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栏目

2023年畜牧调查报告(11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07:28:11 热度:42

2023年畜牧调查报告(11篇)范文

第1篇 2023年畜牧调查报告

随着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工作的深入开展,去年,在天帮忙、人努力的情况下,城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3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涌现出了不少收入超10万元的农户,特别是辣椒、生猪、牛羊和家禽等农畜产品价格的回升,使农牧业收入大幅度增加,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而且,更为乐观的是生态植被明显得到改善,进一步坚定了农牧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决心与信心。但同时我们也更加明显的看到,牧户与农户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农区增收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而牧区仍滞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如何引导和帮助牧户发家致富,并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畜牧业发展上台阶,成了我们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深入克珠尔、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里、巴音什边、珠拉图、糜地粱等嘎查,通过与一部分典型户交流的方式,对全镇畜牧业生产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农区畜牧业现状:根据水土和地理优势,城川南部地区19个嘎查村(原城川和二道川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发达,种植经验丰富,交通便利,属农业主产区。共有人口3742户12925人,其中,蒙古族1741人。水浇地11万亩,人均水浇地为8.

6亩。虽然这一区域特色种植业已成了农牧民创收的主要来源,又是全年禁牧区,但是,特色养殖业也相对发达,城川镇东部区以大场则村为中心的生猪模式化养殖、圈养山羊和秋冬季快速育肥出栏架子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城川镇西南部区以三元杂交羊为主的舍饲养殖快速育肥出栏也初具规模,综合收益都很高。例如:糜地粱二社纳伊拉,3口人,70多亩(其中种植辣椒2.5亩)水浇地收入4.7万元,草场70多亩(承包邻居40亩),养9只三元杂交母羊,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一胎3-5只,年产羔46只,45天断奶,2个月左右出栏,平均每只售200多元,年收入1万多元,剔除肥料、电费等开支1.5万元,加上各种政策补贴1600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xx年,全镇农区牲畜出栏头数为14.86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头数为15.7万头只,农区人均畜牧业收入约3645元,占总收入的39。

(二)牧区畜牧业现状:城川北部区10个嘎查(原珠和地区)以牧业为主,为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季节性休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户为1219户3934人,其中:蒙古族2759人。草牧场总面积178.97万亩,飞播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面积为14.45万亩。水浇地6.4万亩,人均水浇地16亩。核定载畜量为6.03万头只,xx年出栏牲畜12.85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11.12万头只。在执行禁休牧政策以来,牧区畜牧业发展由于受路、电、讯以及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品种杂、规模小,驾驭市场能力差、很难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调查,牧民均赞同限时放牧,但是,前提条件是草场要好。对限时放牧的好处都很清楚,但是,采纳应用的不多。大部分牧户以羊为主,兼有几头至二三十头不等的牛,农业收入大多是为养而种的支出部分,只有及少数还有1万元左右的盈余。在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和城川嘎查牛产业相对发达;阿日勒、呼和、科泊尔、柴达木4个嘎查以鄂尔多斯细毛养为主;珠拉图、乌定什边、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哈拉色日、克珠日6个嘎查以三元杂交羊为主,其中:珠拉图有70户,占总户数的60,户均创收1.5万元;乌定什边有52户,占总户数的50左右,上中等户均创收1.6万元,普通户近万元;巴音什里有112户,占总户数的90,占总收入的90以上;哈拉色日有104户,占总户数80,占户子80的收入;克珠日有29户,占总户数30(土种60、细毛10),占户子40的收入;巴音什边有87户,占总户数90,户均创收1万元。

1、西部区三元杂(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典型户:

珠拉图:杨布拉格、杨扎口、李世忠、郝满都呼、李海宽、苏雅拉图、陈玉宝、呼金成、巴图吉日嘎拉、郭和平、郝吉亚、达布希图

乌定什边:李立山、李忠明、李宝明、巴雅尔、马平、陈立平、杨革命、陈发财、陈达财、宝德盖、朝格吉、斯日古林、赛吉亚

巴音什边:大冯其劳、小冯其劳、黄恩克、苏有锋、郝发圆、顾占清、冯巴特尔、唐呼吉图、苏亮旭、杨呼日查

巴音什里:张海宾、塔尼拉、乌图那顺、穆仰忠、乌力吉忽图、布克其劳、何刚业、都布兴吉亚、达布希图、刘培成、谢朝格图

哈拉色日:赵喜牛、赵水虎、尤存发、尤建奇、乔文亮、其劳巴图、莫日根特古斯、赵社旺、巴音斯呼、张英、白永亮、赵福祥、尤建国、张玉新、张玉清

克珠日:张柱林、金永平、赛吉日嘎拉、朝日格图、沙日、斯庆图、高宝宝、万礼堂、郝栓英、呼吉图、苏日嘎拉图、青克勒达来、图门朝格图、刘二兵、查汉库、贺其劳、曹布金、巴达玛、李洪亮

2、草场较大,载畜量相对较多的户子,大部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很难掌握市场行情,一般不愿意育肥出栏,主要依靠自然放养,只储备三个月休牧期间的草料,如克珠日嘎查特古斯德力格尔家,4口人,有草场5000多亩,水地40亩,土种羊、细毛羊和山羊以及牛都养,一年一茬羔,40亩水地的收入全部开支,仅畜牧业一项收入,属数量效益型,人均收入1万多元,但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去年冬天的雪,今年休牧期间的草料就不足了。一小部分综合条件较好的户子,自然放养与快速出栏兼顾,饲养经验丰富,数量与质量并重,如巴音什里嘎查张海兵家,6口人,有草场7003亩(可利用草场2503亩),水地160多亩,其中:苜蓿45亩,玉米40多亩,麻黄30多亩,农机具和舍饲养殖配套齐全,饲草料储备充足,农牧业发展极具现代化水平,虽然没有通电,用于农业的柴油费用支出较大,但是,收入来源多,羊、牛、猪、奶制品、玉米及其他各项收入加起来,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

[nextpage]

3、草场较小,载畜量相对较少的户子,迫于生活压力,思变意识较强,肯吃苦,饲草料储备也充足,在保留基础母畜的前提下,通过快速出栏羔羊创收,以经营三元杂交羊为主,辅之以1-2头奶牛,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属质量效益性,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如克珠日嘎查张柱林,4口人,有草场2400亩(承包邻居300多亩,沙地近1000亩),水地40亩,舍饲与放养结合,有羊110只,牛8头,奶牛2头。20只三元杂交母羊快速出栏羔羊80来只,收入2万多元;50只土种羊接羔40来只,收入1万多元;40只(10只母羊)山羊年收入1万多元;牛和奶制品1万元。40亩地的收入足够生产开支,人均收入近1.5万元,草场随小可收入却很高。还有一部分草场较小的户子将草场转包后外出打工,如巴音什边嘎查黄牧仁和伊布格达来将草场转包给邻居苏亮旭和冯其劳,这样既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又方便了规模经营。

