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李开复演讲稿精选
李嘉诚(1920xx年7月29日—),汉族,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 ,祖籍福建莆田,现任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李嘉诚的深圳演讲: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资,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开复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华委员长,朱部长、顾校长,各位嘉宾,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前夕,来这边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想祝贺清华的百年校庆,清华在过去一百年为中国还有为世界贡献了非常多的人才,在我过去曾经工作过的每一个公司,从苹果、微软、google到今天的创新工场最主要的来自于清华,清华过去办校的成功,相信未来会走向自主创新,帮助中国的自主创新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李开复演讲
今天来到这里,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创新工场也是在这栋楼启动的,在18个月前我创办了创新工场,也面对很多质疑,创业是不是要用教练式、孵化式的模式做出来,非常让我欣慰的在过去短短18个月里面我们一共做了28个投资,投资了28个公司,而这28个公司一共有六百位员工,他们这六百位员工做了非常多的创新创业工作。其中至少一半已经有百万用户级的水平了,而且其中有好几家已经拿到了外部相当好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这28个公司在过去几个月中,申请了20个专利。当然讲了这么多,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绝对不代表任何的成功。但是至少我们把第一步能够走出来了,回顾过去18个月,也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清华科技园,还有在座的徐主任、梅总对我们大力的支持,还有北京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在过去这18个月中创业,还有再过去的 20xx年,在三个了不起的公司工作所得到的一些领悟,和这些领悟对今天的主题的一些启发。 其实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同样一个梦想,希望中国能够达到自主创新,希望能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走向全世界,希望中国能够从一个制造强国走进一个创业的强国。经过过去18个月的反思和思考,还有再过去20xx年在最一流的外企和最领先的美国创业者在一起工作,我想做的一些反思。我觉得其实谈这些创新创造创意创业,它们其中有最核心的一个思想,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就是有关人才。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演讲,尤其15到20分钟不可能谈太多内容,有一个主题,大家今天想李开复讲了什么,马云(专栏)讲了什么,我希望这件事情是中国走向未来,创新创造创造之路,在人才方面还需要加强。虽然清华有很多进步,但在人才方面我们可以一起做得更好。
为什么人才在创新创造创业有这么重要呢?其实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很多成功是在制造业得到的成功,所以我们会用制造的思维来看事情。但在这个时代,他们生产的差别只有30%到50%,但是在信息时代,一个顶尖的人才和普通的人才他们的差距可能是一百倍,可能是一千倍,可能是一万倍,有时候一个顶尖人才他做的,你一千个普通人才也无法做到,一定要深度重视人才。
谈到人才,我可以谈一下在过去三个外企还有在创新工场我的一些看法和学习。人才首先是什么呢?是招募人才,招到最优秀的人才。我在几个外企学到了非常好的准则,有一句话,你招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团队的平均水平。比如有十个人,这个人比第十号要好,他过关了,但如果你在一个最优秀的重视人才的创新型的创业型的公司工作的话,你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团队不但没有退步,而在进步。
另外就是一很,一流的人会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会雇佣三流的人,因此你的公司有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你的团队就在往三流走。一个一流的人他有足够的自信去找跟自己一样好的人,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人。因为我对自己非常有自信,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比较差的人,他会希望能找到他能驾驭的,听话的,守规矩的,没有想法的,服从的人,当你找一个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他再找三流的人。还有不要相信雇佣者去雇佣的人,管理者有一个弊端,就是填满办公室,有人总比没人好。他就觉得我只有降低水平,才能快速填满办公室,因为这些人毕竟能做工作,作为你的创业者,你就要有魄力来保证你的经理都达到公司的水平,这一件事情不可以随便放权给你的经理做。在外国的企业已经被接受,但在中国的创业可能听起来比较新,我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论坛,能传播这么一个理念,在创新型的企业能够合适借用引用本地化这些先进的,而且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思想。
创新工场是怎么样运用这些方面吗?比如我们找一个非常棒的创业者,我们可能会跟他在一起见面三次五次,想尽办法跟他见面,我可以想到至少五个人,我和他们每个人吃过五顿饭。创新工场的六个月我长胖了很多,最近发展得很好,有很多伙伴帮我去吃饭,我才稍微瘦一点下来。但是五个人五顿饭非常重要,因为至少有两个来到我们这,其中有一个就是许朝军,也是在社交领域做得非常好,其实人就是要碰撞,这种三顾茅庐的做法,无论在微软苹果或者google都有使用,在创新工场也是。
对当届毕业生我们也同样重视,去年我至少给60个应届毕业生打电话,希望他们参加我们的公司,我给他们的家长打电话,当你的孩子已经25岁了,读了接近20xx年的书了,父母应该放手放权来加入,我做的事情,我不是在抱怨,我认为都是值得的。我今年还会为60位甚至100位大学生跟他们交流,并不是要去说服或者是误导诱导他们来创新工场,而是帮他们找到合适他们的心理发展方向。如果那是创业或者是参与创业来学习,那就过来,如果是加入一个大公司我们也鼓励,所以这个是我认为对人才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至少应该花在20%在挖掘新的人才的方面,在创新工场前期我至少花80%的精力。
下面谈一谈管理人才,人进来了怎么管理?首先我的建议不要管理,尤其不要管,因为我们要将心比心讲,作为公司领导你是聪明人,当30岁、50岁的人,当你25岁的时候你是喜欢什么样的领导,用你想被管理的办法去管理你的团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聪明的人都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既然如此,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也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所以公司领导一定要记得要信任要放权。另外一个小公司越做越大,领导还要亲身亲历做每个决策,这个很糟糕,这样就阻止了你的优秀员工发展。当一个公司做大了以后,ceo的责任应该是打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负责公司的文化,还有把握公司发展的方向。在我现在看到中国各个领域,在座的马云先生在这方面至少从我们外部看到是做的特别优秀的。找到正确的人,把他们放到正确的位置,作为公司大领导你把文化还有公司环境管好,用他们想被管理的方法去管理他们。
还有人才进入了公司,他想得到的是什么?可能往往世俗的观点,人就是为了钱,为了出名,为了名利,其实不是的。那些最有才华的人深深地了解,当他年轻的时候能够学习,能够成长,能够得到培训,这个是远远比短期的名利更重要,而且就算你喜欢名利,你刚开始刚走出第一步的时候,这种学习培训还是最重要的。
所以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不仅仅是提供培训的机会,很多外企在中国号称一个人身上花五千美金培训一年,但是我们要看看哪个公司愿意真正去冒险,让一个年轻人去负责一个非常巨大的产品和方向,然后把赌注压在他身上,google最成功的产品gmail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说你就是这个项目的经理,他听到吓坏了,但他做得非常好。他也非常坦诚自己的错误,跟周围的人学习。
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也提出了参与创业,以后再主导创业这个概念。因为很多大学生都看着很多成功的创业者,认为是自己的偶像,想跟他们学习。我跟他们写了一封信,我相信你们未来会有很多是创业者,但是在大学学到的东西不能让你做到所有的准备,所以你要学会创业,你如果想学习创业,可以来一个小企业。所谓经过参与,经过学习,经过参与以后你才能学到怎么样去做创业。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希望提供的环境,就是在早期的公司里,一个毕业生刚加入,可能公司就五个人,每个人什么都得学,都得做,这个就间接地把每个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工作。
在大公司里面可能要六个月一年才能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去学习,可能我们听过让一个人做ceo之前,先做销售再做市场,综合起来才能做领导。但在小公司里面,你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只有五个人的公司,你一定什么都会做,最后一定能学习到,很快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
最后我建议公司的领导要深深告诉所有的经理一个概念,公司的人才属于公司,不属于你。因为经理还有第二个弊病,第一个是填满办公室,第二个就是垄断人才。我有一个很棒的人我把他藏起来,怕被别人挖去了,但作为优秀的经理,让你知道人才在什么地方,微软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微软的ceo每年有一本六百人的手册,入睡之前都要翻,会深度地理解这六百人的发展方向,当公司调人的时候就不会是一个垂直型的,而是可以整个公司来看最优秀的人才。
这些是我在三个跨国企业和创新工场所看到的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最后我想分享一下给清华也给所有学校几个建议。如果我们以人才为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创新创业创造,这个需要最棒的人才。我们在企业刚才谈了很多企业能做什么,最后我想谈的是高校能做什么,我希望高校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因为只有学习才能有实践。希望教授能放学生在暑期体验实践是什么,而不只是学书本上的知识。
第二我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哪里。当我问60个学生的时候,他们有50个人不知道,当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就很可惜,太多的学生还是,
第三我建议团队合作,在学校考试合作就是作弊了,但在企业里面团队失败了,个人第一名也没有用。
第四我希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能够学习批判性思维,都问,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都被允许去问,多被鼓励去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还有多让学生知道每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个看法,是有很多个观点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上99.9%的事情都是有不同观点,这个在高科技领域非常重要。
第五因为不是只有一个观点,我希望更多的老师会从传道解惑的老师走向一个教练型的老师,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不是盲从自己的思维。最后我建议,因为刚才谈到多元化的人才,综合性的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的领军人才,而综合性、多元化就代表对多领域的了解,帮助学生不要太多文理分明,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一种有点像国外博雅教育,更多能让学生跨领域的学生,比如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一起做一个项目,从中他们可以学习,可以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最后祝贺清华百年校庆,希望我们一起帮助清华,帮助中国走到更好的未来一百年,能够达到创新创意创业这样一个目标。谢谢!
李开复演讲稿篇二
在美国有一个现象,就是说在产业做科研,尤其我到了微软,让我深深体会的一点,就是不是为了技术而做技术,我曾经到一所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们也有一个很奇怪的惯例,每一个演讲者讲完了以后,要给学生留下一句话,他们把它刻在一个木头做的一个plug上面,临时问我,我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做的目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不能为了一个事情的新,没有人做过,就大家一窝蜂去做它,我们要先理解这个事情做了以后对用户,对商业有什么好处,这一点是我在微软之前,没有深深地理解,也做了很多浪费时间的,纯粹的创新,到了微软以后这是我学到了很大的一个教训。
第二我们可以谈的是研究,我这里说高校科研,也不见得是高校,也可能是national lab
这一类的地方,怎么去做研究能够做得更好,美国的系统有几个地方我非常的欣赏,第一个匿名的评审,就是说你做的好不好,你这个工作做得好不好,研究做得好不好,不是看你有没有名,不是看你关系好不好,不是看别人尊不尊敬你,而是看你这个工作的提议有没有价值的存在,也就是说我把我的一个proposal提出去之后,把我的名字删了给别人做评审,那个人做来的评审的结果我也看不到是谁的评审,这样唯有这样一个匿名的过程才能够真的做一个assessment,也就是说最优者存,第二很客观的评估,而且勇于认错,这一点我想举一个实例。
我曾经做过于语音方面的研究,但是语音方面在美国刚开始研究总是a说a做的好,b说b做的好,每人写文章都说谁做的好,最后可信度降低了,这个时候美国一个科研单位就说了话,你不可以这么做,你如果拿我的经费,你必须每六个月一次用我的数据做客观的评估,我的数据不可以让你看到,而且保证是全新的,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数据,然后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我们做这个评估比赛就知道了。这一点是对语音界的一大福音,因为马上就让所有研究的结果,可信度变到百分之百,所以如果我是leader,我看做的研究结果比我好,我就向他学习,我就承认我是错了,所以有了客观的评估,就会让每一个人勇于认错,最后提升了每一个学校的,还有每一个研究单位的研究水平,这是第二点,第三点研究就是研究,研究不要和产品,和挣钱联上关系,在美国的管理制度,你如果拿一个科研经费,这个科研经费是很神圣的,只能使用在这个项目上面的,是不可以带回家的,是不可以分红的,是不可变成一个横向的题目了,如果一个教授想赚外块可以的,每个星期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可以拿很高的薪资既也可以拿很多的钱,你也可以雇佣很多学生,但是这个事情请离开校园去做,这个工作也非常客观的把挣钱和科研分开了。
国家科研,我最敬仰的一位教授raj reddy先生,我在cmu读书的时候,慢慢地理解了他对整个美国国家的科研的重要性,因为我常常看到他跟我讲的一些道理,过了一阵就变成一个新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大师,美国的科研单位会请一些大师,说你帮我们定一些方向,你看看未来科技会怎么走,是哪些研究大学现在没有能力做,没有金钱做,或者甚至企业都做不起的,但是会成为一个趋势的。你告诉我们,我们大笔投钱进去,让这个科研能够往前走。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internet,internet是美国国防部支持的,在成为internet之前,它做过的一个工具,它不但让很多学校,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做一些研究,或者当你把这些学校串起来,串起来之后,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就谈微软和大学,微软是怎么发现internet的呢?有一年,应该是90年,有一批学生,他们对公司的一个回馈就是说我们来了微软觉得软件做的很好,但是你们居然不懂internet,这个时候公司很多高深的官员就说什么叫做internet,从这几个学生身上学到了internet,我们才知道internet的重要性,但是internet就是国防部有大师级的人告诉他做了internet的研究,没有公司做得起internet,微软要做internet不知道怎么做,那个时候只有在redmond,只有在西雅图有这个校园,我们总不能自己连串自己,所以它这个能够把所有的大学串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平台,让大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然后最后转授给我们落后的这些技术公司。
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提到的就是产学研要密切的合作,但是其实要分开。我们刚刚提到的是研究,研究怎么成为产品呢,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大概说一下,研究跟技术其实是两码事,做研究你要鼓励冒险,要鼓励失败,鼓励成功,也鼓励失败,要眼光放得远做长期投资,你需要有idea,每天想一个新的主意,你可能是为了新,为了没有人做过来尝试一件事情,但是做产品,是非常严谨的,做企业做产品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你的用户,ge的董事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只有一个mission,那就是怎么去理解我们的顾客然后怎么去比别的公司更快去满足他们,科技的公司也没有差别,只是我们满足这些顾客是靠科技的途径,而且做企业,做产品我们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在明年某月某日一定要把这个product销售出去,所以这两组人是非常不好融合,不好协调的。因为他们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是thinker,一个是executive person,他们做的完全不一样的人,研究的人他注重新,注重冒险,那么做产品的他更重视的是怎么样能够更快的去满足用户或者赚到钱,这两批人如果硬搞在一起会有很严重的结果,你如果说今天开始研究部门你会报给产品部门,那么我可以保证这个研究就失去了任何的机会。因为产品部门就说,哎呀我们用户还有一个要求,你帮我做吧,虽然你是个研究员但是你帮我可以编程,过了一阵研究员愿意放弃他们的崇高的理想,就变成了编程人员,不愿意放弃就离开了公司,这个研究部门就消失了在其他的公司工作,曾经亲眼看到这样的状况,倒过来也是不会成功的,当然我们不必倒过来,不会任何公司把产品归靠在研究部门,要不然就没办法赚钱了。所以这两组人可以说不能水火不容,但是协调是很困难的,不能放在一起。
但是你让他们各做各的事也是不行的,你如果让研究人员追求创新,你让产品人员去赚钱,或者满足客户,最后各做各的,甚至做出两套不同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问题。一个公司要创新,要满足顾客,就要需要有一套机制,带微软有一套机制,不见得是最好的机制,我们研究员除了做研究,还要变成推销人员,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产品部门说你就要研究,或者你这个眼光放得太远了,你没有看到未来科技的趋势,或者有时候产品的部门的人,像我们部门眼光比较近,看得不远,光听可能还不够,还要做一些demo给他看,听不懂我演示给你看,终于懂了就拿去了,这要花很多的工夫的,至少研究部门要有足够的期望,成为产品化的这样一个欲望,亚洲研究院今天做的很成功也是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研究能够造福很多很多的用户。反过来说当他们有很好的关系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个产品的部门,它会帮助研究员来理解用户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会帮助解释未来的产品蓝图是什么,你这个技术很好,我们放在下一个版本,或者解释产业的趋势,是你可以告诉我这个技术很酷,但是你不知道在这个不符合于今天使用者的一些要求,我们也许会说为什么这个用户的需求只有企业,只有产品来做,其实两边都要做的,bill gates最近做了一个演讲,他说我们公司只要做两种事情,一种是满足用户现在需要的需求,他们理解的需求,他们每天要求的需求,另外一种是满足未来用户他们将要需要,但是他们还看不清楚的需求。你只做这两者之一也不见得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前者就是说我的问题太多,帮我修好,或者病毒很严重我不希望有病毒,或者机器太慢,起动太慢这一类的问题。
