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语十则》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
孔子说:可以古为今用,新为今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击异端,必受其害。”子曰:“由,教你知之!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识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先说人的分类和判断。学习《论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我们的价值观,其中包括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课中,我可以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讲如下:君子有价值观,有原则,有思维方式,所以能学到更好的东西。因为他掌握了方法,他可以无限制地做各种事情。君子不仅仅是二元思维,所以待人接物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攻击别人(君子不与人比较,而是与人不同,学术上讲)。君子先做事再谈自己做过的事,这样就不会有空谈(先说后做,也可以用来判断事情)。
反派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思维方式,只能掌握有限的知识,又因为没有把知识串联起来的思维系统,所以能做的是固定的,就像一个用具只能做得比一个君子少很多(“小人也是”君子不是。当然,君子有些东西不想学,有些东西不学。)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喜欢搞面对面和幕后,经常变脸,对谁都好。(小人不如人,但与人不和谐)。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维,但要结合学习,否则不光学思维会很混乱。比如我上面举了一个傻子的例子,我一般只学不思考,甚至怀疑是否
学(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你一直在想呢?这是很危险的,因为想到歪路,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因为不学(想而不学是危险的)。
俗话说《论语》的一半统治世界。《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化影响力和政治地位是其他学术无法比拟的。所以《论语》成为了中国文人圣贤必读的科目。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论语》。《论语》的解释也很广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真的。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阅读《论语》。真的不知道不看。我看了才知道孔子真的很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几千年后也深深地启迪了我们,具有启迪未来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首先是一个教育家,所以他的话总是围绕着“教育”这个主题,这与“育人”这个词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儒家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在我看来,这五个字不仅可以看作是教育人的最高境界,也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如果你教的学生能做到“仁、义、礼、智”,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能做到“仁义礼智”,就是好人。所谓“仁”,就是爱人,有一颗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有一颗爱心和一颗恒心。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就是人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遵守纪律,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约束,这其实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是一致的。“智慧”就是知识和智慧。人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知识和培养智慧。“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阅读学习,通过阅读更新知识,过滤旧知识,激活新知识,积累知识,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诚实。
孔子的学习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不厌”、“敏感好学”、“有学问、有决心”;学习态度要坦诚,“知是不知,不知是不知”;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易学,藏而不露,好知识不易学。诚信不好学,但也是贼……”可见孔子对学习的重视。他还特别注重治学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启发式教育,“不要生气,不要死,不要发”,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这一段学习期间,我就像穿越了几千年的刚游,来到了春秋时代,当时我正在争霸天下,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我认识过迂腐率真的孔子,知道自己做不到的孔子,知识渊博,不知疲倦的教书育人的孔子,吃不腻美食,知道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孝、论学术、论治国、论政治,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和言论可能与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并不完全一致,但他的一些见解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可以说是一种战略优势地位。
【第2篇】《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
《论语心得》 读后感1500字
学习于丹的《论语》经验让我受益匪浅。于丹从七个方面对《论语》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首先我从做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天地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普通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觉得最根本的是师生和谐。我觉得老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是我们读完这本书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的态度是平和的,内心是有信仰的。作为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用安心和对自己学生的信心去教育自己的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它们进行了解释。说到“愤怒”,意思是“对别人做你不想做的事”,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想做某件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我们可能在工作、生活、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如何应对他们?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的错误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让你做我不想做的事。现在看到这么一个词“愤怒”。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想法,而且我觉得自己错了。这是没有正确理解“老师”一词的结果。对“仁”的解释是“爱人即仁;认识别人就是智慧。”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仁慈”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所工作所教育的人,是不是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吗?你真的认识每个学生吗?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反思,并以天地和谐的理念努力完成未来工作中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灵魂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思直接影响到一群学生的想法。于丹在《灵魂之路》中说:“首先,人们必须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们,并以内心的平静和从容来弥补这些遗憾。”所以,我们在接触学生的时候,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不要把你的恶感传播给学生。平息你的烦躁,于丹在这里写道,“当不幸来临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会生活得更有效率,心情也会更好。”
