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边城思》何逊 古诗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边城思》何逊 翻译、赏析和诗意
柳黄未吐叶,绿水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何逊,南北朝人。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出自《稚子弄冰》[南北朝] 何逊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出自《绝句送巨山》[南北朝] 何逊
《人间词话》三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出自《古代文论选段》[南北朝] 何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出自《谒金门·风乍起》[南北朝] 何逊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南北朝] 何逊
豆麦之种,与稻梁殊,然食能去饥。
出自《论衡·卷二·率性篇》[南北朝] 何逊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出自《寒食上冢》[南北朝] 何逊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出自《焚书坑》[南北朝] 何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出自《竹石》[南北朝] 何逊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出自《题八咏楼》[南北朝] 何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