后者用户不会来说,为什么不把手机跟计算机做到一起,为什么不能对我的计算机讲话,这些事情用户今天没有用过,他们没有这种想象力,所以可以说研究部门,就是要去满足未来用户将会需要的一些东西。但是他们还看不到,看得不够远,我们就要做出一些雏形,让他们看,然后得到他们的回馈。还有很多方面的协调,比如说密切的合作,但是合作的时候,不要比两组并到一起去了,你一定要研究院有研究的机构,让产品的部门满足用户,但是要有一些协调,在我们公司比尔盖茨最好的协调,因为两组人都听他的话,所以在我们公司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公司最后研究的公司说我不做你这个产品的工作,或者产品部门说你这个研究没有用,有时候谈一谈就谈僵了,但是这是微软很成功的部分。还有共同分享的目标,对任何的合作分享目标是很重要,一件事做成了,你也得到奖励,我也得到奖励,做的不好,我们都得到惩罚,这是一些很简单的机制。
最后还有人才的转移,让两边的部门都有一些,让一些research的人能够到产品部门去,让一些sales的人能够到研究部门来,所以像张亚勤和我,现在research的人现在被送到了产品部门,在受训,这是我们的科技部门,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产品的文化,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有哪些文化造成他的成功,这些文化哪些是适合移植到中国来的,第一点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就是非常有耐心,有毅力,不浮躁的做长期的投资,当大家都告诉比尔盖茨你windows做了七年为什么还没有挣钱,他看得很清楚,我们需要一个system来解决未来碰到安全问题,可以用这个框架解决的,
今天我们碰到安全问题,其实安全问题如果你们做一些研究的话,会发现都是在win95,98碰到的最多。当时比尔盖茨放弃了win20xx,他说算了就用简单的95做,如果他放弃了那个,今天我们在全球服务器市场就不会有任何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要眼光看得远,看得对,要有耐心,不要浮躁。这个和我们的公司的一个culture也有关系。微软culture在创立这个公司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pc,但是可以想像20xx年前,或者回去问你们的父母,如果20xx年前有人跟他说有个公司要把电脑放在每一个人的书桌或者是家中,他们会有什么感想。其实做软件它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能够得回他们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时间,让人们更有效率,让人们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个才是我们最终永恒永远不变的一个方向。第二个文化passion,这一点是美国人比较强的,美国人是很有热情的,热情当然有好处,有坏处,如果你是有热情的事就做,别的不做,如果你是对某一种事情有热情,对别的事没有热情那也不行。这里面更重要的是customer和partner, technology放在最后一位,我们过去曾经犯过错误,不是为技术创新而做技术创新,是为了顾客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今天有了这几句话,公司慢慢的转移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做的工作可能是innovation,我们做好了我们的创新放过去顾客就来了,今天我们做的可能更是理解顾客要求什么,照这些要求来做他们所真的需要的一些技术,所以这个innovation,已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当然我们在说一个企业文化,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是不是很虚,当然不是,当公司推出了这样的people review之后,我们所有的衡量,我们每个月,每年度的评估都要把这个放上去,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review。你为顾客做了什么,你花了多长时间,我去问哪个顾客会知道他很满意跟你的合作,这些就是一定要贯彻在整个公司的,并不是说一个口号就可以,第三就是负责心,就是我要定一个目标,然后我要达到它,达到了我可以希望授奖,没有达到我可以希望受惩罚,这是要非常公正的一种评估。怎么样能够做到accountable,accountability其实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定要有衡量,如果每一个员工,他的衡量的目标就是说今年要满足一些用户,或者说今年要发明几个技术,第一步就是说你要确定自己有什么目标,每个目标你能够衡量,最后你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好还是不好,才能够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主人翁感。
最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说永远不对自己满足,一直追求卓越。当然提到自我批评,我总是不能忘记上次在北大演讲,我讲的题目是“如何做一个演讲”做完了以后有位同学就说我有一个问题,我想你批评自己的演讲哪里讲的不好。这也是一种自我批评,但是这里的自我批评其实就类似的意思,就是你要教别人,你要自己能够有能力,而且你不能够自满,要一直追求卓越,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比如说比尔盖茨他参观了印度回来,他说这个印度在e-goverment上领先了微软公司,我们到印度某某公司去参观,他已经领先了微软公司,它不全世界的e-goverment,做到每一个国家做一个e-goverment,我们自己做的不够好,要慢慢反省,比尔盖茨每次做完演讲都会问他的演讲,帮写演讲稿的说我哪里做的不好,你批评我,我才能做得更好,这些你可以想像这么伟大的,这么了不起的一个leader,他都这么self-critical,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自满。我们非常容易地可以讲一些话,把自己讲得很好,我们可以做一种包装,任何一个公司在某一个指标,总是做得最好的,但是这种自我包装和夸奖,不是一个能够提升一个技术公司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李开复演讲稿篇三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我想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把我从小到大的过程描述给大家听,我会从中提炼出“十个启发”,是我经过了40多年接近50年的人生生涯后,感到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东西,也希望对在座20岁的你们有同样的启发。
(一)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我出生在台北一个非常大的家庭,排行老七。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的爱有决定性的影响。我的母亲,她对我的爱是一种支持的爱,是一种容忍的爱,是一种夸奖的爱。我在小时候非常顽皮,如果说我今天有一点创意,或多或少可能来自于我的顽皮,而我的顽皮则绝对来自我母亲的包容。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睡觉,有一天我就异想天开,把全家的钟和表都拨慢了一小时。第二天所有的姐姐起来,气死了,上学的迟到,上班的迟到。只有我妈妈,当她看着我的时候,我感到她的眼光里,有一丝夸奖。可能她觉得这个孩子固然顽皮,但是还蛮有创意的。
我的父母亲从小就告诉我说,应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于是有一次,当邻居跟我们说他的池塘里面有100条鱼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去小心地求证。因为鱼游来游去,很难数。于是,我就想到了更大胆的一个方法,把池塘里的水放光。放光了以后,一数就知道了,只有50多条鱼。当邻居来兴师问罪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我的母亲一边在赔罪,一边还是有那么一份得意。
母亲对我的包容我非常感谢,但是我最感谢的是他们对我的放权。我觉得人生在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被动,不够主动,不知道自己的主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尤其是在座的同学们,你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时代,很可能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思走,按照老师的意思走,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机器,是一个附属品,他们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非常庆幸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
还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在四五岁的时候,我跟父母亲说,我不想上幼儿园了,我要上小学。他们明确地跟我说,我支持你,只要你想好,允许你早一年上小学,但是你也要负责任,你要考好。这是一个开明的父母亲对我的巨大影响,也让我有了自信。早读一年晚读一年没有差别,但是孩子的自信是无价的。
当然父母亲也不是永远放纵的。犯了错还是要惩罚,而且惩罚还是很严重的。有一次,我在亲戚面前夸口 每 一次都考100分,但一个多星期以后我考了90分拿回家。当时我母亲一句话不说,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我不服气。然后她跟我说,你自信,我鼓励你,但是你自大,我就打你。自大就是不谦虚,谦虚是中国人5020xx年来的美德。我狠狠地打你一次,就是要让你知道谦虚是我们必须有的一种美德。
所以我的第一个启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终于理解了,我们要自信,但是在自信中必须要谦虚,不是自大,不是自夸,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合适的自信。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我哥哥在我1岁的时候去美国读博士,我10岁的时候他回到台湾。他看到台湾当时的应试教育,觉得还是带我到美国去比较合适。我母亲又一次给了我选择,她告诉我说,美国有很好的教育,我希望你考虑去美国受教育。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走,也是你的选择。当时我选择到美国做小留学生。母亲连续7年,陪我到美国,她每年一半的时间都在美国,让我度过一个非常幸福的不孤独的小学生涯。
在美国的环境里,我感觉又学到了很多。我的老师对我非常照顾,老师们都经常鼓励我,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当我有什么事情做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夸奖我,鼓励我。有些科目我读的不好的时候,他们居然告诉我说这个历史啊,化学啊考试可以带回家去考,信任你不会偷偷看书。这句话也让我非常震撼,老师不是在怀疑我、监视我、监督我,而是在信任我。在他们的信任之下,我感觉我有一份非常大的责任,我绝对不能作弊。在这样轻松、鼓励、支持的环境下,我从一个刚到美国非常害羞的小男孩,慢慢变成了一个更自信的好学生。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做了第一次的创业。在创业导师的辅导之下,在学校的课程里面做了一个尝试性的创业。我们拿着一根根钢管,做成花色拿去卖钱。我们一帮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之下,做出了几百套管,然后拿回去卖给了自己的父母亲,是靠这样赚钱的。做了一个学期后觉得这么赚钱,不是真的针对用户的需求做的。所以我又报读了这个课,我觉得我还需要再做一次。什么事我觉得都应该做好。第一次我做的是销售副总裁,第二次我做的是销售总裁。我把我的理想告诉了我的同学们,我们在学校了解同学们的需要。当时同学们不满意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成50分钟。我们就设计了一个t-shirt,上面有一行字:i want longer lunch。longer lunch是一条腊肠狗,非常的长,很可爱,人见人爱的一条狗。这个t恤买得非常好,我们成为了所有的高中创业里的第一名。
高中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对我的影响是它的人文教育。在哥大,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学哲学或者音乐艺术等等。如果有人问我开复你怎么会写书啊,你的书里还有那么一点点人文思想,那么很大一个程度都是来自于我在哥大的学习。我还建议老师,我们应该读点中国的书。很多人问开复你11岁到美国怎么还能写中文呢?还用孔子、庄子,一定是别人帮你写的。至少还有一点证据,我学过文言文。但是学过不一定记得,不过还有google在么。如果你只记得一段,学而时习之,你打进去,google一下,就出来了。
很多同学经常会碰到,当你碰到你没有兴趣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应该更多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就要多尝试。尝试很多不同的你可能有兴趣的东西。相信你总会找到的。再给你一个秘诀,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往往你的兴趣就是你的天赋,你的天赋就是你的兴趣。当时我就发现我的兴趣其实就是计算机。因为我在学计算机的时候我发现我学得特别快,编程也特别好,周围的人都特别佩服我。所以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真谛,下一个启发: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用英文说就是:you will love what you good at , you will good at what you love 。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别人就会夸你,你做这件事情就会更有成就感,所以你就会产生兴趣。如果一件事情你有兴趣,你就会整天在想,吃饭洗澡睡觉都会想,于是你就会觉得那是天赋。
(三)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83年我在哥伦比亚毕业,进入了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我们的系主任,nick教授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第一次见到他就问他,nick,你对我们的博士和博士论文有什么要求?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他说,我希望你毕业的时候你的毕业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世界第一,你的博士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最好的博士论文。然后我又问他,以后我带走的最重要的资产,是不是就是这篇论文呢?他说不是这样的,因为今后,这篇论文的99%你都不会再碰了,不会再延伸它了,你大概只有1%的可能会延伸它。其实做博士论文的真正意义不是做出理念,而是在做这个论文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思考,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未知的问题,把他化解为你的一部分,然后用科学的方法,用数据的方法去回答,然后证明这个假设。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每一个科学的思考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方向。
我们中国人常说传道解惑,确实老师要传道解惑,但是他告诉我们的是思考的能力比传道更要重要。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个教育家说的。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把一切的知识都忘光的时候,剩下来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叫你把东西都忘光。忘光后还剩下什么?就是学习的能力。因为同学们在大学的时候有老师带着你们思考问题,大学毕业后就没有老师了,所以你在大学要学的不是老师如何把技能交给你们,而是学习的过程。当有一天没有老师了,我依旧能学习,这个目标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我的博士论文是语音识别,我做出了这个结果。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导师叫我做的是用专家系统来做语音识别。我也作出了论文,但是发现专家系统不能成为我在该领域非常重要的成果。我认为,还有更好的结果。我多次摸索之后发现,用统计的方法有可能有更好的成果。这是我当时面临的一个十字路口。当我发现我的导师是错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应该接受他告诉我的专家系统没错,还是委婉地问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希望他夸奖自己的方法?还是我应该有建设性地告诉他,我不认为这条路走得通,我应该走其他的路?当时我勇敢地追随我心里的感觉和一些用数据告诉我的答案。非常客气地私下向他提出,我不认为你的方法合适,我希望走另外一条路。
我的导师和他的回答深深地影响了我。当时他问完了,想了一下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句话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很奇怪,不同意为什么要支持。多年后,我的导师得到图灵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科学的领域,我们要有胸怀,每个人都是站在同样的起点,都是同样的,所以我没有权利去否定其他人。如果开复认为这个方法是好的并且有激情去做,那么我与其否定他,逼他用我的方法做,我更应该支持他,因为他成功的概率和我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他要做他有激情并且认定的事情,他会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去做,那么他也会成功的。导师给予我的支持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还有经费,机器等,最后终于让我做出来了,我成功了。
我记得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同意你,但是我用我的生命来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那只是一个言论自由的一句话,但我导师的这句话比言论自由更加重要。他是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不但捍卫你发言的权利,还支持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这种胸怀其实是一种引导,这是我在他身边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未来在管理里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他的支持之下,我终于做出了非常好的一批实验。这个语音识别也成了我们公司今天的产品基础。当时做完语音识别之后,语音识别的论文在纽约时报上也有所报道。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碰到了一些挫折。比较大的一个挫折是在一个暑期的时候,我去教一帮天才的高中生如何编程。只有短短的八个星期,我教会了他们编程。我每天早上八点到学校,下午到实验室去修复他们的程序。八个星期过后60个学生全部都学会了编程。当时我自我感觉非常的好。我去系主任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他的书桌的角落里有一叠纸。那是同学们对我的评语——非常惨不忍睹。学生给我起了各种绰号,说每天8点起来去看开复剧场。他在上面表演,我们在下面睡觉,等等等等,各种不堪的言语都有。当时我受到这个挫折的时候好失望,因为当时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教书的,怎么就得了这么一个结果。我还认为我把这60个人都教会了好厉害啊。后来我终于理解了这60个人8星期里学会编程是因为他们是天才,不是因为我教得好。
但是无论如何我面临着这样一个挫折,我下面该怎么走?是不是应该放弃演讲,放弃教学,把我的时间投入研究,投入编程?但是我想到在哥伦比亚读大学的时候,有位哲学教授说过,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的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我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于是我就找了所有的教授,问他们,怎么成为一个很好的演讲者?他们说要互相接触。上课时就看着最后一排同学,看着他的头顶,他们以为你在看他,跟你多接触。如果发抖,上台用两只手按住讲台就看不出来了。这个习惯我到现在还没有改变,虽然今天我没有在发抖,但手还是情不自禁地放在这个地方了,因为这是老师教我的。
后来从很多挫折中学到了:不要害怕挫折,这是一个学习机会,学习如何不再犯,学习如何做得更好,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调整人生的价值观。因为挫折让你反思,因为反思让你坚定。今天回顾我的一生,我发现我最大的学习机会都来自我的挫折,而不是来自成功。对于曾经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如果今天你问我是希望它发生还是不发生,我可以明确地讲,我宁可它发生。因为发生了我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而学习对我受用终生。