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心态,还要传播这种良好的心态来教育学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第三,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相对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我们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亲近感。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也要保持最美的境界。”
除了要有正确的沟通观,在与人交往时也要从自己做起。和别人说话或者评价别人的时候,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资格评价别人。因此,我们应该始终遵循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思、多听、多看、慎言、慎行”的思想。工作中尽量少说多做,工作中积极向上,说话要慎重。遇到问题要动脑子处理,做事要考虑后果。带着这种“不在其位,不求其政”的态度,我们要克制自己,要求自己。并通过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以后无论你在社会上做什么工作,你都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论语》中谈到了自己对孔子“君子”的三种理解。她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尤人。第二个境界是毅力而不是毅力。第三种境界是怜惜而无争,群体而无党。
首先是第一境界。我觉得做一个善良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绅士应该有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基础和标准。也许我们不能不抱怨不友善地去做。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不要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在严酷的外部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抱怨外部环境。我们也需要这种“严厉的批评”。
《论语》 读后感1500字
通过晨会,我们了解了于丹的《论语心得》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会了我们许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方法和做人的规则,这些有时非常简单。《论语》不是一本板着脸的书。它教给我们的方法有时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它告诉我们一个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尺度。事实上,今天我们总是在谈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及什么是好的或坏的。很多时候,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并不简单,而是你什么时候做的,或者说做到了什么程度。其实很多东西都应该有尺度。孔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地丢掉原则,一味地用一种仁去原谅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更近或更远,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说:太多是不够的。在孔子看来,做得太多和做得不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与人交往的分寸呢?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亲近的人应该掌握哪些原则?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过度。如果不是你应该做的,那就不要做,否则不会有好下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多太晚。谨慎行事是聪明人。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做不该你做的事情,只是要谨慎把握自己的错误。
于丹教授告诉每个人,如果有人冤枉了你,你不应该以德报怨。直诉苦,用你的坦诚和正义去对待他,不要让他觉得你是可欺的,让他用新的眼光看你,觉得你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欺负的人。以前我们一直以为,即使人家对不起你,你还是会对他好。长时间这样下去,那个人总会觉得你是欺负人的,所以他会越来越欺负你,让你连呼吸的机会都没有。长时间这样下去,只会让那个人更加嚣张,更加欺负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如果我们一味的纵容,一味的原谅,一味的包容,即使他欺负你,你还是会忍,你还是会对欺负者毕恭毕敬,加深欺负者的程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这样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可以有经验教你做人。对我们大家都是很好的参考。《论语》为我们提供了成为第一个人的最佳方式。
默默爱别人。子曰:出谋划策,讲得好,不能怪你。当人们不喜欢听的时候,赶紧停下来。好朋友不做过分的事。好朋友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远离危险。让我们善待那些快乐生活的人。人们在不同的生活中交好朋友是一种幸运。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社会不公和艰难困苦。与其担心这个世界,不如自我专注。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掌握分寸,说话谨慎,对世界有礼貌,培养自己,我们就会少很多麻烦,我们自然会知道如何表现。
她告诉我们:先修身养性,停止争斗,不要听别人的煽动,交平常心的朋友,交淡平和的朋友,她是你最好的朋友。人类的行为有哲学上的原因。只要你能开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不要过早下结论,多听多看多听,间接警告自己别人走过的路。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顺利顺利。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别人不那么苛刻,君子不怨天尤人,应该每天检点自己,那么这样的人就会谨慎。一个尊重学习的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博学、有教养、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成为最有智慧的人。
《论语》 读后感1500字
读完于丹的《论语》,我的心被触动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当今社会的理性道德。
《论语心得》是记载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引文。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你为什么不边学边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现在,于丹教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这样一部古书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诠释,拉近了常人与圣贤的距离。
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古代圣人。而现在,于丹教授却把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论语》和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联系在了一起,用简单的语言结合现代的现实生活诠释了它的深刻内涵。其中,她很多独到的见解,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曲径通幽的景点,就像久违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阳光进来,让心灵更加明亮;再比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人的姿态,简单平和,平易近人,始终传达着一种朴素而温暖的人生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颜色”。《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自己内心说需要的幸福生活。《论语》共分七章:天地之道,灵魂之道,人生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以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哲理。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解读的“为人处事”:
