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本篇共计888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5分钟,有214位用户关注。
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时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这次地质认识实习的任务是:
1)让学生了解有关煤矿地质工作基本工作方法和特点。
2)观察和认识常见的一些岩石。
3)建立一套完整的底层层序。
4)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
二、时间安排
实习2周(_月_日至_月_日),共10天,其中井下工作2-3天,编写实习报告1-2天。
三、组织状况
由地当煤矿技术部门技术员殷明光老师指导,_届煤矿工程高本班__对孙家湾煤矿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的讲解,没有缺勤人员。
四、工作量
在两天的井下工作中,分别对1#、2#井,运输巷,回风巷进行了实地勘察,通过实地体验、感悟加深了对煤矿地质学习兴趣,将课本与实际结合,更好、更真切的获得知识。
五、结束语
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学的矿井地质实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加深了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野外实习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继续,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与课本的联系,加深了对某些岩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有所用。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不仅更好的了解地层的形成,也将当时课堂上的立体想象给实际化,不再对某些地层感到模糊,大脑里已经有了地层的画面,这样也更好的去和课本枯燥的知识和图片相联系。
为期两天的矿井地质实习结束了,自己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单从这两天野外实习就发现,地质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煤矿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里,我要感谢__老师,感谢他在实习过程中的耐心讲解与辛勤付出。希望今后的还能有这种形式的实习,这对我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须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山河风景元又增长了专业知识。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2744个字,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朗读需要 15分钟,有281位用户关注。
20__年11月20日,学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所学知识,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学校举行了矿业工程系的全体师生去神火的___矿参观,分别由矿业工程主任雷__和副主任张__带领下赴__集团___煤矿。
早晨七点在学校大门前集合,组织好各班学生分别坐车去___矿,学生上完车后,汽车有序的驶向___矿,一路上有说有笑,很是期待看到自己所学的东西与现实的应用由没有差别,不到半个小时汽车就到了___矿,我们受到了矿上领导的热烈欢迎。然后我们排好队去了礼堂,在礼堂中我们听了一些矿井安全知识,一炮三检,瓦斯防护,井筒设置等等,和我们平时学的一模一样,听完安全知识后领导们有给我们介绍了___矿的建设和发展。
___煤矿位于永城市东北21公里处,是__集团即将投产的第四对矿井,也是该集团的主要接替矿井。该煤矿自20__年8月份开工,累积完成投资2.5亿元,井田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共有地质储量2268万吨,其中可采储量1121万吨,设计年产量30万吨,服务年限26.7年,煤种主要为贫煤,局部为无烟煤,具有低灰分、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易磨碎、极易选等主要特征。介绍完___矿后我们又参观了其他的地方。
首先,我们参观了___矿的洗煤厂,这里的布置很是复杂,不时会有矸石渣从他们布置好的地方掉落下来,声音大的很是吓人,我们又参观了他们洗煤设备,;通过负责人的介绍,我们知道洗煤厂的机构组成与工作效率。洗煤厂的工作系统主要是由煤炭加工、矸石处理、材料和设备输送等构成了狂近地面系统。其中地面煤炭加工系统由受煤、筛分、破碎、选美、储存、装车等主要环节构成。是矿井地面生产的主体。受煤是在井口附近设有一定容量的煤仓,接受井下提升到地面的煤炭,保证井口上下均衡连续生产。筛分用带孔的筛面把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料分成各种粒极的作业叫筛分。晒分所用的机器叫筛分机或者筛子。在选煤厂中,筛分作业广泛地用于原煤准备和处理上。按照筛分方式不同,分为干法筛分和湿法筛分。破碎把大块物料粉碎成小颗粒的过程叫做破碎。用于破碎的机器叫做破碎机。在选煤厂中破碎作业主要有以下要求:1)适应入选颗粒的要求;精选机械所能处理的煤炭颗粒有一定的范围度,超过这个范围的大块要经过破碎才能洗选。2)有些煤快是煤与矸石夹杂而生的夹矸煤,为了从中选出精煤,需要破碎成更小的颗粒,使煤和矸煤分离3)满足用户的颗粒要求,把选后的产品或煤快粉碎到一定的粒度物料粉碎主要用机械方法,有压碎、劈碎、折断、击碎、磨碎等几种主要方式。选煤是利用与其它物质的不同物理、物理-化学性质,在选煤厂内用机械方法去处混在原煤中的杂质,把它分成不同质量、规格的产品,以适应不同有户的需求。按照选煤厂的位置与煤矿的关选煤厂可以分为:矿井选煤厂、群矿选煤厂、中心选煤厂和用户选煤厂;我国现有的洗煤厂大多是矿井洗煤厂。现代化的洗煤厂是一个由许多作业组成的连续机械加工过程。跳汰选煤在垂直脉动的介质中按颗粒密度差别进行选煤过程。跳汰选煤的介质是水或空气,个别的也用悬浮液。选煤中以水力跳汰的最多。跳汰机是利用跳汰分选原理将入选原料按密度大小分选为精煤、中煤和矸煤等产品设备。重介选煤在密度大于1g/cm的介质中,按颗粒密度的的大小差异进行选煤,叫做重介质选煤或重介选煤。选煤所用的重介质有重液和重选浮液两类。重介选煤的主要优点是分选效率高与其它选煤方法;入选力度范围宽,分选机入料粒为1000-6mm,漩流器为80-0.15mm生产控制易于自动化。重介选煤的缺点是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费用高,设备磨损快,维修量大。重介选煤一般都分级入选。分选块煤一般在重力作用下用重介质分选机进行;分选沫煤在离心力作用下用重介质漩流器进行。存储储煤仓:为调节产、运、销之间产生的不平衡,保证矿井和运输部门正常和均衡生产而设定的有一定容量的煤仓,接受生产成品煤炭,保证能顺利出厂,进入最后的装车阶段。装车:包括装车(船)、吊车和计量。
参观完洗煤厂后,我们被领到了___矿的污水处理场,我们刚见到的水脏的难以入目,经过污水处理场的一道道工序处理后水变的清澈了许多,解说员一一给我们介绍了每一道的处理工序,污水处理场参观完后我们又去了变电所。
在变电所里面解说员介绍到煤矿变电所不但要遵守普通变电所的安全规程外,还有一些特殊性。
1:安全操作,安装五防并严格按五防操作,控制好五防钥匙,防止伤人或误切重要负荷。
2:安装备自投或者快切装置,并保证备自投(快切)总是在充电完成状态,使重要负荷(抽风机,鼓风机,等)不断电从而保证地下的排风,运人的安全。
3:对于采煤层的移动,电缆也经常移动,所以要经常检修电缆,防止漏电伤人,
4,采用防爆设备(防爆变压器,防爆二次电力设备),防止故障扩大
5,井下变电所很多是级联的,保护定值简单通过延时显然不行,所以使用一般的综保设备难以满足保护的基本要求,快速性,选择性,所以选用现阶段比较新的系统---数字化变电站来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专门为煤矿设计的综保设备。
6:变电所的选址问题,一定要安全,彻底杜绝漏水等问题,
7:在容易发热的地方安装温度探头并监控,如变压器,电缆接头,开关接头等,一旦发热严重,尽早解决。
防雷是也煤矿变电所重要的防护措施,变电所防护直击雷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变电所安装避雷装置。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采用避雷针、带、线和网。引下线要保证接闪器与大地间有良好连接,接地装置的电阻应不大于10ω。
在避雷针高于被保护设备时,它的保护范围包括变电所厂房及室外所有设备。避雷针就像一把伞,只要把被保护设备置于伞盖的范围内,它就能将雷电吸引到自身上,就能把极大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引入地下的接地装置,尽快散逸到大地并与异种电荷中和,可以保护设备雷击概率小于0.1%。要防止它们之间造成反击事故。在采用滚球法计算时,避雷针保护范围缩小,可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带(网)。
变电所参观完后,我们又来到了机修厂,那里摆放着很多井下的大型机械设备,分别有隔爆开关﹑液压支柱﹑采煤等等。那里的工人正在认真的检查者每一个从井下运上来的机器,修好那些有毛病的都放在一起,没有修的在一个地方,摆放很是有规律。
机修房参观完以后,我们又参观了主井和副井。解说员说道入井须知 1.煤矿是高危行业,入井前要吃好、睡好、休息好,千万不能喝酒,以保持充沛精力。 2.明火和静电可导致瓦斯爆炸及火灾,不能穿化纤衣服和携带香烟及点火物品下井。 3.入井前要随身佩带矿灯、佩戴安全帽、携带自救器,配备不齐或设备不完好不能入井工作。 4.携带锋利工具时,要套好护套,防止伤人。 5.通过班前会可了解工作地点的安全生产情况、明确安全注意事项、掌握防范措施,保证作业安全……主井主要是与一根钢丝绳单绳缠绕的方法来提煤的连接那一根钢丝绳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电动机来提升运煤的,主井旁边是一个多绳摩擦的副井,他也一个非常大的电机来带动的,主要的作用是向井下运送工作人员和采取用的材料。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6506个字,预计阅读需要19分钟,朗读需要 35分钟,有176位用户关注。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褶皱
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断层
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
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
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
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由于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在这一地区内,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蚀低山,的是鸡笼山(海拔高度1000.3m),在正断层下降盘,由桂头群(d2g)组成,这是由于岩性抗蚀性差异形成的。在地貌类型图上,我们把北岭山(从西郊三榕峡以东直至鼎湖山的一段大山)都划分为侵蚀低山。
(二)侵蚀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甚至有些陡崖。与侵蚀低山相比,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也有个别超过200米的。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典型示范。
(四)河流阶地
在西江两岸可以观察到保留下来的三级河流阶地:第一级河流阶地多呈现半埋藏状态,且多被交通线路和工农业生产占据,不易于观察其上的冲积物,习惯上把它归于第七类冲积平原中;第二、第三级阶地都属于基座阶地,即河流下切时切过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小山咀、新兴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25至30m,基座高程15至25m,冲积物与第三级阶地相似,时代属中更新世。
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沿江四路的自来水厂高地,是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刘尚仁、王鸿寿教授近年发现的阶地。高程50m,冲积层是2m厚混有红土地河床相磨圆卵砾石,属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径多小于5cm,现已被蓄水池遮盖住,下伏为中泥盆统桂头群砂岩。
(五)冲积平原
从地貌类型图可看出,其它的许多地貌类型,如侵蚀台地、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等都分布于冲积平原之上。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它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我们所看到的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大部分都属于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在西江北岸主要为城中路以北至星湖、旱峡附近。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
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73-12.8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广东省电力职工休养所、933冶金地质队、肇庆地质队、林业科学研究所(旧址)、肇庆党校等就建在该阶地上。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26.2m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
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12.8-1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如七星湖北岸与禾婆岩北侧的缓坡地、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址、肇庆学院(原西江大学)等就位于新洪冲积阶地上,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的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到扇中、扇缘,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的补偿性堆积。正像西江冲积平原由q3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河漫滩共同组成那样,q3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丘陵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波岩(119.6m),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124.0m,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38.8m),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⑤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阿波岩、石室岩和天柱岩。
阿波岩地形上东西走向,呈条状石山;岩性上为白云质石灰岩,是石炭纪中上统壶天群的岩石。浅灰色,成分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岩石颜色内浅外深;地质构造上为七星岩背斜的北翼,岩层向北倾斜,倾角在45°-70°之间。
石室岩呈长条状,由坚硬厚层的石灰岩构成,有灰白色、纯白色两类,且夹有二十米以上的石灰角砾岩一层。它属于七星岩背斜构造南翼。
天柱岩与石室岩的地质构造相同。它的地层倾角较大,山坡陡峭壁立。这里岩层倾角达80-86度,几乎垂直。
2.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我们考察的为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另外还有经过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而形成的高位水平干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
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溶蚀洼地
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落水洞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八)滑坡体
我们考察的滑坡体遗址,位于在高要市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紧贴渡口),此处曾于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时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长200米,沉降深度10米,马安煤场及一幢大楼下沉水底,3人失踪。滑坡舌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造成河道淤塞。
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于河砂过量超采,导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稳定而易于产生滑坡,特别是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如今年六月我国南方的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威胁了高要市的人民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另外,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也是产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原因。从地质构造上看,滑坡后壁为泥盆系中统粉沙质砂岩、泥岩,而滑坡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几率。