我在学校教了两年书后,决定离开学校,加入苹果。期间,一方面做技术,另一方面找到学习的机会。这个公司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把用户排在第一位。我要感谢在苹果的六年生涯。苹果当年运营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科学家到管理者的变换。加入苹果的时候,我本来做的项目是新技术。有一天副总裁告诉我我的项目被砍掉了,但要求我做另几个项目的新的经理。我说你要我做这么多人的经理,我做不来。他说,不用担心,我告诉你,是什么造就你的成功之路。它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成就,工程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你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而好的领导者受人尊敬,受人信任,而他的尊敬信任来自于他发自内心的对其他人的尊敬信任。因他的话我得到一些信心。事隔多年,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他应该是一个好人,要信任别人、尊敬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到1996年,我从苹果到了sgi。当时,sgi还没什么名气。今天的google building就是sgi建的。sgi曾经是硅谷最红的公司。有人问我开复老师你怎么那么成功,都没有失败?其实我的失败还是很多的。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很酷的三维浏览器,一方面可以有三维的动画,另一方面又有很好的网页的动漫,像今天的flash。这两个客户群我们都舍不得放,最后做了一个很大的产品,试着满足两种用户的需求,但是产品失败了。
失败之后,ceo找到我说,开复,我无法支撑下去了,我们没钱了。然后我说让我试着卖这个公司,他说能卖多少钱?我说应该可以卖多少多少钱。他说好,你可以试着去卖,运营六个月。然后我就走了,他说回来回来,你们团队有多少人啊,我说100人左右,他说卖掉之后,100人全部带走,我说没问题。他说,哎回来回来,说,你也要走。我说ok。最后,好消息是买主找到了,坏消息是买主并没有提供工作。90个人因为我的错误失业了。
当时我觉得非常内疚,非常难过,甚至于心理进入一种抑郁的状态。一个是产品的失败带来的巨大影响,造成失业我觉得非常对不起他们。可是最后我站起来了,我回顾当时做这个三维浏览器的过程,这么酷的一个产品,为什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们做科学,科学家出生,衡量每一件事都要看是不是用心,是不是很辛苦,是不是前人没有做过?如果是,就赶快来投资,但这只是做科学的方法。做产业辛不辛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所以在这里我学到下一个启发,就是创新本身并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七)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离开sgi我就在想下面我要做什么事情?我当时在最有创意的硅谷,理论上我可以在硅谷创业,但是我没有去。我心中有一种声音,这声音就是回到中国。也是受到父亲的感染,我告诉自己说,我应该回到我的故乡。98年我离开sgi的时候,碰巧有一个机会。当时,intel和微软都邀请我去创立他们的研究院。最后我加入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是在1998年。
在我的号召之下,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张亚勤,还有其他的同事们,也决定回到中国。
到了20xx年,我被调回总部,去负责.net的开发。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想说,回到总部的5年,我一直非常怀念在中国工作的这两年的日子。一直在想,我还有没有机会回到中国。同时我也在想,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继续进步?在微软的前两年我回到了中国,更多地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情,如何在中国做好一件事情。20xx年到20xx年回了美国,刚开始的几年,在比尔·盖茨身边,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微软是一个大的机器,我只是里面一个零件。这个零件让我感觉自己没有在进步,没有成长,于是我在找一个机会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一些别的事情。
20xx年,我看到google进入中国,而google是互联网上最先进的公司,他的创新模式被很多人关注。在我之前有几百人跑到google工作,他们去了以后都非常的快乐,让我有点动心,而且如果google准备进入中国,我不仅可以进入一个最顶尖的互联网企业,而且可以回到我热爱的中国。我决定离开微软加入google,但是糟糕的是,微软知道了以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在20xx年7月,我碰到了人生最大最大的低潮,就是微软决定把我和google都送上法庭,甚至在我还没有离职的时候,他就把告我和google的状纸递上了华盛顿洲的法庭。诉状里说我违背了我和微软签订的协议,google唆使我违背这个协议。当时消息一出来,马上受到媒体的关注。报导里说了很多不真实的话。质疑我说的话,甚至质疑我个人的诚信。最沮丧的是,我不仅被冤枉,被冤枉了还不能出来给自己辩护。因为在法律中,当事人是不能出来讲话的,所以被冤枉又整天看那些负面报导的我又进入了人生的低潮。
再一次,我慢慢地学会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学得更加坚韧。我想到了一句话,这句话一直是我人生的座右铭——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这两者。不能改变的是媒体的报道,我再怎么解释也不可能改变,所以不要尝试改变这些没用的报导。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事情呢?我可以让法官知道我没有犯错,让法官判决我可以在google工作,所以我应该把一天18小时的时间,一星期7天的时间都投入到这场官司,去搜到所有我能搜到的信息,来提交给我的律师,在法官面前呈现出来,让他知道我没有违约,判决我去google工作。
这句话终于点醒了我,我浪费1秒钟在媒体报导都是不值得的,所以我停止看报纸,不再上网,全神贯注地去打一场官司。几天之后,我找到了我需要的证据。法官看到了证据就判定我可以去google工作。几个月后,微软撤诉。终于我可以到我向往的公司google去工作了,可以回到中国工作了。
(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与其说在google是一种工作,还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我认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尤其重要的是要选一份可以学习的工作。无论就业还是创业大学不能教会你所有的知识。进入第一个工作,学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第二个工作第三个工作也是一样。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一个人一生大概要换四到五次工作。每一次工作都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当你发现你前一个工作在原地踏步的时候,就是你换新工作的时候了。来工作还不如来学习。斯蒂夫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看起来很奇怪,它的意思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是我认为的有史以来最好的讲稿。
(九)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
到了google之后我非常高兴。我在google学了很多,学习了如何做好一个精确的搜索,当然这个现在是google的秘密,不可以拿出来讲,我也学会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模式,还有我学会了如何打造一个工程师最向往的公司。这些知识都沉淀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未来的资本,让我能够在我的世界里走向更高的地方。
google成功最重要的秘诀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他最大的成功秘诀其实是管理方法。简单的说就是manage the people you want to manage 。管理更多的是理,而不是要管。在google我学会了更多的放权,给员工更多的自由。在google有20%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的项目,而不是公司指派的项目。
聪明的员工喜欢得到老板的夸奖,但不是空洞的夸奖。他要知道自己的老板懂自己的项目。还有最重要的是提供资源让员工无忧。这其实是我在google学到最多的东西。
为什么我又离开google了呢?这是我提到的第九个成功的启示:追随我心。追随我心中的声音,用它来引导我自身。什么是追随我心呢?从斯蒂夫的演讲可以看出:你们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要的。
各位同学,希望你们把这句话记在心中。在今天的世界里,很多人都盼着名盼着利,盼着社会的声音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每个人心中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
我的一生已经从出生讲到了创新工厂,做了很多次选择,比如说从修政治改成了修计算机,当时政治在哥伦比亚是前三名,计算机是不排名。但是我的心告诉我说,这是我想要的。我可以选择挑战我的博导,但是我告诉我自己要做就做狭窄领域最好的,所以我不能走错我的路。毕业后,我可以选择做一个副教授并且终此一生,但还是决定参加苹果。苹果当时的一位副总裁说,开复,难道你愿意把你的人生浪费在写一堆废纸上么?还是加入苹果吧。他告诉我,人生在世要试着让世界因我而改变,而不是过最安稳的生活。
最后我在google做了4年之后,我决定做创新工厂。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决定呢?因为斯蒂夫说过,人生就是一个点,追随我心就是跨越这个点。人不可能预见未来生命的一个点,过完了一生回头看你才会发现你人生中重新选择的点点滴滴是很有联系和关系的。回顾我的一生,我做了很多创新,每一个决定就是追随我心画的一个点。画了点后你就要相信自己,可以画一条曲线,把这些点都联系起来。当我想出了创新工厂这个点子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这次我一定要跟随自己的心去做,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点,它把我过去的每一个点都串联起来了。
创新工厂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我们在里面孵化培养企业。每年会推出5个值得孵化的项目。它不但能帮中国培养50个创新企业,而且可以帮中国培养500甚至5000个了不起的创业者甚至创业家。这样的工作满足了我一生的梦想。
(十)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最后我想讲的是一个更大的题目,我想讲的是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人生就是赚钱,但是我希望在座的同学想想,你要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目的都不一样,有些人的目的是体验人生,有些人的目的是帮助中国打造一个品牌,这些都是很好的目的,那么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世界有你。
在20xx年的时候,我写了第一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得到了非常热烈的回馈,后来我写了七封。我感觉到我写这些信是有意义的,我感觉这些信帮助了中国的学生,就像我的每一次讲座一样。于是我告诉自己说,世界上最大的影响力,一个渠道是做科技,另一个渠道就是帮助中国的学生。我曾经考虑过是不是把自己投入教育,我也尝试做一所非盈利的大学。我走遍香港、大陆、台湾,找遍富人,只有一个愿意投资。我曾经以为我可以成功,但是后来发现经费还是不够,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没有办成。但是在办校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现在我们到了第十个人生的启发,就是人生下来,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这个世界多少因为你而不同,这就是你留下了多少。如果要衡量你留下了多少,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做教育,我可以写书可以演讲,做这一类事情。最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呢?我们不要衡量自己拥有多少,而要衡量自己留下多少,你所留下的东西就是你人生中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你的理想。我们可以用一种墓志铭的方法来测试一个人他留下什么,他的理想是什么?因为当你想像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后人来看你的时候,他们会想到哪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你的墓志铭。如果可以的话,我要的是这样一个墓志铭:李开复,热心教育者,经过写作,网络,演讲,创业教育,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的青年学生。他们亲切的呼唤他:开复老师。
第2篇 李开复清华大学励志演讲稿
尊敬的华委员长,朱部长、顾校长,各位嘉宾:
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前夕,来这边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想祝贺清华的百年校庆,清华在过去一百年为中国还有为世界贡献了非常多的人才,在我过去曾经工作过的每一个公司,从苹果、微软、google到今天的创新工场最主要的来自于清华,清华过去办校的成功,相信未来会走向自主创新,帮助中国的自主创新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今天来到这里,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创新工场也是在这栋楼启动的,在18个月前我创办了创新工场,也面对很多质疑,创业是不是要用教练式、孵化式的模式做出来,非常让我欣慰的在过去短短18个月里面我们一共做了28个投资,投资了28个公司,而这28个公司一共有六百位员工,他们这六百位员工做了非常多的创新创业工作。其中至少一半已经有百万用户级的水平了,而且其中有好几家已经拿到了外部相当好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这28个公司在过去几个月中,申请了20个专利。当然讲了这么多,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绝对不代表任何的成功。但是至少我们把第一步能够走出来了,回顾过去18个月,也非常感 谢清华大学、清华科技园,还有在座的徐主任、梅总对我们大力的支持,还有北京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在过去这18个月中创业,还有再过去的 2019年,在三个了不起的公司工作所得到的一些领悟,和这些领悟对今天的主题的一些启发。
其实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同样一个梦想,希望中国能够达到自主创新,希望能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走向全世界,希望中国能够从一个制造强国走进一个创业的强国。经过过去18个月的反思和思考,还有再过去2019年在最一流的外企和最领先的美国创业者在一起工作,我想做的一些反思。我觉得其实 谈这些创新创造创意创业,它们其中有最核心的一个思想,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就是有关人才。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演讲,尤其15到20分钟不可能谈太多内容, 有一个主题,大家今天想李开复讲了什么,马云(专栏)讲了什么,我希望这件事情是中国走向未来,创新创造创造之路,在人才方面还需要加强。虽然清华有很多进步,但在人才方面我们可以一起做得更好。
为什么人才在创新创造创业有这么重要呢?其实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很多成功是在制造业得到的成功,所以我们会用制造的思维来看事情。但在这个时代,他们生产的差别只有30%到50%,但是在信息时代,一个顶尖的人才和普通的人才他们的差距可能是一百倍,可能是一千倍,可能是一万倍,有时候一 个顶尖人才他做的,你一千个普通人才也无法做到,一定要深度重视人才。
谈到人才,我可以谈一下在过去三个外企还有在创新工场我的一些看法和学习。人才首先是什么呢?是招募人才,招到最优秀的人才。我在几个外企学到了非常好的准则,有一句话,你招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团队的平均水平。比如有十个人,这个人比第十号要好,他过关了,但如果你在一个最优秀的重视人才的创新型的创业型的公司工作的话,你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团队不但没有退步,而在进步。
另外就是一很,一流的人会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会雇佣三流的人,因此你的公司有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你的团队就在往三流走。一个一流的人他有足够的自信去找跟自己一样好的人,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人。因为我对自己非常有自信,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比较差的人,他会希望能找到他能驾驭的,听话的,守规矩的,没有想法的,服从的人,当你找一个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他再找三流的人。还有不要相信雇佣者去雇佣的人,管理者有一个弊端,就是填满办公 室,有人总比没人好。他就觉得我只有降低水平,才能快速填满办公室,因为这些人毕竟能做工作,作为你的创业者,你就要有魄力来保证你的经理都达到公司的水平,这一件事情不可以随便放权给你的经理做。在外国的企业已经被接受,但在中国的创业可能听起来比较新,我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论坛,能传播这么一个理念,在创新型的企业能够合适借用引用本地化这些先进的,而且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思想。
创新工场是怎么样运用这些方面吗?比如我们找一个非常棒的创业者,我们可能会跟他在一起见面三次五次,想尽办法跟他见面,我可以想到至少五个 人,我和他们每个人吃过五顿饭。创新工场的六个月我长胖了很多,最近发展得很好,有很多伙伴帮我去吃饭,我才稍微瘦一点下来。但是五个人五顿饭非常重要, 因为至少有两个来到我们这,其中有一个就是许朝军,也是在社交领域做得非常好,其实人就是要碰撞,这种三顾茅庐的做法,无论在微软苹果或者google都 有使用,在创新工场也是。
对当届毕业生我们也同样重视,去年我至少给60个应届毕业生打电话,希望他们参加我们的公司,我给他们的家长打电话,当你的孩子已经25岁了, 读了接近20年的书了,父母应该放手放权来加入,我做的事情,我不是在抱怨,我认为都是值得的。我今年还会为60位甚至100位大学生跟他们交流,并不是要去说服或者是误导诱导他们来创新工场,而是帮他们找到合适他们的心理发展方向。如果那是创业或者是参与创业来学习,那就过来,如果是加入一个大公司我们也鼓励,所以这个是我认为对人才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至少应该花在20%在挖掘新的人才的方面,在创新工场前期我至少花80%的精力。
下面谈一谈管理人才,人进来了怎么管理?首先我的建议不要管理,尤其不要管,因为我们要将心比心讲,作为公司领导你是聪明人,当30岁、50岁 的人,当你25岁的时候你是喜欢什么样的领导,用你想被管理的办法去管理你的团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聪明的人都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既然如此,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也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所以公司领导一定要记得要信任要放权。另外一个小公司越做越大,领导还要亲身亲历做每个决策,这个很糟糕,这样就阻止了 你的优秀员工发展。当一个公司做大了以后,ceo的责任应该是打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负责公司的文化,还有把握公司发展的方向。在我现在看到中国各个领域, 在座的马云先生在这方面至少从我们外部看到是做的特别优秀的。找到正确的人,把他们放到正确的位置,作为公司大领导你把文化还有公司环境管好,用他们想被 管理的方法去管理他们。
还有人才进入了公司,他想得到的是什么?可能往往世俗的观点,人就是为了钱,为了出名,为了名利,其实不是的。那些最有才华的人深深地了解,当 他年轻的时候能够学习,能够成长,能够得到培训,这个是远远比短期的名利更重要,而且就算你喜欢名利,你刚开始刚走出第一步的时候,这种学习培训还是最重 要的。