以上提到的典型户劳力均为2人。

4、细毛羊与三元杂交收入对比(以巴音什边户子为例)

朝勒孟养细毛羊80只,种玉米30亩。年接羔60只,平均卖200元,出售羔子收入1.2万元,出售羊毛8000多元,产玉米2.8万斤(按0.7斤/元计算可收入近2万元),玉米全部用来喂养。畜牧业年纯收入2万元。

冯小其劳养三元杂交羊33只,种玉米30亩。通过自治配方增加科技含量,玉米及草用于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养6-7头猪,年接羔近白只,出栏生猪12头。羊年创收3万多,猪可创收1万多。年畜牧业纯收入达4万多。

通过以上两户的对比,养适量的三元杂交羊收入比养细毛羊收入多出1倍,而草原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综上所述,建议我镇畜牧业的发展除细毛羊和适宜养牛的个别地区之外,主推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的羔羊快速育肥出栏养殖模式,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 基地 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nextpage]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亩以上水浇地的基本发展规模。五要加快推广大中型节水喷灌、农牧业机械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利用我镇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业群体经营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四)加速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及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二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减少风险的目的。三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各类协会,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四要加强对畜牧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畜牧企业用地指标的审批和土地使用费用的最大优惠。

(五)千方百计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要将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用好、用足,争取银行贷款。二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借助外力,发展我镇畜牧业。三要利用民间组织或协会,协调各方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从而形成投

江津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江津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小家禽、兔,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的工作思路,从抓试验、示范入手,紧紧围绕畜禽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畜牧业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户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加快了我市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一)耗粮型生猪生产数量下降

全市生猪出栏量由1995年的125万头下降到年末的100万头左右,并稳定在该水平;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由1995年的78.2%下降至67.6%。

(二)以肉兔、鸡、肉鸭、肉鹅为主的小家禽继续呈现大发展的态势

1998年全市小家禽出栏突破1000万只以后,我市小家禽畜的出栏量以年递增100—150万只左右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达到9.3%。到去年底止小家禽畜出栏已达1474.1万只,由于节粮型的禽畜迅速发展,其畜禽产值已经占畜牧产值的23.8%。

(三)规范化、集约化养殖迅猛发展

近三年来,我市新办规模畜禽养殖企业达26家,现有生猪养殖专业户181户,禽类养殖专业户228户,出栏肉兔100只以上的68户,养殖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13户。其中,正州养殖公司目前存栏优质的pic父母代种猪近4000头,年产优质五系配套pic仔猪近10头;江津市渝欣牧业公司属市外企业,该公司投资建成了两年存栏达600只的南江黄羊和金堂黑山羊种羊场。

(四)禽畜养殖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减少养殖风险的新型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目前,我市出现了,酿造+养猪、堰塘养鱼+养鸭、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模式,在发展养殖同时,也发展了相关产业,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地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和外出考察,我市的畜牧业发展速度在逐渐减缓,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区市县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很难发挥畜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作用。

(一)全市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与部分发展好的区市县相比有明显差距

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家庭养殖业逐渐减少,养猪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使得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全市畜牧业产值由1996年占农业总产值的40.41%下降到的32.40%。重庆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2%,合川、开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5%和41.3%,而我市分别比合川市、开县低17和13.3个百分点,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9.6个百分点。

(二)全市种植业和养殖业比例不相适应

近年来,市委、市府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种植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放松了对畜牧业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屠宰税停征、生猪价格下降和禽流感等因素,导致地方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资金投入有所减少,导致农民养猪和发展畜禽积极性降低,使得畜牧业出现下滑趋势。随着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也应得到较快的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的有机肥,由于没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步发展,使得部分种植大户要到外地收购有机肥,增加了种植业的成本,同样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三)对畜牧业服务体系的投入不足,服务体系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畜牧业服务体系包括畜禽良繁体系、疫病控制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是一项公益事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畜牧业发展的有效保证,但是,我市的畜牧业体系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资金支持,很多设施基本不能运作。如:畜牧站建立的饲料监测室,由于没有资金,许多仪器设备搁置不用,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或已损坏;良繁体系的不健全,我市的仔猪大多依靠外地引进,每年调入近30万头仔猪,不仅不利于本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给疫病防治带来诸多隐患。

(四)我市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规模养殖发展缓慢

由于我市畜牧业龙头企业少,生产规模不大,而且自有资金不足,财政扶持力度不大等原因,致使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带动全市畜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查了解到全市规模养殖提供的畜禽产品总量仅占全市畜禽产品总量的15%,全市绝大多数畜禽产品仍来自于饲养分散、缺乏规模效益的农户,与合川、开县相比差距明显。合川市规模化养猪场700余个,其中pic种猪场238个(养殖母猪100头以上的120个),年饲养商品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550个(其中1000头以上的30个,万头以上大型养猪场8个,还有4万头规模的猪场正在建设中)。开县养殖大户618户,其中养商品肉猪200头以上的256户,养羊200只以上的114户、养牛20头以上的47户,养兔1000只以上的58户,养禽5000只以上的143户,新建规范化种羊场6个,年可提供良种羊4800余只,两地都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优势畜牧业,并带动了饲料、肉食加工、兽药产业,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畜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在农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差,文化低,缺乏相应的科技知识。由于畜牧业推广缺乏应有经费,有的畜牧业推广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流失,使得科技知识的宣传、推广、服务不到位,致使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推广普及。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农户和业主对动物防疫、防病知识缺乏,对品种改良及市场需求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六)畜牧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利用

我市牧草资源丰富,南部山区有90万亩草山草坡资源,加之近年退耕还林20多万亩,理论上有55万只羊单位的载畜量,但我市目前只有2万多头牛,2万多只羊,造成大量的饲草浪费。特别是我市草食牲畜良繁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我市草食型牲畜牧业的发展,很难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七)其他不利于畜牧业发展的事项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其他一些影响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其它因素,主要有:

1、在一些地方存在生猪收购垄断经营,压级压价,坑农害农,严重影响农民饲养积极性。

2、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宣传不到位,多数养殖户仍用传统的方式养殖,养殖效益差,成本高,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3、农民防疫意识淡薄,为安全畜禽产品生产的监管增加难度。

4、饲料添加违禁药品监管困难,部分养殖业主仍在使用违禁药品。

5、在发展龙头企业的过程中,有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兑现,影响业主的积极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对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市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市今后畜牧业的发展的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畜牧业,能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更多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畜牧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跳出种植业就是农业的传统思维,在产业管理上做文章,真正确立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以产业化改变畜牧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以科学技术改变畜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的大发展,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再上新的台阶。

