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509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9分钟,有234位用户关注。
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内心澎湃着用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好的雄心壮志。实践后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他们的顽劣、无理,甚至感觉到不可理喻、无能为力。到底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怎样才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呢?他们有那么复杂吗?他们只是孩子啊!《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平等交流。
确实,教师和家长本来就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为什么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说:“教育孩子不是驾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于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请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们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他们;不然,就是粗暴、蛮横地打压、灌输,根本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相反,给了他们野蛮、攻击的例子。
作者对她女儿的教育是宽容、平等的。她时常跟女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她的家里,她的女儿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一点也不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严肃正规。她的女儿可以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心声,尤其是不赞成的意见,孩子可以反驳父母的不是。有些话当时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她还用书信跟女儿交流。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儿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还善良友爱,更重要的是有主见、独立性强。
著名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拥护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国家的孩子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去听听他想要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大人只会想“他只是一个孩子,懂什么?”“他应该听我们的安排,我们都是为他好”等等之类的。我们从来都忽略了孩子陈述自己想法的权利,我们似乎忘记了孩子也是有想法的、孩子也可以有诉求的。当孩子被大人认为做错事情时,他们总是被批评、指责,当他们想解释和辩解时,总是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闭嘴”,“做错了事情,你还有理!”……这样的话在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时出口成章,我们好像当成理所当然的,作者说得好,即使罪犯还有申诉的权利呢?我们凭什么这样对孩子?他们就这样被“枪毙”了?
因此,作为有素质、受过教育的教师,我们更不能这么粗暴地对待孩子,我们更应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知道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了解孩子的真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为孩子好,把最好的给孩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平常就应该遵照这样的教育理念,时时处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多一点理解,少一点野蛮;多一点交流,少一点谩骂;多一点平静,少一点怒斥。
也许学生表面上犯了弥天大错,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学生“判死刑”,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平心静气地跟学生聊聊,让他说出真心的想法。就算他的真心是罪大恶极的,起码我们老师没有冤枉他,我们了解了他的内心,接下来才能有针对性地想办法教育感化。不管对小孩子还是大孩子,我们都要给他们申诉的机会,正如作者所说“表达自己的内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极其重要,这是促使孩子社会化别的重要途径,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也是他们自我完善的需要”,孩子做错事情,我们给他们陈述的机会,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才发现有时候孩子不是无缘无故犯错的,其实他们有时候只是好心办坏事。可见,了解孩子的真心是多么重要!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将平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真心后再引导、帮助他成长进步,绝不做专制、粗暴的打压者。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234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朗读需要 7分钟,有239位用户关注。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0__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0__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2321个字,预计阅读需要7分钟,朗读需要 13分钟,有102位用户关注。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492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3分钟,有274位用户关注。
1880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出生了!可不幸的是,她在出生一年半后由于生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他与美妙的、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面对的将是没有光明与黑暗的世界,海伦.凯勒看不到多姿多彩的世界!他变得越来越没有自我,同时他也失去了快乐!
后来,海伦的母亲为他请来了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就像是一盏明灯,点燃了海伦,让海伦走出黑暗的世界。终于,在莎莉文老师细心的教导下,与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考上了的哈佛大学,功课的繁多,是海伦比其他人跟繁忙,更吃力,但他还是用自己那股力量坚持的下来,以优异的大学成绩毕了业。
海伦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以自己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在黑暗中找到人生的光芒,海伦虽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她能战胜困难,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那我们作为身体健全,健康的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因为一点小困难就退缩,放弃,那我们能有海伦.凯勒这样大的成就吗?