所以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不仅仅是提供培训的机会,很多外企在中国号称一个人身上花五千美金培训一 年,但是我们要看看哪个公司愿意真正去冒险,让一个年轻人去负责一个非常巨大的产品和方向,然后把赌注压在他身上,google最成功的产品gmail就 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说你就是这个项目的经理,他听到吓坏了,但他做得非常好。他也非常坦诚自己的错误,跟周围的人学习。
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也提出了参与创业,以后再主导创业这个概念。因为很多大学生都看着很多成功的创业者,认为是自己的偶像,想跟他们学习。我跟 他们写了一封信,我相信你们未来会有很多是创业者,但是在大学学到的东西不能让你做到所有的准备,所以你要学会创业,你如果想学习创业,可以来一个小企 业。所谓经过参与,经过学习,经过参与以后你才能学到怎么样去做创业。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希望提供的环境,就是在早期的公司里,一个毕业生刚加入,可能公司就五个人,每个人什么都得学,都得做,这个就间接地把每个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工作。
在大公司里面可能要六个月一年才能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去学习,可能我们听过让一个人做ceo之前,先做销售再做市场,综合起来才能做领导。但在小公司里面,你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只有五个人的公司,你一定什么都会做,最后一定能学习到,很快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
最后我建议公司的领导要深深告诉所有的经理一个概念,公司的人才属于公司,不属于你。因为经理还有第二个弊病,第一个是填满办公室,第二个就是垄断人才。我有一个很棒的人我把他藏起来,怕被别人挖去了,但作为优秀的经理,让你知道人才在什么地方,微软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微软的ceo每年有一本六 百人的手册,入睡之前都要翻,会深度地理解这六百人的发展方向,当公司调人的时候就不会是一个垂直型的,而是可以整个公司来看最优秀的人才。
这些是我在三个跨国企业和创新工场所看到的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最后我想分享一下给清华也给所有学校几个建议。如果我们以人才为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创新创业创造,这个需要最棒的人才。我们在企业刚才谈了很多企业能做什么,最后我想谈的是高校能做什么,我希望高校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因为只有学习才能有实践。希望教授能放学生在暑期体验实践是什么,而不只是学书本上的知识。
第二我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哪里。当我问60个学生的时候,他们有50个人不知道,当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就很可惜,太多的学生还是,
第三我建议团队合作,在学校考试合作就是作弊了,但在企业里面团队失败了,个人第一名也没有用。
第四我希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能够学习批判性思维,都问,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都被允许去问,多被鼓励去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是这样, 还有多让学生知道每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个看法,是有很多个观点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上99.9%的事情都是有不同观点,这个在高科技领域非常重要。
第五因为不是只有一个观点,我希望更多的老师会从传道解惑的老师走向一个教练型的老师,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不是盲从自己的思维。最 后我建议,因为刚才谈到多元化的人才,综合性的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的领军人才,而综合性、多元化就代表对多领域的了解,帮助学生不要太多文理分明, 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一种有点像国外博雅教育,更多能让学生跨领域的学生,比如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一起做一个项目,从中他们可以学习,可以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第3篇 相信未来李开复励志演讲稿
今天分享这个故事,是“给未来的你”,希望你能看到未来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人可能会说,我未来称为什么养的人,开复怎么会知道呢?其实我不是确切地知道每个人未来会怎么样,但是你们要相信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和大学生的交流,在创新工场,google、微软这三个地方我们所雇佣的每个员工,我们招聘的每个毕业生,来申请项目希望得到投资的每位年轻的创业者,在微薄上留言的每位求助者,他们都是二十来岁,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你。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今天是9月2日,2015年,我跟在座的各位会谈什么事情,你们心中的困惑又是什么,你们要发展成为的人在2011年的今天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探讨的:2015年的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演讲一共分4个部分。
1. 首先我认为,有可能2015年你会成为一个迷茫困惑的人。
在创新工场去年做校招的时候,我们去了15所高校,找到了顶尖的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发出了200份offer,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他们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来学习创业。在说服他们之前,我不想误导任何的学生,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会问: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想做的一件事情。当时我的想法是,既然是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这个问题总应该想透宗应该知道答案吧?如果你不想创业,我可能就不希望你太努力地来创新工场,因为也许你会在一个大企业或者政府里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得到了许多回答。常见的回答有:
——啊?你真的是开复吗?是真的开复吗?
——是的,我想跟你谈谈创新工场对你的邀请。在谈offer前,我想先知道,你是否想过创业的事情?
——这时80%的回答是,不知道,没想过。
其实这就是一种迷茫。80%来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offer的人都没有想过创业是否是你自己的道路,这一点就是一种迷茫。这个数据还是顶尖学生的迷茫,我在网上看到更多的同学的发问,比如专业不对口,不知道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
今天我想跟大家将的是,你们这大学四年,有一件事要做好,就是认清你自己,要弄清楚你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特别要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天赋在哪里。在你考虑这个事情之前,首先要知道你要清空的过去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就是:这个事情跟别人认为你是谁,或别人想要你成为谁,丝毫没有关系。你周围的人,无论是同学、老师、家长,他们都不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他们想要你成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所以大学四年,其他都可以再学,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天赋。
为什么天赋如此重要?你想,如果我们非要把比尔·盖茨硬变成一个音乐家,硬要他去作曲,他能去成就微软吗?如果你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人硬要他去编程,他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吗?肯定不是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你至少亏欠你自己的是让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这样你才能够把你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另外我深深相信,找到自己的兴趣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他吃饭、睡觉、洗澡都在想着这个事情,最后他不成功都会很奇怪。
那该怎么去找兴趣和天赋呢?我给你们的建议也很简单:多尝试。多尝试那些自己可能有兴趣的东西,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习工作,无论是参加社团或者去网上求知。重点是你要给自己分配时间,努力去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可能存在的地方。还有,不要很刻意地去说,我未来要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我要很功利地去学某一个知识系统,因为这样做的话你可能就错失了你心中真正最爱做的事情。乔布斯曾经说,我们人生面临各种选择,应该追随我们的心。乔布斯还说,人生中的一些经历都像是一个个点,在人生未来某个阶段,我们都有机会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当你还没有画出你的曲线的时候,不要苛求每个点都在正确的位置,否则你可能就没有真正追随你的心。
我来演讲前,看了下我大学里选的课,发现有三种:一是选之前觉得可能有兴趣的,选了以后发现非常枯燥,上课都在睡觉,实际没有兴趣的,包括经济学,美国政治,欧洲文学,欧美文学,艺术经典,音乐经典,这几个都是我发现原来自己没有兴趣的。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花了时间选这些课,因为选之前以为自己有兴趣,选之后明白自己没兴趣,就让人生的选择划掉了一个,能多划掉些选择,这样的elimination也是一件好的事情。第二种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发现你爱上了它,这个感觉特别好,而且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发现自己不喜欢的课,才发现撞上了自己喜欢的课,也就是计算机。还有第三种可能发生的是,学完以后发现很有意思,但是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这没有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个个的点,也许你的人生未来有一天会把这些点串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我对哲学很有兴趣,学了没用,又不可能做哲学家,但我今天写的书和文章,如果有丝毫的哲理在里面,还是要感谢当时学的哲学。当时还学了中国文学,听起来也很荒谬,这个学计算机的人学文学干什么,就是有兴趣嘛,那毕业了有用吗?没用,但是我这几年出了5本书,至少还有两本非常畅销。如果没有学中国文学,很可能也不会有成为业余作家的李开复。另外也有一些其他课程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英语写作、国际关系,这些在google的四年确实蛮用得上的。
这些选课的决定,当时做的时候并不是刻意的。当时就觉得上一上。第一种发现不喜欢的,就扔掉,第二种是爱上的,就马上去追随它,第三种是喜欢但是没用的,那就先留着,以后终于会把它串起来。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同学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要疼,你在美国换专业选课之类都很轻松,我们在中国可不是这样的,很多是被限制的。确实中国有很多限制。但我跟你分享一个创新工场工友的故事。有一个很能干的工友名字叫尚若辉(音),他毕业于一个排名非常靠后的大学,几乎最后,没人听过那所大学的名字,因为父母亲说你学会计吧这个好找工作。但他学了才发现,没有兴趣,挂课,但他在网上浏览时发现,居然有一个方向叫用户体验设计,他特别感兴趣,怎么父母没告诉,怎么高考时没这么一个选择。但他没想这么多,就在网上交了各种相关的朋友,在网上上了各种课程,在论坛里发问,跟国内外的朋友交流,然后就发现自己原来有这方面的热情,也有这方面的天赋。然后居然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打工,半年之内赚了4万块,他的设计让人赞不绝口。但就在他发现非常开心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以前只挂一两科,这个学期他挂了4科,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兴趣。他跟父母做了沟通,他毕业以后不做会计,但他也尽力提升成绩,至少达到毕业的标准。父母看到这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还是不错的,就没有要求他了。他也就一边读书把成绩提起来,一边在新浪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之后又在创新工场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然后一毕业就在创新工场投资的知乎团队哩,成为了整个团队的用户体验负责人。所以当你找到自己的最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想魔术一样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第4篇 李开复演讲稿
各位来宾:
大家好!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呢?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1)做你真正感兴趣、与自己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如果面对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但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效果。要在工作上奋发图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2)知道你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挑一个星期,每天记录下每30分钟做的事情,然后做一个分类(例如:读书、准备gre、和朋友聊天、社团活动等)和统计,看看自己什么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
凡事想要进步,必须先理解现状。每天结束后,把一整天做的事记下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例如:1:00—1:15等车,1:15—1:45搭车,1:45—2:45与朋友喝茶……)。在一周结束后,分析一下,这周你的时间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安排?有没有活动占太大的比例?有没有方法可以增加效率?
3)使用时间碎片和“死时间”。如果你做了上面的时间统计,你一定发现每天有很多时间流失掉了,例如等车、排队、走路、搭车等,可以用来背单、打电话、温习功课等。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所以没有任何借口再发呆一次。我前一阵和同事一起出差,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我和他们整天在一起,但是我的电子邮件都可以及时回答?后来,他们发现,当他们在飞机上和汽车上聊天、读杂志和发呆的时候,我就把电子邮件全回了。重点是,无论自己忙还是不忙,你要把那些可以利用时间碎片做的事先准备好,到你有空闲的时候有计划地拿出来做。
4)要事为先 - 每天一大早挑出最重要的三件事,当天一定要能够做完。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要理解急事不等于重要的事情。每天除了办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一定要注意不要成为急事的奴隶。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要学会放掉,要能对人说 no! 而且每天这三件事里最好有一件重要但是不急的,这样才能确保你没有成为急事的奴隶。
5)要有纪律。有的年轻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学习没有被排上优先级次序”。曾经有一个教学生做时间管理的老师,他上课时带来两个大玻璃缸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其中一个玻璃缸中先把小石、砂倒进去,最后大石头就放不下了。而另一个玻璃缸中先放大石头,其它小石和砂却可以慢慢渗入。他以此为比喻说:“时间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先级,若颠倒顺序,一堆琐事占满了时间,重要的事情就没有空位了。”
6)运用80%—20%原则。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时间,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效率。相对来说,如果使用最低效的时间,80%的时间投入只能产生20%效率。一天头脑最清楚的时候,应该放在最需要专心的工作上。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来说,不需要头脑那么清楚。所以,我们要把握一天中20%的最高效时间(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除了时间之外,还要看你的心态,血糖的高低,休息是否足够等综合考量),专门用于最困难的科目和最需要思考的学习上。许多同学喜欢熬夜,但是晚睡会伤身,所以还是尽量早睡早起。
7)平衡工作和家庭。我对于家庭的时间分配是用下列的原则:
·划清界限、言出必行——对家人做出承诺后,而且一定要做到,但是希望其他时间得到谅解。制定较低的期望值以免造成失望。
·忙中偷闲——不要一投入工作就忽视了家人,有时10分钟的体贴比10小时的陪伴还更受用。
·闲中偷忙——学会怎么利用时间碎片。例如:家人没起床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做你需要的工作。
·注重有质量的时间(quality time)——时间不是每一分钟都是一样的,有时需要全神贯注,有时坐在旁边上网就可以了。要记得家人平时为你牺牲很多,度假、周末是你补偿的机会。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李开复励志演讲稿:相信未来
今天分享这个故事,是“给未来的你”,希望你能看到未来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人可能会说,我未来称为什么养的人,开复怎么会知道呢?其实我不是确切地知道每个人未来会怎么样,但是你们要相信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和大学生的交流,在创新工场,google、微软这三个地方我们所雇佣的每个员工,我们招聘的每个毕业生,来申请项目希望得到投资的每位年轻的创业者,在微薄上留言的每位求助者,他们都是二十来岁,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你。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今天是9月2日,xx年,我跟在座的各位会谈什么事情,你们心中的困惑又是什么,你们要发展成为的人在xx年的今天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探讨的:xx年的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演讲一共分4个部分。
1. 首先我认为,有可能xx年你会成为一个迷茫困惑的人。
在创新工场去年做校招的时候,我们去了15所高校,找到了顶尖的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发出了200份offer,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他们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来学习创业。在说服他们之前,我不想误导任何的学生,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会问: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想做的一件事情。当时我的想法是,既然是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这个问题总应该想透宗应该知道答案吧?如果你不想创业,我可能就不希望你太努力地来创新工场,因为也许你会在一个大企业或者政府里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得到了许多回答。常见的回答有:
——啊?你真的是开复吗?是真的开复吗?
——是的,我想跟你谈谈创新工场对你的邀请。在谈offer前,我想先知道,你是否想过创业的事情?
