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咏舞诗

作者:王暕 南北朝 时间:2024-11-15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咏舞诗

诗词赏析

《咏舞诗》王暕 古诗鉴赏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咏舞诗》王暕 翻译、赏析和诗意

从风回绮袖,映天转花钿。

同情依短柱,共同影到危险弦。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相关诗句

《和咏舞诗》[南北朝] 王暕

洞房花烛明。

燕余双舞轻。

顿履随疎节。

低鬟逐上声。

步转行初进。

衫飘曲未成。

鸾回镜欲满。

鹤顾市应倾。

已曾天上学。

讵是世中生。

作者千古名句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出自《上李邕》[南北朝] 王暕

旧染污俗,咸与维新。

出自《尚书·夏书·胤征》[南北朝] 王暕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出自《谒金门·风乍起》[南北朝] 王暕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出自《渔父·渔父醒》[南北朝] 王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出自《商君书·更法》[南北朝] 王暕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出自《礼记·内则》[南北朝] 王暕

经一失长一智

出自《警世通言·卷三》[南北朝] 王暕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出自《春题湖上》[南北朝] 王暕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出自《资治通鉴·周纪一》[南北朝] 王暕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出自《氓的》[南北朝] 王暕

《咏舞诗-头南北朝尾-头王暕尾-咏物,舞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