我们不要再失去了一样东西之后才来懂得珍惜,懂得宝贵,不要等到黑暗降临时,才感到自己没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海伦.凯勒让我们懂得做人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乐观,有着积极自强不息的信念。
要以爱面对未来,用心面对未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553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3分钟,有185位用户关注。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良师。它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所以,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我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认识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他们的教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手段,慢慢运用到自我的教学工作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向坚信多读一些好书,必须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656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9分钟,有144位用户关注。
教师假期读书心得体会汇总
读适合你的书如果你的专业不是文学,你大可不必去读那些被称之为名著的书。对一个普通的爱书者,他不必认为读某部书是“必要的”。许多名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沉闷而拖泥带水的,如果你看十八世纪的书,其中会有大段大段的道德说教,而十九世纪的名著里充斥着毫我意义的景物描写,你尽可以跳读,甚至因为这些原因干脆不去读整部书。不要由于看不进去这类书而怀疑自己,大多数时候这都不是你的错。有些作品是由于它的作者出了大名,被胡乱选进了文集,如果读雪莱的《猫》,你是无法从“一只猫咪真痛苦,确确实实不舒服”这样的劣句中感受到诗之美的,那不如忘掉它!
总之,你和适合你的作品应该是一见钟情,这种钟情不要受社会意见的左右。
许多名人和名著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但不必是你个人必须欣赏的。你个人的原则应该是率性而读,你的阅读应该带给你的快乐,让你看了第一段,如果不看第二段就会当场憋死。
此外,人的年龄与接纳性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像河水的发展,在上游它是涓涓细流,而它的中下游会越来越易于囊括更为广大的东西;也像树的枝头,每一时刻它都在寻找高于现在的高度。所以如果你的年龄刚好适合琼瑶,那就坦然地读她。等你长大了,你自然会得到更为高级的东西。
读书如饮酒读书不要以功利为目的,比如通过读书成为作家和有名的学者,或者通过读书能在聊天的时候力压群儒,或对女朋友交谈时口若悬河。读书只要使你笑了,哭了,使你思索了,就完全达到了目的。它就像饮酒一样,只是陶醉足矣,根本不必作出诗来。而且你(不能)像酒鬼一样,对酒产生崇拜,这恰恰是读书人的大敌。一个读书人能否做出伟大成就,取决于他与书的正确关系。他必须是爱书的,但又不能溺死于书海。
1856年4月11日,马克思写给女儿劳拉一封家书,他说:“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旨。”
你不要把读书变成苦读,当成艰苦的任务,否则难免做出些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傻束,这种作法不要说是为了欣赏,即使为了赶考,也再蠢不过。试想,困到了必须靠头发的牵痛和铁针刺皮肉才能不倒下去的程度,你的阅读还有什么愉快可言?何不先去大睡一觉,然后悠闲自得地读上几页。
一岁读一部书不要认为一岁读一部书这个目标太低了。如果你能活70岁,你将读70部书!你可以随便找一位朋友,让他开一个读书清单,你会发现,他列不出70部。
10岁以前,你不可能一年读一部书,那时损失的10部要在中学或大学时代补上,这意味着,学生时代你将每年多读2至3本书。这并不算多,因为这恰是你读书的季节。困难的是,30岁以后,当你从事与书关系不大的工作时,你还能不能一岁读一部书?如果不能,你将是一个因精神世界贫乏而未老先衰的人。
对于少数爱书如命的人,一年只读一部书又是一个忠告,在信息时代,一年读许多书的人,无疑将会显得呆头呆脑,因为他在这个时代必须应付的许多事,都由于滥读而贻误了。在今天,读书破万卷的人,下笔定无神。这个时代有更多的方法带给我们欢乐,读书已从求知和娱乐的主导地位,降低到与影视、广播、磁带、唱盘、报刊、旅游同等的地位。青年时期读书不必贪多,以求得更广泛地融入生活之中。中年以后不要放弃读书,它可以保持浪漫、天真、年轻、清醒。
保持你的书橱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记述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格雷夫人坐在窗子旁,正在阅读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精采篇章。当时,她的父母正在远处花园里游猎,犬声相吠,喊声越窗而入。作家见她不随家人出猎而独自倚窗读书,便惊讶不已,但格雷夫人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苏格拉底的言行全部记载于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书中。)书籍就是这样一种奇幻的东西,如果你能在印刷品时代日渐远去的时候,在你的房间保持一套书橱,你将把持住明洁的性情,因为读书比任何一种愉悦的方式更需要心智的宁静,也更能带给你安详。在越来越躁动的世界里,书籍会给你一个栖息地,它是另一个世界,收藏着许多人、许多时代、许多地域的传奇。它所赋予你的思想远比现实生活赋予你的更为生动,正如湖水里反射的湖光山色总是比真实的湖光山色更加美丽迷人一样。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520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9分钟,有186位用户关注。
《做有智慧的教师》是从由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七位骨干教师组威的“叶晓龙博客”团队这个知名教育博客上收集的近百篇优秀博文编成的。这七位优秀教师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之余,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对教师人生、家庭、学习等诸方面的思考,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耐人寻味、启迪思考的教育小故事,反映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些小故事蕴涵着他们细腻的情感,凝聚着教育实践的智慧,折射出他们积累的经验。
书中着重讲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
顺着这样的启发让我想到: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我,应该如何走好专业发展之路呢?思考许久,总结了几点:
一、夯实专业技能
“画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合格美术教师素质长久、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美术教学将更多地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多动手、多实践。为了激发、引爆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必要的提示,激活学生的思维,美术教学中需要教师的适当示范。因此,美术教师应坚持长期、深入的美术绘画创作,平时多动手画画,抽时间多练练自己的内功。树立“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工作时理念。培养自己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以此来保证自己在给学生示范时能游刃有余,提高教学效率。
