至宁愿失业也不愿干那些“苦累”之活,甘愿在当地受穷也不愿到外面去闯荡,寻找发展的机会。

3、杭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讲双赢重诚信,杭州人做生意,既彼此竞争,又较为团结互助,不是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也好,共生且共荣。所以杭州的所有制结构是多元的,经营主体是多元的,它的市场也是多元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因此,杭州的灵魂是创新,商业文明的核心是诚信,经济格局的特点是灵活,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是多元的。

第2篇 浙江省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省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省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本次泉州市职业教育考察团主要考察了浙江省湖州、温州、宁波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对三个城市职业教育考察的基本情况和感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加强对行政区域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几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十几份政策性文件,就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为召集人,教育、劳动、财政、经委、计委、人事、规划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第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职业教育。湖州市长兴县是全国率先实行“教育券”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县,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到职业学校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个需求”和“四个理念”。“四个需求”即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致富农民、招商引资、城市化的需要,“四个理念”即发展职业教育要有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模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设备实训基地。2023年该县确定三大调研课题,其中一项为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由县委书记亲自负责。三是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坚持现阶段必须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政府负责统筹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经费投入、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专业设置、办学规模、重点职校建设、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职业学校小而全、规范小、效益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局面,最为突出的是,在普职招生比例问题上,各地都严格按1∶1下达招生计划,规定普高招生不能突破计划,职校招生可以超计划,极大地保护职校生源。

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到位

三、经费投入大幅增长温州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政策,规定各地用于中等教育经费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并确保其占同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同级普通学校的定额。城市教育费附加20%以上、农村教育费附加1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向企事业单位提取职工工资总额2%的职工教育经费,其中50%由市、县统筹使用,用于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作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奖励基金。另外,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每个给予奖励50万元,市级示范专业奖励20万元,市直学校由市财政支付,县级学校由县财政支付。

四、全面提高职校办学水平

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浙江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宁波市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搭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十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十大实习实训基地。十大实习实训基地今年全面启动,计划每年建设和评估2—3个基地,每个基地专业设施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职业资格培训4万人次。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二是发展快状经济服务的簇群专业,为“红帮服装之乡”、“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文具之乡”等块状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3—5年内,形成全面覆盖块状经济的簇群专业。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实行“订单式”培训,今年城区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70多家企业、行业签订“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企业就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用到课程教学中。温州市今年要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重点专业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扩大名额,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优先安排师资培训。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实行综合评价,包括校风、德育、文化知识、技能操作、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生源巩固率、就业率等。对学生实行学分评价,包括德、智、体、技能、心理健康共1000分,学生拿到800分就可以毕业。在办学方向上,从多元办学转向单元办学,主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工人,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持“双证书”比例达到100%。

湖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与泉州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温州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

第3篇 浙江宁波、温州、台州考察报告

浙江宁波、温州、台州考察报告

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考察组一行18人赴浙江宁波、温州、台州,就三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及项目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考察。所到市对这次考察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合,召开了3场专题座谈会,并安排我们现场参观了5个开发园区、十几家知名企业及部分城市建设项目。

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暂,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深入,但一路所见所闻,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受这次浙江之行,所到三个城市都属浙江经济发达地区,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城市建设起点高手笔大,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宁波市20xx年完成生产总值210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151.7亿元,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4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65亿美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10位。温州市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1402.9亿元,增长14.1,财政总收入182.4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分别增长10.6和11.8。

台州去年实现生产总值1173.8亿元,财政总收入102亿元,工业总量近3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8元,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8位。二是民营经济实力雄厚。

改革开放后宁波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目前宁波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混合型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实体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1.5,9家企业进入全国私营企业500强,8家企业进入全省私营企业50强。

民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不少私营企业已走出了传统管理模式,完成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家庭式管理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

温州市民营经济是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经济为代表的,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呈现出集团化、区域化、集约化的新趋势。全市现有企业集团170多家,涌现出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等一批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的无区域性全国大型企业集团。

台州是我国私营企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是3.3万家私营企业,7.6万名投资者,个体、私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私营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8.7。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宁波市目前有145个省级块状经济区,占浙江全省519个块状经济区的27.9,其中产值超亿元的86个,超5亿元的50个,超10亿元的9个。

温州市的城镇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多数重点镇的发展,是伴随着产业集群企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已形成一批全国闻名的区域性产销基地,柳市镇、桥头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纽扣生产和销售基地,市区的服装、鞋革、灯具、打火机已形成规模型支柱产业,塘下镇是全国汽车配件主要生产基地,柳市镇已成为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低压电器产销量占全国的三分之—。

台州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目前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及配件和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具备年产30万辆轿车、年产20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仅吉利、钱江集团就带动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企业4500余家;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工业缝纫机占世界市场的50,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占世界市场的10,宝石、飞跃集团带动缝纫机及配件生产企业100多家。

其他诸如模具制造、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阀门泵类产品、罐头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效应也都很明显,规模都居国内行业之最。四是品牌优势十分明显。

浙江省是品牌集中的区域,品牌优势在我们这次考察所到之地显得尤为明显。在宁波,波导、雅戈尔、杉杉、太平鸟、帅康、罗蒙、方太、大红鹰等重量级品牌享誉海内外,114种工业产品在全国列单打冠军。

在温州,拥有正泰、德力西、大虎、康奈、奥康、红蜻蜓、长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全市已形成27个“国”字号特色产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业基地,拥有9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65个全国免检产品、246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8个品牌成为20xx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台州市拥有钱江、吉利、飞跃、星星、海正、苏泊尔等一批大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共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浙江名牌产品65个、台州名牌产品94个,共有48个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外)第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台州的特色农业也很具规模,宁波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15个,台州市共拥有37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2个特色农产品获“中国特色之乡”称号。这次我们专程考察了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生态500佳”的奉化滕头村,这里的生态农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村坚持生态建村,“农 ”“游”结合,积极利用即种子种苗、绿色农业、花卉苗木基地、观光农业四大工程和村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和农业观光旅游文章,走上了一条以农业为龙头,以“游”养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99年,宁波市提出了城市东扩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建设方针,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几年来,宁波的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0以上,人居环境达到较高水平。温州在全国最早运用级差地租原理,进行土地有偿出让,筹集建设资金,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转变为经营开发型,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运用“bot2”、“tot”、“政府特许经营”等融资形式搞建设。

政府还通过控制土地—级市场、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筹措建设资金,实现城市建设滚动发展,建成一批对温州形象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目前温州市区建成区面积已从六年前的27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00平方公里。经过10年的发展,台州市目前城市化水平达47,市区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实现了以分散的小城镇为主体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发展格局转变,城市新区规划科学,景观丰富,建设档次很高。

二、做法和特点一是注重发展理念的创新。在谋划发展方面,这三个城市的思路很活、办法很多,许多领域都是超常规的。

温州人凭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等。台州是全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全国第一家经政府工商部门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和第一个支持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都诞生在台州,如今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股份合作制的大胆创造和推广。

在经营城市方面,他们体现了非常灵活的运作方式,善于通过启动民资,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宁波市把13项单体投资过百亿的重大市政和基础设施项目向民营经济开放,其中世界最长、全长36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让民资控股了51。二是注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温州市、台州市都以红头文件形式明确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突出项目带动,重视发展开放型经济。温州市明确提出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要达到50,在发展战略上提出由原来的“在温州之外再造一个温州”,转变为将长期民营资本输出地转化为资本吸纳地。

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了规模宏大的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对各县(市、区)领导干部和市级机关负责人全面下达了年度招商引资目标责任书,各县(市、区)长还当场与温州市长签下了招商引资“军令状”,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同时还采取了依托国外华侨组织,国内各地温州商会,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建立温州招商引资联络机构的方法,不断拓宽对外招商引资的渠道。

赋予93个社团组织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增挂温州招商引资联络处的牌子,市政府根据招商引资的结果给予奖励。台州市将开展“工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作为今年工作的主抓手,特别加大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奖励力度,专门制定了《关于利用外资社会中介奖励办法》,以及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和市级单位和驻外办事处利用外资考核办法。

温州、台州都把市几套班子和市直部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成效,与税收增长提成和奖励措施挂起钩来,重奖重罚,突出实绩,真正体现了围绕项目抓发展和“以奖促引、鼓励争先”的外引内联工作导向。三是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宁波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全市32个与个私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相继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了适合个私经济发展的氛围。温州市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

针对民营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及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温州市提出了“四个创新”,即:“创新制度”,鼓励个私企业相互兼并联合,走混合所有制的路子;“创新管理”,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面向全球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创新技术”,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培植品牌,争创名牌,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鼓励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等等;“创新政策”,实行环境整治,切实治理“三乱”,依法保护个私企业利益,反对歧视性做法,做到“六个平等”,让民营经济在企业登记、税收管理、金融贷款、市场准入、部门服务、规费征收等六个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平等的权利。台州市一方面积极引导个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上等级、上水平,创建工业明星乡镇等举措,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

四是注重品牌的塑造宣传。品牌意识强是宁波、温州、台州三个城市从政府到企业、商家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坚持把品牌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提水平,以品牌树形象,强势的品牌效应带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所参观的市或知名企业,都建有档次很高的产品展示中心,全方位地向客商介绍城市或企业的发展面貌。台州市还专门建有台州品牌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台州各个行业特别是制造工业的知名品牌产品,效果很好。

与此同时,他们也注重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宣传,宁波市就专门设立了城市建设展览馆,建筑和设计理念都很新颖,成为宁波城市品牌宣传推广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启示和建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先行。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感到,与发达地区相比,三明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根本还是在于思想观念滞后于人,缺乏他们那种真正敢拼、敢闯、敢试的胆气和硬气,缺乏在市场经济中善于应变的能力和魄力,缺乏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

由此建议,市里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市、县几套班子领导分赴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专题学习考察,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在全市展开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的专题讨论,动员全社会共同为促进三明发展献计出力,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致力发展、谋划发展的热潮。

2、招商引资工作要强化。建议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在完善、兑现“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考核奖励办法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力的“以奖促引、鼓励争先”的考核奖罚措施,对招商引资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领导干部、各界人士都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可以采取根据实际到资或上缴税收数按比例进行一次性奖励或一定几年奖励的办法,以利于更好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更好地挖掘社会各个层面的潜能。

3、民营经济规模要壮大。从这次考察的三个城市看,民营经济的优势决定了城市综合的优势。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加快三明发展的活力所在和潜力所在。当前,一定要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认识,正确处理抓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抓民营经济发展,抓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与抓千家万户发展的关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