(一)做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非常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有意义,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我们必须精神丰富,头脑健康,生活积极,与他人和谐相处,热爱和尊重我们的职位,满足于我们自己的职责,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生活方式。在社交中,人们希望找到一个规则,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正如《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的“不在你的位置上,你就不会寻求你的政府”。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应该接手,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你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超越自己的立场,去做不该做的事。如果你不在你的位置上,不要寻求你的政府。在工作中,在与人相处中,都是如此。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更近,但也可以说是更远。因为通讯和交通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门对面的邻居却常常形同陌路。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于丹〈论语〉心得》:“你\看我一会\看云一会\我想\你看我很远\看云很近。”这首诗非常生动微妙地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即使走得更近,也可能还有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远和近》中总结了几条与人相处的原则:第一,多谈疑惑,慎其余,少于他人;多看不足,其余的慎用,少后悔。一言不发,悔过自新,是他们的一种。第二,用尊重培养自己;修身养性以安人;自强不息保护人民。第三,作为一个人,他发脾气,忘记烦恼。从这三个原则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关键是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他人和谐相处。
(3)交友之道。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朋友,但真正属于他们的朋友又有多少呢?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谁会伸出援手?《论语心得》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一定的限度,这样朋友才能长久的交流。可见《论语》和《于丹〈论语〉心得》告诉了我们一种交友的方式:如何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维持友谊。
(四)理想方式。一个人要有理想。中国传统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修养是第一位的。自我修养可以理解为:完美的外在能力,灵活变通,与时俱进,完美丰富的内心。因为只有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自身能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这是孔子人生理想的总结,也算是给后人的一个指引。
(e)生活方式。子曰:“吾十而立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顺从耳,七十而遵从心。”这是孔子的人生轨迹,但也成为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比较自己的人生轨迹。人的年龄当然包括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20-30岁的时候提前实现40-50岁的境界,在心中建立起明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心平气和,那么这种人生一定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人生。从《论语》,我读到了这个人生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于丹〈论语〉心得》的感知是快乐的、丰富的、有启发性的。通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真谛。只有以淡泊的心,豁达的心,超然的气质,从容的心境去生活,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融入自然状态,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才能像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第3篇】品读——《论语教育智慧》有感1200字以上
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初一语文课本上。其中“边学边学,不提也罢。”“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当你知道新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当老师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默的知道,不厌其烦的学习,不厌其烦的教人,我身上有什么?”“敏感好学,不耻下问。”.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句子。当时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在阅读这些语录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方法。
现在再联系《论语》,其实不是正文,是尹海华编辑的《 ;教育智慧品读》这本书。我已经成为一名教育家。编辑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论语》所体现的先进教育思想,引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借鉴。
本书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师素质六个方面对《论语》年的教育智慧进行了阐述和引导。通读之后,我印象最深,产生共鸣的有以下几点:
“如果你时不时地学习和学习,就不要说了。”——侧重于学习和实践。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意思是学生不仅要精通书本知识,还要亲身体验,否则最多只能是不如别人。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背书,而在于应用实践,在于类比灵活运用知识。而反思现在的教育模式,还是有一种片面的教育思想,就是位置分,为了出人头地。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又一次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的最好手段。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谈兵总是浅薄的,你永远不知道你应该实践这次旅行。”
“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快乐学习能让你渴望学习
孔子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不同,自身素质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受。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主动思考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知识的灌输。作为一名初级数学教师,理解和运用这一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有几点需要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思考内容,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问题;根据实际开展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小进步,增强学习信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乐于学习,热爱学习,享受学习。而且,他们学会生活,学好,创新。
“他的身体是对的,他做不到,他的身体也不是对的,虽然他做不到。”教学胜于文字
孔子强调老师的模范作用。教师应该用开放的心态、自信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情绪来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生活,虚心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师是学校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育意义的榜样,是学生的活榜样。教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求学生做的事,教职员工一起做;对于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教职员工应该共同学习;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是由教职员工遵守的。”这样可以鼓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言行一致的人。
【第4篇】《论语心得》之读后感1000字
子贡问:“有一句话,能做一辈子的人怎么办?”子曰:“对不起!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对别人做。”能不能说一句话让我终身修行,永远受益?如果有这样一个词,那就是“将”字。是你不想做的事,你不强迫别人去做。人一辈子这样就够了。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骗你,你也会用同样的方式骗别人,真的不可取。我曾经告诉财务经理,我们不应该对供应商采取同样的付款方式,因为有些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付款,心里有怨气。公司未来如何生存?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诚信,让企业长久做下去!