四、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与广东省的地质史无法分割的。按照广东省地质史看,肇庆地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10]本区地质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1、震旦纪—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pz1)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pz1),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属于华夏古陆华南地台(加里东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肇庆地区的海槽沉积物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
寒武纪末(∈)、奥陶纪的早奥陶世初(o1)在广东省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志留纪(s)开始,地壳明显上升,肇庆地区奥陶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由深变浅。
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态——复式背斜带,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2、泥盆纪—中三叠世,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pz2)
从泥盆纪(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
到了距今3.4—2.8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含煤碎屑岩-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
早二叠世(p1)晚期(茅口期)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形成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p2)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此时呈海陆交互相,肇庆地区成为滨海沼泽。
三叠纪(t)是印支运动的前奏,整个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3、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
早侏罗世(j1)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
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距今1.55—1.35亿年。这一时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
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k1)这段时间,板块俯冲速度减慢,故使早白垩世成为燕山期内的相对稳定时期。至此,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也趋于稳定。
(二)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1.5亿至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的侵蚀,溶蚀,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北面侵蚀低山,南面丘陵,中间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抬升为洪冲积阶地;此时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为高位干溶洞;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冲洪积阶地。
在晚更新世时期,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七星岩的地下河在此后继续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后,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
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蚀;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大陆构造下降,第一级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一级半埋藏阶地。
地质认识实习心得体会例文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2515个字,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朗读需要 14分钟,有221位用户关注。
1.实习概况:
2023年6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科学上划分为山旺组地层---硅藻土),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__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植物化石枝叶最多,花、果实和种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层中(距今约1千4百万年),其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十几个门类600多种。动物化石包括昆虫、鱼、蜘蛛、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昆虫化石翅脉清晰,保存完整,有的还保留绚丽的色彩,已研究鉴定的有11目46科100属182种。山旺鸟类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远古鹿化石和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该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标本。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_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类。除100种藻类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属143种。它们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态、古气候、动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被中外专家誉为研究中新世的'综合实验室'。
山东地下大峡谷
高峡深涧,鬼斧神工。飞瀑流泉,溅玉喷珠。天赋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惊险刺激。管轨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东地下大峡谷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
特点:
一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三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漂流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将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惊险刺激演绎的淋漓尽致。
4实习总结: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1029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2分钟,朗读需要 59分钟,有143位用户关注。
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即理论、实际结合型人才,我系组织了一次工程地质实习。实习地点在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处的石门寨地区,实习时间为20__年7月8日至7月12日。此次实习的目的是掌握岩石基本类型及特征。认识岩溶地形,了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态特征等等。
一、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
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区内有公路,与秦皇岛相通,从秦皇岛市去北戴河,海滨、山海关等,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极为方便。
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入渤海,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m。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山区山高陡峻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为全年降水量对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二、地质概况
本区地层属华北型,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顺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单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接触关系,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本区地层,自下至上简述如下: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马岭组
下马岭组是区内出露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r2之上,在张崖子一带,发育良好,出露全,张崖子西剖面可作标中剖面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为杂色页岩(包括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黄绿色等)。下马岭组的层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县境内,最早的称为下马岭页岩,后又称下马岭页岩组等。其实下马岭组的岩性不都是页岩,与本区一样还有部分砂岩,区内本组地层有两个韵律组成,第一韵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可作玻璃原料。
本组除主要在东部落近南北向分布外,在西南部的鸡冠山一带也有分布,其与绥中花岗岩的沉积接触关系,在鸡冠山和张崖子西一样明显,波痕、泥裂等现象亦易见到。
2) 景儿峪组
本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庄儿沟,厚约28米,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至粘土岩,至石炭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与下马岭组整合接触,与上覆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界限明显,岩性标志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红色薄层状的泥灰岩为主要特征,与下伏下马岭组的分层标志,则以本组底部的砂岩作为分界,此岩的特征石颜色黄褐色和带铁锈色,粒度较细,含铁质及海绿石较多。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1) 府君山组
府君山组是区内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层,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厚146米,岩性主要为灰绿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顶部含核形石化石,本组属浅海相沉积,其与下伏景儿峪组,上伏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顶底界限和分层标志都十分清楚,底部为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砾屑,并产三叶虫化石,与景儿峪组顶部地层相差悬殊,与馒头组得分界则以本组顶部暗灰色含核形石得白云质灰岩或以馒头组底部的红色碎屑岩和泥岩。
2) 馒头组
馒头组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产生出零心,出露较
好的地层是在温庄以北一带,但距离较远,东部落北出露也较好且完整。可作本区的标准剖面,本组厚71米,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底部具有角砾岩和砾岩,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加少量白云质灰盐,本组与下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本组上、下界限均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本组顶部的鲜红色泥岩层作为标志层,泥岩的特点是颜色鲜红,成块状、无层理。这一分层标志在整个华北地区都相当稳定,是典型的标志层,本组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但从岩石地层特征,尤其是顶部分层标志,结合层位来考虑本区下寒武统馒头组的存在是无疑的。
3) 毛庄组
本组的分布特点是与馒头组相仿,但后者稍广,在沙河寨的西,毛庄组出露较好,化石也较丰富,可作为本区毛庄组标准剖面,本组厚约112米,岩性特征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白云母小片,就其颜色而言,比馒头组要暗一些,俗称猪肝色,与徐庄组相比,则又鲜艳一些,以褶颊虫类三叶虫为主。
4) 徐庄组
本组的分布比毛庄组更为广泛,比较好的剖面是东部落西剖面,此剖面不但出露全,而且化石十分丰富,上下界限也十分清楚,可作本区徐庄组标准剖面,本组厚101米,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会岩透镜体或扁豆体,与下伏毛庄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而毛庄组顶部则是比较单一的紫红色页岩。
3) 张夏组
张夏组受到破坏和覆盖较少,是寒武纪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良好,是区内很好的标准剖面,本组厚130米,属浅海相沉积,按岩性特征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鲕状会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本组与下伏地层徐庄组为整合接触,两者的分界是以层状的鲕状灰岩为张夏组的底部,徐庄组的顶部很少有灰岩或少量很少的扁豆体,从三叶虫化石来看,张夏组底部常见有叉尾虫,小裂头虫等。
4) 崮山组
崮山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剖面也以288高地东山脊上的剖面标准剖面,本组厚102米,属浅海相沉积,据岩性特征,可分下、中、上部分,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下伏张夏组间有明显的水下冲刷面,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颜色和结构,成分变化明显,张夏组的顶部是灰色藻灰岩,而崮山组的底部是紫色砾屑灰岩或紫色粉砂岩互层,三叶虫化石也不同,张夏组藻灰岩中产德氏虫,在崮山组底部见有蝴蝶虫,崮山组化石丰富,几乎每层都可采到,主要为三叶虫,其次是腕足类及迭迭层石,主要都是三叶虫种类。
5) 长山组
长山组分布与崮山组相同,出露好的剖面也是揣庄北288高地东山脊为标准剖面,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很小,只有18米左右,属浅海相沉积,岩性为紫色 ,砾屑灰岩分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类岩及上午屑灰岩,与下伏地层崮山组为整合接触,二者分界清楚,崮山组顶部与本组接触部位是灰色厚层状藻灰岩含三叶虫、蝙蝠虫和蝴蝶虫等化石,长山组的底部为紫色,生物砾屑灰岩含海绿石,组成生物砾屑灰岩的化石是腕足类和三叶虫、庄氏虫等,本组中的藻灰岩为柱状藻,紫色氧化圈,非常明显,与崮山组有所不同。
7) 凤山组
凤山组的分布同长山组出露好的一面是揣庄一带,揣庄北288高地东坡可作凤山组的标准剖面,本组厚92米,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特点是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后往往成黄色土状砾屑成为小团块状,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与常长山组的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此层含有三叶虫化石,长山组顶部的紫色粉砂岩紧伏于其下。
1.奥陶系
1) 冶里组
下奥陶统冶里组的分布大体上与凤山组一致,区内东、西部都有,但主要部分在东部区 ,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揣庄北288高地西的剖面,可作区内冶里组的标准剖面。
该剖面冶里组厚125.5米,属浅海较深水沉积,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里屑及虫孔状灰岩,上部微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砾屑灰岩作为冶里组的底界,此里屑灰岩很薄,厚不到0.5米,其上便是质纯灰岩,纯灰岩在揣庄一带形成陡砑子,地形标志特别明显,冶里组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腹足类、介形类等。
2)亮甲山组
亮甲山组的层型剖面在石门寨的亮甲山,在亮甲山剖面测得亮甲山组厚118米,茶庄北山剖面厚128米,均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亮甲山组底部的中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燧石纯核,此层开始便见到头足类化石“房角石”。
3)马家沟组
本组分布很广,东西部都有,地层发育最好,化石较多的石茶庄北山一带,该剖面可作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标准剖面,出露厚101米,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部分白云质含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顶部具少量灰岩,化石多产于顶部本组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但二者界线十分明显,分层标志是以马家沟组底部的黄灰色,具微层理,含砾屑燧石结合的白云质灰岩,此层分布稳定,在整个华北地区都可见。