建议要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并从战略上引导发展集群经济,加快构建特色板块,通过“小题大做”,促进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

4、狠抓落实的机制要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关键,有利于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议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年十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关系三明发展全局的问题,如项目带动、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升民营经济规模质量、发展特色规模经济等,要实行一个项目组建一个专门班子抓协调、抓督促,抽调一批相应部门的有关同志抓服务、抓落实,形成一套相应政策措施促推进、做保障,一个一个项目落实,一个一个重点突破,环环紧扣,一抓到底,确保见效。要按照工作的情况论功行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5、城市建设水平要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衡量标志,宁波、温州、台州三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都很快,城市建成区面积都是成倍地增长,而反观我市中心城市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一直难有大的突破,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

因此,建议在受自然条件因素制约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应切实加快市区与沙县城市一体化的进程,把相对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沙县及早纳入三明城市发展范畴,加紧确定总体规划方案,尽快实施一批先导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市区至沙县的快速通道等,并逐步将沙县的城市建设规划权收归市级统一管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更加重视城市品牌的塑造,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加大对三明城市形象的策划、包装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盘活现有资源,可以考虑将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改建为三明市展览馆或三明市三个文明建设展览馆,集中反映三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及三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特征,集中宣传一批三明的知名企业和地方名优产品。

要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展馆的设计理念,提升建馆的档次和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展示三明形象的窗口。

第4篇 浙江考察报告

浙江考察报告范文(2)

浙江教育考察报告

4月1日至4日,陈伯禹副局长率中教、计财、社管办等科室负责人和泉州一中校长董介鼎到浙江省学习考察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经验。我们先后考察了嘉兴、杭州、萧山等市的中学,与学校的领导座谈,并向原温州市苍南县教育局长了解温州市的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1、嘉兴一中

嘉兴一中新校区现占地158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入1.1亿元,于建成搬入使用。投资方式是全部由教育局担保向银行贷款,目前,名义上是一中向银行贷款,实际上还款由教育局负责。原校区占地60亩,建筑2万平方米,因满足不了嘉兴市区高中阶段入学的需求,嘉兴市对市区的高中校进行布局调整,把嘉兴一中原校区转让给嘉兴三中,准备把地处市中心的嘉兴三中校区通过土地置换,经评估有近1亿元,可以还嘉兴一中的银行贷款。

嘉兴一中两年前与一家丝绸公司合作创办嘉兴一中实验学校(民办),实行两校合办,两校设一套班子统一管理,实验学校的学生寄在一中校内,两校现共有72班规模,今年开始在一中新校区旁边征地90亩,正在基建,投资5800万元。实验学校注册资金1200万元,其余向银行贷款,其中丝绸公司入股资金800万元,一中出资400万元,但在计算股份时,一中的无形资产占300万元,因此合作协议中一中占总股份47%,丝绸公司占53%,合作期限为20年,合作期满,民办学校的财产按所占股份的比例分配。但实际操作方法是丝绸公司从注册的800万元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公司不参与学校管理,这种做法类似于学校是向丝绸公司借款800万元。

收费情况。一中招收一定比例的“三线生”(计划外的收费生),去年教育局批准招收84名,今年可能会增加,收费标准为:高中三年一次性缴费2—3万元,学杂费每年元;实验学校高中三年一次性缴费1万元,学杂费每年5000元,初中每年8400元。

招生办法。教育局规定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不允许考试,学校普遍采用面试(综合测试)。

师资:教育局核定一些公办教师编制,工资由民办学校支付。

2、杭州源清中学(国有民办)

杭州源清中学是浙江省第一所国有民办学校,仿效上海市的做法,由杭州市的知名校长召集一些知名教师承办,现占地150亩,去年新校区建成,规划36个班,现有26个班。投资方式是教育局担保,学校向银行贷款6000万元,今年由教育局一次性划拨给学校万元,贷款由学校规划10年内还清本息,学校师资队伍包括原学校的公办教师和面向全国招聘的新教师,前两年教师工资由教育局划拨,第三年开始,教育局只给学校教师编制,所有教师的工资由民办学校上缴财政,通过财政发放给教师。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由杭州市物价局统一规定,一学期5000元。学校招生纳入优质高中第一批次录取。

3、登峰萧山六中

登峰萧山六中是由萧山六中与萧山登峰集团合作创办,占地257. 7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投资1.1亿元。其运作办法是准备成立一家教育投资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登峰集团现金注册300万元,萧山六中无形资产200万元,由登峰集团向银行贷款兴建新校区,学校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教育局局长任名誉主任,登峰集团法人代表任主任,六中校长任副主任,登峰集团派人管理学校后勤。

登峰萧山六中实行一校两制,公办校要保证服务片区13万人口的初中升高中任务(每年6个班),合作后学校办学规模由原来的每年段6个班扩大到16个班;师资有两部份,老六中的教师保留公办教师身份,工资由财政发放,新招聘的教师有公办教师身份,工资由学校发放,市财政在前三年对招收的民办生按每班每年7.2万元标准补助;收费有两种标准,16个班中6个班按公办标准收费,10个班按民办收费,相当于三年1.8万元。

登峰集团与萧山六中合作办学伊始,市政府承诺,对于登峰集团从税后利润部分投入办学的资金,要从财政予以返还,但由于目前政策变动无法兑现,现由政府贴息偿还银行贷款,学校向教育局争取由财政支付教师工资。

4、温州教育情况介绍

浙江省教育学院后勤公司副经理、原温州市苍南县教育局长陈先生特地向我们介绍温州市的教育改革情况。

(1)温州中学(温州51中)

温州中学现占地300亩,投资3亿元,去年建成,老校区盘活给实验小学,靠原温州中学积累的多万元起步,再建母子校,对外称温州51中(高中),按民办机制运作,两校合一,现已开办五年,30个班的规模,面向全市招生,收费标准为每学期3800元。

(2)苍南县的教育改革

苍南县于五年前就实行高、初中分离,全县现有18所中学,其中3所民办学校,公办中学完全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组建班子,教育局加强宏观管理。3所民办学校体制不同:龙岗二高(公办)与振青外国语学校(民办)合办,政府占40%,私人占60%,财政拨款100万元,五年内教育局分配给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占80%。今年开始,公办教师工资要与财政断奶;灵溪三高与求知中学联办,只招收2班公费生,其余按民办标准收费;树人中学,纯民办学校,在师资、生源质量都缺乏优势,办学效益不佳。

二、几点体会

1、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浙江省全省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已达80%以上,省城、市区普及率高达90%以上。浙江省教育事业如此发达,一方面是浙江省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再一方面是得益于民办教育发展迅猛,这几年民办教育发展对浙江省各类教育事业的高度普及功不可没。非常明显,浙江嘉兴、杭州、萧山等市的教育发展程度比我市要高得多,是我们学习、追赶的目标。

2、思想开拓,观念更新,富于创新。浙江人“敢闯”意识非常强,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理解非常透彻,而且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他们所说的:“只要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说不行的都是行的”。从座谈及实地考察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做法和得力措施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显得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灵活性。

首先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浙江省能立足现实,在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发达、投资办学热情高的优势,早在几年前就率先发展民办教育,而且在民办学校起步阶段,从师资、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民办学校茁壮成长,形成了一大批优质民办学校。现在的民办教育占各类公办教育的比例非常高,极大地弥补了财政投入教育的不足;

其次是真正做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通过各种招生政策甚至最早违规举办“校中校”,积累了不少的资金,为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和高度普及各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三,科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嘉兴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名人辈出,现___政治局常委黄菊、沈雁冰(茅盾)、郁达夫、查良庸(金庸)、“两弹一星”功勋屠守锷院士、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原国家安全部部长凌云等,连同十几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都是该校的校友。由于一中办学规模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入学的需求,学校通过资产置换,异地重建并与企业合作办学,这种做法没有遇到任何校友和社会的反对和议论,现在的一中不但办学规模扩大了两倍多,而且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增加,而类似一中这种做法的学校在嘉兴就有四所。杭州源清中学、萧山六中都是采取重新布局,进行资产转换,从而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通过政府贴息,学校向银行贷款,适度超前发展。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相当部分学校是由教育局担保,政府贴息,学校还贷。

从经济发达程度与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来讲,泉州可能无法与浙江省的嘉兴、杭州、萧山等市相比拟,但从其具体做法和主要措施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举一反三,泉州市的高中阶段普及率才达到50%左右,像泉州一中、五中等重点中学都面临着办学规模小,无法满足市区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矛盾,随着泉州市区东扩和南移,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仿照浙江省的做法来操作,并且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金充足的优势,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浙江考察报告范文(3)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浙江现象”。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授信环境,使浙江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和其它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金融业务相互促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温台(台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经济, 其发展的进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浙江沉眠已久的工商文化和敢于闯天下的民风迅速绽放,温州等地的千家万户各起炉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庭作坊经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温州等地的市场推销人员走向全国各地,温州当年的十万供销大军“来自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赚来千金万银”,在推销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作坊经济开始走向股份合作制,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家庭作坊经济走上公司制的道路,民营公司初具规模,同时,一些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大批极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集团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规模和经济份额上都占据浙江经济的绝对优势,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天下。

杭州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80年代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为“苏南模式”, 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到80年代末期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90年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通过职工参股、企业拍卖等方式,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转制为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由“苏南模式” 转型为“温台(台州)模式”,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这一地区民营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其民营企业的规模比温台地区要大,而其企业机制比苏南更为灵活。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浙江各地遍地开花,除少数基础性行业外,竞争性行业已完全民营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占浙江全部企业总数的98%,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2%,民营企业产值占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与其它地区民营经济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浙江经济的强势和特有活力,也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草根经济。现在,人们喜欢将浙江民营经济俗称为“草根经济”。 它指的是浙江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 在家乡本土成长壮大。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农民在离乡不离土的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开放地区的外来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生于本土, 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即使今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业务扩展到各地,其公司总部、生产基地、资金中心仍然扎根于本土。

2、块状经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特征尤其突出,各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地区分工明显,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浙江、全国仍至世界都较为突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洲领带、海宁皮革、永嘉钮扣、苍南商标。块状经济弥补了浙江小企业、小商品经济的不足,通过地区专业化、规模化使小企业、小商品得以做大做强。

3、专业市场发达。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主导产业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嘉钮扣市场、永康五金城、宁波服装市场、苍南商标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使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了同一产业的市场前端。

4、地区发展较为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地区不平衡。而浙江民营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管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绍兴,还是南部山区的温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义乌、永康、东阳,民营经济都较为发达。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使浙江地区经济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经济的有效腹地比其它省份大。