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今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施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善于教学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自省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和信念的活动。它是“思考”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思考。它强调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
林老师在《请为你的褒奖报歉》一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赏之有法,赏之有度,赏之有时”。其余的老师在随笔中都时有创见,如叶隽老师《给台阶后再拆台阶》、《批驳,在孩子获得好成就之时》、陈斌老师《犯过错的“价值”》……吕淑彩老师的《放松是一种境界》:“放松不是放荡,更不是废弃,而是蕴含着一种踊跃心态,蕴含着一种从容,它是一种平凡心,一种尊敬心坎的机灵,这种机智让教育者污染本人,让咱们的学生在放松的状况中内化,往往让我们的教育发生预料之外的成果。”
四、尝试教学研究
教师要加快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就应该将教学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善于捕捉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试验和研究,从中总结教学规律,在反思和研究中逐渐发展,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书中黄老师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仔细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并从中捕捉到科学的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黄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反思、思想升华、再实践的过程,才促进了其专业的成长和发展,进而成为名师。
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仅仅“学高为师”已难以满足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想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972个字,预计阅读需要3分钟,朗读需要 6分钟,有206位用户关注。
当我拜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我心里为之一颤。为自己曾经对工作的不满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而愤怒。但今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
俗话说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心情。”的确,愉悦快乐的心情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心情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心情,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呢?
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心情,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不抱怨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常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说:“某某同学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够聪明,简直太笨了。”“这届学生笨的太多,教的都感觉没有成就感”等等。这是教师常常抱怨的声音,当然侧面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比如某学生热爱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培养其组织劳动能力。某某生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可为其提供他的展示机会等等。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会延续以前的做人态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工作,少抱怨。累了,伸伸懒腰;困了,望望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活着真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
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若想有所作为,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正能量时刻围绕在身边。
从今以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515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9分钟,有286位用户关注。
生物教师读书心得范文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2425个字,预计阅读需要7分钟,朗读需要 13分钟,有199位用户关注。
《建设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心得
读完《建设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这本书,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师身份,根据平时的实践和思考写出来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在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重点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当前,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因素,如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如自我发展需要、教学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师自身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才能完成。教育学者杜威这样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反思性的学术实践,通过反思实践来改进教学,做‘反思型实践者’”。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是个体成熟之标志。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首先,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等。教师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体育教学的系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并使反思伴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其次,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第三,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第四,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审视那些教学中的直觉判断,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要想成为一名批判反思型体育教师,就意味着要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教学活动、集体的经历以及正规的理论、研究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只有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持续地发展。为成为一名具有批判反思的体育教师努力!
