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物来描述人,就是用事物的特征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这也是作文中常用的表达和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比如《落花生》,全文讲述了“我们”一家庆祝丰收节,品尝新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的故事;叫人务实有用,不要正派对别人不好。谈到花生的好处,有几段是这样的:“父亲说:“花生有很多好处,其中最可贵的一点是:它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翠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让人一见钟情。你看到它在地上变矮了。当它成熟的时候,你不能马上分辨它有没有果实。你必须挖掘出来才能知道。“我们都说好,我妈点点头。父亲接着说:“所以你应该像花生一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不是好看但不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对别人不好的正派人。”父亲说,“是的。这是我对你的希望。"
这几段用借物描述人的方法(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描述如何做人):父亲引导孩子谈论花生,以此来探讨人生;他夸花生的人品,也是为了说明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学到了“人应该是有用的人,不是正派的人,而是对别人不好的人。”这种理解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就像画龙点睛,自然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是写人的笔记,还是写景物对象,正确运用借物叙人的方法,都能使文章更深刻,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让我们再看一遍下面这篇文章,体会借物描述人的特点和作用:
山里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了,正赶着下乡收割小麦。小麦收割后的一天,我抽空拎了一根上面有篮子的木棍,去了南山。
半路遇到了邻居的阿姨。二姨看到我,也去摘杏子了。她很快告诉我,“我到处都找了,但是山脊以南第二个峡谷的树上有杏儿,但是杏子又绿又小,不好吃!”说完,同一个阿姨就下山了。
我爬上山脊,从远处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个峡谷里唯一的杏树。走近一看,只见树上绿叶丛中有半红半绿的杏子,枝桠串串。微风吹来,杏树摇着枝叶,仿佛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生长在沟渠底部土壤和水很少的岩石旁边。它的树干又高又弯又粗,伤痕累累。显然,它经历了许多沧桑。我把一根棍子插在腰间,爬上了树。坐在粗大的树枝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树枝上,每一个叶巢上都挂着一颗圆圆的杏子。大部分杏子都有一个“阴阳脸”——,一边是绿中带黄,一边是黄中带红;个头不小,每个人都像个小苹果。看着绿叶丛中的杏子,我分不清它们是像珍珠、宝石、翡翠还是玛瑙。挤一个看看,唉,金灿灿的果肉用果汁泡过,放嘴里,酸酸甜甜的,沁人心脾。
抬头一看,我发现两个树枝之间插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阿姨说杏子又绿又小,因为树太高了,看不到上面的杏子,只摘了下面的小的。她不会爬树,她够不着树,她也不会用石头砸树。显然,她真的冤枉了老杏树。
看着树伸手可及的果实,低头看着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老杏树,你不怕孤独,不怕风雨兼程,独自扎根于这深山老林,古老而经久不衰。年复一年,你为人们承受了多少杏子?但你不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当你委屈、冷眼或不雅的时候,你的脚跟依然那么坚定,你的胸怀依然那么坦荡无私。多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移开石头,拔出腰间的木棍,但我拒绝战斗,因为我害怕扮演杏儿会损坏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子,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里,采摘杏子,享受它奉献的果实。
488位用户关注
572位用户关注
45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