所谓“原谅”,多说一点,就是不要顶撞别人,不要伤害别人。言下之意是,如果别人对你做了伤害,你要尽量包容。到现在为止,我这辈子被两个所谓的反派伤害过。虽然他们现在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我就是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我曾经在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报复的,但是随着学习和工作的进取,我的心情也在不断的调整,今天,我的心情变了。在过去,激进的想法已经被遗忘了,连我都记不起来了,但在我心里,
现在有一个包容,给一个真心,执着一个剧情,守住一个矜持,都是很不成熟的。回想起来,想想过去的想法是很不成熟的。但当时形势的想法才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主席的讲话很有哲理:“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一天天成长成熟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走自己的路,他一定会回头,犯同样的错误!
子贡曾问老师:“穷而不谄媚,富而不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很穷,但他从不奉承富人;男人有钱,但不自大。这个怎么样?
老师说,这个很好。但这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穷者乐,富者有礼”。
在更高的层面上,一个人不仅满足于贫穷,也不谄媚,不求助,内心有着明确的喜悦。这种幸福不会因为生活贫穷而被剥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富有而自大奢侈。他还是一个内心快乐、富有、有礼貌的绅士。
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在进步。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无私地工作,不想要健康,不想要家人,忘记朋友。收入多少,职位多少,似乎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相比之下,我有什么共同点吗?好像同一个灵魂的幸福生活离我不远了?
【第5篇】《论语十则》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
孔子说:可以古为今用,新为今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击异端,必受其害。”子曰:“由,教你知之!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识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先说人的分类和判断。学习《论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我们的价值观,其中包括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课中,我可以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讲如下:君子有价值观,有原则,有思维方式,所以能学到更好的东西。因为他掌握了方法,他可以无限制地做各种事情。君子不仅仅是二元思维,所以待人接物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攻击别人(君子不与人比较,而是与人不同,学术上讲)。君子先做事再谈自己做过的事,这样就不会有空谈(先说后做,也可以用来判断事情)。
反派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思维方式,只能掌握有限的知识,又因为没有把知识串联起来的思维系统,所以能做的是固定的,就像一个用具只能做得比一个君子少很多(“小人也是”君子不是。当然,君子有些东西不想学,有些东西不学。)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喜欢搞面对面和幕后,经常变脸,对谁都好。(小人不如人,但与人不和谐)。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维,但要结合学习,否则不光学思维会很混乱。比如我上面举了一个傻子的例子,我一般只学不思考,甚至怀疑是否
学(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你一直在想呢?这是很危险的,因为想到歪路,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因为不学(想而不学是危险的)。
俗话说《论语》的一半统治世界。《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化影响力和政治地位是其他学术无法比拟的。所以《论语》成为了中国文人圣贤必读的科目。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论语》。《论语》的解释也很广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真的。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阅读《论语》。真的不知道不看。我看了才知道孔子真的很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几千年后也深深地启迪了我们,具有启迪未来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首先是一个教育家,所以他的话总是围绕着“教育”这个主题,这与“育人”这个词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儒家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在我看来,这五个字不仅可以看作是教育人的最高境界,也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如果你教的学生能做到“仁、义、礼、智”,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能做到“仁义礼智”,就是好人。所谓“仁”,就是爱人,有一颗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有一颗爱心和一颗恒心。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就是人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遵守纪律,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约束,这其实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是一致的。“智慧”就是知识和智慧。人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知识和培养智慧。“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阅读学习,通过阅读更新知识,过滤旧知识,激活新知识,积累知识,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诚实。
孔子的学习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不厌”、“敏感好学”、“有学问、有决心”;学习态度要坦诚,“知是不知,不知是不知”;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易学,藏而不露,好知识不易学。诚信不好学,但也是贼……”可见孔子对学习的重视。他还特别注重治学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启发式教育,“不要生气,不要死,不要发”,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这一段学习期间,我就像穿越了几千年的刚游,来到了春秋时代,当时我正在争霸天下,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我认识过迂腐率真的孔子,知道自己做不到的孔子,知识渊博,不知疲倦的教书育人的孔子,吃不腻美食,知道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孝、论学术、论治国、论政治,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和言论可能与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并不完全一致,但他的一些见解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可以说是一种战略优势地位。
【第6篇】漫谈《论语》1200字
中华文化,几千年积淀,深深凝聚在《论语》这本书里。
——铭文
我学识浅薄,无法理解《论语》书中深刻的道理,也无法根据书中的内容说出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想法。但是在这里,我只想简单说一下我看完《论语》这本书的感受。
“仁”
孔子一生政治理想丰富,追求德治。他的理论核心是“仁”,所以“仁”也是《论语》的主要内容。“人不仁者,如礼?人不仁者,汝若乐乎?”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但到底什么是“仁”,怎样才能做到“仁”?故孔子曰:“罡、夷、木、ne、晋。”孔子认为:“刚强不屈,豪迈坚毅,憨厚老实,说话谨慎,(这四种品质)接近仁。”具备这四种品质的人,才接近“仁”,那么真正的“仁”是什么呢?也许是孔子心中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说“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很高,没有人能够做到。所以,只要接近“仁”,就是好的。
“学习”
孔子对教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张“无课教学”,建立太学,弟子多达三千人。那么,孔子是如何理解和对待“学”的呢?