3.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统本溪组东、西部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小王山剖面可作标准剖面,本组厚82米,横向上本组厚度有所变化,在石门寨西门处,测得厚度约70.7米,本组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下部为铁质砂岩和褐铁矿,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透镜体中含海相化石筵珊瑚,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苔藓类、棘皮动物类、粉砂岩及页岩中含植物化石。
1) 太原组
上石炭统太原组得分布与中石炭组本溪组相同,区内研究最早得剖面是在付水寨得老柳江,初称为云山组,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有两个韵律组成,也含海相化石腕足类、双壳类,是海陆交互相沉积,与本溪组分界明显,本部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特征显著,分布稳定,过去称做云山砂岩,在辽宁太子河区则称黄旗砂岩或小孔砂岩,此砂岩均可对比。
4二叠系
1) 山西组
山西组主要分布在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本组是区内重要含煤层位,属于近海沼泽沉积,研究和开采煤矿最早是在付水寨老柳江,因此本组以前称柳江组,本组可以石门寨西剖面作为标准剖面厚61.8米,主要沿线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60米左右,发育较好是老柳江、夏家峪、石门寨西一带,往北至半壁店曹山长城区有变薄趋势,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可以本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为界,这些砂岩在走向上有些变化,有时粒粗,并含砾石,有时变成中细粒结构,颜色可由灰白色变黄灰色,但结合地层层斜,上、下联系,以及注意山西组含可采煤的.分布特征,便可加以区别。
2) 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发育较好的剖面是牛毛岭一带,石门寨西门西侧的剖面可作为区内下石盒子的标准剖面,此剖面上本组出露完全,并产植物化石,厚115米。有三个韵律构成,本组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第二第三个韵律的顶部分别为a2、a1层耐火粘土岩或粘土质粉砂岩,颜色为紫色、紫灰色,含化石层位是在第一个韵律的顶部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砂岩,中、下石盒子组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二者的界限以山西组顶部的b层耐火粘土为标志层。
3)上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一带,发育最好的剖面是欢喜岭,此处可作为上石盒子组的标准剖面,本组厚72米,本组岩性特征明显,分布稳定,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与下伏石盒子组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但上石盒子组的底部是另一个沉积韵律的开始,界限明显,其下即为下石盒子组的a1层紫色粘土质粉砂岩。界线的上下层都可作为这两组的分层标志。上石盒子组底部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更为特征,这层砂岩一般出露较好,单层厚度较大,总的厚也大,含长石量较多,杂质少,粗粒结构,并含砾石,这层长石净砂岩以前曾称南山砂岩,与太子河地区的彩家砂岩相当,在太子河又称彩家砂岩或王八盖子岩,其特点相似,是很好的区域性分层标志,本组中未获得化石资料,本组的划分和时代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岩性对比。
4) 石千峰组
石千峰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由于上覆中生代地层的覆盖,因而出露很局限,只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出露较好的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此处剖面可作为石千峰组的标准剖面,厚150米以上,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的砾岩粗粒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其于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二者可以颜色区分,石千峰组的底部是紫红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从成分看,尤其是从岩石组合的特征看,有较大的差别,即石千峰组的岩石成分和岩石类型都杂一些,本组在红层中发现有植物及少量昆虫化石。
(三)中生界
1.三叠系
黑山窑组 该组是晚三叠世地层,原属下侏罗统北票组的下部层型剖面在黑山窑后村西,厚161.8米,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其中含大量植物和少量昆虫及双壳类等,属湖泊相,与下伏上二叠统石千峰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岩层产状差别很大,本组底部具底粒岩,与上覆地层北票组为整合接触,但二者界限十分清楚,北票组底部以砾岩与本组分界。
2.侏罗系
1) 北票组
北票组在区内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近南北展布,出露层序较全,露头较好的剖面是在黑山窑后村至大岭一带,此处可作为区内北票组的标准剖面,该剖面的北票组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以砾岩和含砾粗粒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页岩,厚278米,与下伏地层上三叠统黑山窑组呈整合接触,二者分界以北票组下段底部的砾岩作为标志层,下段植物化石丰富。
上段:以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厚215米,底部具大砾岩,与下段界限明显,此段含植物、昆虫 、双壳类等化石。
北票组属湖泊、河流、沼泽相沉积,由南至北厚度变化较大,尤其在东部区,北票组的不同层位覆于下伏地层上,这可能是由南向北超覆之故。北票组与下伏地层黑山窑为整合接触,与其他地层,如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山西组都是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中侏罗统蓝旗组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关于北票组的时代,根据植物化石组来看,应属早、中侏罗世的锥叶蕨——拟刺葵组合。
5) 蓝旗组
蓝旗组分布在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延展,上庄坨西旁水崖剖面出露好,可作为本组的标准剖面, 本组由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组成,厚1000米以上,其下与北票组等较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根据岩 性组合,本组可分下、中、上三部分,下不稍偏酸性,为灰绿和浅黄绿色安山质角闪,粗安山质火山熔岩与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互层,厚400米左右,上部以中基性为主,黑绿色、紫红色、青灰色玄武质、玄武安山质和辉石,安山质火山熔岩和熔结集块岩互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泥灰岩,厚600米以上。
6) 孙家梁组
孙家梁组分布很局限,在区内的东南部蟠桃峪一带有少量出露,其上、下均被岩体侵入,未见与其他地层的直接 接触关系,从区域资料来看,本组与蓝旗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组厚350米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泥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
(四)新生界
区内新生界,只发育部分第四系堆积类型较多。
三.地质实习日记
1. 7月8日 晴转小雨 亮甲山
亮甲山是华北地区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形成于5.00—4.81亿年,以亮甲山组地层命名的。亮甲山组以中厚层灰岩和白云质岩为主,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伏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亮甲山组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等。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亮甲山上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罗盘的使用。用后交方交汇法定出方位,即在待测地点找到两个已知点,然后在地形图上找到所对应的点,利用罗盘测出两已知点的坐标方位角,然后通过量角器量出对应的角度。在地形图上延长两直线。相交点为待测点。但此地磁偏角为-7°37′。因此,使用罗盘前,应先对其进行校正。利用螺丝调整罗盘零刻度位置。此罗盘应校核为352°23′。
亮甲山多为化学沉积岩。典型特征为成型性。主要由caco3等碳酸盐构成。对岩石的描述,不可或缺的是岩石的产状,即产出状态。产状三要素分别为走向、倾向、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即为走向。倾角即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此角与倾向是垂直的,但是知道走向,倾向不一定知道;知道倾向走向一定知道。
层面与节理面也是岩石的两个方面。层面延展性好。通常为明显的显露出岩层。节理面,延展性不好。按照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节理主要分为张节理和剪理:
张节理是岩石在张应力作用力下所产生的节理。其特点是产状不甚稳定,在岩石中延伸不深不远,多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没有擦痕。节理有时为矿脉所填充,在碎屑岩中的张节理常绕过砂粒和砾石节理之呈弯曲形状,节理间距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匀,很少密集成带,常平行出现或呈雁形出现。有时,沿着两组共轭呈_形的节理。断开形成锯齿状。
剪节理,又称剪切节理,是岩石在剪切应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节理,它一般产生于压应力成45° 角左右的平面上,即最大剪切应力面上其特征为:产状比较稳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较深,常具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平直而光滑,沿节理面可有轻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镜面等。在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开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或切开结核岩脉等。节理间距小,常呈等间距均匀分布、密集分布、密集成带,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出现或两相交叉,称“_节理”,或称“共轭节理”,两组节理有时一组发育较好,一组发育较差。
解理为较弱面。因此解理统计是判断岩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包括解理的数量、宽度、产状、发育程度、有无填充物。取1m3的岩石判断以上各项数据,解理的程度发育越好,说明岩石越脆弱。因此在工程中的隧道工程边坡稳定等应注意解理的统计。
岩石与沥青的粘附性取决于岩石的酸碱性。酸性岩石粘性大,如花岗岩。碱性岩石粘性小,但可加入物质改变其粘性。
2. 7月9日 晴 大石河 西上庄坨 沙锅店
大石河全长70多公里,发源于河北省青陇县自西向东,注入山海关附近的雁塞湖,最后汇入渤海。该河流从山区逐渐过渡到平原,属于半小区,河流季节性强,上游多侵蚀,下游多堆积,并在侵蚀与堆积作用下形成了阶地与河漫滩,上庄坨就是在阶地上建立的一个村庄,在196高地上可明显的看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此处出现了泥包砾现象。是洪积现象或冰水堆积而成。在侵入岩的作用下形成了以花岗岩斑岩为主的岩墙。岩墙右侧的灰岩与亮甲山的岩石的产状一致,形成于浅海环境,产生了石崖、溶沟。
从动力学观点看,水流作用于河床、岩土上的推移力及上托力大于岩土的强度时,将发生侵蚀河搬运作用,否则河床不会遭受侵蚀而产生淤积。
河流中流线位置发生摆动,桥墩的修建应考虑到这个因素,以半山区和平原区影响最为明显。山区河流以侵蚀为主,河床相对稳定,河谷宽度小,摆动小,半山区河流、水流在河床内部有动荡性。主流线有摆动。平原区河流以堆积、淤积为主,河床极不稳定,河谷不确定,无明显岸坡,河流主流线摆动剧烈。
天然河道上的桥梁工程,因修建墩台使得河流原有过水断面减少,水位的流向和流态复杂,流速在跨河段普遍增大,因而必然产生对桥墩、桥台底部、地基的冲刷。这种冲刷来自于紊动、旋涡作用,因此对墩台基础砌置冲刷作用的研究,是设计墩台所必须的。其主要任务是预测水流对地基的最大冲刷深度为保证墩台基础的稳定安全,应砌置在最大深度以下。
河水的流速于流量给河两岸的地址作用,并以此来判定喝水的流动方向。河流的砾石直径与流速间是4次方的关系。
大石河凸岸即左岸为堆积现象。大石河凹岸即右岸为侵蚀现象。河卵石的分布决定河岸的分布范围,河卵石的磨圆度及其大小能判断河水流量。卵石越粗大,水的特性越强。河流搬运能力越强,卵石越光滑,磨圆程度越好,冲击漫滩河流,人工形成河渠。
河流阶地不能被淹没。河漫滩在洪水期可被淹没,阶地与河漫滩均为二元结构。
粒石堆出现成层性,河流流速扩大,紊流现象越强烈,河流地质环境越复杂,成层性越差,河流流速越差,河流流速小,则反之。阶地堆积物以大的粒石为主,沙含量较少。
阶地的产生是内动力和外动力作用的结合,据其成因又将阶地划分了几个等级。ァⅰ级阶地受水流冲刷,发生变化,产生明显陡坎。ⅱ级阶地物质结构组成:土、碎石、带棱角状混杂堆积。阶地越高,岩土越老。
在沙锅店出现了岩溶现象,此处岩浆岩为块状结构,无层理,并形成了以花岗斑岩为主的岩墙。岩墙右侧的石灰岩是青灰色属亮甲山组的豹皮状灰岩。通过产状判定推测出该地岩体与亮甲山组为同一组。同时还可看到石崖、溶沟现象,这都是在化学侵蚀和机械等作用下形成的。石崖、溶沟的形成需求:水又侵蚀性;水有流动性;岩石要与水出现容实现象;岩石能与水作用;岩石本身要有初始裂隙。
3. 7月10日 阴 义院口村
此处出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侵入花岗岩、岩浆岩与沉积岩相比,岩浆岩无层理,而变质岩存在变晶结构,有变质矿物。该处陡坎坡度大致为70°。据岩体力学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坡度大于70°的边坡极易产生整体滑坡。产生整体滑坡有三个影响因素:坡形,坡高,软弱的滑动面。
此处地处山区,修建傍河公路最为适宜。因为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情况复杂,而沿着河流的走向,地形为河流的各阶地,在同一级阶地上,地形较平缓,地质情况均一,故修建傍河公路既省力又经济。
在马蹄岭修建“s”形公路,主要是考虑到公路的坡度问题。“s”形公路可降低坡度,马蹄岭地面高程度变化较大,如修建直线公路,会影响行车安全,也不符合各面坡度要求;而采用“s”形设计则可降低坡度,提高行车安全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行车事故。在山区常见的这种设计思想即盘山公路。
此处修建工程项目主要影响因素是边坡稳定性,修建隧道时,最大影响因素即边坡稳定性。此处修建铁路也可不用修建隧道,而用削坡取而代之。但削坡易失稳,且在7、8月份降水量加大,岩石的亲水性势必会产生对水压力,从而也会使山体失稳,故在此处修路、桥时应注意边坡稳定性。
4. 7月11日 阴转小雨 张崖子
张崖子—东部落地层剖面全长1660m,延伸方向向北面西,由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上元古界变质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景儿峪组泥灰岩,古生界寒武系下统府君山组灰岩,馒头组页岩组成,张崖子为该剖面起点。
本剖面反映了柳江盆地早期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距今25~9亿年,本区隆起,遭受剥蚀、缺失。下中元古界和上古生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
距今9~8亿年,本区下降,接受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滨海浅海沉积形成了本区第一套沉积地层。
距今8~5.6亿年,本区抬升,遭受剥蚀,缺失震旦系和寒武系下统下部地层。
距今5.6亿年,本区下降,接受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府君山组馒头组滨浅海沉积第二套沉积地层开始形成。
本剖面中新太古界与上元古界之间为吕梁运动所形成的非整合,而二者为整合接触,上元古界和古生界之间为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二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他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在2号点上观察的岩石为8亿年前形成的 ,而其下层岩石距今25亿年,二者是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3号点上岩石为岩浆岩,含sio2的含量定名的话为中性岩,按产出状态为浅层岩,此类岩石为闪长玢岩,呈白色。
而4号点上的岩石为泥灰岩,呈淡青色,为条带状,而砖红色的泥岩、砂岩在毛庄和馒头组具多。
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在矿物碎屑中最常见的是化学性稳定的石英碎屑,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也常见到长石碎屑,此外 ,碎屑成分中也可见到白云母,石榴子石等,碎屑物质主要是岩石物理风化的产物,有时也可能是化学风化未完全分解的产物,碎屑物质是构成沉积岩中碎屑岩类的主要成分。
5. 7月12日 阴转小雨 小王山
马家沟组是华北地台上升而成,此地层缺失上奥陶、盆系,下石炭、留系在太原组合有煤层,在1号点位有分层出现,上层为马家沟组白云质灰岩,以mgco3为主要成分,下层为深灰色致密状厚层灰岩以caco3为主要成分,在2号点上,其分界点为奥陶下的马家沟组白云质灰岩与中石炭系本系组的一套砂岩、粉砂岩、页岩护层,而3号点上则是铝土质石英砂岩,以al2o3为主,从产状及连续上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4号点上可看到海相作用下的泥灰岩。至此,海蚀作用结束。在5号点位上,分界点为下二叠山西组与 中二叠下石盒子组,此处,主要ca质的长石石英砂岩,6号点位上是上石盒子,中二叠山西组与下二叠的分界点,此处出现了黑色的页岩和中粗粒的砂岩,同时,还有侏罗系的北票组岩石,此岩石具以下特点:沉积相为河床相的堆积,粒径大小相差不大,粒石的磨圆度相差很大,颗粒分选性很差,胶结物复杂。