(二)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把畜牧业发展列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对畜牧业良繁体系、防检体系、服务体系和安全畜产品生产监测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研究出台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龙头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把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良种繁育、饲料和疫病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强畜牧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养殖技术培训,培养和建立一支有技能、有经验的科技推广队伍和一大批能运用先进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全面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狠抓优势畜牧业发展。生猪生产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畜牧业时,务必抓好生猪生产形成农村经济的支柱,并利用我市被重庆市列为优质瘦肉型猪百万产业化工程项目县(市)的契机,充分发挥养猪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猪品质,做大做强我市的生猪产业。同时,抓住我市畜禽产业的优势产业,依托重庆市场和壁山肉兔加工厂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肉兔生产,瞄准市场,依托养殖大户,带动农户,形成规模养殖。

(四)充分利用资源,做好我市畜牧业发展规划

我市有着非常丰富的饲料资源,农业部门尽快对我市畜牧业发展进行规划,坚持以资源为前提、市场为导向、企业为支柱、农户为基础、政府为后盾,加工为龙头、科技为手段、品改为突破、效益为目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养加销相结合、技工贸一体化综合开发,结合我市实际,从人工草地建植、品种改良及短期育肥、草业生态系统构建等关键技术着手,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出栏率和商品率,实行适度规模、规范化的科学养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不断开拓市场,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链;通过饲料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山林草畜生态环境构建相结合的路子,推动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局应急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市畜牧xx年、xx年共制定了《市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业部门操作手册》2个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内容,要求各县区始终把应急预案编制及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并把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与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及管理工作。为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运转机制。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工作预案体系。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宣教教育工作。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重点,利用安全月宣传日,在各重点区域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就大家关心的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现场做出解答。二是深入组织应急管理业务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和《突法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阳光工程”这个平台,先后在各县区“阳光工程”培训点组织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应急工作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经费和物资储备不足。

2、基层应急工作人员有待进一步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基层应急处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应急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充实队伍,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强各部门工作的衔接。

2、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物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应急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加大防灾抗灾救灾人员、资金、装备投入力度,加快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3、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掌握事件情况。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加快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4、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做好宣教工作。

关于加快城川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工作的深入开展,去年,在天帮忙、人努力的情况下,城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3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涌现出了不少收入超10万元的农户,特别是辣椒、生猪、牛羊和家禽等农畜产品价格的回升,使农牧业收入大幅度增加,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而且,更为乐观的是生态植被明显得到改善,进一步坚定了农牧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决心与信心。但同时我们也更加明显的看到,牧户与农户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农区增收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而牧区仍滞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如何引导和帮助牧户发家致富,并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畜牧业发展上台阶,成了我们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深入克珠尔、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里、巴音什边、珠拉图、糜地粱等嘎查,通过与一部分典型户交流的方式,对全镇畜牧业生产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农区畜牧业现状:根据水土和地理优势,城川南部地区19个嘎查村(原城川和二道川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发达,种植经验丰富,交通便利,属农业主产区。共有人口3742户12925人,其中,蒙古族1741人。水浇地11万亩,人均水浇地为8.6亩。虽然这一区域特色种植业已成了农牧民创收的主要来源,又是全年禁牧区,但是,特色养殖业也相对发达,城川镇东部区以大场则村为中心的生猪模式化养殖、圈养山羊和秋冬季快速育肥出栏架子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城川镇西南部区以三元杂交羊(小尾寒羊、细毛羊、土种羊杂交)为主的舍饲养殖快速育肥出栏也初具规模,综合收益都很高。例如:糜地粱二社纳伊拉,3口人,70多亩(其中种植辣椒2.5亩)水浇地收入4.7万元,草场70多亩(承包邻居40亩),养9只三元杂交母羊,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一胎3-5只,年产羔46只,45天断奶,2个月左右出栏,平均每只售200多元,年收入1万多元,剔除肥料、电费等开支1.5万元,加上各种政策补贴1600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xx年年,全镇农区牲畜出栏头数为14.86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头数为15.7万头只,农区人均畜牧业收入约3645元,占总收入的39%。

(二)牧区畜牧业现状:城川北部区10个嘎查(原珠和地区)以牧业为主,为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季节性休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户为1219户3934人,其中:蒙古族2759人。草牧场总面积178.97万亩,飞播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面积为14.45万亩。水浇地6.4万亩,人均水浇地16亩。核定载畜量为6.03万头只,xx年年出栏牲畜12.85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11.12万头只。在执行禁休牧政策以来,牧区畜牧业发展由于受路、电、讯以及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品种杂、规模小,驾驭市场能力差、很难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调查,牧民均赞同限时放牧,但是,前提条件是草场要好。对限时放牧的好处都很清楚,但是,采纳应用的不多。大部分牧户以羊为主,兼有几头至二三十头不等的牛,农业收入大多是为养而种的支出部分,只有及少数还有1万元左右的盈余。在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和城川嘎查牛产业相对发达;阿日勒、呼和、科泊尔、柴达木4个嘎查以鄂尔多斯细毛养为主;珠拉图、乌定什边、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哈拉色日、克珠日6个嘎查以三元杂交羊为主,其中:珠拉图有70户,占总户数的60%,户均创收1.5万元;乌定什边有52户,占总户数的50%左右,上中等户均创收1.6万元,普通户近万元;巴音什里有112户,占总户数的90%,占总收入的90%以上;哈拉色日有104户,占总户数80%,占户子80%的收入;克珠日有29户,占总户数30%(土种60%、细毛10%),占户子40%的收入;巴音什边有87户,占总户数90%,户均创收1万元。

1、西部区三元杂(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典型户:

珠拉图:杨布拉格、杨扎口、李世忠、郝满都呼、李海宽、苏雅拉图、陈玉宝、呼金成、巴图吉日嘎拉、郭和平、郝吉亚、达布希图

乌定什边:李立山、李忠明、李宝明、巴雅尔、马平、陈立平、杨革命、陈发财、陈达财、宝德盖、朝格吉、斯日古林、赛吉亚

巴音什边:大冯其劳、小冯其劳、黄恩克、苏有锋、郝发圆、顾占清、冯巴特尔、唐呼吉图、苏亮旭、杨呼日查

巴音什里:张海宾、塔尼拉、乌图那顺、穆仰忠、乌力吉忽图、布克其劳、何刚业、都布兴吉亚、达布希图、刘培成、谢朝格图

哈拉色日:赵喜牛、赵水虎、尤存发、尤建奇、乔文亮、其劳巴图、莫日根特古斯、赵社旺、巴音斯呼、张英、白永亮、赵福祥、尤建国、张玉新、张玉清

克珠日:张柱林、金永平、赛吉日嘎拉、朝日格图、沙日、斯庆图、高宝宝、万礼堂、郝栓英、呼吉图、苏日嘎拉图、青克勒达来、图门朝格图、刘二兵、查汉库、贺其劳、曹布金、巴达玛、李洪亮