“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在“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的创造性!要创造就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改变。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创造宽松的语言教学氛围,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学生能改变,他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付出的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使我们感受着加倍的绵延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应该教给学生的自由。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生成不能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零碎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整理问题,提高提问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问题的输理和提炼,以少量的关键问题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手段,突出主要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天天进学校入课堂,天天面对学生。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中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可爱,知识有意义,学习有价值,从而对生命充满渴望,对知识充满渴求。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有序,人际环境充满关怀。
理想中的体育课堂,跟随新课标是对以往课程进行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全盘否定。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非强调要淡化竞技运动,反对体育教学的竞技化倾向,与学好运动技能是不矛盾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尽办法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练习形式,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学习动作就是一个不错的增强教材趣味性的策略,曾看到过一年级的“前滚翻”课的教学案例,任课教师通过两个游戏“看天”(低着头看天)和“看谁坐得快”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觉、兴趣盎然中学会了前滚翻。同时,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活泼,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哪个小朋友们能保护好它,跟它成为最好的朋友”与“不能坐在球上、不能随便乱拍”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上好“球类”的第一课,前者更能激发孩子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
理想课堂要有老师的精心备课,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看都是接近完美的。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经常出现的,我觉得理想课堂应该作为教师的一个终生追求的目标存在,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否理想,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只要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就是理想的。
总之,建设理想课堂是需要我们教师下功夫的。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838个字,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朗读需要 10分钟,有203位用户关注。
这个月,读了莫源秋老师的《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感触很深。《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一书,阐明了爱是双向的:幼儿的成长需要教师的爱,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同样需要幼儿的爱。它告诉我们,做幼儿喜爱的教师,我们要努力使自身具备幼儿喜爱的条件:热情、友善、宽容、幽默、有才能、会关心人等。书中除了谈到了理论知识,还举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借鉴性。
幼儿教师能否在工作中感到幸福,不仅关乎幼儿教师自己的幸福,而且关乎幼儿的幸福。因为一个视幼儿教育工作为不幸和煎熬的人,很难承担积极的、温暖的、充满生命情怀的幼儿教育任务,也很难用真诚的爱心与幼儿进行广泛的交往。只有由衷地感受到工作的幸福——乐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乐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乐在与同事的合作中,教师对幼儿教育工作才会充满热情,才会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才能以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去感染幼儿,让幼儿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自然,他们也就成为了幼儿喜欢亲近的教师。书中的最后一章,从七大方面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看完之后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重视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就成为名师。'书中谈到了反思应该成为幼儿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特别作为新教师,活动后进行反思更是不可缺少的。书中讲到教师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即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反思,自己平常在写反思时较忽略活动前的反思,书中的方法是可借鉴的,如:在设计教育活动内容时,我们应思考:如果幼儿学习这项内容,可能会有怎样的理解?在幼儿学习这项教育内容活动内容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或经验时,我能提供怎样的帮助,从而使幼儿的理解或经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点是平常自己在反思时较忽略的,在今后活动中应学习。同时,同一活动类型的活动可进行再次组织,再次反思,设计、组织完一次教育活动后,坐下来稍做反思,对得与失大致有所体会,进而思索如果再设计与组织同样或同类的活动时,应该如何设计与组织才能做得更好,这样在今后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中就能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习她人正确的人生观
书中说到:让微笑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习惯。我想平时我们也该确实如此,就如歌词所唱的一样: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笑是善意的象征,也是轻松的标志,它能给人带来内心的愉悦,使别人乐意与我们相处;见到同事,主动打招呼,主动微笑,与同事有了矛盾,要主动化解。除此还要真诚地帮助别人,真诚地与同事相处,当同事遇到困难时,尽我们的所能尽量帮助她们,只有这样,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也才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
平时,要多向积极追求进步、工作成绩显著、工作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幼儿教育专业能力方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受到他们那种健康的、不断追求进步和事业成功的应世态度的感染,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工作心态,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分享这些同事们工作的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不断地发现自己工作中的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想享受到工作中的快乐和幸福,就应该向那些快乐地工作、幸福地工作的同事看齐。
三、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幸福是一种个体的内心体验,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理想得到实现后一种持续的心情舒畅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个人幸福体验的是个人的幸福观,而非自己拥有名利的多少。一些人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其现实生存状况相适应的幸福观,相反,一些人很少有幸福的体验,是因为他们的幸福观与其现实生存状况不相符合。可以说,一个人改正其错误的观念,就可以改变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获得与之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幸福体验。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看了这个例子,让我意识到幸福与否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我们有时候之所以没有幸福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正确!这时,如果我们能换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任何食物都往积极的地方想,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过上充满幸福感的生活!