在7号点上,可见到侏罗系蓝旗组的安山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处于裂式喷发,岩被覆盖在北票组上,二者是角度不整合,此地层为最地层,此处为块状斜长角闪鞍山岩,其新鲜面为灰白色,挥发面为黄褐色。
在8号点上见到的是马蹄岭垭口,在此处主要是越岭线的选择,一般在线形上为回头展线,而线长方面,垭口边坡大,垭口两侧岩体的稳定性、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取决于坡面与各种结构面的产状,空间组合的关系。
四.实习总结
此次实习所见到的地质情况,对公路和桥梁来说,是一个小结,此地地质构造比较全面,给出了工程建设中的不同处理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地方,其发展势必离不开路桥与外界的沟通,水的流动性给工程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水上桥梁,河水的动力作用使河水具有了摆动性,河谷不稳定,再加上河水侵蚀、堆积、搬运作用,就使得桥台的位置有所变化,河水是有洪汛期的,这对桥的高度是有影响的,桥要采用何种形式,可据此地地质情况而定,总之,水是工程地质中的一大因素。
公路的修建首先就是选线,影响公路选线的自然因素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土壤及植物覆盖等因素,如沿溪线的选定,沿溪线是沿着河岸布置的路线,其路线走向明确,以河谷方向为指导方向,河两岸地势平缓,纵坡较小,常被洪水侵蚀,防护工程较多,沿河布线跨支沟的人工构造物较多,沿河两岸有较复杂和不良地质地段,当河谷较窄时,路线绕避的余地小等问题时,应合理布局,考虑以下几点:根据资源开发的需要选岸,路线选在谷底宽阔,支沟少,地质条件较好,且有连续适宜布线的台地一岸,尽可能选在阳坡和迎风的一岸,尽量选在乡镇多,居民点密的一岸,其次路线高度的选择应考虑在不受洪水淹没和破坏的前提下,路线高度通常有低线位和高线位两种情况。
越岭线的选定也是公路建设中的一大内容,越岭线需要克服很大高度,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决于纵坡的安排,所以越岭线的主要矛盾就是垭口高度和路线纵坡间的矛盾,在马蹄岭采用的“s”形路线就很好的克服了高差大这一问题。
在山间修建傍河公路时,应注意岩体的稳定性,当地的年降水量及各种自然因素,岩体自身的稳定性,这些是山体是否滑坡崩塌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是岩石与水作用后的稳定性,有的岩石亲水力强,作用后失去了原有的属性,而产生滑坡、崩塌现象,即应考虑到山体的稳定性,来决定是否设防护墙,是否该远离此山体而筑路。
为期一周的工会曾地质实习,让我充分的认识到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同时也巩固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次实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结合了理论,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及社会实践划上一个逗号,这次实习另一感受,就是觉得时间太短,如能再长一点,我想理解得会更透彻,掌握的将更加牢固。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753个字,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朗读需要 10分钟,有154位用户关注。
一 兴城
1 自然地理
兴城市位于葫芦岛市的东部,在辽东湾西岸,居辽西走廊中段。东南濒临渤海,西南依六股河与绥中县相邻,西北与建昌县接壤,北与东北毗邻葫芦岛市。地处东经120°06′至120°50′,北纬40°16′至40°50′之间。
在地貌上,该区属于辽西山地黑山丘陵的东部边缘,发源于兴城市西北青山-----笔架山---大红螺山一代的六股河、烟台河、兴城河和北西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最终汇入辽东湾。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松岭山脉延续分布丘陵地带。实习地区处于北半球暖温带亚温润气候区。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 年平均降水量620mm。
2 人文经济
兴城市土地类型多样,土质较好,适于植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高梁、玉米、谷子、水稻等。油作物有大豆、花生,是辽宁省花生重点产地之一。经济作物有棉花、烤烟、麻类等。丘陵地区适宜林果生产,以苹果和白梨为主,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优质果生产基地。林业资源有松、柏、柞、椴、榆、槐等乔灌木。林地面积80万亩,森林覆盖率29%。海产品丰富。兴城市交通发达,设施完备,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形成了立体化运输网络。以兴城市为中心,县乡公路呈放射状通往各乡。海滨建有小坞渔港。
二 秦皇岛
1自然地理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秦皇岛地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在400mm至1000mm之间,总体而言,气候宜人。该地区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
2 人文经济
秦皇岛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旅游业十分发达。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规模属于小型煤矿。水泥生产也有一定规模。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豆类等,山坡多种植果树,以桃葡萄苹果核桃最有名,还有梨山楂杏李子沙果海棠板栗等。海底地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虾海蟹质量最佳。此外,秦皇岛市交通发达,以水陆、陆路为主,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
第二章 路线介绍
一 兴城
6月11日 钓鱼台海滨路线:该路线沿途主要分布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6月12日 四道沟——龙回头路线:该路线途经黄褐色中粗粒花岗岩、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大红峪组石英砂岩质砾岩等,并有多处断层构造、岩脉等。
6月12日 夹山路线:该路线途径串岭沟组褐黄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常州沟组中厚层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常州沟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团山子组钙质砂岩、大红峪组石英砂岩等,并有古风化壳出露。
6月13日 白庙子路线:该路线主要岩石类型为白云质灰岩、昌平组角砾状白云岩、馒头组泥质粉砂岩、张夏祖鲕状灰岩等,有一处保存较好的大断层。
二 秦皇岛
6月15日 石门寨西门——欢喜岭——瓦家山路线:该路线主要经过下奥陶统冶里组豹皮状石灰岩、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含泥质条带状石灰岩、中石炭统太原组砂岩、下二闪长玢岩、叠统山西组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含砾粗砂岩、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含砾砂岩、石千峰组陆相沉积等,观察了向斜西翼的完整构造。
6月16日 刘家房路线:该路线主要观察了大石河畔响山花岗岩以及大石河中出露的黑色中寒武统徐庄组页岩,并观察了吴庄垭口断层等多处断层,沿途还经过中寒武统张夏祖鲕状灰岩、下侏罗统北票组砾岩、中侏罗统兰旗组火山熔岩等。
6月17日 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路线:
该路线重点观察了张岩子西部的上元古界片麻状混合花岗岩、上元古界青白口群下马岭组含砾石英砂岩,沿途又经过龙山组紫色页岩、景而峪组泥灰岩、下寒武统府君山组白云质灰岩等,潮水峪出露一处大断层,上部为中奥陶统冶里组石灰岩、下部为上寒武统凤山组泥质石灰岩。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041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6分钟,有241位用户关注。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每天随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测量产状,记录数据,观察地形,判断构造,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渐渐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两周,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判断。但经过这次野外实习,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我对之前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感性的理解,不但能够正确迅速地区分节理和断层,还解决了很多课本学习中遗留下来无从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操作,对地质罗盘的使用也熟悉起来,而不是先前仅仅对插图的认识。野外实习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虽然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两周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方法,观念上的改变,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只有真正走出课堂,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理解,才能算是学习过程得到完善。举一反三地说,任何工程实际与课本上的罗列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是各方面的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通观全局的能力,在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与工程相关的课程,都需要真正地走出课堂,工程地质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学习中的观念产生了一个转变,认识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到野外观察采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很多工作是自己独立操作所不能完成的,需要老师指导,需要同学配合,经过组员之间的分工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学习只有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才算是学会了,所以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
总地来说,在将来的学习中,必将逐渐体会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更多收获。这次实习是成功的,我个人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更多的方面的收获是隐性的。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6872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0分钟,朗读需要 37分钟,有178位用户关注。
~海阳地区,鲁中南地区的断陷盆地内也有分布,与下伏的上侏罗统地层及上复的第三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下统青山组为一套火山岩系。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厚度1089~6007米。上统王氏组为页岩、砂岩、砂砾岩、砾岩,厚度1196~6681米。
(一)、鲁西地层分区
1. 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西地区的蒙阴、平邑、莱芜、邹平、临朐、沂源等盆地中及沂沭河流域的郯城、莒县、沂水、安丘等地,其中以蒙阴盆地发育较好。
青山组以中基性岩为主,火山岩系发育。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火山角砾岩、火山 集块岩、火山角砾凝灰岩及砾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分水岭组呈假整合接触。
第二段:在蒙阴地区由凝灰岩与粉砂岩互层组成,上部及下部粒度粗,中部细,为青山组的重要层段。
第三段:由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夹安山岩、玄武岩组成。
2. 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分布于临朐、马站、莒县、安丘等地。
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为主,间夹页岩、粉砂岩,属河流相,局部属洪积相沉积,厚42m。
第二段: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黑色及紫色页岩、砂岩为主,属河湖相及湖相沉积,厚500—1600m。
第三段:主要为灰紫、灰黄、灰绿色的砂砾岩,属河流相沉积,厚300—500m。
(二)、鲁东地层分区
鲁东地区也分为下白垩统青山组(k1q)、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1. 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东地区的诸城、胶州、即墨、莱西、莱阳等地,尤以诸城、莱阳一带出露良好。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集块角砾岩等,厚度1000—3700m。
第二段:主要以流纹质角砾岩为主,厚度400—2840m。
第三段: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厚度260—1340m。
2.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主要分布于诸城、莱阳等地。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棕红色、灰绿色及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相沉积,厚274—827m。
第二段:由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浅湖交互相沉积,厚527—1389m。
第三段:上部由灰色、灰绿色及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下部由棕红色、灰色砾岩及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属河流相及牛轭湖相沉积,厚369—1457m。
第五节 新生界
新生界除缺失古新统地层外发育均比较齐全,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西北平原区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地层的分布和岩相受构造及古地理控制较为明显,以陆相沉积为主,夹基性火山岩。近年来在济阳坳陷中发现海相沉积夹层。
一、 第三系
山东省第三系地层十分发育,全省三个地层区均有出露。
(一)、下第三系
1. 鲁西地层分区
本区下第三系十分发育,分布在蒙阴、平邑、泰莱、汶口、肥城等盆地中。
1923年将新泰官庄附近的一套红色砂岩命名为官庄组(e2-3g)。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砂岩、粘土岩,中段夹泥灰岩,厚度1545~2386米。
2. 鲁东地层分区
下第三系仅发育黄县组,分布于胶东半岛的黄县(今为龙口)一带。
黄县组是一套含煤岩系,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煤、油页岩、泥质灰岩组成,最厚可达1600m。
3. 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频繁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下第三系,主要为灰色、杂色泥岩和砂岩互层,夹少量碳酸盐岩、油页岩和石膏,厚约4000—5000m,是良好的储油岩系。共分为孔店组(e2k)、沙河街组(e2-3s)、东营组(e3d)。
(二)、上第三系
1. 鲁西地层分区
上第三系主要分布于临朐、昌乐、安丘、沂水及济宁、德州等地的中生代盆地内,由泥岩、粘土岩、砂岩、炭质页岩、硅藻土页岩、淡水灰岩及玄武岩组成,地层有牛山组(n1n)、山旺组(n1s)、尧山组(n1y)、巴漏河组(n1b)。
其中山旺组是著名的中新世地层,产有丰富的化石,化石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山旺组产有丰富的硅藻土矿,呈灰白、灰绿色、白色,质轻,疏松多孔,质量好,除硅藻土外,还有厚度小、品位低的磷矿。
2. 鲁东地层分区
本区上第三系发育不好,主要为栖霞县玄武岩组(nq)、唐山棚组(nt)。
栖霞县玄武岩组和唐山棚组砾岩零星分布于栖霞城南之小方山,唐山棚之方山、花山、唐山及蓬莱西部西山等地。
3. 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鲁西、北平原由钻孔揭露广泛发育第三系地层。下第三系为棕红色、灰色、灰绿色泥岩、页岩、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灰岩、白云岩等。上第三系地层为河流相浅灰色及棕红色砂岩、泥岩沉积。
本区分为馆陶组(n1g)、明化镇组(n1m)。馆陶组是一套灰白色砾状砂岩、细砂岩和棕红色的泥岩互层,底部为含石英、砂砾岩,岩性稳定,分布较普遍。明化镇组上部为土黄、棕黄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下部为棕红色泥岩夹粉细砂岩,厚600—800m。
二、 第四系
从下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发育。堆积物成因类型复杂,分布与地貌有密切关系。
地面所见的下更新统上部为灰白、灰绿色砂砾层;下部为灰白色、兰灰色粘土砾石层,为河湖相沉积。见于沂沐河中、下游的郯城县小埠岭、临沂县豆家岭一带。中更新统分布在沂河中、下游及丘陵、山麓地区。为冲积、坡积、洪积的红色砂质粘土及黄褐色粘质砂层。上更新统分布广泛,各水系附近,沿海平原均有发育。为冲积、洪积的黄褐色粘质砂土、砂质粘土、砂及砂卵砾石等组成。山前地带发育坡积、洪积的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夹岩石碎块及砂砾透镜体。全新统成因类型复杂,分布广泛。为粘土、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及砂卵砾石等。