5、中小企业为主体。发源于家庭作坊的浙江民营企业日前绝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92%。经营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浙江民营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灵活,市场反映灵敏,产销对路,相当多的企业还具有小而优、小而专的特点,企业效益良好。但这些企业也存在着家族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的缺点。

6、制造业为主。浙江民营企业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而来,民营企业普遍从事的是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占比较少。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实干做起来,目前经济中投机的成份已较少,从而使浙江经济的现有基础较为夯实。

7、小商品生产占较大份额。浙江民营企业有相当部分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通过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小商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强化以后,其它企业已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小商品虽为传统产品, 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浙江民营企业占领这一市场后,便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空间,企业经营相对稳定。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造就的金融环境

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颇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为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浙江各家银行的授信业务发展较快,且授信资产质量优良,这些得益于当地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良好授信环境。

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沉淀,浙江地区民众具备较高的素养,民风崇尚荣誉,注重名声。进入工商社会以后,这种历史文化和民风渊源逐渐演化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产生的草根经济将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强化。浙江各地目前没有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但草根经济使浙江形成了天然的社会征信系统。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于浙江本土,企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的经营历程、资产情况、行业品行、历史信誉以及社会关系等授信信息能够得到比较顺畅的沟通,授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被草根经济所化解。 同时草根经济的特征使浙江金融机构很容易得到企业的动态信息,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比较及时地传递到授信业务人员,从而使授信业务人员能够动态监控风险,随时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变化调整授信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草根经济使授信业务建立在信息较为充分、及时的基础上,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授信风险的可控程度比较高,银行的主动性较强。

从微观经济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特征使浙江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天然明晰,企业运作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经营者的责权利三者天然合一。 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 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但当地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小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股东的投入较大,负债率普遍较低。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浙江金融机构授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为浙江当地各银行优良的授信资产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东南西北中遍地开花,促进了浙江经济整体上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浙江金融机构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目前浙江各银行授信业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业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空间都比较广。

四、浙江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

浙江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初、中期,民营企业基本为几大国有银行限制准入的客户,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地下钱庄和当地信用社, 温州等地民间融资非常发达。到90年代中后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股份制银行率先选择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授信支持对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由此使得一贯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支持对象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落后于股份制银行, 且资产质量也远远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 浙江各国有银行转变了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支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不仅大、中型民营企业得到各家银行授信的积极支持, 众多产品有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也成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对象。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当地各银行普遍看好民营企业。各家银行创新民营企业授信理念,调整传统的授信政策,再造授信流程,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投放力度。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法更为灵活,措施更为有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放力度比国有银行大。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客户战略上,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倡客户培植战略,广东发展银行浙江分行将之称为“种芝麻,抱西瓜”。对产权明晰的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培育政策,通过培育培植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分享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成果,与民营企业共成长。部分银行将此政策具体化到绩效考核中,将中小民营企业培养成优质大户的相关业务人员、责任人将得到绩效奖励。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发展性和成长性原则,一是企业的经营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二是银企业合作的的前景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注重二种效益,一是客户提供的综合效益,二是客户提供的中长期效益。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浙江的股份制银行充分挖掘企业两方面的担保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一是充分挖掘企业的资产资源,各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品牌质押、知识产权的质押等等应有尽有; 二是挖掘企业的客户资源,通过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关系客户开辟担保渠道。

财务报表是授信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问题在浙江同样存在,但多数情况是企业的资产利润没有全部在报表中反映,浙江银行界称为信息良性不对称。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商业银行没有固守财务信息,转而寻求民营企业的活信息。银行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时,会认真调查企业用电量、银行结算量、企业现金流量、纳税额等活性信息,并将这些活性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些活性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这些活性指标入手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既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风险,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上,浙江银行界的民营企业授信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各行普遍把竞争过于激烈、产品替代性强的行业列为限制性行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予以支持。一些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突出的地区则成为各家银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地区,部分银行将这些地区拉直管理,一些银行则对这些地区分支机构给予了比较大的授信授权。

五、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浙江各商业银行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控制使授信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也使民营企业的授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浙江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超常规倍增式发展,但授信资产质量普遍良好,资产不良率普遍在5%以下,许多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控制在1%以下,成为国内银行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浙江良好的授信环境有关,但更得益于银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各银行在从事民营企业授信中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近几年各银行在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了资产质量的权重,加大了奖惩的力度。有些地区的银行将授信质量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薪酬直接挂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行教育员工“授信业务收来的是利息,损失的是血本”,“骗你的是最好的朋友”,“对待授信风险要象航空公司对待飞行一样”,“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信贷资产”。在授信风险理念上,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反对风险最小原则,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机会和利润,反之则会丧失业务机会,获得较低的利润回报。在对企业监控的着眼点上,该行强调从资金流、物资流等动态和活性信息着手,而不是盯财务报表。该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实行企业经营者的首席(行长)谈话制,使问责审批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直观认识。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调查实行双人调查制,调查内容要重视活性信息而不是财务报表,对部分企业实行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联合调查;对部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合同谈判,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在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贷后监控上,该行主动深入,授信达到一定规模后,该行要求企业增加注册资金规范相关管理, 关健岗位的员工必须符合其要求的素质,达不到其贷后监控的要求,该则坚决收贷。这些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其得到较好的回报,其140亿的授信资产,不良率仅为0.4%。

为控制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准入风险,有些银行从一些活性指标入手设置了自己的准入指标体系;有的银行要求一把手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收回,并将此“三包”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授权体系上根据地区风险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实行了差别授权和动态授权,设置了授权警戒线;对各种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实行风险组合管理。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风险溢价,银行利率上浮的方法运用的较为普遍。一些银行还要求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即贷即收,不得展期和以贷还贷。

六、浙江民营企业授信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民营企业授信环境与深圳不同,其民营企业授信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照搬; 但其民营企业授信的一些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机制、业务创新等对我们当前的授信业务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在企业授信上,表面看来我们不会以所有制来歧视民营企业。但我们仍有认识上的不足。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认识和准备不足。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昭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企业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民营企业以其产权的天然明晰迎合了企业改革的未来,同时民营企业的内在机制造就了其市场经济中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必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对份额。因此,在内涵于未来的授信业务上,仅仅以一视同仁来对待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可能使我们错失未来。未雨绸缪,重新审视和规划民营企业授信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以民营____企业产权改革中,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和准备,面对embo、mbo、企业并购等民营化授信业务,我们有时显得手忙脚乱。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理念需要重塑。随着授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授信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歧视民营企业,但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确实是我们所忽视的领域。有些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却小而专、小而特, 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授信支持的对象;对于经营者素质较高,企业运作规范,经营机制灵活,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应以客户培植的理念给予授信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种芝麻,抱西瓜”,为我们的授信储备未来。

2、随着授信买方市场的形成,我们的授信理念应作重新调整,我们应调整风险最小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风险是否可控无从把握的冒险业务不应纳入我们的授信范围,这是授信区别于风险投资的本质所在。二是坚持风险可控而不是最小,在授信卖方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风险最小原则将束缚业务空间,失缺高利润业务。授信业务与风险相伴生, 关键在于授信风险是否能为我们所控制。在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为我们争得最大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3、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行业政策存在着重高新技术产业轻传统产业的偏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安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成熟前)在伴随着高利润的同时,也伴生着高风险,与风险投资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企业能在传统产业中占有较高份额,或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了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兼具安全性和效益性, 其价值内涵正是授信业务的取向,丝毫不能为我们的授信业务所轻视。

4、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重视企业活性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授信业务的固有矛盾,民营企业更甚。如果停留于文上的固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化解的。抓住企业的用电用水量、现金流量、银行结算量和纳税额等企业活信息,往往更能使我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做活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开拓异地授信业务。从对浙江商业银行授信情况的调查看,内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选择余地要比深圳大得多,甚至其不予授信支持的客户在深圳却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 作为经济组织的商业银行本身不能以行政区划画地为牢,深圳目前逐渐成为资金过剩地区,而深圳银行相对内地行具有理念、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局于深圳一隅只能丧失发展空间。当然,授信业务具有贷后跟踪的特殊要求,对异地授信应选择贷后跟踪要求少,难度低的项目。

6、从与浙江商业银行授信的比较情况看,我们对利率杠杆利用不够, 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很少上浮利率。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具有平均风险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投入大、业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不足,但银企合作中企业不占强势。因此,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利用利率杠杆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溢价和成本提补。同时,提升利率也可能促使企业从成本考虑而优先偿还, 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授信风险的控制。

7、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与浙江草根经济的特征相反,人们缺少归宿感,社会诚信的自然基础较差,这更需要通过人为强化,建设社会征信系统,逐步为深圳各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内银行同业公会)

浙江考察报告范文(4)