——这时80%的回答是,不知道,没想过。
其实这就是一种迷茫。80%来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offer的人都没有想过创业是否是你自己的道路,这一点就是一种迷茫。这个数据还是顶尖学生的迷茫,我在网上看到更多的同学的发问,比如专业不对口,不知道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
今天我想跟大家将的是,你们这大学四年,有一件事要做好,就是认清你自己,要弄清楚你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特别要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天赋在哪里。在你考虑这个事情之前,首先要知道你要清空的过去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就是:这个事情跟别人认为你是谁,或别人想要你成为谁,丝毫没有关系。你周围的人,无论是同学、老师、家长,他们都不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他们想要你成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所以大学四年,其他都可以再学,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天赋。
为什么天赋如此重要?你想,如果我们非要把比尔·盖茨硬变成一个音乐家,硬要他去作曲,他能去成就微软吗?如果你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人硬要他去编程,他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吗?肯定不是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你至少亏欠你自己的是让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这样你才能够把你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另外我深深相信,找到自己的兴趣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他吃饭、睡觉、洗澡都在想着这个事情,最后他不成功都会很奇怪。
那该怎么去找兴趣和天赋呢?我给你们的建议也很简单:多尝试。多尝试那些自己可能有兴趣的东西,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习工作,无论是参加社团或者去网上求知。重点是你要给自己分配时间,努力去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可能存在的地方。还有,不要很刻意地去说,我未来要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我要很功利地去学某一个知识系统,因为这样做的话你可能就错失了你心中真正最爱做的事情。乔布斯曾经说,我们人生面临各种选择,应该追随我们的心。乔布斯还说,人生中的一些经历都像是一个个点,在人生未来某个阶段,我们都有机会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当你还没有画出你的曲线的时候,不要苛求每个点都在正确的位置,否则你可能就没有真正追随你的心。
我来演讲前,看了下我大学里选的课,发现有三种:一是选之前觉得可能有兴趣的,选了以后发现非常枯燥,上课都在睡觉,实际没有兴趣的,包括经济学,美国政治,欧洲文学,欧美文学,艺术经典,音乐经典,这几个都是我发现原来自己没有兴趣的。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花了时间选这些课,因为选之前以为自己有兴趣,选之后明白自己没兴趣,就让人生的选择划掉了一个,能多划掉些选择,这样的elimination也是一件好的事情。第二种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发现你爱上了它,这个感觉特别好,而且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发现自己不喜欢的课,才发现撞上了自己喜欢的课,也就是计算机。还有第三种可能发生的是,学完以后发现很有意思,但是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这没有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个个的点,也许你的人生未来有一天会把这些点串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我对哲学很有兴趣,学了没用,又不可能做哲学家,但我今天写的书和文章,如果有丝毫的哲理在里面,还是要感谢当时学的哲学。当时还学了中国文学,听起来也很荒谬,这个学计算机的人学文学干什么,就是有兴趣嘛,那毕业了有用吗?没用,但是我这几年出了5本书,至少还有两本非常畅销。如果没有学中国文学,很可能也不会有成为业余作家的李开复。另外也有一些其他课程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英语写作、国际关系,这些在google的四年确实蛮用得上的。
这些选课的决定,当时做的时候并不是刻意的。当时就觉得上一上。第一种发现不喜欢的,就扔掉,第二种是爱上的,就马上去追随它,第三种是喜欢但是没用的,那就先留着,以后终于会把它串起来。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同学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要疼,你在美国换专业选课之类都很轻松,我们在中国可不是这样的,很多是被限制的。确实中国有很多限制。但我跟你分享一个创新工场工友的故事。有一个很能干的工友名叫尚若辉(音),他毕业于一个排名非常靠后的大学,几乎最后,没人听过那所大学的名,因为父母亲说你学会计吧这个好找工作。但他学了才发现,没有兴趣,挂课,但他在网上浏览时发现,居然有一个方向叫用户体验设计,他特别感兴趣,怎么父母没告诉,怎么高考时没这么一个选择。但他没想这么多,就在网上交了各种相关的朋友,在网上上了各种课程,在论坛里发问,跟国内外的朋友交流,然后就发现自己原来有这方面的热情,也有这方面的天赋。然后居然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打工,半年之内赚了4万块,他的设计让人赞不绝口。但就在他发现非常开心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以前只挂一两科,这个学期他挂了4科,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兴趣。他跟父母做了沟通,他毕业以后不做会计,但他也尽力提升成绩,至少达到毕业的标准。父母看到这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还是不错的,就没有要求他了。他也就一边读书把成绩提起来,一边在新浪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之后又在创新工场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然后一毕业就在创新工场投资的知乎团队哩,成为了整个团队的用户体验负责人。所以当你找到自己的最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想魔术一样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再次分享一下乔布斯的一段名言:xx年斯坦福说:不要被信条所束缚,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一个人。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要的。
如果你对未来迷茫,希望你能把我时间,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这样才不会迷茫。
2. 成为应试机器的人。
知道自己的迷茫还是有希望找到兴趣的,但成为应试机器的人就更严重了。在创新工场每年收到几万份简历。常常,打开一份简历我都不得不摇头。比如,某人,男,英语四六级平均成绩80分,刻苦努力,三好学生,等等,几乎每一个简历千篇一律地都是用这些成绩数来描述一个人,而且是用在应试体系里的数来描述一个人。这样的人是没有一点吸引力的。难道你在大学四年教育之后,只能给我这些数吗?你是否成为了应试教育培训出来的一台机器?你的特点在什么地方?除了你的分数之外,你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你学懂了什么?你在学到的地方有没有好的创意,你是否知道你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你在课堂学的东西能发挥出来吗?
所以,第二点我想建议的就是,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你们经过了xx年的应试教育,今天应该划上一个句点。我希望你们能逆转过去教育对你们所做的一切迫害,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有关思考方面,一共有三种大学四年里你必须学会的学习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可以帮助你从应试的壳里飞出来:
第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这个特别重要,这点做不到,一切其他的大学教育都是白学了。读中学的时候,老师会一次一次重复当时上课的内容,但是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能充当引路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在这四年中你一定要从一个被告知知识的人,到一个能学会自己学习知识的人。要能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不能只有背诵的能力。这包括了举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无师自通,给你一本课本,你能把它看懂,做到这些,你就拥有自学的能力了。
那你可能要说,我从何开始才能具备自学的能力呢?唯一一件必须学会的事情,就是学会问为什么。因为在应试教育里面,只要学了“什么”就可以及格了,就可以背诵了,就可以考试了,但是在大学里面,你不能只学“什么”,一定要学“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一件事情为什么是如此的,你才能再次把它推出来,你才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随时都要问为什么,上课问,去论坛问,上网问,问同学……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懂了,学到了。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你学的每样知识,不要知识知道这个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真实的工作中有什么用。因为你进入社会才会知道,以前学的会计、统计、哲学、文学之类,可能都不是你老板认为你最需要的知识。有人说:其实在大学里学到的真的有用的知识,只是你一生中要用的5%而已。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这些知识怎么能够应用起来。老师教了你怎么写英文,你要知道怎么把这个英文应用到比如说写一个公关稿上。再比如,老师教了你怎么编程,你要理解这个编程怎么转换成商业价值,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些都需要你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就是“有什么用”。我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非常反对学数学,认为像指数之类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直到有一天,我告诉她会用指数,你就可以计算你的银行有多少钱。我问他,你如果有100块钱,每年10%的利息,xx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答案居然不是200块钱的时候,她就突然有兴趣了。她说,哇,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她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就告诉她,指数是有用的,要学会融会贯通,知道怎么实践。
第三种能力叫做critical thinking,就是批判式思维。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一个意见都值得了解,都值得珍惜。不要被教条锁住,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这里我也想讲一个创新工场的工友王俊煜的故事,他是北大元培班的高材生,然后进入了google,google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这个公司是非常强烈的工程师文化,每做一个产品都想着这个技术能够多酷,能够多困难,能够多难让竞争对手抄袭,但是比较少去想,用户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王俊煜也是一个特别喜欢做用户体验的人,特别在乎用户的感觉,而且深深地了解,一个产品不论技术有多难被抄袭,如果用户不喜欢还是不会去用的,他在google的时候就多次和人发生争执,在google的时候因为是工程师文化,他的声音有时候就会被淹没,但是他执着地提出他的想法,至少在两款产品上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并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加入了创新工场,成为了豌豆夹这个产品的共同创始人,做出了非常好的产品,今天豌豆荚可能是创新工场投资的所有产品里,用户评价最高的一个。这证实了,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方法来看问题,一定要尊重不同的观点。
怎么样培养这个critical thinking呢?我建议你们以后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一定是这样,为什么不可能是那样?这样可以让你更深的了解,有不同的方法来看问题。我女儿以前参加过辩论社,她问爸爸,我辩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我给她的建议是,你永远要选择那个你不认可的观点。她听起来觉得很奇怪,我明明不认可这个观点,为什么我要去辩论它呢?多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当你去辩论你所不认可的观点时,会有很多好处:首先你会知道,有不止一个方法来看问题,其次,对方的辩论方向你已经了如指掌,辩论的时候好用,第三,辩论的对方也会知道,你居然这么有知识,两边都想得这么清楚,让你未来更能够平衡,更容易成为一个有批判式思维的思想家。
所以,如果你希望未来的四年不要成为一个应试机器,那就希望你多问问“为什么”,还有“为什么不”,还有“这又什么用”,这能够帮助你学到自学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还有批判式思维的能力。
3. xx年在座的某位同学说,李老师,我感觉很孤独,我感觉很被动。有一位同学对我说,我的人际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小,又没有什么特长引起别人的注意,在社团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建立关系。这其实很自然,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长大,在过去的十几年,你们可能很少有时间,在学习之外,培养人际关系。
所以我会给你们建议:首先,在校的时候要多培养你们的情商。所谓情商,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将心比心的能力、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以后进入业界你会发现,信任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信任这个东西需要很多时间来培养,但是犯一次错就可能毁于一旦。
如何跟你的朋友培养友情,我建议你们在读大学的时候一定要交几个要好的朋友。因为大学的友情往往是那种不变质的,可以受益一辈子的。希望你能将心比心,能像好朋友对待你一样对待好朋友,成为你的好朋友的好朋友。分享能让痛苦减半,分享能让快乐加倍。希望你们能在大学四年交到这么一批好朋友。
第二,我也希望你能很好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就是口才。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就很好、能够思考就足够了。希腊哲人说过,一个能够思考的人如果不能表达,等于一个不能狗思考的人。
另外我在网上看到美国一个创业家tim westergren,是很著名的互联网公司pandora的创世人,他说:如果我作为一个创业家,我能从上帝那里要求一样礼物,我会挑选口才。
如果一个创业者想要成功,他必须影响他周围的人,比如投资者、顾客、用户。一个有口才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发掘公司的员工,可以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愿景,可以激发你的员工的斗志和潜力。当然只有口才是不够的,但是我很惊讶我见到的每一个创业者都有这方面的才华。而口才不是在学校里任何课程可以学到的。所以口才、表达非常重要。
第三个最重要的建议是多争取学习实践的机会。在你大学这四年,如果你想突破,成为一个不那么内向的人,成为一个外向,受人喜欢,有魅力的人,你要多学习团队合作,因为你会发现,进入社会里面,团队的合作代表了一切,在课堂里面,是不那么鼓励团队合作的,考试的时候,如果团队合作,那不久作弊了么?如果想毕业之后有好的团队合作,在读书时一定要学习、培养。
“我听到的我会忘掉,我看到的也不会记住,我做过的我才真正明白。”必须去实践,才能真正明白一个团队是怎么工作的,是怎么定目标的,是怎么达到目标的,你会学习如何跟人协作,跟人协商,能够增加你的情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注意到,我在google工作四年,在创新工场2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我没有雇佣过任何一个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所以明年暑假到来的时候,至少你们要答应我,不要回家去悠闲着玩一个暑假,因为暑假是你少数的难得的可以投入实习工作的机会。暑假是没有学业压力的,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把你的时间花在实习上面。没有一个没实习过的学生能够进入google或者创新工场。这代表了实习让你真正体会了社会要什么。毕竟学校和社会是脱节的。学校的老师、学校的课程并不真的了解在企业里我们需要什么。唯一的方法学到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就是暑假去实习。如果你找不到创新工场、google、百度这么好的公司实习,我的建议,去任何一个公司。去一个能对口的公司最好,不能对口的公司也没问题。技术公司找不到,找服务业,哪怕是到餐馆里段盘子,都有价值。虽然你不会想端盘子一辈子,但是你端盘子的时候,有机会跟周围的人,跟顾客、跟老板的接触会让你成为一个情商更高的人。除了实习之外,还有学生的社团,社团其实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所以参与社团是进入社会的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方式。
重复一下,如果想提高情商,我的三个建议:培养友情,培养口才,争取实习。
相关一点:如果在社团活动中犯错了怎么办?争取工作机会碰壁了怎么办?万一我去百度应聘被拒绝了怎么办?万一他们嘲笑我怎么办?万一我发现自己很不足怎么办?万一我发现周围的人都比我优秀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一定要再次提醒你,积极主动,不要畏惧失败。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一定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要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甚至未来的事业计划。理由非常简单:只有你能管理你自己的未来,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一个积极主动、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里得到最多和最少的机会。有的时候你可能回想,算了吧,别争取了吧,休息一下,多累呀。但是你不能放弃,你的被动其实就是弃权,而你不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解决,不去做个决定,也是在做决定——你做的决定就是让你成为一个被动、消极、不成功的人。
谈到犯错,我们这个社会往往是不鼓励犯错的,甚至是惩罚犯错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失败了很多次。你可能不记得,你第一次尝试走路的时候,你跌倒了,你第一次张嘴说话的时候,你说错了,你第一次游泳的时候,你可能快淹死了。你第一次投篮,肯定没有投进。但现在这些事情你都会做了,那是因为你没有因为失败而被打倒。你从失败中学习,失败中站起来,失败中学到更多。这也是我今天能跟大家分享的,我的任何成功,最大的我学到的教训都是来自失败,而不是来自于成功。