2、草场较大,载畜量相对较多的户子,大部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很难掌握市场行情,一般不愿意育肥出栏,主要依靠自然放养,只储备三个月休牧期间的草料,如克珠日嘎查特古斯德力格尔家,4口人,有草场5000多亩,水地40亩,土种羊、细毛羊和山羊以及牛都养,一年一茬羔,40亩水地的收入全部开支,仅畜牧业一项收入,属数量效益型,人均收入1万多元,但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去年冬天的雪,今年休牧期间的草料就不足了。一小部分综合条件较好的户子,自然放养与快速出栏兼顾,饲养经验丰富,数量与质量并重,如巴音什里嘎查张海兵家,6口人,有草场7003亩(可利用草场2503亩),水地160多亩,其中:苜蓿45亩,玉米40多亩,麻黄30多亩,农机具和舍饲养殖配套齐全,饲草料储备充足,农牧业发展极具现代化水平,虽然没有通电,用于农业的柴油费用支出较大,但是,收入来源多,羊、牛、猪、奶制品、玉米及其他各项收入加起来,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

3、草场较小,载畜量相对较少的户子,迫于生活压力,思变意识较强,肯吃苦,饲草料储备也充足,在保留基础母畜的前提下,通过快速出栏羔羊创收,以经营三元杂交羊为主,辅之以1-2头奶牛,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属质量效益性,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如克珠日嘎查张柱林,4口人,有草场2400亩(承包邻居300多亩,沙地近1000亩),水地40亩,舍饲与放养结合,有羊110只,牛8头,奶牛2头。20只三元杂交母羊快速出栏羔羊80来只,收入2万多元;50只土种羊接羔40来只,收入1万多元;40只(10只母羊)山羊年收入1万多元;牛和奶制品1万元。40亩地的收入足够生产开支,人均收入近1.5万元,草场随小可收入却很高。还有一部分草场较小的户子将草场转包后外出打工,如巴音什边嘎查黄牧仁和伊布格达来将草场转包给邻居苏亮旭和冯其劳,这样既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又方便了规模经营。

以上提到的典型户劳力均为2人。

4、细毛羊与三元杂交收入对比(以巴音什边户子为例)

朝勒孟养细毛羊80只,种玉米30亩。年接羔60只,平均卖200元,出售羔子收入1.2万元,出售羊毛8000多元,产玉米2.8万斤(按0.7斤/元计算可收入近2万元),玉米全部用来喂养。畜牧业年纯收入2万元。

冯小其劳养三元杂交羊33只,种玉米30亩。通过自治配方增加科技含量,玉米及草用于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养6-7头猪,年接羔近白只,出栏生猪12头。羊年创收3万多,猪可创收1万多。年畜牧业纯收入达4万多。

通过以上两户的对比,养适量的三元杂交羊收入比养细毛羊收入多出1倍,而草原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综上所述,建议我镇畜牧业的发展除细毛羊和适宜养牛的个别地区之外,主推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的羔羊快速育肥出栏养殖模式,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

第2篇 畜牧局应急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宣教教育工作。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重点,利用安全月宣传日,在各重点区域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就大家关心的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现场做出解答。二是深入组织应急管理业务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和《突法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阳光工程这个平台,先后在各县区阳光工程培训点组织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应急工作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经费和物资储备不足。

2、基层应急工作人员有待进一步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基层应急处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应急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充实队伍,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强各部门工作的衔接。

2、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物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应急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加大防灾抗灾救灾人员、资金、装备投入力度,加快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3、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掌握事件情况。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加快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4、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做好宣教工作。

第3篇 乡镇畜牧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xxx镇地处xx南麓,xx河中游,位于xxx区西北部,距城区69公里,全镇辖4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20个村民小组,5420户22478人。“xx”期间,xxx镇党委政府结合镇域实际情况,把畜牧产业列入镇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提出了“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这非常符合xxx镇

的实际。就xxx镇而言,一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二是范围内牧草资源丰富,三是气候环境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该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xxx镇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xxx镇的传统产业,也是该镇的基础产业。多年来,x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这一发展战略,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重点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养殖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工作,使该镇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据统计, xx年4月,全镇畜禽存栏量达65993头(只),其中生猪存栏8760头,牛存栏1546头,羊存栏2867只,家禽存栏52820只,各类养殖大户(场)59户,预计畜牧业半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600余元。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xxx镇发展畜牧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一,具有较好的群众养畜基础。畜牧产业是xxx镇的一项传统产业,农户对从事畜牧养殖的积极性较高,据统计,全镇5420户农户中,养殖畜禽的农户高达4563户,占农户总数的84.2%,广大养殖户在长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禽养殖经验;第二,草料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片的荒山、二坡地荒芜,为饲草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xxx镇林业部门的统计,全镇共有宜牧草场面积30000余亩,这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饲料资源;第三,气候适宜。光、热、水、土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殖,适合生态养殖的发展。第四,政策机遇好。国家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扶政策,加之连年来市、区党委政府一直把畜牧养殖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为该镇发展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以散养户为主,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二,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仍沿袭着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落后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传统的、粗放饲养管理及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牧业结构不合理。该镇畜牧业仍以生猪为主,丰富的草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羊、牛等食草动物的养殖规模没能发展上去,经济效益未能凸显。第四,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在打响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畜禽及其产品也没能走出xxx,赢得更大的市场。第五,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缺少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养殖户规模小,层次低,市场开拓力差,拿不出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第六,畜禽良种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第七,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人员老龄化,待遇报酬低,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xxx镇畜牧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引导全镇畜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和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坚持走“一村一品”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加大对大场大户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养殖小区,引导广大散养户退户入区,逐步淘汰养殖方式落后,集约化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散养农户;继续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培训—示范—推广”的路子,力促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畜—肥—蔬(渔)”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提倡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第4篇 城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工作报告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小家禽、兔,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的工作思路,从抓试验、示范入手,紧紧围绕畜禽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畜牧业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户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加快了我市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一)耗粮型生猪生产数量下降

全市生猪出栏量由1995年的125万头下降到202222年末的100万头左右,并稳定在该水平;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由1995年的78.2%下降至67.6%。

(二)以肉兔、鸡、肉鸭、肉鹅为主的小家禽继续呈现大发展的态势

1998年全市小家禽出栏突破1000万只以后,我市小家禽畜的出栏量以年递增100—150万只左右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达到9.3%。到去年底止小家禽畜出栏已达1474.1万只,由于节粮型的禽畜迅速发展,其畜禽产值已经占畜牧产值的23.8%。

(三)规范化、集约化养殖迅猛发展

近三年来,我市新办规模畜禽养殖企业达26家,现有生猪养殖专业户181户,禽类养殖专业户228户,出栏肉兔100只以上的68户,养殖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13户。其中,正州养殖公司目前存栏优质的pic父母代种猪近4000头,年产优质五系配套pic仔猪近10头;江津市渝欣牧业公司属市外企业,该公司投资建成了两年存栏达600只的南江黄羊和金堂黑山羊种羊场。