浙江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台州、绍兴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市教育局民办教育考察组 (10月8日) 为了大力推进“一化两率先”工程,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9月21日至9月25日,市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处牵头,组织县区教育局民办教育负责人和全市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校长、举办者,由市教育局局长助理欧阳超英带队,对浙江省台州、绍兴两市的民办教育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参观,我们深切感受到台州、绍兴两地民办教育的蓬勃生机,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 一、台州、绍兴基本情况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550.46万人。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台州是中国最主要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服装机械产值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35%、世界产值的7%左右,曲折缝机和裁剪机已占有世界市场约70%的份额。台州家电工业发达,是国内最大的制冷配件生产基地之一,所产制冷配件国内市场占有率逾40%,为国内外众多著名空调、冰箱生产企业配套;冷柜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前列,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空调器出口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厨房系列和卫浴系列,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比重,压力锅、不粘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宁波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万,其中市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64万。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绍兴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88.4亿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绍兴经济发展以民营为主,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5%左右,第二产业尤为发达,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60%左右。绍兴专业市场遍布全市,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57家,成交额798亿元,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有42家,超10亿元的有13家。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达246亿元,是我国最大的轻纺产品专业市场、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绍兴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如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汉哲学家王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谢安,唐代诗人贺知章,南宋诗人陆游,元朝画家王冕、诗人杨维桢,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书画家徐渭,清朝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史学家章学诚等,以及近现代的辛亥革命“三烈士”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和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等。 二、台州、绍兴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强烈的民营意识,孕育了台州、绍兴快速发展的民办教育。 台州、绍兴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台州市到底,共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923个,其中幼儿园1729所,小学17所、初中23所、普通高中34所、职业中学34所、专修学院3所、成人培训学校83所;民办学校在校生20.5万人,教职工总数1.5万人,校园占地面积5840亩,学校资产总值达36.3亿元,民间办学总投资达14.2亿元。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文化助学、技能培训、艺术体育训练兼容并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齐头并进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民办教育体系,涌现了一批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质量较高、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民办学校。 绍兴市民办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办学形式多样,有民主党派或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参与,有企业和个人投资或集资办学,有政府部门与企业或个人联合办学。民办教育成为绍兴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有学历教育民办学校31所(不含幼儿园和培训班),占地面积4000余亩,在校生40000多人,教职工2500名,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学校有11所,优秀民办学校占浙江全省总数的16%。绍兴诸暨市民办教育发展最快,经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共有11所,其中幼儿园3所、普通中小学5所、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15170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9.1%。1995年,海亮外国语学校顺利建成,1996年,天马实验学校和荣怀中学相继落成。这3所高起点、高规格的民办学校的兴起,成了诸暨民办教育发展里程碑上的亮点。 三、台州、绍兴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 台州、绍兴民办学校起步早、起点高、投入大、质量好,呈现出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投入主体多元化。台州、绍兴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呈现多元化特点,有的是企业投资、有的是社会团体投资、有的是自然人投资,有的兼而有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混合所有制投资。台州市椒江区的书生中学就是由椒江32个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筹集股份资金1200万元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教育股份制的民办学校。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任法人代表、校长,区教育局副局长陶仙法兼任常务副校长。如今书生中学已发展成为资产规模逾亿元的书生教育集团,办有书生中学、书生小学和书生幼儿园、通巨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教育机构。 台州市(东港)双语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混合所有制学校的民办学校,在2.5亿元的总投资中,当地民营企业的投资占80%,椒江区政府作为投资一方占20%的股份。此外,区政府每年根据招生数额的实际情况,向这所学校下拨150万元以内的学生公用经费,连续补助6年。 绍兴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由该市天马房地产开发公司独家出资1.6亿创办,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既相对独立又集中管理的完全学校。学校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有90个教学班。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则由绍兴新昌合成化工厂、民盟绍兴市委和绍兴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 我们参观的学校中,只有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私立中学是个人投资办学。 (二)政策扶持具体化。从1991年颁布的《台州地区社会力量办学若干暂行办法》,到后来制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意见》,台州市对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也因此促成了台州民办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体制、经费投入机制上都出现鲜明的多元多样的特征来。 民办教育在土地征用和建设配套等各项税费减免上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在收费上,根据生均培养成本自行确定学费和住宿费标准。在本市缴纳所得税的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用于办学的,由同级财政全额予以补助。教师在公民办学校间可相互流动。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计划外招生,要在保证其同类民办学校完成当年招生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对办学成绩显著,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优秀(示范、重点)学校的教育机构,每年度分别按应使用教师数的2/3、1/2和1/3给予相当于公办教师平均基本工资数额的奖励。 对自建校舍举办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在学校规范招生、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鼓励支持,在校生超过1000人的,每年奖励5万元;在校生超过1500人的,每年奖励10万元;在校生超过人的,每年奖励15万元。 对自建校舍举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机构,按每一个毕业生奖励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自建校舍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600人,且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当地政府按公办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不少于20%给予补助。 绍兴市诸暨市还出台优惠政策,对民办学校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且单独编班,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高中阶段按市教育局统一规划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的前提下,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人员经费。 (三)教师流动规范化。台州、绍兴两市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上的做法基本相同,教师招聘和流动都统一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之下,人事关系放在教育局或人才交流中心。本市公办学校教师应聘到民办学校任教,保留公办教师身份不变;离开民办学校愿意回到公办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妥善安排。聘用外地优秀教师,经学校所在地主管部门批准,并且服务期在3年以上,男40周岁以下、女35周岁以下,可由学校主管部门重新建档,在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派出公办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以此来加强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教师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当地政府规定,不管是民办学校教师,还是在公办学校教师,前参加工作的,养老保险都视为已交,以后继续交纳养老保险可由现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退休手续。两市都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进行,招聘新就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也要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聘期不得低于3年。由于这些措施的保障,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非常稳定,教师流动非常有序,从而保证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内部管理科学化。台州、绍兴民办学校的管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州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创造出的新的办学模式——教育股份制,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指:以入股集资取得社会资本的使用权,以持股份额分配股息(不可分红,积累用于办学再投入)和承担有限风险,以招聘校长实行科学管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制度。这一模式采用股份制方式融资,分离了资产所有权和学校管理权。影响最大的是台州市椒江区“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该教育实体是由台州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14个法人共同发起创办,除了14个法人股外,另外以3万元一股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到1998年10月共筹集资金4500万元,创办了书生中学。以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台州教育股份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法人的运作结构和公司制管理方法。其模式中管理系统由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构成,操作系统则由公司和学校双法人构成。股份公司为资本运行机构,负责筹集、使用和经营资金,致力于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按比例向股东支付股息;学校为教育运行机构,负责资本管理,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股份制中,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公司和学校各司其职,投资方、股份公司、学校职权分明,从而确保教育效益与资本效益双丰收。在学校内部管理上,各学校也都按照现代教育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惩制,重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使管理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规范。 四、台州、绍兴民办教育对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 建市以来,特别是以来,我市民办教育发展很快,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都有很大提升,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市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对照浙江台州、绍兴两地的民办教育发展,我们明显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注入不足、办学规模偏小、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民办教育的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对民办教育规定了9条扶持与奖励政策;市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的意见》中也规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建市以来,各县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政策措施。对这些已有政策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到位;有些条款笼统、不具体,或者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要进一步具体化,给民办学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对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贷款、基建规费、教师流动、专项奖励基金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真正打通公办教师向民办学校流通的渠道。三要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教师在公办学校期间的养老保险要由原来渠道补交到位,或参照浙江的做法视为已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敦促和支持民办学校按规定办理教职工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按事业单位性质给民办学校教师办理养老保险,从而彻底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提倡和鼓励大型企业、名牌学校创办民办学校。大型企业资金充足,影响力大,具有投资办学的优势,其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可由同级财政予以返还。名校带民校、名校创民校是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民办机制活力的有效手段。省、市重点中学、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性幼儿园,结对带一所民办学校,定期派人到民办学校协助管理,派教师去授课,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名校利用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办民校更是一条发展壮大宿迁教育事业的捷径。 (三)规范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市政府出台的《宿迁市非公办教育机构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规定各类非公办教育机构聘用的教师,必须在上岗前携带教师资格证书、与原工作单位解除聘用关系的证明、身份证和新签聘用合同等材料到当地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关手续;各级教育人才服务中心要举办教育人才市场,通过定期开展各类教育人才招聘活动,为非公办教育机构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这为民办学校教师的有序流动作出了政策规定。但目前从市到县区教育人才中心还没有成立到位,与人事部门的人才中心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民办学校教师稳定性差,教师随意流动现象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希望市县政府出面协调,尽早完善教育人才中心,使教师的流动正常而有序。 (四)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我市部分学校出现投资者与校长之间、股东与教师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产生矛盾,形成决策困难,影响学校正常发展和运转,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协助民办学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与职权分离,由均股制向控股制转变,可参考台州、绍兴的做法,实行双法人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董事会和校长职权的规定,董事会和校长在各自法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第5篇 赴浙江省桐乡市考察的情况报告

赴浙江省桐乡市考察的情况报告

为进一步拓展我县与外界经济合作与交流空间,学习东部发达地区在发展蚕桑产业、工商企业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索贫困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和新举措,应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的邀请,我县组成以县委书记xx同志为团长,xx等7个种桑养蚕乡镇和相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团,于20xx年9月25日至9月27日赴浙江桐乡进行考察访问。

xx考察团此行,得到了桐乡市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在当地政府的精心安排下,考察团先后走访了桐乡市崇德丝厂、同福桑苗基地、高桥银河家坊有限公司、濮院羊毛衫市场,并与桐乡市政府领导召开区域经贸合作交流会,双方在热情洋溢的氛围中就加强经济合作,实现两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推进“东桑西移”工程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共识。这次考察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我们深深感受到在思想观念、改革气魄、创新胆识、工作力度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的明显差距,了解了他们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发展xx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桐乡市的基本情况

桐乡是浙江省嘉兴市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沪、杭、苏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沪杭高速公路、320国道、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要道横贯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特产丰富,环境优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总面积727平方公里,总人口66.3万。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最新排名中,位居全国第23位,已连续8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20xx年,桐乡地区生产总值达245.66亿元;农业增加值为1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15.9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3.0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1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3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135.41亿元。

桐乡市注重突出“工业立市”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服装,皮毛化纤、玻纤特色产业基地,毛纺针织,化学纤维、丝绸服装、建筑材料成为四大特色支柱产业。规模企业是桐乡工业的优势,桐昆化纤、巨石玻纤、天女稀土永磁、京马电机、健民过滤材料、双箭橡胶、新澳纺织等企业凭借较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成为全国同行业“单打冠军”。全市有销售超亿元企业60家,利税超千万元企业51家。

在优化传统农业基础上,围绕优质高效和都市型农业的目标,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优质水果、花卉苗木、加工蔬菜、特种水产和食草型畜禽等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桐乡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举措,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20xx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75个,合同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外商投资项目从传统产业逐步向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延伸。

省级经济开发区——桐乡经济开发区内已落户外资企业154家,投资者遍及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和港台地区,成为桐乡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外商投资样板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区。

二、几点启示

(一)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桐乡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他们每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当前,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就需要认真做好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的文章,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破解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考验为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6篇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关于浙江民营企业授信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浙江现象”。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授信环境,使浙江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和其它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金融业务相互促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温台(台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经济, 其发展的进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浙江沉眠已久的工商文化和敢于闯天下的民风迅速绽放,温州等地的千家万户各起炉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庭作坊经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温州等地的市场推销人员走向全国各地,温州当年的十万供销大军“来自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赚来千金万银”,在推销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作坊经济开始走向股份合作制,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家庭作坊经济走上公司制的道路,民营公司初具规模,同时,一些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大批极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集团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规模和经济份额上都占据浙江经济的绝对优势,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天下。

杭州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80年代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为“苏南模式”, 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到80年代末期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90年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通过职工参股、企业拍卖等方式,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转制为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由“苏南模式” 转型为“温台(台州)模式”,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这一地区民营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其民营企业的规模比温台地区要大,而其企业机制比苏南更为灵活。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浙江各地遍地开花,除少数基础性行业外,竞争性行业已完全民营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占浙江全部企业总数的98%,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2%,民营企业产值占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与其它地区民营经济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浙江经济的强势和特有活力,也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草根经济。现在,人们喜欢将浙江民营经济俗称为“草根经济”。 它指的是浙江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 在家乡本土成长壮大。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农民在离乡不离土的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开放地区的外来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生于本土, 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即使今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业务扩展到各地,其公司总部、生产基地、资金中心仍然扎根于本土。