我们都非常尊敬的乔布斯先生最近身体不是特别的好,他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尤其在看到他身体越来越弱的时候:记住你们即将死去,这件事情帮助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生命中所有的荣誉。。。。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来真正重要的东西。
当你担心失败或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最好的解药。如果你能清空一切,你没理由不去做那些你必须做的事情。
4. 未来的你可能是一个浮躁、贪婪的你。
这个我在年轻人中间一次又一次看到。这更多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因为环境中有很多不公平,有一些富翁迅速致富,不是每个最诚信的人都得到了最大的成功,有一些人非常贪婪,做的事情尼姑非常浮躁,但是他们依然成了亿万富翁。这些人很不幸成为了部分在座的你们的偶像,或者部分你们未来奋斗的动力。
奋斗是应该的,但是不要基于这种侥幸致富来作为你的动力。在今天的社会里,创业也好就业也好,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定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一定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有一本书《异类》里面告诉我们每个了不起的大师都是经过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才了不起的。莫扎特联系了1万个小时,比尔盖茨编程了1万个小时。千万不要浮躁,不要认为可以得到侥幸的成功,那种侥幸的成功即便得到了,可能也是短暂的。就算不是短暂的,也是不值得的。
这里我分享一个故事,隐去主人公的名,用假名。在创新工场,我们投资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叫小凤(化名),她是名校毕业,才华横溢,很聪明,对技术对产品都很有感觉,而且口才非常好。因为她自己在表面上非常光鲜,她被团队一致推为团队的负责人。但她非常浮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认为自己可以驾驭整个团队,认为自己可以做商业计划,甚至我们都相信了她自己的说法。但很不幸的是,她浮躁地希望能够快速得到成功,能够快速出名。结果,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怎么出风头与搞人际关系上,而疏忽了脚踏实地地把产品做好。最后产品做得非常不成功。团队成员一个又一个离开,最后自己也离职了。这个例子看到的是很不幸的,一个完全有机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才,因为浮躁,没有得到成功。这让我也有很大感触,让我们今后面对这些创业都青年人才时,必须常常问你,考你,确保你做了你需要做的功课。比如你花了100个小时,你在你的产品方向,你的领域里,一定要懂得比我们多。如果你没有花这个苦功夫,没有懂得比我们多,我们就不要投资你。这是我们从中自己学习到的一个教训。这样也可以避免这类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外一件浮躁的事情发生在某大学,一批学生发了一个新闻稿,说创新工场投资了我的电影。非常得意。这一下就吸引眼球了。洋洋得意地等着创新工场出来辟谣,一辟谣,他们就可以把事情越搞越大,经过微薄的转发,最后也许大家知道了创新工场没投资它,但是它已经出名了。这是他们悉心的计划。计划因此可以火起来。但是这种浮躁的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看到这种不诚信的做法,一个传统的企业可能就算了,息事宁人了,或者辟谣,或者别理他。但我认为做这种事情的人需要得到一个教训,因此他们收到了我们律师的电话。这个电话*告了他们,如果不停止侵权,我们告他们。然后他们也收到了校领导的通知,说他们这么做是不可接受的,请不要再闹了,学校可能也惩罚了他们。结果,他玩火自焚了。希望这也成为一个教训。
在微博的时代,其实这种虚假很多时候都不能蒙骗人,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可以问问郭美美。
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也隐去他的名。一位叫小高的创业者,他有了所有的创业者应有的才华,不但懂技术,懂产品,而且创业过,有经验,也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口才很好,非常自信,30出头,从我们眼里,从任何风险投资者眼里,都是一个需要追捧,抢的创业者。他来见了我们,跟我们讲了创业想法,听了以后我们觉得蛮好的。这个人也很好,团队也很好。我们当时恨不得就掏出支票来投资他了。但是我又问了几个问题。我说你这个计划多久能做出来。他说4个月我可以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但是我是搞技术的,我知道这个产品没有一两年的时间绝对做不出来。我又问他,你这个想法为什么和在现在公司做的业务非常相似?他慌忙地回答,不会不会的,我们有很多新的想法,做出来一定是不一样的。听了这两句话之后,我心里大概知道了,他可能打算从现在的公司偷窃一些源代码出来。另起炉灶,用不同的用户体验来包装原公司的技术,4个月做出一个平常要花2年的时间做的产品。这可能是他的如意算盘。当时有一位投资经理说,开复啊,别这么较真,这些事情,不要问这么清楚,你问清楚了,大家都不好。他没说他是偷窃,我们也没问,大家都不说,不就是了么。听到这话,我非常失望,对创新工场我没有教好我的员工非常失望。于是,那个周末我发了个邮件:今生我们有缘聚在创新工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在这里不只是为了金钱,也是希望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仅仅希望能成为顶尖的早期投资者,我们也希望能正面影响中国的创业环境。我们不仅仅希望能够孵化顶尖的企业,也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成为受世界尊敬的企业。我们不仅仅希望扶持最聪明能干的创业者,我们也希望找到德才兼备的创业典范。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创业者的时候,不仅仅要看他是否能赚钱,而要深度理解这个人,看他是否有潜力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好领导。如果一个创业者有诚信的问题,例如盗窃代码或践踏别人,我们是绝对不能够容忍这样的一个人的,无论他的公司能多成功,赚多少钱。作为创新工场,我们的一举一动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无论是对我们平台的员工,还是对我们投资的公司,如果我们支持犯罪,我们自己就是在犯罪。如果我们投资邪恶,我们自己就是邪恶。如果我们自己容忍卑鄙,我们自己就是卑鄙。
我们不能浮躁,我们更不能不诚信。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在座如果有想创业的同学,我劝你们不要太浮躁,一毕业就创业,失败的概率太大了,就算你做过实习,你也不会深度了解财务、法务、运作、市场、技术、产品、用户。你不可能这么快成为全才的。给自己至少几年的时间,再去创业。尤其是要去做高科技产品的创业的话。
最好的培训学习方法,就是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在里面学习几年。当你觉得自己学够了的时候,你逐步累计自己的实力、人脉,再过几年再来创业也不迟。我们要求每一个来创新工场创业的人,都懂得比我们多,对领域有丰富的涉猎和经验。
例如,豌豆家团队,除了王均与之外,还有一位北大的才女,叫崔瑾。崔瑾的经历让人最感叹的一代是她在北大国际关系毕业,她非常想学习创业,有人告诉她有一个很不错的公司,叫百度,让她去申请,当时百度没有太多职位,就跟她说你要来的话就做前台,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她就答应了。所以今天崔瑾经过在百度、奥美、google的累计,学到了很多做事、做人的方法,她今天能够成为豌豆家的首席运营官,很大的程度来自于毕业的那一天她没有带着北大人可能会有的自豪感而不愿意接受一个前台的工作。她愿意从基层做起,虚心地学习。
再举一个清华的例子。我们投资的一个创业者叫许朝军,可能大家都在网上看到了一些他的发展,他在大学的时候先从chinaren干起,然后被收购进搜狐,然后又到了陈一舟的千橡,跟王兴一起做了校内网,之后成了人人网,几十亿美元上市,之后又到了盛大,成为边锋的总裁,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他今年才30岁。我想讲的不是不是说他多成功,当然今天他很成功,拿了千万美元的投资,在创新工场支持下,做了点点网,崛起非常块。我想讲的不是他有多成功,而是他有一个多么谦卑的第一天,在xx年前的今天,他从乡下来到北京,他发现周围的人懂得都比他多。他傻傻地进了计算机系,但是他从来没摸过计算机。他周围的人在城里长大的都会编程。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学习、赶上这些人。他要先学会打,但是买不起键盘。他就在纸做的键盘上练习学会了打。他编程如果那不到计时,就在纸上编程,辛苦地把自己训练成了计算机高手,在很多很好的企业里做得非常好。而他从搜狐出来的时候,曾经有风险投资家对他说,你很厉害,在中国最早的社区chinaren就做得这么好,然后搜狐收购了以后,23岁就成了技术总监,这简直前途无量,我们想投100万美金,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他说:对不起,我还没有学习够,我现在是懂技术了,但是我在运营、市场、用户方面还要继续学习,然后他就一次又一次参加了不同企业,学会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最后他才在创新工场支持下,出来做了点点网。所以你看这么成功的一个人,他拒绝了100万美元的投资,因为他知道自己还要继续学习。
在脚踏实地的话题上,我再想分享一句乔布斯的座右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不是乔布斯写的,是一个叫kewin kelly的人写的,kewin今年65岁,是美国有名的科技预言家和科技作家,他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有幸我去年见到了他,我跟他说乔布斯从你那里学到了人生的座右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肯定不是告诉我们都笨笨的,都饿饿的,一定是有更深的理解。你可不可以用最简单、最容易懂的语言,阐述、诠释这四个英文给我听?他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如果我们不学习,科技的发展速度会让我们所有的一切在5年后被清空,所以我们必须用初学者的谦虚的自觉,饥饿者渴望的求知态度来拥抱未来的知识。——希望大家也能记得这句话。
谦虚、渴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的学习,就可以避免浮躁、贪婪的你。
各位同学,人生在世,我们拥有的两个最大的财富,是我们的才华和我们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我们这一生可以说,是用我们的时间来换取才华。而在你们大学这四年,你们可能是这一生拥有最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时间的阶段。所以希望你们务必利用这四年的时间,把握这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才华。昨天刚踏入校门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一个青涩的、被动的,为了应试分数读书的,被家庭呵护的,刚毕业的中学生,今天希望你们从这个讲座听到如何避免迷茫困惑、应试机器、孤独被动、浮躁贪婪这些可能是未来不好的你,四年后,我希望你们能够追随你们的心,学习思考、脚踏实地、成为高智商、高情商,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并且讲诚信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同学们,祝福你们过精彩的四年,成为一个精彩的人。
第5篇 李开复励志演讲稿
“未来比今天更重要; 积极比安稳更重要; 学习比金钱更重要。”这是李开复的励志名言之一,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李开复励志演讲稿,一起来看看吧!
李开复励志演讲稿1
各位来宾:
大家好!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呢?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1)做你真正感兴趣、与自己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如果面对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但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效果。要在工作上奋发图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2)知道你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挑一个星期,每天记录下每30分钟做的事情,然后做一个分类(例如:读书、准备gre、和朋友聊天、社团活动等)和统计,看看自己什么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
凡事想要进步,必须先理解现状。每天结束后,把一整天做的事记下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例如:1:00—1:15等车,1:15—1:45搭车,1:45—2:45与朋友喝茶……)。在一周结束后,分析一下,这周你的时间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安排?有没有活动占太大的比例?有没有方法可以增加效率?
3)使用时间碎片和“死时间”。如果你做了上面的时间统计,你一定发现每天有很多时间流失掉了,例如等车、排队、走路、搭车等,可以用来背单字、打电话、温习功课等。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所以没有任何借口再发呆一次。我前一阵和同事一起出差,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我和他们整天在一起,但是我的电子邮件都可以及时回答?后来,他们发现,当他们在飞机上和汽车上聊天、读杂志和发呆的时候,我就把电子邮件全回了。重点是,无论自己忙还是不忙,你要把那些可以利用时间碎片做的事先准备好,到你有空闲的时候有计划地拿出来做。
4)要事为先 - 每天一大早挑出最重要的三件事,当天一定要能够做完。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要理解急事不等于重要的事情。每天除了办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一定要注意不要成为急事的奴隶。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要学会放掉,要能对人说 no! 而且每天这三件事里最好有一件重要但是不急的,这样才能确保你没有成为急事的奴隶。
5)要有纪律。有的年轻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学习没有被排上优先级次序”。曾经有一个教学生做时间管理的老师,他上课时带来两个大玻璃缸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其中一个玻璃缸中先把小石、砂倒进去,最后大石头就放不下了。而另一个玻璃缸中先放大石头,其它小石和砂却可以慢慢渗入。他以此为比喻说:“时间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先级,若颠倒顺序,一堆琐事占满了时间,重要的事情就没有空位了。”
6)运用80%—20%原则。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时间,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效率。相对来说,如果使用最低效的时间,80%的时间投入只能产生20%效率。一天头脑最清楚的时候,应该放在最需要专心的工作上。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来说,不需要头脑那么清楚。所以,我们要把握一天中20%的最高效时间(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除了时间之外,还要看你的心态,血糖的高低,休息是否足够等综合考量),专门用于最困难的科目和最需要思考的学习上。许多同学喜欢熬夜,但是晚睡会伤身,所以还是尽量早睡早起。
7)平衡工作和家庭。我对于家庭的时间分配是用下列的原则:
·划清界限、言出必行——对家人做出承诺后,而且一定要做到,但是希望其他时间得到谅解。制定较低的期望值以免造成失望。
·忙中偷闲——不要一投入工作就忽视了家人,有时10分钟的体贴比10小时的陪伴还更受用。
·闲中偷忙——学会怎么利用时间碎片。例如:家人没起床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做你需要的工作。
·注重有质量的时间(quality time)——时间不是每一分钟都是一样的,有时需要全神贯注,有时坐在旁边上网就可以了。要记得家人平时为你牺牲很多,度假、周末是你补偿的机会。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李开复励志演讲稿2
国家科研,我最敬仰的一位教授raj reddy先生,我在cmu读书的时候,慢慢地理解了他对整个美国国家的科研的重要性,因为我常常看到他跟我讲的一些道理,过了一阵就变成一个新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大师,美国的科研单位会请一些大师,说你帮我们定一些方向,你看看未来科技会怎么走,是哪些研究大学现在没有能力做,没有金钱做,或者甚至企业都做不起的,但是会成为一个趋势的。你告诉我们,我们大笔投钱进去,让这个科研能够往前走。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internet,internet是美国国防部支持的,在成为internet之前,它做过的一个工具,它不但让很多学校,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做一些研究,或者当你把这些学校串起来,串起来之后,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就谈微软和大学,微软是怎么发现internet的呢?有一年,应该是90年,有一批学生,他们对公司的一个回馈就是说我们来了微软觉得软件做的很好,但是你们居然不懂internet,这个时候公司很多高深的官员就说什么叫做internet,从这几个学生身上学到了internet,我们才知道internet的重要性,但是internet就是国防部有大师级的人告诉他做了internet的研究,没有公司做得起internet,微软要做internet不知道怎么做,那个时候只有在redmond,只有在西雅图有这个校园,我们总不能自己连串自己,所以它这个能够把所有的大学串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平台,让大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然后最后转授给我们落后的这些技术公司。
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提到的就是产学研要密切的合作,但是其实要分开。我们刚刚提到的是研究,研究怎么成为产品呢,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大概说一下,研究跟技术其实是两码事,做研究你要鼓励冒险,要鼓励失败,鼓励成功,也鼓励失败,要眼光放得远做长期投资,你需要有idea,每天想一个新的主意,你可能是为了新,为了没有人做过来尝试一件事情,但是做产品,是非常严谨的,做企业做产品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你的用户,ge的董事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只有一个mission,那就是怎么去理解我们的顾客然后怎么去比别的公司更快去满足他们,科技的公司也没有差别,只是我们满足这些顾客是靠科技的途径,而且做企业,做产品我们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在明年某月某日一定要把这个product销售出去,所以这两组人是非常不好融合,不好协调的。因为他们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是thinker,一个是executive person,他们做的完全不一样的人,研究的人他注重新,注重冒险,那么做产品的他更重视的是怎么样能够更快的去满足用户或者赚到钱,这两批人如果硬搞在一起会有很严重的结果,你如果说今天开始研究部门你会报给产品部门,那么我可以保证这个研究就失去了任何的机会。因为产品部门就说,哎呀我们用户还有一个要求,你帮我做吧,虽然你是个研究员但是你帮我可以编程,过了一阵研究员愿意放弃他们的崇高的理想,就变成了编程人员,不愿意放弃就离开了公司,这个研究部门就消失了在其他的公司工作,曾经亲眼看到这样的状况,倒过来也是不会成功的,当然我们不必倒过来,不会任何公司把产品归靠在研究部门,要不然就没办法赚钱了。所以这两组人可以说不能水火不容,但是协调是很困难的,不能放在一起。