虽然平时我们对工作会有怨言,但是想一想,现实中,没有哪一项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好风景永远是在山的那一边。任何一项工作从事久了,总会生出倦怠感,我们应当正视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过好每一天,反正'快乐也一天,痛苦也一天',为何不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呢?生活是精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会发现工作中有很多很多的快乐。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410个字,预计阅读需要2分钟,朗读需要 3分钟,有254位用户关注。
当我阅读《美丽的.女教师》这篇文章后,会让我如此感动。
当别人细心阅读,最容易理解题目中的答案。我阅读怎么老是不会全对呢?原来我只是囫囵吞枣的阅读,理解有点陌生。
我读了这篇文章,从周汝兰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所有的孩子的故事中得到了感悟,也有了感动。当时,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周老师知道这时候该地震了,第一次就警告孩子:快往门外跑,孩子们!结果,这一招很管用,一会儿跑出了30多个孩子,剩下了10多个孩子,可孩子着了慌不听话,周老师想出了第二招,严重的警告孩子,她还一手拉一个孩子,终于有几名孩子随后跟了出来。周老师觉得房子快倒塌了,瓦片也快碎了,周老师仍在坚持,又使出了第三招,他立即跑回了学校,迅速把两个孩子救出了门外,但最后一个孩子怎么办呢?老师不愿意让孩子出事,她还是用伟大的力量救出了最后一个孩子,52个孩子已经安全得救了。
老师的爱竟然这么伟大,不光是母爱伟大,但老师的爱也是美好的。世上的这种师生之间的爱也是让我们铭记在心的。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108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朗读需要 6分钟,有130位用户关注。
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老师,你经常读书吗?你上次读书是在什么时候?