2、块状经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特征尤其突出,各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地区分工明显,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浙江、全国仍至世界都较为突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洲领带、海宁皮革、永嘉钮扣、苍南商标。块状经济弥补了浙江小企业、小商品经济的不足,通过地区专业化、规模化使小企业、小商品得以做大做强。

3、专业市场发达。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主导产业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嘉钮扣市场、永康五金城、宁波服装市场、苍南商标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使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了同一产业的市场前端。

4、地区发展较为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地区不平衡。而浙江民营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管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绍兴,还是南部山区的温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义乌、永康、东阳,民营经济都较为发达。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使浙江地区经济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经济的有效腹地比其它省份大。

5、中小企业为主体。发源于家庭作坊的浙江民营企业日前绝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92%。经营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浙江民营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灵活,市场反映灵敏,产销对路,相当多的企业还具有小而优、小而专的特点,企业效益良好。但这些企业也存在着家族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的缺点。

6、制造业为主。浙江民营企业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而来,民营企业普遍从事的是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占比较少。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实干做起来,目前经济中投机的成份已较少,从而使浙江经济的现有基础较为夯实。

7、小商品生产占较大份额。浙江民营企业有相当部分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通过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小商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强化以后,其它企业已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小商品虽为传统产品, 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浙江民营企业占领这一市场后,便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空间,企业经营相对稳定。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造就的金融环境

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颇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为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浙江各家银行的授信业务发展较快,且授信资产质量优良,这些得益于当地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良好授信环境。

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沉淀,浙江地区民众具备较高的素养,民风崇尚荣誉,注重名声。进入工商社会以后,这种历史文化和民风渊源逐渐演化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产生的草根经济将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强化。浙江各地目前没有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但草根经济使浙江形成了天然的社会征信系统。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于浙江本土,企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的经营历程、资产情况、行业品行、历史信誉以及社会关系等授信信息能够得到比较顺畅的沟通,授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被草根经济所化解。 同时草根经济的特征使浙江金融机构很容易得到企业的动态信息,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比较及时地传递到授信业务人员,从而使授信业务人员能够动态监控风险,随时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变化调整授信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草根经济使授信业务建立在信息较为充分、及时的基础上,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授信风险的可控程度比较高,银行的主动性较强。

从微观经济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特征使浙江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天然明晰,企业运作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经营者的责权利三者天然合一。 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 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但当地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小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股东的投入较大,负债率普遍较低。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浙江金融机构授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为浙江当地各银行优良的授信资产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东南西北中遍地开花,促进了浙江经济整体上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浙江金融机构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目前浙江各银行授信业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业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空间都比较广。

四、浙江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

浙江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初、中期,民营企业基本为几大国有银行限制准入的客户,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地下钱庄和当地信用社, 温州等地民间融资非常发达。到90年代中后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股份制银行率先选择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授信支持对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由此使得一贯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支持对象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落后于股份制银行, 且资产质量也远远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 浙江各国有银行转变了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支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不仅大、中型民营企业得到各家银行授信的积极支持, 众多产品有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也成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对象。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当地各银行普遍看好民营企业。各家银行创新民营企业授信理念,调整传统的授信政策,再造授信流程,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投放力度。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法更为灵活,措施更为有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放力度比国有银行大。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客户战略上,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倡客户培植战略,广东发展银行浙江分行将之称为“种芝麻,抱西瓜”。对产权明晰的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培育政策,通过培育培植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分享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成果,与民营企业共成长。部分银行将此政策具体化到绩效考核中,将中小民营企业培养成优质大户的相关业务人员、责任人将得到绩效奖励。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发展性和成长性原则,一是企业的经营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二是银企业合作的的前景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注重二种效益,一是客户提供的综合效益,二是客户提供的中长期效益。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浙江的股份制银行充分挖掘企业两方面的担保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一是充分挖掘企业的资产资源,各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品牌质押、知识产权的质押等等应有尽有; 二是挖掘企业的客户资源,通过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关系客户开辟担保渠道。

财务报表是授信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问题在浙江同样存在,但多数情况是企业的资产利润没有全部在报表中反映,浙江银行界称为信息良性不对称。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商业银行没有固守财务信息,转而寻求民营企业的活信息。银行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时,会认真调查企业用电量、银行结算量、企业现金流量、纳税额等活性信息,并将这些活性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些活性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这些活性指标入手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既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风险,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上,浙江银行界的民营企业授信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各行普遍把竞争过于激烈、产品替代性强的行业列为限制性行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予以支持。一些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突出的地区则成为各家银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地区,部分银行将这些地区拉直管理,一些银行则对这些地区分支机构给予了比较大的授信授权。

五、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浙江各商业银行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控制使授信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也使民营企业的授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浙江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超常规倍增式发展,但授信资产质量普遍良好,资产不良率普遍在5%以下,许多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控制在1%以下,成为国内银行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浙江良好的授信环境有关,但更得益于银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各银行在从事民营企业授信中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近几年各银行在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了资产质量的权重,加大了奖惩的力度。有些地区的银行将授信质量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薪酬直接挂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行教育员工“授信业务收来的是利息,损失的是血本”,“骗你的是最好的朋友”,“对待授信风险要象航空公司对待飞行一样”,“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信贷资产”。在授信风险理念上,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反对风险最小原则,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机会和利润,反之则会丧失业务机会,获得较低的利润回报。在对企业监控的着眼点上,该行强调从资金流、物资流等动态和活性信息着手,而不是盯财务报表。该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实行企业经营者的首席(行长)谈话制,使问责审批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直观认识。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调查实行双人调查制,调查内容要重视活性信息而不是财务报表,对部分企业实行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联合调查;对部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合同谈判,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在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贷后监控上,该行主动深入,授信达到一定规模后,该行要求企业增加注册资金规范相关管理, 关健岗位的员工必须符合其要求的素质,达不到其贷后监控的要求,该则坚决收贷。这些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其得到较好的回报,其140亿的授信资产,不良率仅为0.4%。

为控制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准入风险,有些银行从一些活性指标入手设置了自己的准入指标体系;有的银行要求一把手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收回,并将此“三包”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授权体系上根据地区风险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实行了差别授权和动态授权,设置了授权警戒线;对各种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实行风险组合管理。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风险溢价,银行利率上浮的方法运用的较为普遍。一些银行还要求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即贷即收,不得展期和以贷还贷。

六、浙江民营企业授信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民营企业授信环境与深圳不同,其民营企业授信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照搬; 但其民营企业授信的一些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机制、业务创新等对我们当前的授信业务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在企业授信上,表面看来我们不会以所有制来歧视民营企业。但我们仍有认识上的不足。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认识和准备不足。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昭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企业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民营企业以其产权的天然明晰迎合了企业改革的未来,同时民营企业的内在机制造就了其市场经济中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必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对份额。因此,在内涵于未来的授信业务上,仅仅以一视同仁来对待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可能使我们错失未来。未雨绸缪,重新审视和规划民营企业授信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以民营____企业产权改革中,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和准备,面对embo、mbo、企业并购等民营化授信业务,我们有时显得手忙脚乱。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理念需要重塑。随着授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授信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歧视民营企业,但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确实是我们所忽视的领域。有些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却小而专、小而特, 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授信支持的对象;对于经营者素质较高,企业运作规范,经营机制灵活,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应以客户培植的理念给予授信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种芝麻,抱西瓜”,为我们的授信储备未来。

2、随着授信买方市场的形成,我们的授信理念应作重新调整,我们应调整风险最小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风险是否可控无从把握的冒险业务不应纳入我们的授信范围,这是授信区别于风险投资的本质所在。二是坚持风险可控而不是最小,在授信卖方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风险最小原则将束缚业务空间,失缺高利润业务。授信业务与风险相伴生, 关键在于授信风险是否能为我们所控制。在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为我们争得最大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3、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行业政策存在着重高新技术产业轻传统产业的偏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安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成熟前)在伴随着高利润的同时,也伴生着高风险,与风险投资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企业能在传统产业中占有较高份额,或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了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兼具安全性和效益性, 其价值内涵正是授信业务的取向,丝毫不能为我们的授信业务所轻视。

4、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重视企业活性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授信业务的固有矛盾,民营企业更甚。如果停留于文字上的固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化解的。抓住企业的用电用水量、现金流量、银行结算量和纳税额等企业活信息,往往更能使我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做活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开拓异地授信业务。从对浙江商业银行授信情况的调查看,内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选择余地要比深圳大得多,甚至其不予授信支持的客户在深圳却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 作为经济组织的商业银行本身不能以行政区划画地为牢,深圳目前逐渐成为资金过剩地区,而深圳银行相对内地行具有理念、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局于深圳一隅只能丧失发展空间。当然,授信业务具有贷后跟踪的特殊要求,对异地授信应选择贷后跟踪要求少,难度低的项目。

6、从与浙江商业银行授信的比较情况看,我们对利率杠杆利用不够, 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很少上浮利率。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具有平均风险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投入大、业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不足,但银企合作中企业不占强势。因此,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利用利率杠杆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溢价和成本提补。同时,提升利率也可能促使企业从成本考虑而优先偿还, 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授信风险的控制。

7、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建设。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与浙江草根经济的特征相反,人们缺少归宿感,社会诚信的自然基础较差,这更需要通过人为强化,建设社会征信系统,逐步为深圳各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内银行同业公会)

第7篇 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培育市场 带动产业 搞活经济 富裕群众

――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学习江浙地区培育和建设市场的经验,提高我区市场建设水平,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按照区委主要领导的指示,2023年3月30日到4月3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福兴带领相关部门有关同志,先后对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小商品城和永康市五金城等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各地政府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广泛接触,认真交流,并挤时间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开发机构、浙江传化企业集团等部门和企业就招商引资等工作交换了意见,宣传大港区的优势和政策,考察取得预期效果。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场培育发展的类型和取得的突出成效