鲁西、北平原经钻孔揭露下更新统主要为棕红、灰色粘土,砂质粘土夹砂层。中更新统为棕红、棕黄和灰绿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互层,夹数层粉细砂。上更新统为锈黄色黄土类土,岩性以粘质砂土为主,其次砂质粘土夹粉细砂透镜体,全新统为灰黄色、灰色粉砂、粘质砂土和灰黑色淤泥层。
附一:浮来山地质概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山东历史文化名城莒县城西9公里处的浮来山,虽海拔仅298.9米,但由于有“天下银杏第一树”,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晚年曾居此校经,是山东省第四个省级地质公园,而名扬中外,成为一座即“有仙”又“有龙”的文化名山。
一、自然老人的馈赠
浮来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莒县、沂水、沂南三县交界处。主峰有三座,佛来峰在北、浮来峰在西、飞来峰在东南,呈三足鼎立之热,皆属莒县管辖,最高处海拔298.9米。保护区主要划定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集中的三峰周围。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浮来山地处沂沐断裂带的中部,其东西两侧,分布着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 唐阝吾阝——葛沟等四条地质大断裂。浮来山所在的汞丹山隆起区,是胶南隆起区和鲁东隆起区的分界线。构成浮来山山体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和砂、页岩。如果在灰岩发育的地区,浮来山的石灰岩根本不足挂齿,但在这一地区却成为稀有现象。因为不仅在浮来山以西30千米以内没有石灰岩,而且由此向东根本就不会再见到石灰岩。所以古人将其命名为浮来、飞来,还是有点科学道理的。
据地质专家介绍,大约在四、五亿年之前,这一带还是汪洋大海,和其它地区一样,这里也形成过层层叠叠、漫无边际的沉积岩(石灰岩即其中一种),后来随着地面抬升,海水退去,在十分漫长的地质作用下,那些暴露在陆地的沉积岩,绝大部分被剥蚀的荡然无存。但是,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地质事件的发生,突然改变了浮来山一带的沉积岩的命运。那就是在浮来山的东西两则,同时分别发生了南北走向的地壳断裂,而被这两条断裂切下来的地壳,随之沉了下去,并由此躲过了被剥蚀的厄运得以保存下来。再后来,在地壳的继续变动中,那块曾经沉下去的地壳,又在汞丹山隆起时,被抬出了地面,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由石灰岩等构成的浮来山。由于抬升时东西两侧“用力”不均,西侧的升力大于东侧,又使本来呈水平状的岩层向东发生了倾斜,因此浮来山的岩层如今是近乎直立的产状。
二、人文旅游的胜地
浮来山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文化名山,东距莒国故城(今莒县)9千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期。周武王十三年(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封少昊之后兹舆期于莒。当时莒国的一位国君死后就葬于浮来山东北麓,即我们现今看到的浮来山八景之一莒子墓。著名的史籍《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隐公和莒国国君莒子在浮来山执手结盟、共倡和平的史实〔(鲁)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据《续高僧传》记载:晋太元(公元376—398年)间,高僧竺法汰背铜佛来此山住锡立寺,据此可以断定浮来山是北方佛教禅宗最早的传入山林之一。
在文学史上,浮来山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国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定林寺就在佛来峰下。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总共三进院落,南北长95米,东西宽52米,自前向后,依次是大雄宝殿、校经楼、三教堂等。山东省政府于1977年将定林寺刘勰故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梁书》),生于公元465年,死于532到538年。37岁时,完成了“体大虑周”“文犀骇目,万舞动心”的旷世之作《文心雕龙》,晚年出家,法号慧地,栖息定林寺,埋头校经,圆寂后,葬于寺西塔林。校经楼即当年刘勰校经藏书之所,该楼为硬山双层建筑,原名毗卢阁,清同治十三年易现名。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年,郭沫若亲题“校经楼”并勒石以志。如今校经楼已经辟为刘勰研究资料中心,内陈刘勰塑像,生平介绍和“龙学”研究著作等。其光辉思想历经15xx年仍青春永驻,人们把《文心雕龙》和刘勰,称为浮来山人文意义上的“龙”和“仙”,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定林寺内,更能称“仙”的是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此树高24.7米,干围15.7米,荫及近二亩,清顺治甲午(公元1654年)莒州太守陈全国诗曰:“大树龙盘会诸候,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银杏王虽历三千年,至今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堪称天下奇观。
定林寺前的怪石峪,刻有“象山树”三个篆字,落款“隐士慧地题”,传为刘勰亲笔,解放后建六角亭护之。亭南立有郭沫若所题“文心亭”石碑。关于“象山树”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定林寺内银杏树大的象山;另一种说法是三字各有所指:“象”(同“像”)指寺内佛像,“山”指浮来山,“树”当然就是银杏王了,若按后一种解释,则浮来山的最主要的景观都囊括在三字构成的画图中,足见书家之立意不凡。文心亭周围还有不少古人题刻,供游人观摩欣赏。
地学教研的课堂换个角度审视浮来山,我们可以发现,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教学、地质旅游和地学科普等方面的价值,较之人文景观,毫不逊色,我们不妨称之为“科学美”。进一步说,浮来山甚至可以帮助人们阅读地球、阅读岩石。如果把浮来山的三座峰峦比作千层饼状的三个面包,而面包的皮肤又被自然老人的巨手剥掉了,那么,我们看到的是由厚薄不等、层层叠叠的岩石构成的山体。这些岩石地层,由西向东(未倾覆前是由下向上),越来越年轻,其中的晚辈是形成于4亿年左右的奥陶纪灰岩,位于浮来山东坡;它们的祖辈——震旦纪土门岩群,伏在浮来峰西坡山脚处;俩者之间,承上启下的则是寒武纪页岩和灰岩。
浮来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主要自然景观,大都集中在定林寺附近。从山东坡进山门坊,沿松柏相拥的大道傍峡谷右岸,上行约千米,飞来、佛来二峰南北相对而立,夹在中间的是浮来八景中的清泉峡和怪石峪。定林寺便坐落在清泉峡水阴、佛来峰山阳的高坡上。从门前向南,跨过古藤缠绕的柳桥,便踏进了怪石峪林林总总的怪石之中,但见浓荫蔽日的墨松里,或伏或立、或挺或扭的青灰色奇石,有的如卧地反刍的老牛,有的似临涧饮水的小羊,有的象猛虎,有的赛醒狮,有的象面容慈祥的老者,有的如珊珊学步的孺子……,真是千姿百态,目不暇接。难怪古人赞道:“具体浑成侧佛鬼,一拳缩小岱恒嵩。”清泉峡在怪石峪东面,石隙中涌出的泉水,连同上游来水,在这里汇集成谭,把峡谷中茂密的竹林滋润的苍翠欲滴。这里最堪称奇的景观是仙书石,即在一块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体兼行草的“清泉涧流”四个遒劲的大字。用地貌学的观点来看,怪石峪和清泉峡一带,是一处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于寒武纪的张夏组厚层灰岩,向东倾斜几近直立状,从三面山坡上流下来的降水,带着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带有碳酸离子和氢离子的溶液,沿着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孔隙和裂隙,经过持续不断的溶蚀作用,便形成了溶沟、石牙、溶洞和岩溶泉水等岩溶地貌。怪石峪的怪石,就是地貌学所说的石牙,正是由于岩溶作用的精雕细凿,才使这些石牙具有了很强的观赏价值。清泉峡的仙书石,同样是岩溶作用的杰作。灰岩中一些抗溶蚀作用较强的成分,在溶蚀中形成细小的石牙和溶沟,而这些突出的石牙又恰好排列成“笔划”于是就成了“仙书”。至于“书”什么“字”,则纯属巧合。古人认识到“仙书”系石之筋文构成”(《重修莒县志》),应该说已经非常接近科学了。
怪石峪西侧,直立的山岩下面有一个山泉,叫卧龙泉。泉池呈正方形井状,泉口不足一米,丰水季节,泉水漫溢,旱季不枯。泉水硬度较大,将镍币轻轻置于水面,能漂浮数分钟方沉。南侧泉壁下方,砌一尊雕凿精细的龙头,“龙颜”面向东方,左面与泉壁垂齐,仅能看到的它的左脸、左眼和向后飘拂的龙须。传说若干年前,泉内生存一种头生双耳的“龙鱼”(学名鳗鲡),因生于莒地,故名莒龙。后因环境变迁,龙鱼绝迹。自此,取名卧龙泉,以警示后人保护生态环境。卧龙泉西北方数十米处,还有一泉,叫救生泉。据载,清咸丰初年,捻军过莒,乡民避乱于浮来山,因人多泉寡,饮水奇缺,幸有略识风水者,掘地尺许而现清泉,救了众生。乱后遂将此泉名为救生泉。从卧龙泉和救生泉旁出露的岩石地层判断,两泉生成于寒武纪馒头组砂页岩中,从南北两侧山坡上渗入地下的降水,沿着岩石层理,向下运送,在这里遇到新裂构造,原来的地下水通道被破坏,于是溢出地表,行成了裂隙泉。 在定林寺后面的佛来峰向阳坡上,有一条天然造就的通衢大道——“神仙路”,路面被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宽敞明亮,不生杂草,行人走在上面,非常惬意,防滑效果还不错。仔细观察,路面纵向排满很细的石条,据说在“路”旁的山坡上,经常有人拣到燕子石。其实这是一条岩层直立的页岩出露带,燕子石中的“小燕子”,便是6亿年前生存于海中的三叶虫的骨骼化石。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些岩层的厚薄和古生物的种类,可以判断这些岩石形成时海水的深浅、波动情况和年代。
考察了这些景观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再从地质背景上,研究一下“天下银杏第一树”的长寿原因。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是和恐龙同一时代的生物,因此被称为活化石。除了物种本来具有生长慢、寿命长的特性外,浮来山银杏王能经历三千年风雨而今仍枝繁叶茂,也与特殊的地质背景有关:一是地处三山环抱之中、避风、向阳、冬暖夏凉,气候适宜;二是生长在与怪石峪、卧龙泉等地貌和高度相同的灰岩溶蚀阶地上,土壤厚实、肥沃,养分充足;三是基底岩石(页岩、灰岩)的产状,决定了它既可以从高处源源不断的向银杏树输送水分和养分,又不至于太涝和太旱。以上几种地质因素和其它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于是造就了这一世界之最。
浮来山还有一处以龙命名的景观,这就是飞来峰顶端东坡的云龙崖(又叫蟠龙岩)。该崖(岩)分上下两道,南北长近百多米,每道高两米多,恰似两条绣花丝带,束在飞来峰的额头上。从稍远处看去,崖面上的图案,既象大脑回纹,又象堆在一起的猪肥肠,在近处观察,又会发现,这些“回纹”和“肥肠”并不连续,而是分成若干形态各异的“段”或“团”,“段”的长短几十厘米不等,“团”的大小,有的似碗,有的象盆,一律呈灰褐色。关于云龙崖的形成时间和形成原因,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但是都不能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科学的解释。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所谓云龙崖,也是一种岩溶现象,只不过这层灰岩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时代,与怪石峪的灰岩不同,后者形成的早,海水深而静;前者形成的晚,海水浅而且动荡不宁。云龙崖的灰岩,在先期形成尚显“幼稚”的时候,被外力击碎甚至搬运过,后来再次发生沉淀和胶结。当这层灰岩被“抬”出地面后,沉淀和胶结晚的部分抗风化力弱,便在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小溶沟,那些相对老的“碎块”,就突出为小石牙了。考察过程中,我们在云龙崖的一处岩石断面上,发现了“年纪”更大的砂岩碎砾胶结在灰岩之中,进一步佐证了前面的推理。在飞来峰的南端,有风化的花岗岩露头,说明曾经发生过岩浆侵入活动。在其他游客看来可能无趣的现象,在地质学家的眼里,却有可能成为“至宝”。浮来峰西坡的震旦纪土门群岩石地层标准剖面,就是这样一处常人看似“无趣”的地质现象。在这里的一条山沟中,分布着一些南北走向、厚薄不等、垂至于地表的岩层,看上去连荒草都不多生,但就是这里,不仅完整保存和出露了震旦纪土门群中的黑山官庄组、二青山组、佟家庄组、浮来山组、石旺庄组等五组岩石地层,而且是浮来山组地层的建组层型剖面所在地!出露如此完整、连续的土门群地层,不仅在山东省独此一处,就是在华北地区也不
多见。加上这地层倾角大,便于观察比较,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土门群地层的理想剖面。其中石旺庄组灰岩中普遍发育的“树枝状”、“蠕虫状”碳酸盐泥晶细脉,以实物形态记录了距今6亿年左右发生的地震事件,是研究古地震十分难得的依据。正是这些独特的地质遗迹,才使浮来山具有了“地质教学天然课堂”的美誉。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4009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1分钟,朗读需要 75分钟,有213位用户关注。
水文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第一章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依靠教学计划,需进行为五周的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提高专业素质,在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的基础上,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 教学实习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一)教学实习的目的
1、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已学专业课程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为后续课程做准备。
2、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初步掌握1:5万水文地质填图的整个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各阶段之间的任务和相互关系。分析各种地质和水文地质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种图件的编制和水文地质报告的编写,使学生初步学会野外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研究和编写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工作方法。
(二)任务及要求
1、通过野外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初步查明:
(1)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为、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水位、涌水量、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及均衡的一般规律。
(3)各类水点和岩溶点的类型及其分布,包括矿泉的调查,初步确定其价值与开发前景。
(4)区域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工业和农业用水),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作出评价。
2、通过野外实测,编制各种图件。并在实习结束后提交以下成果:
(1).实习区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份:
(2).实习区1:25000综合水文地质图一份;
(3).1:2000实测剖面图(测区完整地层剖面);
(4).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记录表、厚度计算表、标本记录本;
(5).化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6).岩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二、教学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完成情况
1、教学实习的组织形式
实习负责:陈志学
指导老师:钟觉
本次实习以组为单位进行。我们班共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大组有一个专业指导老师、一个组长、两个安全员。下面的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小组长。每次外出实习都是以大组为单位,由指导老师带领进行。
2、完成情况
在老师的虚心指导下,能够熟练的进行实习剖面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进行实测剖面图的绘制;能够熟练的使用工作底图布置观测路线、定点,进行地质界线的勾绘,水井水位的测量,泉点。沟流水量的测量;进行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绘制,同时在整个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工作很好的结合,实习使同学们树立了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并且提交以下成果:
(1).实习区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份:
(2).实习区1:25000综合水文地质图一份;
(3).1:2000实测剖面图(测区完整地层剖面);
(4).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记录表、厚度计算表、标本记录本;
(5).化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6).岩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三、实习区的研究程度
1967—1992年,云南省地矿局二区测队、十一地质队、第四地质队、第一地质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建材301队等单位先后在该地区进行过地质工作。主要地质成果有:武定下寒武统渔户村组沉积磷矿踏勘简报、武定大矣波钴矿点踏勘简报、武定狮山菱镁矿踏勘简报、云南省武定狮子山石棉矿马家营矿段补充勘探报告、云南武定白邑村矿段普查报告、1:20万武定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1年)及1:5万武定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等。