(四)禽畜养殖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减少养殖风险的新型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目前,我市出现了,酿造+养猪、堰塘养鱼+养鸭、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模式,在发展养殖同时,也发展了相关产业,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地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和外出考察,我市的畜牧业发展速度在逐渐减缓,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区市县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很难发挥畜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作用。

(一)全市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与部分发展好的区市县相比有明显差距

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家庭养殖业逐渐减少,养猪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使得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全市畜牧业产值由1996年占农业总产值的40.41%下降到2023年的32.40%。2023年重庆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2%,合川、开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5%和41.3%,而我市分别比合川市、开县低17和13.3个百分点,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9.6个百分点。

(二)全市种植业和养殖业比例不相适应

近年来,市委、市府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种植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放松了对畜牧业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屠宰税停征、生猪价格下降和禽流感等因素,导致地方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资金投入有所减少,导致农民养猪和发展畜禽积极性降低,使得畜牧业出现下滑趋势。随着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也应得到较快的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的有机肥,由于没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步发展,使得部分种植大户要到外地收购有机肥,增加了种植业的成本,同样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三)对畜牧业服务体系的投入不足,服务体系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畜牧业服务体系包括畜禽良繁体系、疫病控制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是一项公益事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畜牧业发展的有效保证,但是,我市的畜牧业体系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资金支持,很多设施基本不能运作。如:畜牧站建立的饲料监测室,由于没有资金,许多仪器设备搁置不用,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或已损坏;良繁体系的不健全,我市的仔猪大多依靠外地引进,每年调入近30万头仔猪,不仅不利于本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给疫病防治带来诸多隐患。

第5篇 铜川市畜牧业扶贫调查报告

尹峰等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畜牧业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铜川畜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联合市畜牧局、市畜牧站,赴宜君县、印台区和耀州区,广泛深入乡镇、村组、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合作社、养殖场、贫困户走访,掌握了畜牧业扶贫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铜川市畜牧部门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全力组织实施开展畜牧业扶贫,畜牧业扶贫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养殖企业主动担当、帮扶带动,贫困户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畜牧业扶贫政策

近年来,铜川市畜牧工作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总体要求,历经了“由圈到场”、“由散到整”、由“传统到现代”的提升转变,形成了北部山区以肉牛、肉羊为主,南部塬区以奶牛、生猪为主,城郊区以蛋鸡为主的畜牧产业板块,畜沼果配套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形成。2023年,全市畜禽存栏199.71万(头只),肉、奶、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69万吨、2.68万吨、1.6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3%。

铜川市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加强生猪生产实施意见》、《奶牛生产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强力推进了奶牛生产示范市、生猪养殖基地、宜君肉牛基地建设,促进了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省市规划建设的宜君肉牛养殖基地重点县、印台蛋鸡生产基地、耀州高端牛奶基地县为主的畜牧产业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基础。创新性成立的铜川生猪产业联盟、羊产业联盟和陕西天天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联盟抱团应对市场,为新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及产品销售起到了重要作用。铜川市制定的《铜川市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以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208个村3108户1.02万特色产业脱贫人口为目标,以做强做大致富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壮大扶贫主体为载体,强力推进产业脱贫行动,培育100家以上示范性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500户以上增收示范户,帮扶带动500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全市确定的208个贫困村中,适宜发展粮、畜、药特色产业的68个村,已确定 22个村发展畜牧养殖,结合贫困户脱贫意愿,生态养羊、林下养鸡、标准化养猪、肉牛及特色养殖成为贫困户关注的热点。

二、畜牧业扶贫主要做法

按照“南部奶畜、中部猪鸡、北部山区牛羊”的畜牧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特色畜牧产品向优势区集中的原则,针对依靠畜牧养殖扶贫的22个村,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采取托管代养、贫困户自养等方式,启动实施生猪产业联盟、羊产业联盟,探索畜牧业全产业融合全面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1.精准到村定方案。通过与扶贫、农业、包村干部、贫困户共同商定方案,确定22个村畜牧业扶贫项目。

2.精准到户定措施。通过与区县农业局联合开展调查,对22个村1100多户群众的意愿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设计畜牧业扶贫方案5类,供群众自由选择。

3.精准到人抓培训。根据建档立卡资料,对1100余户0.35万人,制定三年畜牧业扶贫培训计划,2023年培训1700人,2023年培训1800人,2023年巩固提高。

4.创新模式促产业。针对贫困户养殖资金、技术、劳动等制约因素,组建生猪、羊产业联盟,设立融资担保基金500万元,采取“抵押贷款、养殖技术、生产管理、饲料供应、疫病防控、产品销售”六统一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头发展会员50户,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

5.科技示范树典型。市县两级畜牧科技人员深入贫困村户,抓推广、促示范,每个贫困村培育5户畜牧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5个贫困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进畜牧业精准扶贫。

6.政策支持育龙头。铜川市出台财政支持产业脱贫扶持相关政策,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作为主体,带动5户贫困户以上的财政贴息20万,每个项目支持100万,并优先申报相关畜牧业扶贫项目。

第6篇 畜牧业发展调查报告

畜牧贷款风险高,惧贷心理加重。

过去,_____市辖区内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曾多次承办畜牧业贷款,对当地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市场、经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畜牧业贷款出现不良,甚至形成风险。截至2023年末,全市畜牧业不良贷款余额2.2亿元,占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的73%,这一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致使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产生了惧贷心理,贷款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户多面广、分散经营不利于管理。

例如,该县包拉温都乡五道营子村养殖户王志刚贷款2.5万元,购买羊76只,仅半年时间,由于饲养能力和越冬缺少饲养,便把羊一次性全部卖掉,卖羊款用于子女办婚事。目前,该笔贷款已全部形成风险。

缺少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市场与养殖户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目前,畜牧业产品市场发育并不完全成熟,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2户,覆盖率低,对养殖户经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拉动作用小,养殖户直接面对市场,只要市场价格或需求出现较大波动或变化,不但畜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而且养殖业主的经营理念和信心也会产生变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对农户经营规模,经营项目受到严重制约,致使畜牧业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

无论是当地政府、牧业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在过去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重投入、轻回收。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后果是把养殖户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承贷的金融机构。

以某市农信联社为例,2023年奶牛贷款项目启动后,从开始申报贷款、筹建奶牛园区,到养殖户办理贷款,购回奶牛。项目竣工之后,畜牧部门及推介该项目的乡镇政府便完成使命,后续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资金偿还、安全隐患等全部由该联社承担。这种严重缺乏部门之间协管理的现状,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仅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7篇 市县区一季度畜牧生产调查报告

为了摸清当前生产发展状况,根据宜昌市畜牧局的统一部署,我局组织专班,于3月上旬深入河溶、王店等地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表明,今年以来,我市畜牧业全面稳定发展,经济效益好,但仍存在着种苗价格高等问题。