曾看过这样一项调查数据: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最多的是犹太人,每人64本。其次是俄罗斯,每人55本。美国每人21本,日本每人17本。而中国13多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不到1本。在俄罗斯,每20人就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在犹太民族,小孩稍稍懂事,母亲便会在《圣经》上滴一些蜂蜜,叫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这书是甜蜜的。
也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读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要么是低头族—玩手机,鲜有看书的人。
不要责怪我们的孩子们不爱读书,我们成年人呢?一年下来读了几本书呢?很多人都会以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借口抹去了读书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的改革思想,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我觉得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方法。阅读教育专著和文化专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名师培养工作的基础工程。
提倡教师读书进而带动学生阅读。只有让学生在上学时代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这样他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最主要的内容。如果当一个学生读了六年书离开小学,或者在读了六年书离开中学的时候,却没有阅读的兴趣,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完成任务和成功了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良知去思考: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了我们民族的兴盛不衰,我读书了吗?我组织学生读书了吗?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读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意义是拯救自己,因为不读书的教师最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难的。孔子是名教师,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既是'经师'又为'人师'.他的那种高山景行的大家风范,千载流传,令人叹服。当代教师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为什么会如此呢?我想一大部分原因是能够'为人师表'太少了。只有'经师'和'人师'二者兼备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意识到,只有阅读才能拯救自己,从而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一般的信仰,这应该是'文化关怀'神圣诺言最美好的兑现。
用阅读拯救我们自己,让阅读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259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朗读需要 7分钟,有253位用户关注。
《做不抱怨教师》读书心得
这学期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578个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朗读需要 9分钟,有209位用户关注。
翻开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卡森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幼儿要维持他内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个成人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快乐地、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
作为守护在孩子身边的幼儿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去分享、感受、把握这个和孩子共同快乐的机会!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了解所处的这个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学家的基本心态,当孩子正用尽办法去探索事物时,自然科学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有位科学教育工作者曾说:“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最好的回答便是‘那你觉得为什么呢?’”这本书便是希望唤起成人去观察、发现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依从孩子的好奇心,提供适当的探索环境和引导,培养孩子像自然科学家的精神和态度一样,去学习如何发现和找寻答案。这本书也是老师最佳实用指南,清楚的提供老师在自然探究前的准备,并在不同阶段的探究(开放式探究、主题探究)中,详列出探究的核心概念、教学计划、引导方法和延伸活动,以及讨论时的引导话语。也让老师能在符合个別孩子的发展、兴趣和能力之下,如何从孩子自身的经验,引发他们主动观察环境;如何提供孩子好奇、发问、探索、调查、讨论、反思自己观点的机会,进而了解孩子如何在相互学习中建构概念,发展出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态度。此外,书末附有相关资源、表格,可供老师记录孩子的发现和观点,再透过这些档案检讨和发展课程。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一书拓展了教师在教育中所扮演的传统角色。这本综合课程能指导教师开展以探究为基础的课程,该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的课程,该课程是以幼儿对周围生物世界的自然好奇心为基础的。从在室内养育生物和种植植物,到去室外搜寻动物和他们的栖息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讨论活动,教师们能学到如何为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学到如何知道幼儿通过开放式或主体式的科学活动进行学习、学会观察。“如果一个幼儿要维持他内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个成人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快乐地、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这应该是《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一书所秉承的理念,同时也符合《纲要》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思想。幼儿对于自然有着一种天生的探索欲望:看到花草,他们总试图触摸;看到小动物,他们又会满怀好奇地观察;下雨了,他们会穿着雨具,在雨中嬉戏,找寻雨水的奥秘……我们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好奇心,我们应该让幼儿在好奇中触摸自然,亲近自然。