第二章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一、实习地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一)地理位置
实习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西100公里的楚雄州武定县近城镇,西起狮山寺—下古柏,东至文笔山—禄劝县城一线;北起洒普山,南至沙朗大村——四方地一线。面积约100k㎡。
(二)交通
测区地处武定县近城镇,有昆明——武定——渡口的主干线路,武定——罗次支线公路等,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如(图一)。
(三)自然地理
测区为云贵高原之山间盆地(武定坝子),东有文笔山(2220m).西有狮子山(2421.8m)北有洒普山(2279.5m)。山脉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武定盆地位于其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区内河流主要有:由南北向北流的菜园河,由北西向南东流的西村河,二者在旧城交汇形成盘龙河向东流入掌鸠河、汇入普渡河后注入金沙江。区内最高点是狮子山2421.8m、最低点是盘龙河约1690m ,相对高差达731.8m。
(四)气候
测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据武定县气象站资料,最高气温在七月,达34.5℃,月平均温度20.7℃;最冷在每年一月,最低温度-6.4℃,月平均气温7.4℃;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800——1200mm,气温干湿季节明显,每年6—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90%;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且3—5月多有春旱,此外就大范围讲,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
(五)经济
实习区内村镇密集,人口稠密,以汉族为主,有少量彝、苗、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区。农产品,坝区以稻谷和豆类为主,山区以玉米、薯类为主,小麦、荞等为次要农作物。武定属特困县县城附近经济相对而言较发达,无大型工矿企业,工农业均欠发达。
武定县城之西的狮子山是著名的风景去,山上松柏苍茫、古树苍天、兰花飘香,春来牡丹吐艳,东时梅花娇妍,又、古刹深藏,宝阁凌空,瀑泉飞溅、蛇石险峰。相传明惠帝曾来此避难,削发为僧,实为昆明市北西较近之旅游胜地。
二、地层
测区内地层出露较全,有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泥盆系、奥陶系、震旦系、寒武系等地层。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从老到新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
测区内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西村河及菜园河两岸,主要以土红色,未固结疏松的砾、砂质粘土为主,厚0—20m。
(二)侏罗系
测区内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武定县—高家村—小石头房一带,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禄丰组、上禄丰组两个面。
1、上禄丰组(j2sl)
上禄丰组据其岩性综合特点、基本层序及生物化石分为上、下两段。
(1) 、上禄丰组上段(j2sl2)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与灰黄色薄层—中层细粒石英砂岩互层,前者夹粉砂岩透镜体,后者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含双壳类化石;下部为灰紫、紫红色泥岩、含膏盐质泥岩及角砾状钙质泥岩,底部夹二层褐红色铁泥质胶结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含hybodus sp., lepidotus sp.,ceratodus sp.,属咸化湖—湖滨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54m。
(2) 、上禄丰组下段(j2sl1)
上部为紫红色块状泥岩、钙质泥岩、角砾岩夹灰绿、灰黄色钙质细—粉砂岩、含砾粉砂岩透镜体,顶部泥岩中穿插有密集的膏盐网脉,含较多的鱼骨片ceratodus sp., hybodus sp.,龙骨片sinosaurusi sp.等化石;中部为黄、灰黄色薄—厚层状粗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及多层咖啡色含锰岩屑石英粗粉砂岩;下部为黄—灰黄色薄层状粗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为浅湖—咸化湖泊沉积,与下禄丰组为整合接触。厚99.61m。
2、下禄丰组(j1_l)
上部为紫红、灰紫色快状泥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粉砂岩,后者具波状交错层理;中部为紫—紫红色喊膏盐钙质泥岩,夹多层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粉砂—细傈石英砂岩;下部为紫—紫红喊钙质结核泥岩与灰绿、灰黄色薄—中层含岩屑粉砂岩互层,夹含铁质、粉砂质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透镜体。化石稀少,属咸化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74m。
(三)三叠系
测区内三叠系只沉积了上舍资组,分布与武定盆地东侧的上宁—白邑村—香水庄—小以波一带。
舍资组(t3s)
为灰色、灰紫色快状泥岩夹灰褐黄、灰白、红色花斑状铁质砂岩透镜体、浅黄色中层窀感石英砂岩,在旧城附夹炭质泥岩及煤线,含植物碎片;底部为褐黄色砾岩体、含砾含鲕状赤铁矿不等粒石英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为河流—湖沼相沉积,与下伏古生代各组为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厚10—30m。
(四)泥盆系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东部,西部只有少量分布。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点分为下统坡松冲组、坡脚组,中统缩头山组、鱼子甸组等四个组。
2、中统
(1) 、鱼子甸组(d2y)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文笔山—赵家庄—旧城一带,岩石组合复杂,生物化石丰富,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化石的差异性分为三段。
第三段(d2y3)
中上部为紫红色中层状泥岩与黄绿色薄层状粉砂岩、褐黄色薄—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中部含丰富的'介形虫化石,上部含植物化石;下部为灰紫、紫色中层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小型板状层理。含丰富的化石, 属湖泊沙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86m。
第二段(d2y2)
顶部为紫红、灰紫色薄—中层状泥灰岩,生物碎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灰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夹灰紫色、黄绿色生物泥屑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的豆虫化石;中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砂屑泥岩与黄色细—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下部为灰色、灰紫色薄—中层含白云质灰岩、砂屑泥晶灰岩与灰色波层钙质页岩不等厚互层,夹杂灰紫色角砾状生物碎屑风暴岩。本段地层从下—上颜色由灰色—紫灰色—紫红色变化,生物碎屑由少增多,碳酸岩逐渐减少,陆源碎屑不断增加的变化规律。含丰富的化石,为浅湖混和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63m。
第一段(d2y1)
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碳质页岩夹浅黄色薄层粉砂岩,前者发育叶理,后者发育水平层理,在文笔山一带夹3—5m厚的鲕状赤铁矿,tfe36-42%, 矿层向北品位变低,厚度变薄,逐渐尖灭;中部为浅灰黑、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状砂岩,具波状层理及楔状交错层理;下部为浅灰、灰黑钙质泥岩、炭质页岩夹灰黄色拨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发育页理及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化石,为滨湖—浅海—半深海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68m。
(1)缩头山组(d2s)
为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石英呈次棱角状,发育波状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及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细层与层面交角约20°。砂岩底冲刷面显著,具150°和285°两个方向的槽模构造。地部与下伏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面上具有铁泥质风化壳,局部具铁质结核或砂质底砾岩,显示该组与下伏地层坡脚组之间沉积不连续,有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含植物protopteridium minutum 化石,为三角洲相沉积。厚约21m。
1、下统
(1)坡脚组(d1p)
上部为褐黄色薄—中层状铁质石英粗粉砂岩与浅灰—灰色含紫色斑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粉砂岩中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泥岩中含铁质结核及铁质团块;中部为灰色钙质泥(页)夹泥灰岩透镜体,发育水平层理,含有丰富的腕足类、双壳类、珊瑚类化石;下部为灰、灰黄色粉砂质泥岩与灰黄色薄——中层状石英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前者发育水平层理,后者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属砂泥坪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后约40—50m。
(2)坡松冲组(d1ps)
为铁红色含豆状赤铁矿砂岩、铁质砂岩夹白色薄层石英细砂岩,从下至上豆状赤铁矿及铁质含量逐渐减少。在人民桥一带采到鱼化石, 为陆相—近海湖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具风化壳及铁质结核,与下伏各组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厚约3—5m。
(五)奥陶系
奥陶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边及东边人民桥一带,只露出了下统,据其岩性组合、岩相、基本层序等特点分为汤池组、红石崖组等。
1、红石崖组(o1h1)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上、下两段
(1)红石崖组第二段(o1h2)
上部为紫红、褐黄色薄层—中层状石英粉—细砂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灰紫色薄层砂质泥岩,发育包卷构造,并具有大量垂直层面的虫管分布;中部为灰褐色、紫红色中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粗粉—细砂岩与紫红色薄层泥岩互层,夹灰绿色薄层中层粉—细砂岩及黄、紫红色中层状含生物碎屑砂岩;下部为灰绿色、黄绿色页岩夹黄、褐黄色薄—中层含生物碎屑细—中粒砂岩、浅紫色薄层云母粉砂岩,局部夹褐黄色砂岩透镜体。底部含笔石,为陆棚—沙泥坪相,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28m。
(1)红石崖组第一段(o1h1)
顶部为灰黄—灰绿色中层状含磷细中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页岩、含砾粉砂质泥岩、生物碎屑砂岩;上部为灰—灰绿色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灰紫色薄层状粉砂岩与灰绿色粗粉—细砂岩互层夹紫红色薄层状泥岩、灰绿—灰紫色中层状长石含锰砂岩;中部为紫红—灰绿色泥岩、薄层状粉砂岩与灰紫色粉—细砂岩互层,局部夹灰紫色薄层状含长石粗粉—细砂岩;下部为紫灰、黄、灰绿色页岩与黄色薄—中层状含长石石英细—粉砂岩、杂色细粉砂岩互层。俗称“花布条带”。(见图六)含三叶虫 psilocephalina kuoi; 双壳类有cypricardinia prisca; 腕足类有sinorthis typica, 遗迹化石cruziana sp., 属于沙泥坪相,与下伏汤池组为整合接触。厚144m。
2、汤池组(o1t)
上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含锰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绿色页岩互层;中部为黄绿色页岩为主夹咖啡色薄层、透镜状含锰质石英粉—细砂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磷长石石英细—粗砂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属于沙坪—陆棚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娄山关组的接触面起伏不平,底部据含砾粗砂岩,为假整合接触。厚约40m。
(六)寒武系
测区内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西边,由下至上出露有上、中、下三个统,分为六个组,其中上统保存不全。
1、上统
娄山关组(∈3ls)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南西山外河一带。上部为灰色薄层状含粉砂质灰岩与褐黄色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中下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砂质白云岩夹多层白云质砾屑灰岩、钙质粉砂岩及硅化鲕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浅灰—灰黄色薄—中层状泥灰岩、微晶灰岩、石英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含铁质灰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混合坪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26m。
2、中统
寒武系中统分为陡坡寺组、西王庙组两个组。
(1)西王庙组(∈2_)
中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灰绿色薄—中层状钙质石英粉砂岩、粉下部为紫色下部为紫色下部为紫色砂岩、局部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下部为紫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与浅灰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不等厚层,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沙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9m。
(2)陡坡寺组(∈2d)
上部为浅黄—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中部为灰色厚—块状细晶白云岩夹浅黄色薄层状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页岩夹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中下部含丰富三叶虫化石,属于混合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约60m。
3.下统(∈1)
寒武系下统分为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共三个组。
(1)龙王庙组(∈1l)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细砂屑白云岩及薄层状粉砂岩、钙质泥岩夹硅质岩;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白云岩;下部为深灰色薄—中层状粉砂质白云岩、灰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质含砾屑砂屑白云岩。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属于混合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10—127m。
(2)沧浪铺组(∈1c)
该组据其岩性特征特点分为下部关山段与上部乌龙箐段两个段。
乌龙箐段(∈1c2)
为灰色、黄色页岩、泥岩夹褐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该段与下伏关山段接触面波状起伏不平,岩性突变,有沉积间断。含三叶虫化石、腕足化石,属陆棚相沉积。厚57m。
关山段(∈1c1)
为灰—灰褐色厚—快状细砂岩、石英细砂岩,发育大型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中上部夹少量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及含泥质角砾粗砂岩,风化后常形成空洞。顶部具约1m灰白、灰黄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河口三角洲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79 m。
(3)筇竹寺组(∈1q)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部八道弯段与上部玉案山段两个段。
玉案山段(∈1q2)