一、畜牧生产形势

养猪业稳定发展。据调查,户平生猪出栏2.1头,同比增长4.0%,存栏6.9头,同比增长11.4%,母猪存栏1.3头,同比增长34.8%。说明生猪生产正在稳定发展。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养殖户正在新建或者筹划新建猪场尤其是标准化养猪场,如王店镇史店村张朋投资40万元,新建标准化养猪“258”模式栏圈2栋,已出栏200多头猪。规模养猪是养猪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说明生猪生产后劲较强。

1、养禽业略有发展。调查的农户平存栏家禽10.4只,出栏6.6只,同比分别增长6.8%、12.0%。农户养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走访了几个养鸡专业户,其养鸡势头和积极性基本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长。说明养禽势头只是略有增长。

2、畜禽产品、饲料价格及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饲料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目前玉米价1.7元/公斤,精糠1.6元/公斤,肥猪配合料(粉料)2.4元/公斤,肉鸡颗粒料2.7元/公斤,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0%、23.0%、33.0%、22.0%。总体来说,猪、禽的饲料成本比去年同期期增长1/4。

3、畜禽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目前活猪平均调价16.4元公斤,同比增长60.7%,仔猪平均调价52元/公斤,同比增长116%。肥猪、仔猪价格又创历史新高。肉鸡平均调价11.4元/公斤,同比增长26.0%。

4、养猪效益很好,养鸡效益一般。据调查,目前出栏一头猪利润600――700元,比去年同期的350―450元又提高250元。肉鸡平均一只利润3元左右,比去年的利润略降,处于薄利状态。

二、畜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种苗饲料价格过高。按常理,这样高的猪价和养猪利润,养猪户的积极性应该很高,但据调查,积极性并不很高,主要原因是种苗、饲料价格过高。目前仔猪价52元/公斤,而去年同期只有24元/公斤,农民进一头猪苗就要500元左右。虽然按照目前的肥猪的价格,利润是很高的,但是养殖户普遍担心高成本购进猪苗、饲料,而后又低价出售肥猪,市场风险大,抑制了补栏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2、疫病的风险大。去年以来生猪的无名高热在我市一些地方造成较大的损失,使得许多养殖户心有余悸。

3、发展资金短缺。由于种苗饲料价格的大幅度提高,造成养殖投资成本加大,许多养殖户想发展规模而又缺少资金。

三、发展畜牧业的主要举措

1、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2月份,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化的意见》、《关于印发当阳市创建畜牧大县的方案的通知》等两个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畜牧业发展尤其是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的激励政策。政策资金上不封顶,但据估算每年大约400万元。又经周密安排部署,大力宣传发动,各地发展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正在摸底上报阶段,但据初步了解,筹建标准化养殖“150”、“500”模式的特别多。另外,清平种猪场走正在扩建养猪小区;翔鹤食品公司的2万头养猪基地已基本建成,正准备引进种猪。

2、积极开展春防工作。召开了全市的动员会,进行了周密地安排部署。

第8篇 关于加快城川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工作的深入开展,去年,在天帮忙、人努力的情况下,城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3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涌现出了不少收入超10万元的农户,特别是辣椒、生猪、牛羊和家禽等农畜产品价格的回升,使农牧业收入大幅度增加,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而且,更为乐观的是生态植被明显得到改善,进一步坚定了农牧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决心与信心。但同时我们也更加明显的看到,牧户与农户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农区增收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而牧区仍滞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如何引导和帮助牧户发家致富,并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畜牧业发展上台阶,成了我们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深入克珠尔、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里、巴音什边、珠拉图、糜地粱等嘎查,通过与一部分典型户交流的方式,对全镇畜牧业生产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农区畜牧业现状:根据水土和地理优势,城川南部地区19个嘎查村(原城川和二道川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发达,种植经验丰富,交通便利,属农业主产区。共有人口3742户12925人,其中,蒙古族1741人。水浇地11万亩,人均水浇地为8.

6亩。虽然这一区域特色种植业已成了农牧民创收的主要来源,又是全年禁牧区,但是,特色养殖业也相对发达,城川镇东部区以大场则村为中心的生猪模式化养殖、圈养山羊和秋冬季快速育肥出栏架子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城川镇西南部区以三元杂交羊为主的舍饲养殖快速育肥出栏也初具规模,综合收益都很高。例如:糜地粱二社纳伊拉,3口人,70多亩(其中种植辣椒2.5亩)水浇地收入4.7万元,草场70多亩(承包邻居40亩),养9只三元杂交母羊,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一胎3-5只,年产羔46只,45天断奶,2个月左右出栏,平均每只售200多元,年收入1万多元,剔除肥料、电费等开支1.5万元,加上各种政策补贴1600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xx年,全镇农区牲畜出栏头数为14.86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头数为15.7万头只,农区人均畜牧业收入约3645元,占总收入的39。

(二)牧区畜牧业现状:城川北部区10个嘎查(原珠和地区)以牧业为主,为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季节性休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户为1219户3934人,其中:蒙古族2759人。草牧场总面积178.97万亩,飞播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面积为14.45万亩。水浇地6.4万亩,人均水浇地16亩。核定载畜量为6.03万头只,xx年出栏牲畜12.85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11.12万头只。在执行禁休牧政策以来,牧区畜牧业发展由于受路、电、讯以及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品种杂、规模小,驾驭市场能力差、很难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调查,牧民均赞同限时放牧,但是,前提条件是草场要好。对限时放牧的好处都很清楚,但是,采纳应用的不多。大部分牧户以羊为主,兼有几头至二三十头不等的牛,农业收入大多是为养而种的支出部分,只有及少数还有1万元左右的盈余。在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和城川嘎查牛产业相对发达;阿日勒、呼和、科泊尔、柴达木4个嘎查以鄂尔多斯细毛养为主;珠拉图、乌定什边、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哈拉色日、克珠日6个嘎查以三元杂交羊为主,其中:珠拉图有70户,占总户数的60,户均创收1.5万元;乌定什边有52户,占总户数的50左右,上中等户均创收1.6万元,普通户近万元;巴音什里有112户,占总户数的90,占总收入的90以上;哈拉色日有104户,占总户数80,占户子80的收入;克珠日有29户,占总户数30(土种60、细毛10),占户子40的收入;巴音什边有87户,占总户数90,户均创收1万元。

1、西部区三元杂(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典型户:

珠拉图:杨布拉格、杨扎口、李世忠、郝满都呼、李海宽、苏雅拉图、陈玉宝、呼金成、巴图吉日嘎拉、郭和平、郝吉亚、达布希图

乌定什边:李立山、李忠明、李宝明、巴雅尔、马平、陈立平、杨革命、陈发财、陈达财、宝德盖、朝格吉、斯日古林、赛吉亚

巴音什边:大冯其劳、小冯其劳、黄恩克、苏有锋、郝发圆、顾占清、冯巴特尔、唐呼吉图、苏亮旭、杨呼日查

巴音什里:张海宾、塔尼拉、乌图那顺、穆仰忠、乌力吉忽图、布克其劳、何刚业、都布兴吉亚、达布希图、刘培成、谢朝格图

哈拉色日:赵喜牛、赵水虎、尤存发、尤建奇、乔文亮、其劳巴图、莫日根特古斯、赵社旺、巴音斯呼、张英、白永亮、赵福祥、尤建国、张玉新、张玉清

克珠日:张柱林、金永平、赛吉日嘎拉、朝日格图、沙日、斯庆图、高宝宝、万礼堂、郝栓英、呼吉图、苏日嘎拉图、青克勒达来、图门朝格图、刘二兵、查汉库、贺其劳、曹布金、巴达玛、李洪亮