“我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想都没用,还不如学。”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者不如知者,知者不如知者。”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你要是时不时学,就别说了!”告诉我们“学”和“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说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伟大学者们,为一个简单的词“学”而不断努力、奋斗、奉献一生。
“绅士”和“小人”
《论语》中,“君子”和“小人”是高频词,孔子也发表过很多关于这两个词的话。
“君子不强过周,小人不强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君子不骄,小人不骄不骄。”“君子求己,小人求众人。”“君子以义,小人以利。”"一个正直的人是开放和泰然自若的,恶棍们常常感到尴尬。"……
太多的句子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太多的句子警醒我们。然而,怎样才能做一个绅士呢?孔子说:“君子不是武器。”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俱佳的现代学生;孔子还说:“君子之美成人。”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别人,这样才能方便别人,才能快乐;子曰:“君子以言耻。”所以,“少说多做”成了我们的口号。
“君子”和“小人”不是几个字就能区分清楚的,但是没有这几个字,真的无法区分。
《论语》
一万多字的薄书,认真读一读,终身无害。
【第7篇】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高中高二作文
《汉书.艺文志》里有这样一个定义:孔子答弟子,当代人和弟子听师父的话。当时弟子有自己的笔记,师傅是卒,师傅讲的是编纂,所以叫《论语》。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日常生活的片段,也包含了深刻的哲学。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受益匪浅。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监狱官,名叫李立。他在审理一个案子的时候,听了下属的一面之词,导致一个人死亡。真相大白后,李立准备为自己的死赎罪。晋文公曰:“官有高低,刑有轻重。况且本案的主要过错在于下面的工作人员,不是你的错。”李立说:“我平时不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当官员,也不跟下面的人分工资。既然犯了错,把责任推给下面的工作人员,我该怎么做?”。他拒绝听晋文公的劝说,死于剑下。李立的行为可能会让很多当代人困惑,为什么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让别人背负与自己同样的罪孽。其实这就是孔子思想在李理身上的体现。李莉是诚实公正的,他永远不会让别人为他的错误承担责任。我们都是自私的,习惯用自己的喜好支配别人的生活,却不希望别人接受。我们身边有几个人能像李丽一样高尚?
我一直相信尊重这个词是相互的。只有当你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照顾你的感受,也开始尊重你。在学习上,要尽力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工作中,不管别人做的对与错,都要给予鼓励;在生活中,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知心朋友,就要真诚地和他并肩而行。这样,你可以团结更多的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对别人做”,相信你的人生道路会更宽广更顺畅!
