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王之涣 古诗。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王之涣 古诗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送别》王之涣 古诗创作背景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王之涣 古诗》。
《送别》王之涣 古诗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王之涣 古诗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王之涣 古诗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王之涣 古诗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王之涣 古诗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王之涣 古诗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王之涣 古诗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王之涣 古诗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王之涣 古诗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王之涣 翻译、赏析和诗意
杨柳东风树,青青在御河。
近来攀折痛苦,应为别离多。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王之涣,唐人。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送别》[唐代] 王之涣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唐代] 王之涣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送别》[唐代] 王之涣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送柴侍御》[唐代] 王之涣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相思令》[唐代] 王之涣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对迎。
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送别》[唐代] 王之涣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空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边中送别》[唐代] 王之涣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送别》[唐代] 王之涣
老去情怀怕别离,年来不作送行诗。
人前举似终难信,问着垂杨便可知。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
出自《极相思·题陈藏一水月梅扇》[唐代] 王之涣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出自《谒金门·花过雨》[唐代] 王之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唐代] 王之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出自《清平乐·村居》[唐代] 王之涣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出自《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唐代] 王之涣
料黛眉重锁隋堤,芳心还动梁苑。
出自《宴清都·初春》[唐代] 王之涣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唐代] 王之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出自《画》[唐代] 王之涣
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
出自《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唐代] 王之涣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出自《贺新郎·夏景》[唐代] 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