但是你让他们各做各的事也是不行的,你如果让研究人员追求创新,你让产品人员去赚钱,或者满足客户,最后各做各的,甚至做出两套不同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问题。一个公司要创新,要满足顾客,就要需要有一套机制,带微软有一套机制,不见得是最好的机制,我们研究员除了做研究,还要变成推销人员,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产品部门说你就要研究,或者你这个眼光放得太远了,你没有看到未来科技的趋势,或者有时候产品的部门的人,像我们部门眼光比较近,看得不远,光听可能还不够,还要做一些demo给他看,听不懂我演示给你看,终于懂了就拿去了,这要花很多的工夫的,至少研究部门要有足够的期望,成为产品化的这样一个欲望,亚洲研究院今天做的很成功也是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研究能够造福很多很多的用户。反过来说当他们有很好的关系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个产品的部门,它会帮助研究员来理解用户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会帮助解释未来的产品蓝图是什么,你这个技术很好,我们放在下一个版本,或者解释产业的趋势,是你可以告诉我这个技术很酷,但是你不知道在这个不符合于今天使用者的一些要求,我们也许会说为什么这个用户的需求只有企业,只有产品来做,其实两边都要做的,bill gates最近做了一个演讲,他说我们公司只要做两种事情,一种是满足用户现在需要的需求,他们理解的需求,他们每天要求的需求,另外一种是满足未来用户他们将要需要,但是他们还看不清楚的需求。你只做这两者之一也不见得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前者就是说我的问题太多,帮我修好,或者病毒很严重我不希望有病毒,或者机器太慢,起动太慢这一类的问题。
后者用户不会来说,为什么不把手机跟计算机做到一起,为什么不能对我的计算机讲话,这些事情用户今天没有用过,他们没有这种想象力,所以可以说研究部门,就是要去满足未来用户将会需要的一些东西。但是他们还看不到,看得不够远,我们就要做出一些雏形,让他们看,然后得到他们的回馈。还有很多方面的协调,比如说密切的合作,但是合作的时候,不要比两组并到一起去了,你一定要研究院有研究的机构,让产品的部门满足用户,但是要有一些协调,在我们公司比尔盖茨最好的协调,因为两组人都听他的话,所以在我们公司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公司最后研究的公司说我不做你这个产品的工作,或者产品部门说你这个研究没有用,有时候谈一谈就谈僵了,但是这是微软很成功的部分。还有共同分享的目标,对任何的合作分享目标是很重要,一件事做成了,你也得到奖励,我也得到奖励,做的不好,我们都得到惩罚,这是一些很简单的机制。
最后还有人才的转移,让两边的部门都有一些,让一些research的人能够到产品部门去,让一些sales的人能够到研究部门来,所以像张亚勤和我,现在research的人现在被送到了产品部门,在受训,这是我们的科技部门,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产品的文化,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有哪些文化造成他的成功,这些文化哪些是适合移植到中国来的,第一点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就是非常有耐心,有毅力,不浮躁的做长期的投资,当大家都告诉比尔盖茨你windows做了七年为什么还没有挣钱,他看得很清楚,我们需要一个system来解决未来碰到安全问题,可以用这个框架解决的,
今天我们碰到安全问题,其实安全问题如果你们做一些研究的话,会发现都是在win95,98碰到的最多。当时比尔盖茨放弃了win2000,他说算了就用简单的95做,如果他放弃了那个,今天我们在全球服务器市场就不会有任何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要眼光看得远,看得对,要有耐心,不要浮躁。这个和我们的公司的一个culture也有关系。微软culture在创立这个公司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pc,但是可以想像26年前,或者回去问你们的父母,如果26年前有人跟他说有个公司要把电脑放在每一个人的书桌或者是家中,他们会有什么感想。其实做软件它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能够得回他们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时间,让人们更有效率,让人们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个才是我们最终永恒永远不变的一个方向。第二个文化passion,这一点是美国人比较强的,美国人是很有热情的,热情当然有好处,有坏处,如果你是有热情的事就做,别的不做,如果你是对某一种事情有热情,对别的事没有热情那也不行。这里面更重要的是customer和partner, technology放在最后一位,我们过去曾经犯过错误,不是为技术创新而做技术创新,是为了顾客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今天有了这几句话,公司慢慢的转移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做的工作可能是innovation,我们做好了我们的创新放过去顾客就来了,今天我们做的可能更是理解顾客要求什么,照这些要求来做他们所真的需要的一些技术,所以这个innovation,已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当然我们在说一个企业文化,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是不是很虚,当然不是,当公司推出了这样的people review之后,我们所有的衡量,我们每个月,每年度的评估都要把这个放上去,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review。你为顾客做了什么,你花了多长时间,我去问哪个顾客会知道他很满意跟你的合作,这些就是一定要贯彻在整个公司的,并不是说一个口号就可以,第三就是负责心,就是我要定一个目标,然后我要达到它,达到了我可以希望授奖,没有达到我可以希望受惩罚,这是要非常公正的一种评估。怎么样能够做到accountable,accountability其实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定要有衡量,如果每一个员工,他的衡量的目标就是说今年要满足一些用户,或者说今年要发明几个技术,第一步就是说你要确定自己有什么目标,每个目标你能够衡量,最后你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好还是不好,才能够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主人翁感。
最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说永远不对自己满足,一直追求卓越。当然提到自我批评,我总是不能忘记上次在北大演讲,我讲的题目是“如何做一个演讲”做完了以后有位同学就说我有一个问题,我想你批评自己的演讲哪里讲的不好。这也是一种自我批评,但是这里的自我批评其实就类似的意思,就是你要教别人,你要自己能够有能力,而且你不能够自满,要一直追求卓越,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比如说比尔盖茨他参观了印度回来,他说这个印度在e-goverment上领先了微软公司,我们到印度某某公司去参观,他已经领先了微软公司,它不全世界的e-goverment,做到每一个国家做一个e-goverment,我们自己做的不够好,要慢慢反省,比尔盖茨每次做完演讲都会问他的演讲,帮写演讲稿的说我哪里做的不好,你批评我,我才能做得更好,这些你可以想像这么伟大的,这么了不起的一个leader,他都这么self-critical,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自满。我们非常容易地可以讲一些话,把自己讲得很好,我们可以做一种包装,任何一个公司在某一个指标,总是做得最好的,但是这种自我包装和夸奖,不是一个能够提升一个技术公司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现在我来谈一谈人才,刚才讲的科技是造成持续的财富,但是科技是需要最好的人才才能造成的。可能很多人看过我写的一些文章,那我的人才观这篇文章里面我就提到了,在信息时代,人的重要更突出。在工业时代,你可以想象一个最好的工人和一个普通的工人他的差别可能就二三十百分比,但是在一个信息的时代,在一个最好的编程人员他比一个普通的编程人员可以有五倍,十倍的差别,所以人才在信息时代会越来越重要,在做研究方面可能差别会更大一些。比如说在信息时代,比尔盖茨他一个人做了我们的一个产品,整个basic他一个人写的,而且放到64k里面,他常常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说你这个,十几个,二十个mbytes,以前我64k就做成了,就是有这样的奇才才能体会人的重要性,知道人的重要性我们做了很多的措施,我们可以举微软的例子,比如人才报告,比如steve ballmer他的床头有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有公司最资深的六百个人,比如说我们这几位院长,还有亚勤,我,都在这个书里面,这个书一翻开就可以看到张宏江的玉照,旁边就会说他这次people review打了几分,什么时候最新得到了一个升迁的机会,现在管多少人,以前管多少人,以前打分怎么样,他先天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他的缺点比去年多,比去年少,一目了然。steve ballmer每天读这本书入眠。他并不是说这本书很枯燥,而是他觉得这个重要性。他就是靠这本书理解了公司的人才,这有好几个作用,一个作用他看到宏江,他就说宏江,你这个老板还在批评,他说宏江我们几月几月开过会,或者你这个工作做得很好,或者你管理这么大的机构,工程院成长这么快有没有问题,都能理会你把这个话讲出来,他是更重要他靠这本书,他觉得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该升迁,张亚勤和我回到美国不知道是感谢还是不感谢,总之是因为这本书我们回到美国了。这本书哪来了,microsoft每年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是公司六百个人,这六百个人也不换,当然你做这个体系你不能永远是六百个人,永远是这些人,有些人做的不好,就要被踢下去,做的好提升上去,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第6篇 李开复励志演讲稿:相信未来
今天分享这个故事,是“给未来的你”,希望你能看到未来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人可能会说,我未来称为什么养的人,开复怎么会知道呢?其实我不是确切地知道每个人未来会怎么样,但是你们要相信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和大学生的交流,在创新工场,google、微软这三个地方我们所雇佣的每个员工,我们招聘的每个毕业生,来申请项目希望得到投资的每位年轻的创业者,在微薄上留言的每位求助者,他们都是二十来岁,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你。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今天是9月2日,xx年,我跟在座的各位会谈什么事情,你们心中的困惑又是什么,你们要发展成为的人在xx年的今天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探讨的:xx年的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演讲一共分4个部分。
1. 首先我认为,有可能xx年你会成为一个迷茫困惑的人。
在创新工场去年做校招的时候,我们去了15所高校,找到了顶尖的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发出了200份offer,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他们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来学习创业。在说服他们之前,我不想误导任何的学生,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会问: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想做的一件事情。当时我的想法是,既然是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这个问题总应该想透宗应该知道答案吧?如果你不想创业,我可能就不希望你太努力地来创新工场,因为也许你会在一个大企业或者政府里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得到了许多回答。常见的回答有:
——啊?你真的是开复吗?是真的开复吗?
——是的,我想跟你谈谈创新工场对你的邀请。在谈offer前,我想先知道,你是否想过创业的事情?
——这时80%的回答是,不知道,没想过。
其实这就是一种迷茫。80%来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offer的人都没有想过创业是否是你自己的道路,这一点就是一种迷茫。这个数据还是顶尖学生的迷茫,我在网上看到更多的同学的发问,比如专业不对口,不知道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
今天我想跟大家将的是,你们这大学四年,有一件事要做好,就是认清你自己,要弄清楚你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特别要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天赋在哪里。在你考虑这个事情之前,首先要知道你要清空的过去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就是:这个事情跟别人认为你是谁,或别人想要你成为谁,丝毫没有关系。你周围的人,无论是同学、老师、家长,他们都不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他们想要你成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所以大学四年,其他都可以再学,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天赋。
为什么天赋如此重要?你想,如果我们非要把比尔·盖茨硬变成一个音乐家,硬要他去作曲,他能去成就微软吗?如果你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人硬要他去编程,他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吗?肯定不是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你至少亏欠你自己的是让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这样你才能够把你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另外我深深相信,找到自己的兴趣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他吃饭、睡觉、洗澡都在想着这个事情,最后他不成功都会很奇怪。
那该怎么去找兴趣和天赋呢?我给你们的建议也很简单:多尝试。多尝试那些自己可能有兴趣的东西,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习工作,无论是参加社团或者去网上求知。重点是你要给自己分配时间,努力去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可能存在的地方。还有,不要很刻意地去说,我未来要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我要很功利地去学某一个知识系统,因为这样做的话你可能就错失了你心中真正最爱做的事情。乔布斯曾经说,我们人生面临各种选择,应该追随我们的心。乔布斯还说,人生中的一些经历都像是一个个点,在人生未来某个阶段,我们都有机会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当你还没有画出你的曲线的时候,不要苛求每个点都在正确的位置,否则你可能就没有真正追随你的心。
我来演讲前,看了下我大学里选的课,发现有三种:一是选之前觉得可能有兴趣的,选了以后发现非常枯燥,上课都在睡觉,实际没有兴趣的,包括经济学,美国政治,欧洲文学,欧美文学,艺术经典,音乐经典,这几个都是我发现原来自己没有兴趣的。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花了时间选这些课,因为选之前以为自己有兴趣,选之后明白自己没兴趣,就让人生的选择划掉了一个,能多划掉些选择,这样的elimination也是一件好的事情。第二种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发现你爱上了它,这个感觉特别好,而且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发现自己不喜欢的课,才发现撞上了自己喜欢的课,也就是计算机。还有第三种可能发生的是,学完以后发现很有意思,但是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这没有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个个的点,也许你的人生未来有一天会把这些点串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我对哲学很有兴趣,学了没用,又不可能做哲学家,但我今天写的书和文章,如果有丝毫的哲理在里面,还是要感谢当时学的哲学。当时还学了中国文学,听起来也很荒谬,这个学计算机的人学文学干什么,就是有兴趣嘛,那毕业了有用吗?没用,但是我这几年出了5本书,至少还有两本非常畅销。如果没有学中国文学,很可能也不会有成为业余作家的李开复。另外也有一些其他课程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英语写作、国际关系,这些在google的四年确实蛮用得上的。
这些选课的决定,当时做的时候并不是刻意的。当时就觉得上一上。第一种发现不喜欢的,就扔掉,第二种是爱上的,就马上去追随它,第三种是喜欢但是没用的,那就先留着,以后终于会把它串起来。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同学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要疼,你在美国换专业选课之类都很轻松,我们在中国可不是这样的,很多是被限制的。确实中国有很多限制。但我跟你分享一个创新工场工友的故事。有一个很能干的工友名字叫尚若辉(音),他毕业于一个排名非常靠后的大学,几乎最后,没人听过那所大学的名字,因为父母亲说你学会计吧这个好找工作。但他学了才发现,没有兴趣,挂课,但他在网上浏览时发现,居然有一个方向叫用户体验设计,他特别感兴趣,怎么父母没告诉,怎么高考时没这么一个选择。但他没想这么多,就在网上交了各种相关的朋友,在网上上了各种课程,在论坛里发问,跟国内外的朋友交流,然后就发现自己原来有这方面的热情,也有这方面的天赋。然后居然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打工,半年之内赚了4万块,他的设计让人赞不绝口。但就在他发现非常开心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以前只挂一两科,这个学期他挂了4科,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兴趣。他跟父母做了沟通,他毕业以后不做会计,但他也尽力提升成绩,至少达到毕业的标准。父母看到这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还是不错的,就没有要求他了。他也就一边读书把成绩提起来,一边在新浪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之后又在创新工场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然后一毕业就在创新工场投资的知乎团队哩,成为了整个团队的用户体验负责人。所以当你找到自己的最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想魔术一样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再次分享一下乔布斯的一段名言:xx年斯坦福说:不要被信条所束缚,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一个人。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要的。
如果你对未来迷茫,希望你能把我时间,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这样才不会迷茫。
2. 成为应试机器的人。
知道自己的迷茫还是有希望找到兴趣的,但成为应试机器的人就更严重了。在创新工场每年收到几万份简历。常常,打开一份简历我都不得不摇头。比如,某人,男,英语四六级平均成绩80分,刻苦努力,三好学生,等等,几乎每一个简历千篇一律地都是用这些成绩数字来描述一个人,而且是用在应试体系里的数字来描述一个人。这样的人是没有一点吸引力的。难道你在大学四年教育之后,只能给我这些数字吗?你是否成为了应试教育培训出来的一台机器?你的特点在什么地方?除了你的分数之外,你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你学懂了什么?你在学到的地方有没有好的创意,你是否知道你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你在课堂学的东西能发挥出来吗?