2、草场较大,载畜量相对较多的户子,大部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很难掌握市场行情,一般不愿意育肥出栏,主要依靠自然放养,只储备三个月休牧期间的草料,如克珠日嘎查特古斯德力格尔家,4口人,有草场5000多亩,水地40亩,土种羊、细毛羊和山羊以及牛都养,一年一茬羔,40亩水地的收入全部开支,仅畜牧业一项收入,属数量效益型,人均收入1万多元,但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去年冬天的雪,今年休牧期间的草料就不足了。一小部分综合条件较好的户子,自然放养与快速出栏兼顾,饲养经验丰富,数量与质量并重,如巴音什里嘎查张海兵家,6口人,有草场7003亩(可利用草场2503亩),水地160多亩,其中:苜蓿45亩,玉米40多亩,麻黄30多亩,农机具和舍饲养殖配套齐全,饲草料储备充足,农牧业发展极具现代化水平,虽然没有通电,用于农业的柴油费用支出较大,但是,收入来源多,羊、牛、猪、奶制品、玉米及其他各项收入加起来,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

[nextpage]

3、草场较小,载畜量相对较少的户子,迫于生活压力,思变意识较强,肯吃苦,饲草料储备也充足,在保留基础母畜的前提下,通过快速出栏羔羊创收,以经营三元杂交羊为主,辅之以1-2头奶牛,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属质量效益性,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如克珠日嘎查张柱林,4口人,有草场2400亩(承包邻居300多亩,沙地近1000亩),水地40亩,舍饲与放养结合,有羊110只,牛8头,奶牛2头。20只三元杂交母羊快速出栏羔羊80来只,收入2万多元;50只土种羊接羔40来只,收入1万多元;40只(10只母羊)山羊年收入1万多元;牛和奶制品1万元。40亩地的收入足够生产开支,人均收入近1.5万元,草场随小可收入却很高。还有一部分草场较小的户子将草场转包后外出打工,如巴音什边嘎查黄牧仁和伊布格达来将草场转包给邻居苏亮旭和冯其劳,这样既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又方便了规模经营。

以上提到的典型户劳力均为2人。

4、细毛羊与三元杂交收入对比(以巴音什边户子为例)

朝勒孟养细毛羊80只,种玉米30亩。年接羔60只,平均卖200元,出售羔子收入1.2万元,出售羊毛8000多元,产玉米2.8万斤(按0.7斤/元计算可收入近2万元),玉米全部用来喂养。畜牧业年纯收入2万元。

冯小其劳养三元杂交羊33只,种玉米30亩。通过自治配方增加科技含量,玉米及草用于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养6-7头猪,年接羔近白只,出栏生猪12头。羊年创收3万多,猪可创收1万多。年畜牧业纯收入达4万多。

通过以上两户的对比,养适量的三元杂交羊收入比养细毛羊收入多出1倍,而草原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综上所述,建议我镇畜牧业的发展除细毛羊和适宜养牛的个别地区之外,主推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的羔羊快速育肥出栏养殖模式,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 基地 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nextpage]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亩以上水浇地的基本发展规模。五要加快推广大中型节水喷灌、农牧业机械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利用我镇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业群体经营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四)加速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及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二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减少风险的目的。三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各类协会,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四要加强对畜牧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畜牧企业用地指标的审批和土地使用费用的最大优惠。

(五)千方百计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要将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用好、用足,争取银行贷款。二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借助外力,发展我镇畜牧业。三要利用民间组织或协会,协调各方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从而形成投

< p>

第9篇 畜牧小区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畜牧小区文明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一、畜牧小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县畜牧养殖小区从无到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应该看到,目前畜牧小区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畜牧小区建设用地困难较为突出。如何解决和落实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已成为难以绕开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些养殖小区由于土地因素而被迫停建设或改变规模规划,养殖户受到损失,干部群众发展养殖小区的积极性受挫,一些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受到影响。因此用地问题已成为我县发展养殖小区最大的障碍。

2、资金短缺制约了畜牧小区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属于高风险微利产业,而且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一些养殖户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在建造小区时大部分资金用于圈舍等基础设施建设,致使生产资金严重不足,生产规模小,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特别是在行情出现波动时,该坚持的时候坚持不住,想扩大规模时又无力扩大,要提高产品档次又缺少生产设备支撑,结果是养殖效益差,甚至亏本,严重挫伤了积极性,制约着我县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

3、小区技术不配套,管理不到位。畜牧小区从生产方式和饲养规模上看与传统的饲养不同,但在具体饲养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在品种选择、饲料配制、环境控制、疫病防治等方面还是延续了传统的饲养方法,使小区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价值不高。更有个别地方“重建轻管”思想严重,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大力宣传和鼓励建设畜牧小区,但建成后没有及时动员养殖户进小区养殖,缺少帮助他们实现生产良性循环的办法,从而出现了小区畜禽存栏率和养殖户入住率极低,甚至出现“有区无畜”现象,造成土地和圈舍闲置浪费。

二、畜牧小区建设现状

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近年来,畜牧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占农业的比重逐年增加,优势日益凸现。据统计,20*年,全县出栏生猪90。77万头、家禽772。42万只、肉羊17。73万只、肉牛2。*万头,肉类总产量8。1万吨、禽蛋产量0。6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6。39亿元。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357。86元,其中畜牧业收入1634。57元,占37。5%,较20*年增收324。68元,成为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年开始,我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了50%,20*年占农业总产值的.54。85%,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千家万户小规模饲养为主,农民的住房往往是前面住人,后面养畜,卫生环境差。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猪和家禽养殖量的不断增多,一些养殖户将畜禽排泄物随意堆放,周围恶臭弥漫,引发邻里纠纷。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这种小规模人畜混居养殖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不利于畜禽品种改良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不利于动物防疫,且增加了人体感染病源的机会。只有通过建设畜牧小区,集中建造标准化的畜禽圈舍,组织农民进小区养殖,实行统一品种、防疫、服务、治污、销售的标准化管理和组织化生产,才能达到逐步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轻养殖污染,从而确保畜产品质量和肉品安全,全面增加养殖效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我县从20*年开始建设畜牧小区,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建成各类畜牧小区186个,探索出6种建设模式。一是产业园区型,如汉阳中心畜牧科技园区、白龙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集中规模型,如木马威灵生猪养殖小区、公兴九龙生猪养殖小区;三是新村联建集中型,如白龙青丰生猪养殖小区、鹤龄化林生猪养殖小区;四是大户带动型,如国光五爱生猪养殖小区;五是分户散养型,如姚家团结生猪养殖小区、开封东华家禽养殖小区;六是山区生态型,如江口清明生猪养殖小区。我县应重点推广产业园区型和集中规模型两种建设模式。