为灰褐—灰黄色页岩夹姜黄色薄层状粉沙岩、粉沙质泥岩,中部夹灰黄色白云质粉沙岩及少量灰黄色细粒长石砂岩。含丰富三叶虫化石。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陆棚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85m。
八道弯(∈1q1)
下部为黑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夹页岩;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粉砂岩,具顺层虫管构造(见图二)上部为黑色薄层碳质泥岩,含少量三叶虫mian_iandiscus sp.;古介形虫kunmingelladouvillei等生物化石。据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滞流海沉积,厚50.64m。
该段地层与下伏灯影组第三段的接触面上具紫灰色铁质细砂岩、皮壳状褐铁矿细脉及含砾层,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七)震旦系
仅出露上统灯影组的二、三段,主要分布于测区北西角的吉家村—永吉村一带,各段岩石组合特征如下:
1. 灯影组第三段(z2d3)
中、下部为灰黄—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偶见胶磷矿结核,具球形风化;底部为深灰色胶磷矿中—粗粒硅质砂岩、粉砂岩,具粒序层理,层面上见小壳化石;上部在吉家村一带有出露,为黄灰色薄层状含海绿石石英粉砂岩,偶见胶磷矿结核,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小壳化石;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陆棚近宾相沉积,本段与下伏地层的接触面呈波状起伏,接触面上见1—2mm厚的褐铁矿分布,显然该接触面为一沉积间断面。厚35—71m。
2灯影组第二段(z2d2)
中上部为浅灰—灰色夹浅肉红色中厚层状与块状粉晶白云岩不等厚互层,下部夹少量薄层状灰黄色粉砂质泥岩,上部偶夹灰白色薄层状硅质岩及砾屑白云岩;白云岩发育水平微纹理及波状微层理,局部具缝合线构造。总体上:由下至上以灰色、浅肉红色为主变为以灰色为主,硅质含量由无至含少量硅质团块至夹硅质条带的变化特点。含藻类化石。总体表现为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测区内未见底,厚度大于300m。
三、构造
实习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边缘,康滇地轴(川滇台背斜)南段东侧,川滇台拱之武定断凹南部。构造总体呈ne—sw向,褶皱构造多为平缓开阔,断裂构造主要有狮山大断层,断层附近地层直立、倒转或成倒转褶皱,测区内的主要构造分述如下。
(一) 褶皱构造
测区内的褶皱主要有武定向斜、永吉村倾伏背斜、花果山向斜、大寨子—沙外河背斜、木果甸背斜、石龙节背斜、后冲向斜等,各褶皱特点如下:
1. 武定向斜
该向斜南起高家村,经武定党校、三家村、鲍家村等地,于白龙井以北被第四系掩盖。轴线呈ne—sw延伸,长约5千米,核部为j2sl2 地层;nw翼为t3s、j1sl1组成,由于受断层的影响,地层产状不稳定,ne为125°∠40°,中部产状较陡,为130°∠75°,sw地层倒转,产状为310°∠75°;se翼由t3s、j1sl组成,产状缓而稳定,为300°∠26°。总体具有北西翼地层产状陡而变化大,南东翼地层产状缓稳定,轴面向北西倾斜,产状为310°∠42°,枢纽南西近于水平,向北东扬起;南西端被断层破坏,北东端呈浑圆状,为一歪扬起向斜。
2. 永吉村倾伏背斜
该背斜南西起于永吉村以南,经段家坟、硝洞等地,北东止于大村以北,轴线呈ne—sw延伸,长约3千米。背斜南西两面端被侵入的辉绿岩体破坏,核部为∈2_地层;两翼为∈3ls、o1t、o1h等地层组成,nw翼产状为318—325°∠35—50°,se翼产状为132°∠22—31°。总体是北西翼较陡,南东翼较缓,轴面产状为158°∠54°,ne转折端呈箱状,sw转折端被断层及辉绿岩体所破坏而不明了,该背斜为一斜歪水平背斜。
3.
大寨子—沙外河背斜
该背斜北起高家村以西,经沙外河向南延到测区以外,轴迹近南北向,实习区内长约2千米。核部为c1l地层,沟谷中部分被q所掩盖;西翼出露∈1d、∈2_、∈3ls、o1t、o1h等地层,被一条近sn向的断层所错移,产状282°∠50—55°;东翼出露了∈2_、t3s、j1_l等地层,被一条近sn向断层破坏,产状77°∠45°;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n倾伏,转折端呈圆弧形,为一直立倾伏褶皱。
4. 木果甸背斜
该斜西起人民桥以西,经木果甸向东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近东西向,实习区内长约2千米。核部出露o1t地层,绝大部分被q所掩盖;南、北两翼均为o1h、d1p、d2y等地层依次对称重复出现,n翼产状340°∠16—18°,s翼产状190°∠15—20°;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西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
5. 后冲向斜
该向斜北起大石头房,向南经后冲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sn向,长约3千米。核部为j2sl1地层,两翼均为t3s—j1sl地层,产状大致相等,倾角8—20°,长宽大致相等,为一构造盆地。
总之,实习区内以北东向褶皱为主,西边的褶皱教紧闭,东边的褶皱较开阔,主要为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二) 断层构造
实习区内的断层主要有狮山断层、盐臼湾—高家村断层、香水庄—现家庄断层等三条断层,各断层特征如下。
1. 狮山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经过永吉村—人民渡一线,实习区长约5.5千米,断层走向ne—sw,倾向nw,断面产状300—315°∠45—80°。上盘(nw盘)以z2d 2—∈1c地层为主,形成单斜或开阔褶皱;下盘(se盘)出露∈2_—t3s的地层,断层带附近地层强烈揉皱、直立或倒转;断层经过处在地貌上形成陡坎或负地形,断层带宽数米至两百米,发育构造角砾岩,沿断层带除了华力西期辉绿岩脉侵入外,还有少量燕山期基性岩脉侵入。该断层形成于加里东期,表现西升东降形成武定盆地,成为华力西期基性岩浆侵入的通道或填充场所,燕山期—喜山期则表现为nw盘向se盘高角度逆冲,对早期构造造成较大的改造或破坏,使武定向斜nw翼地层直立、甚至倒转。该断层为一区域性的逆断层,对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区域构造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 盐臼湾—高家村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北至盐臼湾与狮山断层相交,南经高家村延伸到实习区外,实习区内长约4千米,断层走向近南北,断层面产状270°∠41°,西盘(上盘)为∈1d—o1h地层,东盘(下盘)为∈2_、t3s、j1_l等地层,断层与地层同向倾,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上盘地层较老是上升盘,下盘地层较新是下降盘,所以该断层为一走向逆断层。
3. 香水庄—现家庄断层
该断层经过香水庄—现家庄向北延到实习区外,至香水庄南被第四系掩盖,断层走向ne—sw,倾向nw,倾角不清,上盘(nw盘)为o1t—t3s地层,下盘(se盘)为o1t—d2y地层,香水庄以北辉绿岩脉沿断层侵入,为一走向逆断层。
总之,实习区内断层不甚发育,以ne—sw向为主。
四、地貌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处在康滇台轴和昆明凹陷之间。在金沙江断陷影响下,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较低;西南部高原面保持较为完整,中北部受勐果河深切割,地形破碎,形成高山峡谷,峡谷海拔均在1000米以下;全县最低点为新民村大沙地,海拔862米;最高点白龙会山,海拔2956米;两地均在己衣乡,相距18公里,相对高差2094米。三台山山脉贯穿全境,它组成了地貌的骨架。全县地貌分为四区:东部山原区,西部山原区,北部河谷区,南部高原区。受构造影响,山脉走向多呈南北及东北——西南走向。
五、岩浆岩
实习区内主要为基性的浅成侵入岩辉绿岩体,有狮子山岩体、永吉村岩体、白邑村岩体、大奕波岩体、马豆沟岩体等五个岩体,各岩体特征简述如下:
(一) 狮子山岩体(黑云辉绿岩)
该岩体在狮子山和尚庄一带侵入于灯影组的白云岩中,岩体顺层侵入,与围岩产状一致,接触面平缓,实习区内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特征,由边缘至中心。冷凝边:厚3—10厘米,为灰黑色致密块状辉绿岩,显微晶质结构,矿物呈雏晶状;边缘带:厚40厘米,为灰黑色块状微粒含黑云辉绿岩,矿物粒径小于0.25mm;中心带:为深灰色块状细粒黑云辉绿岩(粒径0.25—1.25mm )中—细粒辉绿岩。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普遍具围岩蚀变,外接触带有大理岩化、蛇纹石化,局部石棉化(可形成石棉矿)滑石化;内接触带:以钠黝帘石化为主、次为次闪石化、绿泥石化、伊丁石化等。热液蚀变为较弱的硅化。
(二) 永吉村岩体(正长辉长辉绿玢岩)
该岩体在永吉村一带侵入于西王庙组、娄山关组、汤池组、红石崖组的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长约5千米,宽200—300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长辉绿构造为主,局部见似斑状构造、二长构造。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普遍具围岩蚀变,外接触带为大理岩化、蛇纹石化、角岩化;内接触带:为粘土化、次闪石化。
(三) 白邑村岩体(石英辉绿岩)
该岩体在白邑一带侵入于红石崖组、坡松冲组、坡脚组、鱼子甸组等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长约9千米,宽200—500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绿结构为主。岩体与围岩外接触带具角岩化。
(四) 大奕波岩体(辉长辉绿岩)
该岩体在大奕波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不规则椭圆形,与围岩接触面倾角70—80度,出露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细粒结构为主,粒径小于1mm。具辉长辉绿结构,外接触带具角岩化、硅化;内接触带具泥化、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五) 马豆沟岩体(辉绿岩)
该岩体在马豆沟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长纺锤形,长轴方向145—325度,约2.5千米,宽0.2—0.6千米,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一岩株。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快状构造,以细粒结构为主,辉绿结构,接触带具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总之,实习区内的辉绿岩绝大部分是华力西期形成的,只有盐臼湾中生代舍资组中的辉绿岩株是燕山期形成的。岩体主要以浅成的岩株、岩脉、岩床等产状产出。
六、矿产资源
测区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棉矿、赤铁矿、钛铁砂矿、磷矿、建筑材料及水资源等。各矿产矿点简述如下:
(一)金属矿产
1、铁矿
(1)鲕状赤铁矿
测区内芭蕉箐—文笔山一带中的泥盆统鱼子甸第一段夹有两层沉积型鲕状赤铁矿,矿体向西倾,倾角在10—15°,产于单斜构造内,矿体长4km,宽1.5—3.5km,东厚(4—6m)西薄(1—2m),平均品位tf43.8%,储量达870万吨。
(2)钛铁砂矿
测区内共有太铁砂矿7处。所有太铁砂矿均为富含钛铁矿的辉绿岩经风化后在地表太铁砂富集而形成的风化型太铁砂矿床。
(二)非金属矿产
1、石棉矿
该矿点位于狮子山向斜北侧及东侧,产于狮子山黑云辉绿岩体与z2d2的白云质灰岩外接触带中,近矿围岩普遍具大理岩化、蛇纹石化、硅化、滑石化等围岩蚀变,矿体受层间裂隙控制,与地层产状一致,产状290∠4—12。有三个矿体,长300—480m,延深200—300m,厚0.12—1.5m。石棉呈单式脉、网脉、复试脉,以蛇纹石石棉为主,少量滑石、方解石。储量达1.4129万吨,为接触交代型蛇纹石石石棉矿床。
2、磷矿
在乌龙硐—吉家村一带,震旦系灯影组第三段的含磷砂岩夹磷块岩,长约7km,平均厚0.61m,平均品位p2o522.31%,属于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3、建筑材料
(1)砂岩
测区内沧浪铺组关山段的砂岩、缩头山组的砂岩、上禄丰组下段的砂岩等,在人民桥、后冲、洒普山、狮山等地都有分布,可用作建筑材料、装饰板材,其中位于木果甸的缩头山组石英砂岩中的sio2含量在95.06—95.74%,可用作硅石矿。1
(2)石灰岩矿
测区内共有两个大型的石灰岩矿采石场。一个产于文笔山单斜的鱼子甸组第二段中的隐晶—细晶石灰岩,长600—700m,厚约4m,属于沉积型石灰岩矿床;另一个位于沙朗村村南800m处,产于寒武系中统的陡坡寺组中的细晶灰质白云岩,开采出露面厚约15—20m。
水文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一、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测区内的地下水资源比较贫乏,主要含水层有:
(1).第四系河流冲击层,主要右由砾石、砂、砂质粘土所组成,厚0——20米,赋存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菜园河两岸,其下伏基岩为t3s、j1_l、j2sl1、j2sl2等地层的紫红色泥岩夹灰绿、灰黄色粉-细砂岩,为隔水层。根据民井测量的潜水位,潜水的流向为由m07、m05、m04向m01、m06、m02、m03方向流动。
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水库灌溉耕地水及少部分基岩裂隙水。
(2).侏罗系中统上禄丰组下段底部石英砂岩层,赋存碎屑岩类裂隙空隙水,富水性中等。在石头房、后冲一带,t3s、j1_l、j2sl1、j2sl2地层构成开阔的、长宽大致相等的向斜构造(即后冲向斜)。向斜的核部j2sl2为,两翼分别为t3s、j1_l地层。
该石英砂岩含水层位于j2sl1下部,厚约20—50米不等裂隙发育,其下伏为j1_l紫红色泥岩,上覆为j2sl1上部紫红色泥岩,上下均为隔水层,此含水层具有承压含水层性质。
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沿裸露的含水层砂岩裂隙渗入往向斜核部径流汇集,再由地势较低的砂岩裂隙中流出。例如在喜雀窝的q1流量为4.8l/s。
该含水层出露于盆地南部石头房及盆地西部的三家村、百龙阱一带。
在三家村、白龙井一带,是武定盆地,核部为j2sl2地层,地层两翼分别为t3s、j1_l、j2sl1地层,受到近南北向新庄湾一高家村断层的破坏,在断层测面产生了透水裂隙,含水层中的裂隙水可能沿断层透水裂隙排入潜水或地势较低的菜园河。
(3).泥盆系中统鱼子甸组第二段的岩溶水。出露于实习区东部的龙潭村-赵家庄一带。岩性组合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粉砂岩,厚164米,为单斜构造,倾向西,倾角10°以下,近似水平。
下伏地层为d2y1,为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为隔水层。该岩溶含水层,绝大部分裸露,仅局部有d2y3紫红灰绿色泥岩,灰褐色砂岩覆盖。该层厚度大,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由岩溶渗出,内部各层的溶蚀强度不等,但均可连通,在底部形成裂隙管道流。至山坡地带受第四系阻挡,从溶隙中流出。q2流量为1.25 l/s.,q3 为2.58 l/s另外,在赵家庄水库库底有数处泉点补给水库。
二、地下水类别与含水层组(如表所示)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水
土壤水
局部粘性土隔水层上季节性存在重力水(上层滞水)过路及悬留毛细水及重力水
裂隙岩层浅部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细水
裸露岩溶化岩层上部岩溶通道中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
潜水
各类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
裸露地表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
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承压水
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积物深部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1)松散岩类空隙水
实习区松散岩类空隙水是指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由于测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自然、地理环境多变,致使第四系岩性、岩相以及厚度变化大。泉点成因类型主要以坡积、冲积等未固结疏松的砾、砂、砂质粘土为主的孔隙水呈渗流或股流出露,泉点流量1.8—2l/s。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实习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与石炭系的泥岩夹细砂岩、是石英砂岩层,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一中等,主要位于实习区的南部的j2sl1及实习区东南部的d2y2,地表风化强烈,岩石破碎成块体,粒度小。泉点流量1.5—3l/s(为孔隙水渗流出露)。
(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实习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的灰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中。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中等,含水层主要位于新庄湾-高家村断层的两侧及韩家村北部,出露面积较小,地表风化强烈,岩石较破碎,岩溶水随落水洞流出。
(4)基岩裂隙水
实习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辉绿岩中,含水层位于区西北部、东南部及中部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含水层大面积出露,在实习区西北部风化强烈,辉绿岩呈砂状。
测区内地下水的类别有:孔隙型——潜水;风化裂隙水;岩溶水。各类别的地下水分别叙述如下:
(一)孔隙型——潜水
此种类型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此外,在喜鹊窝发现的泉点(q1)是出露于j2sl1地层中,是j2sl1的风化产物中所存留的水。
(二)裂隙水
测区内出现的裂隙水主要是风化裂隙水。在大以波出露的井点(m05)所含的水就是来源于辉绿岩体的风化裂隙水。
(三)岩溶水
测区内最主要的水源就是储存于灰岩中的岩溶水。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1地下水的补给
根据地下水的循环特点,补给区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部、东部高海拔地区及北部的辉绿岩区,水位埋深>;40米。实习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垂向深入补给地下水,另外还有单元地段的测向补给,河流的入渗补给。