在幼儿共同探究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总会试图搞清楚所见和所做的事情。他们开始建构有关事物的概念。这时,“小小科学家系列”让教师担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保幼儿有关科学的游戏和想法可以受到关注、深化和挑战。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教室中创设一种支持和鼓励幼儿成为小小自然学家的环境与文化,而这种环境和文化的特点是:尊重生命;强调调查;分享观察的内容和观点;档案与记录;关注真实的生物。其中首要的“尊重生命”,让我特有感悟。回想到,自己在平时的自然角管理或是科学探索活动中,常常就会忽视,甚至回避这一问题。小蝌蚪死了,老师也不向幼儿说什么就把它处理掉,当他们发现小蝌蚪不见了时,来问老师,老师就会用一些非常理的话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将会使幼儿形成了无视周围生物的意识。通过这次的阅读学习,我会更新自己的认识,反省自己教育中的不良问题,用全新的“自己”去带动幼儿、带动周围的成人,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为与我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生命负责。
另外,我还充分体会到“家庭参与”的重要性,《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一书所展示的教学案例都将家长纳入到活动的参与者中,这也能进步激发幼儿触摸自然的兴趣。我们不要总以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其实有时候他们脑中能闪现出成人都没有的灵感,尊重幼儿,让他们充分触摸自然,或许未来的自然学家就会在他们之中产生。这不仅仅是《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一书所给予我的认识,更是应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贯穿始终的一种理念。
阅读参考:本篇共计1366个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朗读需要 8分钟,有128位用户关注。
做有灵魂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初中教师的工作琐碎而繁重,难得清闲。暑假终于有机会读书,一本《做有灵魂的教师》读下来,似乎看到了镜子中的伙伴和自己。
关于灵魂,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传说,也留下了不少成语。有一个成语魂飞魄散,形容人惊惧万分,没有了人正常的反应。古人认为,没有了魂魄,就没有了人气,没了生命,只能是徒具形态的物质肉体。所以,当一个孩子受到了惊吓,大人们拖着绑着红布的扫帚为他(她)喊魂。
职业也有魂魄,有灵魂。职业的灵魂在从业者身上。那么,教师的职业灵魂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师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人家对教师判定的标准仅限于专业技术领域,延伸开去,即业精为师。还有下一句:德高为范。德又包含哪些呢?孔子又说:仁者爱人,这似乎又给出了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仁爱。是的,作为老师必须是一个仁爱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用对待亲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有了这一条,教师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温暖可亲起来。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句中包含的教师应有的谦虚好学、勤奋、有耐心等品质,都可以在仁爱之心的催发孕育之下生根发芽。
上大学时,有一位教授颇有几分个性,课上得好,孤傲又谦虚,
矛盾得令人注目。一次他在课上就一个问题引申开去:教师这个称呼很不妥当。读几本书,做几张卷子,拿到一个红本本,就摇身一变成了别人的老师了?充其量是个教员!我就是一个老教员,不敢称老师。说得台下的我们后背发凉,惭愧不已。他虽是这样自谦,语言冷僻,对学生却细心有关爱。常有学生到他家做客,除了吃,还有拿,当然,其中必有书。他向我们推介各种书籍,除了叮嘱好好读书,有反复关照:你们到了新单位,除了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一定要和厨师搞好关系。别问为什么,试试就知道了。老先生做过多年右派,经历过饥饿年代。这绝对是肺腑之言。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应该八十多岁了,祝福他长寿健康。他,是一位令人尊重的真正的教师。
是教员还是教师?审视我们的工作,每天都是充满了细小平凡的事情的日子,因重复而沉重的脚步,但是每一个人又似乎乐在其中,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如同比喻中的辛勤的园丁。可是,真的够格做一个园丁吗?
清明前后,种瓜点都,头伏萝卜末伏芥,春种秋收,农夫相时而动,顺应季节的规律,尊重自然劳作。清风拂面,幼苗破土而出,农夫有播种育新丫的欣喜,绝不做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短视之人。可以披星戴月、汗流浃背地耕耘,迎来满眼金黄、瓜粮满仓的丰收。当一切归于沉寂,只有秋虫的唧唧,农夫远望苍茫的天宇和田野,目光中满是任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悠闲与淡定。 农夫的收获,除了自己的过硬的农耕技术外,还有勤奋、踏实、
能吃苦,更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教师,育人育心,更应着眼长远,尊重顺应规律。
那么,总结一下,一个真正的可以称得起教师的人应该具备的素养有:高潮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谦虚、勤奋、踏实、有耐心以及对科学的尊重与顺应,这些,可以熔铸出一个鲜活而饱满的有灵魂的教师。
但是且慢,仅此而已吗?独立思考呢?开拓创新呢?教师不应是传声筒和两脚书橱。而且,是否还有其它呢?
看来,从教员到教师的路很长,要准确定位教师的灵魂确有难度。熔铸灵魂是一个丰富与完善的过程,需要每一个从教者用一生去完成。唯有仁爱者、勇敢者、智慧者、坚持者才能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1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49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
51位用户关注
96位用户关注
2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