所以,第二点我想建议的就是,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你们经过了xx年的应试教育,今天应该划上一个句点。我希望你们能逆转过去教育对你们所做的一切迫害,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有关思考方面,一共有三种大学四年里你必须学会的学习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可以帮助你从应试的壳里飞出来:
第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这个特别重要,这点做不到,一切其他的大学教育都是白学了。读中学的时候,老师会一次一次重复当时上课的内容,但是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能充当引路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在这四年中你一定要从一个被告知知识的人,到一个能学会自己学习知识的人。要能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不能只有背诵的能力。这包括了举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无师自通,给你一本课本,你能把它看懂,做到这些,你就拥有自学的能力了。
那你可能要说,我从何开始才能具备自学的能力呢?唯一一件必须学会的事情,就是学会问为什么。因为在应试教育里面,只要学了“什么”就可以及格了,就可以背诵了,就可以考试了,但是在大学里面,你不能只学“什么”,一定要学“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一件事情为什么是如此的,你才能再次把它推出来,你才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随时都要问为什么,上课问,去论坛问,上网问,问同学……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懂了,学到了。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你学的每样知识,不要知识知道这个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真实的工作中有什么用。因为你进入社会才会知道,以前学的会计、统计、哲学、文学之类,可能都不是你老板认为你最需要的知识。有人说:其实在大学里学到的真的有用的知识,只是你一生中要用的5%而已。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这些知识怎么能够应用起来。老师教了你怎么写英文,你要知道怎么把这个英文应用到比如说写一个公关稿上。再比如,老师教了你怎么编程,你要理解这个编程怎么转换成商业价值,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些都需要你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就是“有什么用”。我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非常反对学数学,认为像指数之类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直到有一天,我告诉她会用指数,你就可以计算你的银行有多少钱。我问他,你如果有100块钱,每年10%的利息,xx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答案居然不是200块钱的时候,她就突然有兴趣了。她说,哇,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她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就告诉她,指数是有用的,要学会融会贯通,知道怎么实践。
第三种能力叫做critical thinking,就是批判式思维。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一个意见都值得了解,都值得珍惜。不要被教条锁住,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这里我也想讲一个创新工场的工友王俊煜的故事,他是北大元培班的高材生,然后进入了google,google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这个公司是非常强烈的工程师文化,每做一个产品都想着这个技术能够多酷,能够多困难,能够多难让竞争对手抄袭,但是比较少去想,用户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王俊煜也是一个特别喜欢做用户体验的人,特别在乎用户的感觉,而且深深地了解,一个产品不论技术有多难被抄袭,如果用户不喜欢还是不会去用的,他在google的时候就多次和人发生争执,在google的时候因为是工程师文化,他的声音有时候就会被淹没,但是他执着地提出他的想法,至少在两款产品上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并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加入了创新工场,成为了豌豆夹这个产品的共同创始人,做出了非常好的产品,今天豌豆荚可能是创新工场投资的所有产品里,用户评价最高的一个。这证实了,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方法来看问题,一定要尊重不同的观点。
怎么样培养这个critical thinking呢?我建议你们以后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一定是这样,为什么不可能是那样?这样可以让你更深的了解,有不同的方法来看问题。我女儿以前参加过辩论社,她问爸爸,我辩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我给她的建议是,你永远要选择那个你不认可的观点。她听起来觉得很奇怪,我明明不认可这个观点,为什么我要去辩论它呢?多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当你去辩论你所不认可的观点时,会有很多好处:首先你会知道,有不止一个方法来看问题,其次,对方的辩论方向你已经了如指掌,辩论的时候好用,第三,辩论的对方也会知道,你居然这么有知识,两边都想得这么清楚,让你未来更能够平衡,更容易成为一个有批判式思维的思想家。
所以,如果你希望未来的四年不要成为一个应试机器,那就希望你多问问“为什么”,还有“为什么不”,还有“这又什么用”,这能够帮助你学到自学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还有批判式思维的能力。
3. xx年在座的某位同学说,李老师,我感觉很孤独,我感觉很被动。有一位同学对我说,我的人际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小,又没有什么特长引起别人的注意,在社团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建立关系。这其实很自然,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长大,在过去的十几年,你们可能很少有时间,在学习之外,培养人际关系。
所以我会给你们建议:首先,在校的时候要多培养你们的情商。所谓情商,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将心比心的能力、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以后进入业界你会发现,信任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信任这个东西需要很多时间来培养,但是犯一次错就可能毁于一旦。
如何跟你的朋友培养友情,我建议你们在读大学的时候一定要交几个要好的朋友。因为大学的友情往往是那种不变质的,可以受益一辈子的。希望你能将心比心,能像好朋友对待你一样对待好朋友,成为你的好朋友的好朋友。分享能让痛苦减半,分享能让快乐加倍。希望你们能在大学四年交到这么一批好朋友。
第二,我也希望你能很好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就是口才。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就很好、能够思考就足够了。希腊哲人说过,一个能够思考的人如果不能表达,等于一个不能狗思考的人。
另外我在网上看到美国一个创业家tim westergren,是很著名的互联网公司pandora的创世人,他说:如果我作为一个创业家,我能从上帝那里要求一样礼物,我会挑选口才。
如果一个创业者想要成功,他必须影响他周围的人,比如投资者、顾客、用户。一个有口才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发掘公司的员工,可以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愿景,可以激发你的员工的斗志和潜力。当然只有口才是不够的,但是我很惊讶我见到的每一个创业者都有这方面的才华。而口才不是在学校里任何课程可以学到的。所以口才、表达非常重要。
第三个最重要的建议是多争取学习实践的机会。在你大学这四年,如果你想突破,成为一个不那么内向的人,成为一个外向,受人喜欢,有魅力的人,你要多学习团队合作,因为你会发现,进入社会里面,团队的合作代表了一切,在课堂里面,是不那么鼓励团队合作的,考试的时候,如果团队合作,那不久作弊了么?如果想毕业之后有好的团队合作,在读书时一定要学习、培养。
“我听到的我会忘掉,我看到的也不会记住,我做过的我才真正明白。”必须去实践,才能真正明白一个团队是怎么工作的,是怎么定目标的,是怎么达到目标的,你会学习如何跟人协作,跟人协商,能够增加你的情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注意到,我在google工作四年,在创新工场2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我没有雇佣过任何一个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所以明年暑假到来的时候,至少你们要答应我,不要回家去悠闲着玩一个暑假,因为暑假是你少数的难得的可以投入实习工作的机会。暑假是没有学业压力的,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把你的时间花在实习上面。没有一个没实习过的学生能够进入google或者创新工场。这代表了实习让你真正体会了社会要什么。毕竟学校和社会是脱节的。学校的老师、学校的课程并不真的了解在企业里我们需要什么。唯一的方法学到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就是暑假去实习。如果你找不到创新工场、google、百度这么好的公司实习,我的建议,去任何一个公司。去一个能对口的公司最好,不能对口的公司也没问题。技术公司找不到,找服务业,哪怕是到餐馆里段盘子,都有价值。虽然你不会想端盘子一辈子,但是你端盘子的时候,有机会跟周围的人,跟顾客、跟老板的接触会让你成为一个情商更高的人。除了实习之外,还有学生的社团,社团其实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所以参与社团是进入社会的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方式。
重复一下,如果想提高情商,我的三个建议:培养友情,培养口才,争取实习。
相关一点:如果在社团活动中犯错了怎么办?争取工作机会碰壁了怎么办?万一我去百度应聘被拒绝了怎么办?万一他们嘲笑我怎么办?万一我发现自己很不足怎么办?万一我发现周围的人都比我优秀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一定要再次提醒你,积极主动,不要畏惧失败。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一定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要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甚至未来的事业计划。理由非常简单:只有你能管理你自己的未来,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一个积极主动、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里得到最多和最少的机会。有的时候你可能回想,算了吧,别争取了吧,休息一下,多累呀。但是你不能放弃,你的被动其实就是弃权,而你不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解决,不去做个决定,也是在做决定——你做的决定就是让你成为一个被动、消极、不成功的人。
谈到犯错,我们这个社会往往是不鼓励犯错的,甚至是惩罚犯错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失败了很多次。你可能不记得,你第一次尝试走路的时候,你跌倒了,你第一次张嘴说话的时候,你说错了,你第一次游泳的时候,你可能快淹死了。你第一次投篮,肯定没有投进。但现在这些事情你都会做了,那是因为你没有因为失败而被打倒。你从失败中学习,失败中站起来,失败中学到更多。这也是我今天能跟大家分享的,我的任何成功,最大的我学到的教训都是来自失败,而不是来自于成功。
我们都非常尊敬的乔布斯先生最近身体不是特别的好,他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尤其在看到他身体越来越弱的时候:记住你们即将死去,这件事情帮助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生命中所有的荣誉。。。。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来真正重要的东西。
当你担心失败或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最好的解药。如果你能清空一切,你没理由不去做那些你必须做的事情。
4. 未来的你可能是一个浮躁、贪婪的你。
这个我在年轻人中间一次又一次看到。这更多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因为环境中有很多不公平,有一些富翁迅速致富,不是每个最诚信的人都得到了最大的成功,有一些人非常贪婪,做的事情尼姑非常浮躁,但是他们依然成了亿万富翁。这些人很不幸成为了部分在座的你们的偶像,或者部分你们未来奋斗的动力。
奋斗是应该的,但是不要基于这种侥幸致富来作为你的动力。在今天的社会里,创业也好就业也好,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定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一定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有一本书《异类》里面告诉我们每个了不起的大师都是经过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才了不起的。莫扎特联系了1万个小时,比尔盖茨编程了1万个小时。千万不要浮躁,不要认为可以得到侥幸的成功,那种侥幸的成功即便得到了,可能也是短暂的。就算不是短暂的,也是不值得的。
这里我分享一个故事,隐去主人公的名字,用假名。在创新工场,我们投资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叫小凤(化名),她是名校毕业,才华横溢,很聪明,对技术对产品都很有感觉,而且口才非常好。因为她自己在表面上非常光鲜,她被团队一致推为团队的负责人。但她非常浮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认为自己可以驾驭整个团队,认为自己可以做商业计划,甚至我们都相信了她自己的说法。但很不幸的是,她浮躁地希望能够快速得到成功,能够快速出名。结果,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怎么出风头与搞人际关系上,而疏忽了脚踏实地地把产品做好。最后产品做得非常不成功。团队成员一个又一个离开,最后自己也离职了。这个例子看到的是很不幸的,一个完全有机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才,因为浮躁,没有得到成功。这让我也有很大感触,让我们今后面对这些创业都青年人才时,必须常常问你,考你,确保你做了你需要做的功课。比如你花了100个小时,你在你的产品方向,你的领域里,一定要懂得比我们多。如果你没有花这个苦功夫,没有懂得比我们多,我们就不要投资你。这是我们从中自己学习到的一个教训。这样也可以避免这类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外一件浮躁的事情发生在某大学,一批学生发了一个新闻稿,说创新工场投资了我的电影。非常得意。这一下就吸引眼球了。洋洋得意地等着创新工场出来辟谣,一辟谣,他们就可以把事情越搞越大,经过微薄的转发,最后也许大家知道了创新工场没投资它,但是它已经出名了。这是他们悉心的计划。计划因此可以火起来。但是这种浮躁的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看到这种不诚信的做法,一个传统的企业可能就算了,息事宁人了,或者辟谣,或者别理他。但我认为做这种事情的人需要得到一个教训,因此他们收到了我们律师的电话。这个电话*告了他们,如果不停止侵权,我们告他们。然后他们也收到了校领导的通知,说他们这么做是不可接受的,请不要再闹了,学校可能也惩罚了他们。结果,他玩火自焚了。希望这也成为一个教训。
在微博的时代,其实这种虚假很多时候都不能蒙骗人,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可以问问郭美美。
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也隐去他的名字。一位叫小高的创业者,他有了所有的创业者应有的才华,不但懂技术,懂产品,而且创业过,有经验,也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口才很好,非常自信,30出头,从我们眼里,从任何风险投资者眼里,都是一个需要追捧,抢的创业者。他来见了我们,跟我们讲了创业想法,听了以后我们觉得蛮好的。这个人也很好,团队也很好。我们当时恨不得就掏出支票来投资他了。但是我又问了几个问题。我说你这个计划多久能做出来。他说4个月我可以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但是我是搞技术的,我知道这个产品没有一两年的时间绝对做不出来。我又问他,你这个想法为什么和在现在公司做的业务非常相似?他慌忙地回答,不会不会的,我们有很多新的想法,做出来一定是不一样的。听了这两句话之后,我心里大概知道了,他可能打算从现在的公司偷窃一些源代码出来。另起炉灶,用不同的用户体验来包装原公司的技术,4个月做出一个平常要花2年的时间做的产品。这可能是他的如意算盘。当时有一位投资经理说,开复啊,别这么较真,这些事情,不要问这么清楚,你问清楚了,大家都不好。他没说他是偷窃,我们也没问,大家都不说,不就是了么。听到这话,我非常失望,对创新工场我没有教好我的员工非常失望。于是,那个周末我发了个邮件:今生我们有缘聚在创新工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在这里不只是为了金钱,也是希望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仅仅希望能成为顶尖的早期投资者,我们也希望能正面影响中国的创业环境。我们不仅仅希望能够孵化顶尖的企业,也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成为受世界尊敬的企业。我们不仅仅希望扶持最聪明能干的创业者,我们也希望找到德才兼备的创业典范。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创业者的时候,不仅仅要看他是否能赚钱,而要深度理解这个人,看他是否有潜力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好领导。如果一个创业者有诚信的问题,例如盗窃代码或践踏别人,我们是绝对不能够容忍这样的一个人的,无论他的公司能多成功,赚多少钱。作为创新工场,我们的一举一动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无论是对我们平台的员工,还是对我们投资的公司,如果我们支持犯罪,我们自己就是在犯罪。如果我们投资邪恶,我们自己就是邪恶。如果我们自己容忍卑鄙,我们自己就是卑鄙。
我们不能浮躁,我们更不能不诚信。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在座如果有想创业的同学,我劝你们不要太浮躁,一毕业就创业,失败的概率太大了,就算你做过实习,你也不会深度了解财务、法务、运作、市场、技术、产品、用户。你不可能这么快成为全才的。给自己至少几年的时间,再去创业。尤其是要去做高科技产品的创业的话。
最好的培训学习方法,就是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在里面学习几年。当你觉得自己学够了的时候,你逐步累计自己的实力、人脉,再过几年再来创业也不迟。我们要求每一个来创新工场创业的人,都懂得比我们多,对领域有丰富的涉猎和经验。
例如,豌豆家团队,除了王均与之外,还有一位北大的才女,叫崔瑾。崔瑾的经历让人最感叹的一代是她在北大国际关系毕业,她非常想学习创业,有人告诉她有一个很不错的公司,叫百度,让她去申请,当时百度没有太多职位,就跟她说你要来的话就做前台,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她就答应了。所以今天崔瑾经过在百度、奥美、google的累计,学到了很多做事、做人的方法,她今天能够成为豌豆家的首席运营官,很大的程度来自于毕业的那一天她没有带着北大人可能会有的自豪感而不愿意接受一个前台的工作。她愿意从基层做起,虚心地学习。
再举一个清华的例子。我们投资的一个创业者叫许朝军,可能大家都在网上看到了一些他的发展,他在大学的时候先从chinaren干起,然后被收购进搜狐,然后又到了陈一舟的千橡,跟王兴一起做了校内网,之后成了人人网,几十亿美元上市,之后又到了盛大,成为边锋的总裁,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他今年才30岁。我想讲的不是不是说他多成功,当然今天他很成功,拿了千万美元的投资,在创新工场支持下,做了点点网,崛起非常块。我想讲的不是他有多成功,而是他有一个多么谦卑的第一天,在xx年前的今天,他从乡下来到北京,他发现周围的人懂得都比他多。他傻傻地进了计算机系,但是他从来没摸过计算机。他周围的人在城里长大的都会编程。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学习、赶上这些人。他要先学会打字,但是买不起键盘。他就在纸做的键盘上练习学会了打字。他编程如果那不到计时,就在纸上编程,辛苦地把自己训练成了计算机高手,在很多很好的企业里做得非常好。而他从搜狐出来的时候,曾经有风险投资家对他说,你很厉害,在中国最早的社区chinaren就做得这么好,然后搜狐收购了以后,23岁就成了技术总监,这简直前途无量,我们想投100万美金,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他说:对不起,我还没有学习够,我现在是懂技术了,但是我在运营、市场、用户方面还要继续学习,然后他就一次又一次参加了不同企业,学会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最后他才在创新工场支持下,出来做了点点网。所以你看这么成功的一个人,他拒绝了100万美元的投资,因为他知道自己还要继续学习。
在脚踏实地的话题上,我再想分享一句乔布斯的座右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不是乔布斯写的,是一个叫kewin kelly的人写的,kewin今年65岁,是美国有名的科技预言家和科技作家,他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有幸我去年见到了他,我跟他说乔布斯从你那里学到了人生的座右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肯定不是告诉我们都笨笨的,都饿饿的,一定是有更深的理解。你可不可以用最简单、最容易懂的语言,阐述、诠释这四个英文字给我听?他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如果我们不学习,科技的发展速度会让我们所有的一切在5年后被清空,所以我们必须用初学者的谦虚的自觉,饥饿者渴望的求知态度来拥抱未来的知识。——希望大家也能记得这句话。
谦虚、渴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的学习,就可以避免浮躁、贪婪的你。
各位同学,人生在世,我们拥有的两个最大的财富,是我们的才华和我们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我们这一生可以说,是用我们的时间来换取才华。而在你们大学这四年,你们可能是这一生拥有最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时间的阶段。所以希望你们务必利用这四年的时间,把握这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才华。昨天刚踏入校门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一个青涩的、被动的,为了应试分数读书的,被家庭呵护的,刚毕业的中学生,今天希望你们从这个讲座听到如何避免迷茫困惑、应试机器、孤独被动、浮躁贪婪这些可能是未来不好的你,四年后,我希望你们能够追随你们的心,学习思考、脚踏实地、成为高智商、高情商,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并且讲诚信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同学们,祝福你们过精彩的四年,成为一个精彩的人。
7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