三、发展畜牧小区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加强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畜牧小区,是推进我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整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畜牧小区是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重要一步,其发展势头虽然很好,但困难也很多,需要各级党政制定优惠激励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因此,建议各级党政要切实把畜牧小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养殖污染处理设施等建设。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建设用地、水电安装、通场道路、粪污处理、金融信贷、技术服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小区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保障畜牧小区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是要转变观念,落实畜牧小区建设用地。目前,畜牧小区建设用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区建设的瓶颈,对畜牧用地现在也存在着不同看法。首先,发展畜牧小区只是把原来分散养殖集中起来,从土地利用性质看,主要是转移用地和调整用地,并不是多占用土地,其结果是集约利用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其次,从已建成的畜牧小区看,所有畜禽圈舍、仓库等都是简易建筑物,墙基浅,容易复耕。因此我们要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我县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实际,规划落实好畜牧业发展用地,按照《关于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有关工作的通知》(剑府办发[20*]3号)文件规定,把畜牧小区用地落到实处。

三是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畜牧小区规划。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我县养殖业的优势和特点,结合畜牧业结构调整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相对集中、规范管理、综合利用的思路,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污染等环境因素,制定具体的畜牧小区中(长)期建设方案,分步实施。对小区选址、建设规模、圈舍建设标准、生产(管理)区域布局等方面,组织懂技术、有见解的专家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对审定不符合要求的小区要及时给予纠正,帮助投资者和经营者把好关。尤其要注意新建小区必须按照养殖小区排泄量与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严格控制小区布局和生产规模,尽可能的使畜禽排泄物就地转化为能源或有机肥料,力争实现新建养殖小区污染零排放,达到清洁生产标准。

四是要完善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不论那种类型的畜牧小区,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比如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由这些组织根据小区的养殖种类,统一开展种畜禽供应、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服务,为养殖户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逐步把养殖户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培养他们讲求诚信、遵纪守则,照章办事,共同促进畜牧小区的健康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畜牧小区运行机制。在建立管理体系的同时,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卫生防疫制度、人员物品管理制度、畜禽进出小区制度、消毒制度、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等等。在圈舍建设、引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生产全过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健康养殖技术规程,并实行全程监管,确保产品优质、绿色和小区安全,不断提高饲养水平,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小区健康快速发展。

第10篇 畜牧局应急情况调查报告格式

一、基本情况

市畜牧2023年、2023年共制定了《市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业部门操作手册》2个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内容,要求各县区始终把应急预案编制及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并把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与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及管理工作。为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运转机制。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工作预案体系。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宣教教育工作。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重点,利用安全月宣传日,在各重点区域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就大家关心的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现场做出解答。二是深入组织应急管理业务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和《突法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阳光工程”这个平台,先后在各县区“阳光工程”培训点组织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应急工作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经费和物资储备不足。

2、基层应急工作人员有待进一步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基层应急处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应急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充实队伍,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强各部门工作的衔接。

2、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物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应急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加大防灾抗灾救灾人员、资金、装备投入力度,加快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3、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掌握事件情况。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加快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11篇 有关铜川市畜牧业扶贫调查报告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畜牧业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铜川畜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联合市畜牧局、市畜牧站,赴宜君县、印台区和耀州区,广泛深入乡镇、村组、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合作社、养殖场、贫困户走访,掌握了畜牧业扶贫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铜川市畜牧部门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全力组织实施开展畜牧业扶贫,畜牧业扶贫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养殖企业主动担当、帮扶带动,贫困户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畜牧业扶贫政策

近年来,铜川市畜牧工作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总体要求,历经了“由圈到场”、“由散到整”、由“传统到现代”的提升转变,形成了北部山区以肉牛、肉羊为主,南部塬区以奶牛、生猪为主,城郊区以蛋鸡为主的畜牧产业板块,畜沼果配套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形成。2023年,全市畜禽存栏199.71万(头只),肉、奶、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69万吨、2.68万吨、1.6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3%。

铜川市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加强生猪生产实施意见》、《奶牛生产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强力推进了奶牛生产示范市、生猪养殖基地、宜君肉牛基地建设,促进了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省市规划建设的宜君肉牛养殖基地重点县、印台蛋鸡生产基地、耀州高端牛奶基地县为主的畜牧产业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基础。创新性成立的铜川生猪产业联盟、羊产业联盟和陕西天天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联盟抱团应对市场,为新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及产品销售起到了重要作用。铜川市制定的《铜川市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以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208个村3108户1.02万特色产业脱贫人口为目标,以做强做大致富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壮大扶贫主体为载体,强力推进产业脱贫行动,培育100家以上示范性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500户以上增收示范户,帮扶带动500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全市确定的208个贫困村中,适宜发展粮、畜、药特色产业的68个村,已确定 22个村发展畜牧养殖,结合贫困户脱贫意愿,生态养羊、林下养鸡、标准化养猪、肉牛及特色养殖成为贫困户关注的热点。

二、畜牧业扶贫主要做法

按照“南部奶畜、中部猪鸡、北部山区牛羊”的畜牧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特色畜牧产品向优势区集中的原则,针对依靠畜牧养殖扶贫的22个村,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采取托管代养、贫困户自养等方式,启动实施生猪产业联盟、羊产业联盟,探索畜牧业全产业融合全面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1.精准到村定方案。通过与扶贫、农业、包村干部、贫困户共同商定方案,确定22个村畜牧业扶贫项目。

2.精准到户定措施。通过与区县农业局联合开展调查,对22个村1100多户群众的意愿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设计畜牧业扶贫方案5类,供群众自由选择。

3.精准到人抓培训。根据建档立卡资料,对1100余户0.35万人,制定三年畜牧业扶贫培训计划,2023年培训1700人,2023年培训1800人,2023年巩固提高。

4.创新模式促产业。针对贫困户养殖资金、技术、劳动等制约因素,组建生猪、羊产业联盟,设立融资担保基金500万元,采取“抵押贷款、养殖技术、生产管理、饲料供应、疫病防控、产品销售”六统一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头发展会员50户,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

5.科技示范树典型。市县两级畜牧科技人员深入贫困村户,抓推广、促示范,每个贫困村培育5户畜牧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5个贫困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进畜牧业精准扶贫。

6.政策支持育龙头。铜川市出台财政支持产业脱贫扶持相关政策,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作为主体,带动5户贫困户以上的财政贴息20万,每个项目支持100万,并优先申报相关畜牧业扶贫项目。

《2023年畜牧调查报告(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