地下水的垂向补给:实习区碎屑岩分布区,影响垂向渗入补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西部及东部的碎屑岩分布区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带较厚,利于大气降水沿裂隙下渗补给地下水。碳酸岩分布区在补给区垂直岩溶贯入为主要形式,径流区则沿溶隙垂向渗入。
地下水的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地表水沿裂隙补给含水层;二是人工渠道,农田水以间接的方式测向补给。
3.2地下水的径流
实习区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总体流向为向实习区中部径流。径流特点为: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一般径流途径教远;径流方式以岩溶流,裂隙流为主,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局部地下水径流方向受构造、地貌条件控制,为沿构造和岩层走向的纵向流水动力特征为缓变、流,部分为急变流。
3.3地下水的排泄
实习区地下水的以水平排泄为主,其排泄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由补给、径流区向排泄区运移,在低洼的河谷、盆地边缘排泄。以实习区泉点出露地貌位置来看,各类型地下水排泄与地貌的关系密切。孔隙水集中在盆地中排泄;裂隙水在沟谷、陡坡、低洼处排泄;岩溶水在盆地、洼地边缘,谷地及山坡、山脚排泄。从地形不同高程和泉点排泄量分析,实习区1710-1750米为主要排泄区。
测区内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越流补给。
四、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4.1地下水动态因素:
气象因素:
实习区6-10月为雨季,降水显著增多,地下水位逐渐升高,补给量大于排泄量。11-5月为旱季,降水较少,地下水位逐渐降低,补给量小于排泄量。
水文因素:
雨季菜园河的水量增大,水量补给使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水位上涨明显,远离菜园河的裂隙、岩溶水含水层补给水位上涨不明显。旱季,河水补给使第四系空隙水含水层上涨不明显。
地质因素: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埋藏较深,降水对第四系含水层影响不大,孔隙水与岩溶水同样埋藏相对较厚,降水对其影响也不大。
此外,人为活动也影响着地下水的动态,人类活动通过加强新的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去路而改变地下水的天然动态,在测区内因工业不发达,以农业为主,当地居民对农作物的大量灌溉,会使地下水位抬高,影响地下水动态平衡。
4.2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均衡收入(a)一般包括:大气降水量(_)地表水流入量(y1)地下水流入量(w1)水汽凝结量(z1);支出量(b)一般包括:地表水流出量(y2)地下水流出量(w2)蒸发量(z2)。均衡期水的储量变化为△w,则水均衡方程式为:
a- b=△w
即: (_+y1+w1+z1)—(y2+w2+z2)=△w
第四章 测区地下水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下水储量及富水块段分析
实习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内有水库,可供武定人们使用。
实习区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块段:
赵家庄富水块段:位于赵家庄水库一带,面积约1.7平方公里,含水层为泥灰岩、泥岩、白云岩,北东-南西展布。该富水块段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库补给及地下水分水岭的补给,区内孔隙发育,富水均匀,随季节性变化不大。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
实习区q1、q3、q4、q5 号泉(位于喜鹊窝附近)水质较好,泉甘甜可口,可直接饮用。q2号泉水质均较差。民井、沟流中的水也不可直接饮用,多用于灌溉农田。实习区最南端的水库中的水不可直接饮用,多用于旱季灌溉农田。赵家庄水质较好,可供武定县人们直接使用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短暂的地质实习内和通过野外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该地区总结为以下三点:
1、实习区地层出露较好,岩层较完整,地下水含水层出露较明显,主要排泄区集中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边缘。雨季武定居民饮用水多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旱季饮用及农业灌溉多为赵家庄水库提供。地下水分水岭分布于东部与西部的高山地带,向西部与东部径流,沿排泄区进行排泄。实习区地下水资源贫乏,河流较少,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
2、测区主要的赋水类型:空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3、实习区内主要有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七个地层出露。
4、实习区主要构造有断层及褶皱,构造总体是北东-南西向,褶皱构造多为平缓开阔。断裂构造主要有狮山大断层,断层附近地层直立、倒转形成倒转褶皱。
三、建议
本次实习总体来说是可以的,实习环境良好,业余活动丰富。但有些地方还是略有不足。如:
1、 本人认为指导老师可以再多,一组应多指定几个指导老师。
2、 野外实习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地形、环境的影响,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指导学生实习。
3、 实习时间较仓促希望以后有更多时间能够较深入的认习区的地质构造情况。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2146个字,预计阅读需要7分钟,朗读需要 12分钟,有138位用户关注。
20__年6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科学上划分为山旺组地层---硅藻土),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xx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植物化石枝叶最多,花、果实和种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层中(距今约1千4百万年),其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十几个门类600多种。动物化石包括昆虫、鱼、蜘蛛、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昆虫化石翅脉清晰,保存完整,有的还保留绚丽的色彩,已研究鉴定的有11目46科100属182种。山旺鸟类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远古鹿化石和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该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标本。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类。除100种藻类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属143种。它们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态、古气候、动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被中外专家誉为研究中新世的'综合实验室'。
山东地下大峡谷
高峡深涧,鬼斧神工。飞瀑流泉,溅玉喷珠。天赋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惊险刺激。管轨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东地下大峡谷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
特点:
一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三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漂流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将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惊险刺激演绎的淋漓尽致。
4实习总结: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391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3分钟,有255位用户关注。
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本区地层出露较全。从中生代地层开始,除缺失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以外,其他地层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岩浆岩类,沉积岩类以及变质岩类。本区的岩浆活动从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浅成侵入,喷出等。所见岩类有基性岩类和酸性岩类。从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方面,本区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岩有千枚岩,大理岩以及板岩。在构造方面,本区分布有四大褶皱,另外还有七个断层。两个大断层几乎将此区分为三部分。区域发展方面,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四个构造层。总体说来本区构造运动较强。
经过6天的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学会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包括:如何通过一块石头的色泽,去判断其类别、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别3大岩石;如何去测量岩石的走向等等;总之,通过实习后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321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朗读需要 8分钟,有191位用户关注。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学我来到了平煤地质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507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3分钟,有135位用户关注。
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学>的矿井地质实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加深了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野外实习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继续,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与课本的联系,加深了对某些岩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有所用。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不仅更好的了解地层的形成,也将当时课堂上的立体想象给实际化,不再对某些地层感到模糊,大脑里已经有了地层的画面,这样也更好的去和课本枯燥的知识和图片相联系。
为期两天的矿井地质实习结束了,自己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单从这两天野外实习就发现,地质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煤矿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里,我要感谢殷明光老师,感谢他在实习过程中的耐心讲解与辛勤付出。希望今后的还能有这种形式的实习,这对我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须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山河风景元又增长了专业知识。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4135个字,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朗读需要 22分钟,有114位用户关注。
大学生地质地貌实习心得交流3000字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__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
__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__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2)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__级
(3)实习时间:__-12-31
二、实习内容
1、__自然保护区概况
__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__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__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__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__地质地貌概况
__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__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__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__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__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__自然保护区由主峰__(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__、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__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__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__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内容
(1)__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__极富盛名的——__硅化木。
目前在__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__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__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__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__石林
__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__石林”。
据专家考证,__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__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__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__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__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__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__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__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__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4)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__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5)其他
__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__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
__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
__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
__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__区域中。
__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__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__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__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__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__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__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78位用户关注
8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