几天的学习考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江浙地区部分县市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善于经商的传统,高度重视市场培育和建设,走出一条依托产业发展市场、依靠市场带动经济的成功之路。分析其市场发展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适时引导型。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和浙江省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市场的明显特点是市场兴起时间比较早,清晰地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亭市场到现代市场的递度推进过程。由于这类市场“先有市后有场”,市场建设的风险小,政府收益大,但是市场的培育时间较长,一般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政府在市场成熟阶段开始介入,并把市场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块状产业群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市场格局,最终成为辐射国内外的商品集散地。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常熟市招商城。常熟市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104万,2003年实现gdp476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其中地方收入近30亿元。2003年招商城市场交易额达150亿元。常熟市招商城建于1985年5月,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商城辖区面积3.71平方公里,建有招商市场、五金市场等5个市场,有服装、装饰面料、五金、电器等28家专业批发市场。商业用房112万平方米,店铺、摊位2万多个。来自全国各地5万多经营人员落户商城开店做生意,市场旺季日均人流量达15万人次以上。1996年至2003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八年超10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以上。强势打造国际化购物天堂的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面积110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近150亿,其中本地人口68万,外来务工经商人口60万,流动人口近20万,2003年实现gdp488亿元,财政收入31亿元。商城创建于1982年,由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群组成, 拥有34个行业、32万种商品,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玩具、袜业、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80多万平方米,摊位34000余个,从业人员8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03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48.27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强,连续13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第8篇 浙江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台州、绍兴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市教育局民办教育考察组 (2023年10月8日) 为了大力推进“一化两率先”工程,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9月21日至9月25日,市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处牵头,组织县区教育局民办教育负责人和全市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校长、举办者,由市教育局局长助理欧阳超英带队,对浙江省台州、绍兴两市的民办教育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参观,我们深切感受到台州、绍兴两地民办教育的蓬勃生机,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 一、台州、绍兴基本情况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550。46万人。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台州是中国最主要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服装机械产值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35%、世界产值的7%左右,曲折缝机和裁剪机已占有世界市场约70%的份额。台州家电工业发达,是国内的制冷配件生产基地之一,所产制冷配件国内市场占有率逾40%,为国内外众多空调、冰箱生产企业配套;冷柜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前列,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空调器出口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厨房系列和卫浴系列,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比重,压力锅、不粘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宁波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万,其中市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64万。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绍兴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88。4亿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绍兴经济发展以民营为主,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5%左右,第二产业尤为发达,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60%左右。绍兴专业市场遍布全市,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57家,2023年成交额798亿元,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有42家,超10亿元的有13家。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达246亿元,是我国的轻纺产品专业市场、亚洲的布匹集散中心。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绍兴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如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汉哲学家王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谢安,唐代诗人贺知章,南宋诗人陆游,元朝画家王冕、诗人杨维桢,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书画家徐渭,清朝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史学家章学诚等,以及近现代的辛亥革命“三烈士”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和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等。 二、台州、绍兴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强烈的民营意识,孕育了台州、绍兴快速发展的民办教育。 台州、绍兴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台州市到2023年底,共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923个,其中幼儿园1729所,小学17所、初中23所、普通高中34所、职业中学34所、专修学院3所、成人培训学校83所;民办学校在学校生20。5万人,教职工总数1。5万人,校园占地面积5840亩,学校资产总值达36。3亿元,民间办学总投资达14。2亿元。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文化助学、技能培训、艺术体育训练兼容并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齐头并进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民办教育体系,涌现了一批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质量较高、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民办学校。 绍兴市民办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办学形式多样,有民主党派或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参与,有企业和个人投资或集资办学,有政府部门与企业或个人联合办学。民办教育成为绍兴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有学历教育民办学校31所(不含幼儿园和培训班),占地面积4000余亩,在学校生40000多人,教职工2500名,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学校有11所,优秀民办学校占浙江全省总数的16%。绍兴诸暨市民办教育发展最快,经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共有11所,其中幼儿园3所、普通中小学5所、职业学校3所,在学校生15170人,占全市在学校生总数的9。1%。1995年,海亮外国语学校顺利建成,1996年,天马实验学校和荣怀中学相继落成。这3所高起点、高规格的民办学校的兴起,成了诸暨民办教育发展里程碑上的亮点。 三、台州、绍兴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 台州、绍兴民办学校起步早、起点高、投入大、质量好,呈现出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投入主体多元化。台州、绍兴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呈现多元化特点,有的是企业投资、有的是社会团体投资、有的是自然人投资,有的兼而有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混合所有制投资。台州市椒江区的书生中学就是由椒江32个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筹集股份资金1200万元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教育股份制的民办学校。中国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任法人代表、校长,区教育局副局长陶仙法兼任常务副校长。如今书生中学已发展成为资产规模逾亿元的书生教育集团,办有书生中学、书生小学和书生幼儿园、通巨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教育机构。 台州市(东港)双语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混合所有制学校的民办学校,在2。5亿元的总投资中,当地民营企业的投资占80%,椒江区政府作为投资一方占20%的股份。此外,区政府每年根据招生数额的实际情况,向这所学校下拨150万元以内的学生公用经费,连续补助6年。 绍兴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由该市天马房地产开发公司出资1。6亿创办,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既相对独立又集中管理的完全学校。学校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有90个教学班。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则由绍兴新昌合成化工厂、民盟绍兴市委和绍兴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 我们参观的学校中,只有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私立中学是个人投资办学。 (二)政策扶持具体化。从1991年颁布的《台州地区社会力量办学若干暂行办法》,到后来制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意见》,台州市对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也因此促成了台州民办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体制、经费投入机制上都出现鲜明的多元多样的特征来。 民办教育在土地征用和建设配套等各项税费减免上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在收费上,根据生均培养成本自行确定学费和住宿费标准。在本市缴纳所得税的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用于办学的,由同级财政全额予以补助。教师在公民办学校间可相互流动。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计划外招生,要在保证其同类民办学校完成当年招生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对办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优秀(示范、重点)学校的教育机构,每年度分别按应使用教师数的2/3、1/2和1/3给予相当于公办教师平均基本工资数额的奖励。 对自建校舍举办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育机构,在学校规范招生、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鼓励支持,在学校生超过1000人的,每年奖励5万元;在学校生超过1500人的,每年奖励10万元;在学校生超过2000人的,每年奖励15万元。 对自建校舍举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机构,按每一个毕业生奖励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自建校舍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在学校生规模超过600人,且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当地政府按公办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不少于20%给予补助。 绍兴市诸暨市还出台优惠政策,对民办学校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且单独编班,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高中阶段按市教育局统一规划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收费标准与公办学校相同的前提下,市财政拨付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人员经费。 (三)教师流动规范化。台州、绍兴两市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上的做法基本相同,教师招聘和流动都统一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之下,人事关系放在教育局或人才交流中心。本市公办学校教师应聘到民办学校任教,保留公办教师身份不变;离开民办学校愿意回到公办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妥善安排。聘用外地优秀教师,经学校所在地主管部门批准,并且服务期在3年以上,男40周岁以下、女35周岁以下,可由学校主管部门重新建档,在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派出公办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以此来加强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教师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当地政府规定,不管是民办学校教师,还是在公办学校教师,2000年前参加工作的,养老保险都视为已交,以后继续交纳养老保险可由现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退休手续。两市都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进行,招聘新就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也要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聘期不得低于3年。由于这些措施的保障,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非常稳定,教师流动非常有序,从而保证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内部管理科学化。台州、绍兴民办学校的管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州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创造出的新的办学模式——教育股份制,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指:以入股集资取得社会资本的使用权,以持股份额分配股息(不可分红,积累用于办学再投入)和承担有限风险,以招聘校长实行科学管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制度。这一模式采用股份制方式融资,分离了资产所有权和学校管理权。影响的是台州市椒江区“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该教育实体是由台州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14个法人共同发起创办,除了14个法人股外,另外以3万元一股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到1998年10月共筹集资金4500万元,创办了书生中学。以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台州教育股份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法人的运作结构和公司制管理方法。其模式中管理系统由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构成,操作系统则由公司和学校双法人构成。股份公司为资本运行机构,负责筹集、使用和经营资金,致力于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按比例向股东支付股息;学校为教育运行机构,负责资本管理,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股份制中,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公司和学校各司其职,投资方、股份公司、学校职权分明,从而确保教育效益与资本效益双丰收。在学校内部管理上,各学校也都按照现代教育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惩制,重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使管理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规范。 四、台州、绍兴民办教育对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 建市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民办教育发展很快,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都有很大提升,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市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对照浙江台州、绍兴两地的民办教育发展,我们明显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注入不足、办学规模偏小、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民办教育的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对民办教育规定了9条扶持与奖励政策;2000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的意见》中也规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建市以来,各县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政策措施。对这些已有政策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到位;有些条款笼统、不具体,或者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要进一步具体化,给民办学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对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贷款、基建规费、教师流动、专项奖励基金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真正打通公办教师向民办学校流通的渠道。三要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教师在公办学校期间的养老保险要由原来渠道补交到位,或参照浙江的做法视为已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敦促和支持民办学校按规定办理教职工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按事业单位性质给民办学校教师办理养老保险,从而彻底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提倡和鼓励大型企业、学校创办民办学校。大型企业资金充足,影响力大,具有投资办学的优势,其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可由同级财政予以返还。带民校、创民校是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民办机制活力的有效手段。省、市重点中学、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性幼儿园,结对带一所民办学校,定期派人到民办学校协助管理,派教师去授课,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利用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办民校更是一条发展壮大宿迁教育事业的捷径。 (三)规范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市政府出台的《宿迁市非公办教育机构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规定各类非公办教育机构聘用的教师,必须在上岗前携带教师资格证书、与原工作单位解除聘用关系的证明、身份证和新签聘用合同等材料到当地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关手续;各级教育人才服务中心要举办教育人才市场,通过定期开展各类教育人才招聘活动,为非公办教育机构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这为民办学校教师的有序流动作出了政策规定。但目前从市到县区教育人才中心还没有成立到位,与人事部门的人才中心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民办学校教师稳定性差,教师随意流动现象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希望市县政府出面协调,尽早完善教育人才中心,使教师的流动正常而有序。 (四)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我市部分学校出现投资者与校长之间、股东与教师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产生矛盾,形成决策困难,影响学校正常发展和运转,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协助民办学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与职权分离,由均股制向控股制转变,可参考台州、绍兴的做法,实行双法人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董事会和校长

第9篇 关于浙江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的考察报告

为了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做好今年全市组工会议的准备工作,市委组织部、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共同组成考察组,由市委组织部周鹤龄副部长、邵正平秘书长带队,于去年11月10日至13日,赴浙江省义乌市、温州市、绍兴市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期间,考察组与浙江省委组织部,金华市、义乌市、温州市、绍兴市委组织部领导、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等进行交流座谈,并实地考察了义乌市小商品城、浪莎针织有限公司、温州市大虎打火机厂、康奈集团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情况。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印象深刻,收获不小,不仅使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思维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且还使我们了解、学习了浙江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先进成果和宝贵经验,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

