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包括立意,材料选择,中心思想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意志力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决定材料选择,材料选择要服从中心;立意需要材料选择来支撑它,而中心需要材料选择来突出它。不选用材料,立意和中心均为空。
意念是思想,观点是观点;材料是行为或事例,也包括道理;中心是题目所限定的范围。比如,把“挫折”作为一个主题,它可以使人“吃一堑,长一智”,并少犯错误,这就是立意,列举自己或周围的人在挫折中奋起的事例,以及这方面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和言辞作为选材,这些材料一定是从不同方面挑选出来的。举例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谈”即辩证分析来阐明“吃一堑,长一智”的观点。若所选的事迹或事例不是挫折,或虽列举了一些受挫的事迹、事例,但没有“谈”出来,都是脱离中心的表现,都是不切合主题的表现。所有这些都与材料的选择有关。
材料的选用应注重新。
新材料的选用与立意深,以新鲜材料为重点,对深化中心作用明显。在《二十年后的我》这篇文章中,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之外,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做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他们说的是“自己开高档轿车,住高级别墅,父母到城里去享受生活,安排兄弟姐妹的工作等等。这种做法明显地陷入了选材的俗套。还有一个同学就以一个水利专家为大家四处寻找淡水,从而引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因此,写作更有深度。选用新的材料,好好选用,作文就成功了一半。“选得好”在这里除了有意义之外,更多的是指新奇。但是,有些同学选材时,总走人后尘,拿着别人写过又写过的过时材料去写。例如给人让座,帮人推车,把捡到的钱包还给失主,帮助盲人过马路,给同学补课等等。想象一下,这种材料如何能给人新的感觉?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细节。
细枝末节往往对表达人物思想有独特的效果。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些道理。选用那些中心突出、重点突出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明显。比如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真诚相待。论文字里行间渗入了老师和学生的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老师。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选择了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首先,老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的亲切呼唤,显示出调皮学生的诚挚;其次,老师端上“香喷喷的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树立起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
材料的选择应挖掘深度。
学校、家庭、社会等我们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都是很多的。我们将从这些材料中发现新意。有一些现象和变化可能是很不寻常的,但是如果能够抓住要害,深入地挖掘,将会发现新的材料。比如在《变化》一文中,同学们多以自己家的变化、饭桌上的美味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一新意不足。一个同学注意到了爷爷烟斗的变化:爷爷先用竹蔸做的粗粗的烟斗,然后换成了漆黑发亮的木制烟斗,看起来很有“派头”,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种小小的普通烟斗的一系列变化,难道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吗?这样从小处落笔,反映大主题,新奇之多。假设以“水”为主题的作文。学生可与《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与《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的潭水……都可以写得很好。比如“南水北调”,可以看到水的存在;“三峡工程”,可以看到水的存在;“水是万物之源”,可以看到水的重要性;“保护母亲河”,可以看到水的污染;“生活如海”,可以看到海的宁静和波澜壮阔;“人生似河”,可以看到河的蜿蜒曲折,可以看到水的奔流向前,可以看到海的深邃,可以看到海的壮丽。从“一滴水与海”的关系入手,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入手,从“治水要善疏”入手,从“治人要善导”的关系入手,可以拓展写作思路。这将是独一无二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