读《论语》有感800字
仙村小学龙里村
这本书《论语》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对话、语录,但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生活、教育、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比如:‘边学边学’,并没有说有朋自远方来,不学无术不是人的一种乐趣。“你可以当老师,”'三人行必向我学习'.我很熟悉,但是文言文精炼的语言里有很多道理。这本书里的每一句都附有翻译,每一句都附有评论,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学而》的一篇文章中,孔子谈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和原则,比如“孝也是仁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是做人的基础。如果每个人都不尊重和服侍父母;不听命维护兄弟,社会就乱了。你不会成为国王;国家不会是国家.孝、孝、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的命题,也是孔子用来衡量做人的标尺,是他心中的君子之德。以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些虽然不全合适,但基本合理。他们一定和封建社会不一样。现在的人都有自己的规范,比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强调先做人,先做好人,一直到现在都是肯定的。
《为政》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非常重视孝、礼、信、勇。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些品质,就不可能有道德,就不可能站在社会上治理国家。此外,他对很多日常言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即知,不多知,但知也。”不要假装理解。先介绍它的炎症,然后跟着学。给了我们一种重视现实的现实精神。看其原因,观察其安全性。“人有多瘦”表明孔子倾向于重复他所说的话。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习孔子的思想,这也是对我们当代生活取向的一个很大的指导。
《论语》对我们后代的启示和价值不能说,有空就去读读。
(高中一年级,)
读于丹《论语》《庄子》有感500字
是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是先贤的言行。于丹用她的眼睛看和读。她是个学者,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她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话让现代忙碌的人们明白了圣贤的智慧。快餐文化让人们在最少的时间里享受微风的沐浴,体验思想的碰撞。我们有什么理由大喊她错了?快餐文化是对经典的扭曲吗?
现代人的忙碌是有目共睹的:工作的压力。家庭纠纷。生活的琐碎使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间被大量占用。我们不能挤出时间和精力来仔细思考这个声明。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熟悉了不熟悉的领域。文化缺失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传播经典文化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现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于丹和演讲室都是作为交流的主体出现的,我们都应该宽容和理解。
经典文化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国学的衰落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快节奏的生活应该有快节奏的文化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现将拯救经典文化。
(高中三年级,)
“政”本“正”——读《论语》有感
“正”是“正”的意思。所谓政治,就是以身作则,带着诚意走正道,为人民、为国家做大事、做苦工。如何治国,如何发展国家,是一个“政治”字,甚至是一个“积极”字。孔子曾说:“政治家是正直的。”关于政治的各种理论都是他总结出来的,一个“政”字,恰好表达了它的全部含义。现在看来,是极其准确的。
从成立到现在60多年,走过的路并不容易。用汗水,用泪水,用流淌的鲜血,最终支撑起中国一个明朗广阔的明天。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当楼房拔地而起的时候,当各族人民高唱赞歌的时候,中国停滞了,他走不动了,他被蛆虫吃得体无完肤了,他被烂丝网束缚了,他被这种贪婪的人性束缚了。当8月22日“开庭”响起,所有不堪忍受的污垢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人们都在哭泣。薄熙来受贿贪污一案,在全市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谓的官员,所谓的效力,所谓的为国为民,所谓的奉献,都成了空话。在残酷迫害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的同时,他又十分注意雇佣那些吹捧他们“功德”、塑造他们“光辉形象”的文人。他全心全意地摧毁人民,蒙上他们的眼睛。他要吸中国的血来养活自己贪得无厌的灵魂。他一次又一次疯狂的索要,却忘了人民还会在——说话,说话,呐喊。毕竟他没有遮住人心。他们撕下薄熙来肮脏的手掌,看到了通向光明的路,把他拉到烈日下,暴露了他所有的罪恶和贪婪,太阳灼伤了他的眼睛,他挣扎着,但他终究克服不了人民的愤怒。他身上的一切都太容易得到了,惰性越来越重。他挥挥手,拿到几百万的别墅,开了一个几十年奋斗下来十几平米安家落户的喜悦的玩笑。
我感到难过,但我不能嘲笑它。
腐败?行贿?更像是人性的自卑和污秽。但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呢?这样的事情有多少?他们遮住了那些发现自己罪恶的人的眼睛,被那些想把他们推入深渊的贪婪蒙蔽了双眼,然后一步一步走进坟墓。他们躲在黑暗里,但黑暗只是一个星点,最终会被阳光拖回光明。他们迷失了,走错了,模糊了“政治”的含义。现在我忏悔了,但我深深地埋在坟墓里,无法呻吟。
为什么做“政治”很难?为什么很难做到“积极向上”?与贪婪作斗争是困难的。赢了就赢了千万赞;输了会被千人唾弃。行政就像做人一样,要刚正不阿,不要让自卑折了。推开黑暗,在洗过的光下,奔跑沸腾你的血液,点燃中国的灿烂太阳!
(高一作文,)
5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