一、浙江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一)浙江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很快,到2001年底,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0.5%,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7%。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180.81万个,从业人员777.62万人。在温州等地,非公有制企业已超过全市企业总数的90%,实现工业产值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适应非公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较早开展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十四大以前为起步探索阶段,党建工作进展缓慢;十四大召开至1999年为指导探索阶段,浙江省委加强了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领导和指导,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1999年以来为规范探索阶段,浙江省委下发专门文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逐步规范,主要做法有: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的力度。一是省委领导亲自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省委书记亲赴各地,深入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专题调研;由一名副书记和组织部长担任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二是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金华市、义乌市、温州市、绍兴市等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充实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力量。三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召开专题会议、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部署落实。

第二,以较大规模企业为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内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浙江省采取分批分阶段、先易后难的方针,首先抓住重点,开展党的工作,即50人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要有党员,100人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要建立党的组织。具体做法包括一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向基础薄弱的企业选派党的工作员,密切党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群众的联系,为建立党组织奠定基础。二是温州、义乌等市建立领导“联系一个点、负责一条线、包好一个片”的党建工作责任区,指定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直接抓联系点企业党建工作。三是指导各地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员尤其是“隐性”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为企业建立党组织准备条件。

第三,创新载体,灵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除重点抓好较大规模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工作外,浙江省还从该省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推动有党员但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通过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一些市、县根据非公经济的发展特点,依托新载体,创建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发展很快,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在小商品市场中,该市形成了依托小商品市场建立党组织的模式;绍兴市有的地区以纺织工业为主,有的地区以精细化工为主,有的区域以家具制造为主,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经济、块状经济的趋势,该市从其块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组团式的方式建立党组织;温州市非公有制企业自发组成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数量很多,则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等建立党组织。

第四,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党组织活动。一是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1996年底温州市神力集团公司总裁决定筹资2.7亿元上一条生产线,企业党支部了解到这个项目市场前景不好,力劝企业改变决策,使企业免遭破产的厄运。二是帮助化解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很多企业建立了劳资矛盾调解委员会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稳定了职工队伍。三是结合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需要开展工作。义乌市小商品城党委针对个体劳动者在语言沟通、营销策略、电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需要,创办个体劳动者培训学校,免费对经营户进行培训,受到经营户的好评。

第五,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指导各地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包括:内部选拔和让一些素质好的转制企业党支部书记留任;结合双向选择,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的工作员;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招聘党务干部。一些市、县,还在机关选拔干部,采用挂职锻炼等的办法,到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工作。二是切实抓好以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的培训。主要形式有:举办骨干培训班,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书记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名校培训。第六,抓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一是逐级建点,形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示范群。二是明确示范企业的要求:“班子精干高效、党员形象突出、促进发展有力、政治优势明显、自身建设扎实”。三是注重示范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金华市建立示范点以后,各县(市)非公有制企业到市级示范点学习的就达到了300余批次。(二)浙江省加强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前,浙江省社会团体不到30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中介机构基本没有。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浙江省新社团组织迅猛发展,已经广泛分布到各个领域。到2002年5月,全省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共有9738个,专、兼职工作人员4万余人;民办非企业单位7422个,从业人员10万余人;经工商行政部门登记的中介机构4782个,从业人员4.3万人。为了引导新社团健康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开始对新社团党建工作进行探索。2000年初,浙江省委对加强这一领域党建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2002年初,浙江省委又提出把探索和加强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作为2002年省委抓党建的一个重点。浙江省各地、各部门从调查研究入手,积极探索,努力推进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

主要做法有:第一,从实际出发,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一是对各类新社团组织进行复查、登记和清理整顿,为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做好新社团组织中党员组织关系的转借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壮大党员队伍,为新社团组织建立党组织和发挥党的影响力准备条件。三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建”的原则和“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重点做好在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实力较强的新社团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第二,创新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是以“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十带头”等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活动。第三,加强工作指导。一是建立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把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考核目标。二是理顺隶属关系,很多市、县明确规定,新社团党组织原则上隶属于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二、几点启示考察中,浙江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给人总的印象是工作扎实、有特色、操作性强、有理性思考,有良好的社会效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方面,温州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州市各级党组织致力于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储蓄了丰厚的民间资金,去年市民存款达1600亿元。该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利用这些民间资金,建成了一批水利、交通、电力、通讯以及城市建设项目。温州机场、铁路、欧江一、二、三桥等一大批项目,都是利用民间资金而建设的。温州市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进、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不断改善,反过来,又促使该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业主的欢迎、员工的拥护、群众的支持。与温州市的情况类似,浙江省很多县、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非公经济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浙江省的做法,对我们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很有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要找准工作突破点,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众多,50人以上的企业虽只占企业数的10%左右,但占职工总数的53%。浙江省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确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和“三年两目标”的具体目标:以较大规模企业作为党组织组建的重点,用三年的时间,努力使50人以上的企业都有党员,100人以上的企业80%单独建立党组织。这使得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有目标、有重点、有抓手,产生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应。目前,浙江省20000多家50人以上企业中,有党员的企业已占95.6%,虽尚无党员但已有入党积极分子的占4.3%;在9000多家100人以上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占93.5%。这表明,从实际出发,制定合适的工作目标,形成科学的工作策略,对于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2、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设置要灵活,不拘一格。

浙江省的绝大多数两新组织规模小、变化快、人员流动频繁,没有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浙江省在重点做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同时,对那些规模小、变化快、人员流动频繁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托行业协会、市场等载体,建立党组织。这些做法,突破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党组织建制方式,对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起了积极的作用。3、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活动要与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就党建论党建。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效开展活动的很多典型事例,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通过协调企业与社会、政府、职工等的关系,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有的通过开展企业文化等活动,凝聚、联系职工,增强企业职工对企业和企业党组织的认同感;有的通过为企业出谋划策,使企业健康发展。凡此种种,都使企业党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中的“有为”,实现党组织的“有位”,避免党的工作与企业发展“两张皮”,赢得企业主、职工的支持和拥护,值得我们学习。4、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在考察中,浙江省委组织部和有关市、县组织部同志都谈到党务干部的重要性。

谈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能否有效运转,关键在支部书记。基于此,浙江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并把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心党的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队伍作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人才库,通过内部选拔、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多种方式,配置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其中,他们在机关中选拔干部,派到非公有制企业挂职两年(在挂职期间保留工资等基本待遇),开展党的工作,两年后自行决定回原单位或留在企业中的做法,很有力度。这些做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5、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要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但不能够机械地照抄照搬。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上海市的两新组织的情况与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新社团组织的情况有很多不尽相同之处。例如,浙江省一些市、县,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资本也相对较少,因此这些企业没有被列入其“三年两目标”的工作重点之中。而在上海,很多民营科技企业,虽然人员不多、规模不大,但却拥有大量资本;从长远来看,未来这类企业在数量与规模等方面还会不断增长,这就使我们不能不关注这类企业的党建工作。

又如,浙江省民营资本雄厚,较少有外商投资企业,上海市却有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还如,浙江省的商会、行业协会等,很多是经营者自发建立的,民间性很强;上海市的很多行业协会,原来是隶属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现在虽然脱钩改制了,但仍带有一些官方色彩;等等。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模仿浙江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而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子。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在学习考察浙江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对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对上海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对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深入调研,研究确定下一阶段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目标定位和突破口。

二是从两新组织实际,依托不同载体建立党组织。突出重点,做好在企业规模较大、党员和职工队伍稳定、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同时,对那些规模小、变化快、人员流动性大的两新组织,从其实际出发,依托工业园区、商住楼宇、流通市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不同载体,建立党组织。三是着力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高素质的两新组织党务干部队伍。逐步建立全市两新组织党务干部人才库。探索通过组织选派和市场中介机构推荐等方式,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的党务干部人才导入两新组织的机制,扩大两新组织党务干部的来源。充分利用党校和干教基地等的作用,抓紧对两新组织现有党务干部的培训。四是做好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研究制定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探索建立适合两新组织变动快、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新机制。五是逐步建立一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明确示范点的要求,逐步形成示范点群,不断总结推广示范点的经验,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六是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关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规范性意见。

第10篇 赴江苏浙江两省计划生育考察报告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5月16日至23日,史主任带领市计生委中层以上干部和县市计生局长30余人,到江苏省海安县、锡山市,浙江省德清县进行参观考察,文秘部落情况如下:

二、三县市的基本经验和体会思路明确。什么是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搞好优质服务,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都非常明确。

优质服务的本质就是围绕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需求开展工作,以服务对象为上帝,在服务中体现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过去是管理群众,现在是服务群众,过去群众是被管理的对象,现在群众是被服务的对象。

服务到位。围绕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的需求,展开全方位、多层面、实质性的服务。

围绕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围绕群众民主参与的需求,阳光操作,组织他们参事议事。

围绕生殖健康需求,查体、随访、有求必应上门服务。服务站室环境优雅,工作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

这种对育龄群众的服务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假的,是把真诚的服务做到家,做到位。工作落实。

工作抓的死、抓的实,不干不说,说了就干,干就干好,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海安县的乡镇计生办人员每月在群众中了解情况,不能少于5天,了解问题到户,服务群众到家,他们的工作不是走马观花,玩花架子,墙上论高低,纸上论输赢,而是实实在在的为民解困,为众排忧。

他们检查工作主要听育龄群众的反映,用群众的满意率来衡量工作的好坏。群众心中有杆秤,用老百姓这颗定盘星,来称一称优质服务虚与实、轻和重。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与服务是对立的统一,服务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对育龄妇女的服务实现管理的目的。

三县市的性别比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他们共同的措施就是每月跟踪随访服务,这样即服务了群众又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对重点户,如未做绝育手术的双女户等容易出现违法生育的人群,每年单独登记造册,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服务,从而减少了违法生育。

三、改进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就是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如何借鉴外地经验,与实际相结合,做好优质服务这篇大文章,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统一一个思想,即优质服务就是要转变工作方式方法,贫富都能搞优质服务的思想。

我们参观学习的一般都是经济基础、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县市,但这不意味着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不能搞优质服务。我们过去对老百姓是居高临下,有时冷、横、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要温馨服务,为育龄妇女办些力所能及的实在事,这就是优质服务。

因此要认识到,优质服务不能唯条件论,优质服务穷也能搞,富也能搞,先进能高,后进也能搞,基础好能搞,基础差也能搞。其次,要转变一个观念。

优质服务的核心就是服务,要淡化管理的思想,树立服务的观念,要用服务取代管理。要换位思考,把老百姓真正当成我们心中的上帝,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多为群众想事,多为群众办事,围绕育龄群众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

只要思想观念转变了优质服务的办法也就有了。再次,要做到领导、措施、投入三个到位。

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计生部门完全能够做得到的,如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对优质服务的评估考核,是对政府计划生育行为的考查,也并非是单纯的考核业务部门,因此这项工程离不开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优质服务是计划生育的一项改革,既有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又要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没有一套具体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操作程序是办不好的,而要开展好优质服务,必需解决一些投入问题,各项政策的落实,服务条件的完善,这都是优质服务必备的。

第11篇 浙江乡镇企业 发展考察报告

浙江乡镇企业 发展考察报告

黄永礼 叶德华

去年底,南京市乡镇企业局局领导带领8个处室负责人赴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杭州市参观学习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和经验。通过参观、交流,我们看到了浙江三市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的新进展,也看到了我市乡镇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差距,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浙江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从我们参观、学习和交流中,明显感受到浙江这三个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二是以块状经济发达为特色。这三市乡镇企业发达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温州乐清市的柳市镇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集散基地,年销售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均有自已的生产性园区,永嘉报喜鸟集团、红蜻蜓集团、奥康集团的工业园区也非常成气候。台州市也有一大批专业村、专业镇,如温岭市大溪镇和山水镇的水泵,临海市东塍银的节日灯,路桥区上倪村的室内拖鞋等,目前仅路桥区专业村就达53个。崛起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年销售上亿元的企业20多家,其中吉利集团的产值达20多亿元,产生了'飞跃'缝纫机、'星星'冷柜、'苏泊尔'压力锅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杭州桐庐的风水镇形成了从笔杆到笔芯、笔套、成笔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制笔特色块状经济,笔的生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杭州市已经形成了以袜业、五金、珍珠、衬衫等十大块状经济。

浙江乡镇企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80年代台州群众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时,当时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议论,《浙江日报》为此展开专门讲座。台州各级党委、政府不争论、不张扬,把股份合作制作为集体经济对待,为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其健康快速发展。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等。

启示四: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新品开发。一度时期,温州曾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1987年8月8日,是温州鞋业界为之蒙羞的日子,这一天,在杭州武林广场等地,温州的5000余双劣质皮鞋被当众销毁。为扭转被动局面,1994年,温州市政府制订了《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细则》,这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质量立市法规。1998年,温州成立了我国鞋业界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区鞋业协会。由于狠抓产品质量,注重新产品开发,几年来,温州涌现出皮鞋、服装、低压电器、磁力泵、打火机、塑料制品等一批在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台州的'飞跃'牌缝纫机、'钱江'牌摩托车、'吉利'牌汽车,杭州的'奥的斯'电梯、'钱潮'牌万向节、爱迪集团的包装产品等在国内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加快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浙江温台杭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取人之长,充分发挥南京自身优势,才能不断缩小差距,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二是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2000年温台私营个体经济已占乡镇企业的90%以上,杭州也占到65%左右,而我市在50%左右。我们要进一步按照'放心、放胆、放开、放宽、放活'的方针,转变观念,真正打破所有制形式限制,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私营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外向度。外向度不高是我市乡镇企业不大不强的又一重要原因。2000年,我市出口交货值为66亿元,仅为杭州的28%。要赶超杭州,我们要充分发挥南京城市大、高校集中、科研院所多、大企业多的优势,抓住入世新一轮大发展契机,研究招商引资的新思路和突破性措施,充分利用园区这一载体,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快速增强乡镇企业外向度。

(责任编辑:冯洪柏)

第12篇 浙江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教育考察报告

4月1日至4日,陈伯禹副局长率中教、计财、社管办等科室负责人和泉州一中校长董介鼎到浙江省学习考察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经验。我们先后考察了嘉兴、杭州、萧山等市的中学,与学校的领导座谈,并向原温州市苍南县教育局长了解温州市的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1、嘉兴一中

嘉兴一中新校区现占地158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入1.1亿元,于2001年建成搬入使用。投资方式是全部由教育局担保向银行贷款,目前,名义上是一中向银行贷款,实际上还款由教育局负责。原校区占地60亩,建筑2万平方米,因满足不了嘉兴市区高中阶段入学的需求,嘉兴市对市区的高中校进行布局调整,把嘉兴一中原校区转让给嘉兴三中,准备把地处市中心的嘉兴三中校区通过土地置换,经评估有近1亿元,可以还嘉兴一中的银行贷款。

嘉兴一中两年前与一家丝绸公司合作创办嘉兴一中实验学校(民办),实行两校合办,两校设一套班子统一管理,实验学校的学生寄在一中校内,两校现共有72班规模,今年开始在一中新校区旁边征地90亩,正在基建,投资5800万元。实验学校注册资金1200万元,其余向银行贷款,其中丝绸公司入股资金800万元,一中出资400万元,但在计算股份时,一中的无形资产占300万元,因此合作协议中一中占总股份47%,丝绸公司占53%,合作期限为20年,合作期满,民办学校的财产按所占股份的比例分配。但实际操作方法是丝绸公司从注册的800万元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公司不参与学校管理,这种做法类似于学校是向丝绸公司借款800万元。

收费情况。一中招收一定比例的“三线生”(计划外的收费生),去年教育局批准招收84名,今年可能会增加,收费标准为:高中三年一次性缴费2—3万元,学杂费每年2000元;实验学校高中三年一次性缴费1万元,学杂费每年5000元,初中每年8400元。

招生办法。教育局规定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不允许考试,学校普遍采用面试(综合测试)。

师资:教育局核定一些公办教师编制,工资由民办学校支付。

2、杭州源清中学(国有民办)

杭州源清中学是浙江省第一所国有民办学校,仿效上海市的做法,由杭州市的知名校长召集一些知名教师承办,现占地150亩,去年新校区建成,规划36个班,现有26个班。投资方式是教育局担保,学校向银行贷款6000万元,今年由教育局一次性划拨给学校2000万元,贷款由学校规划10年内还清本息,学校师资队伍包括原学校的公办教师和面向全国招聘的新教师,前两年教师工资由教育局划拨,第三年开始,教育局只给学校教师编制,所有教师的工资由民办学校上缴财政,通过财政发放给教师。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由杭州市物价局统一规定,一学期5000元。学校招生纳入优质高中第一批次录取。

3、登峰萧山六中

登峰萧山六中是由萧山六中与萧山登峰集团合作创办,占地257. 7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投资1.1亿元。其运作办法是准备成立一家教育投资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登峰集团现金注册300万元,萧山六中无形资产200万元,由登峰集团向银行贷款兴建新校区,学校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教育局局长任名誉主任,登峰集团法人代表任主任,六中校长任副主任,登峰集团派人管理学校后勤。

登峰萧山六中实行一校两制,公办校要保证服务片区13万人口的初中升高中任务(每年6个班),合作后学校办学规模由原来的每年段6个班扩大到16个班;师资有两部份,老六中的教师保留公办教师身份,工资由财政发放,新招聘的教师有公办教师身份,工资由学校发放,市财政在前三年对招收的民办生按每班每年7.2万元标准补助;收费有两种标准,16个班中6个班按公办标准收费,10个班按民办收费,相当于三年1.8万元。

登峰集团与萧山六中合作办学伊始,市政府承诺,对于登峰集团从税后利润部分投入办学的资金,要从财政予以返还,但由于目前政策变动无法兑现,现由政府贴息偿还银行贷款,学校向教育局争取由财政支付教师工资。

4、温州教育情况介绍

浙江省教育学院后勤公司副经理、原温州市苍南县教育局长陈先生特地向我们介绍温州市的教育改革情况。

(1)温州中学(温州51中)

温州中学现占地300亩,投资3亿元,去年建成,老校区盘活给实验小学,靠原温州中学积累的2000多万元起步,再建母子校,对外称温州51中(高中),按民办机制运作,两校合一,现已开办五年,30个班的规模,面向全市招生,收费标准为每学期3800元。

(2)苍南县的教育改革

苍南县于五年前就实行高、初中分离,全县现有18所中学,其中3所民办学校,公办中学完全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组建班子,教育局加强宏观管理。3所民办学校体制不同:龙岗二高(公办)与振青外国语学校(民办)合办,政府占40%,私人占60%,财政拨款100万元,五年内教育局分配给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占80%。今年开始,公办教师工资要与财政断奶;灵溪三高与求知中学联办,只招收2班公费生,其余按民办标准收费;树人中学,纯民办学校,在师资、生源质量都缺乏优势,办学效益不佳。

二、几点体会

1、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浙江省全省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已达80%以上,省城、市区普及率高达90%以上。浙江省教育事业如此发达,一方面是浙江省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再一方面是得益于民办教育发展迅猛,这几年民办教育发展对浙江省各类教育事业的高度普及功不可没。非常明显,浙江嘉兴、杭州、萧山等市的教育发展程度比我市要高得多,是我们学习、追赶的目标。

2、思想开拓,观念更新,富于创新。浙江人“敢闯”意识非常强,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理解非常透彻,而且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他们所说的:“只要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说不行的都是行的”。从座谈及实地考察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做法和得力措施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显得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灵活性。

首先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浙江省能立足现实,在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发达、投资办学热情高的优势,早在几年前就率先发展民办教育,而且在民办学校起步阶段,从师资、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民办学校茁壮成长,形成了一大批优质民办学校。现在的民办教育占各类公办教育的比例非常高,极大地弥补了财政投入教育的不足;

其次是真正做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通过各种招生政策甚至最早违规举办“校中校”,积累了不少的资金,为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和高度普及各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三,科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嘉兴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名人辈出,现___政治局常委黄菊、沈雁冰(茅盾)、郁达夫、查良庸(金庸)、“两弹一星”功勋屠守锷院士、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原国家安全部部长凌云等,连同十几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都是该校的校友。由于一中办学规模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入学的需求,学校通过资产置换,异地重建并与企业合作办学,这种做法没有遇到任何校友和社会的反对和议论,现在的一中不但办学规模扩大了两倍多,而且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增加,而类似一中这种做法的学校在嘉兴就有四所。杭州源清中学、萧山六中都是采取重新布局,进行资产转换,从而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通过政府贴息,学校向银行贷款,适度超前发展。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相当部分学校是由教育局担保,政府贴息,学校还贷。

从经济发达程度与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来讲,泉州可能无法与浙江省的嘉兴、杭州、萧山等市相比拟,但从其具体做法和主要措施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举一反三,泉州市的高中阶段普及率才达到50%左右,像泉州一中、五中等重点中学都面临着办学规模小,无法满足市区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矛盾,随着泉州市区东扩和南移,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仿照浙江省的做法来操作,并且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金充足的优势,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2023年浙江考察报告(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