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蜀人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 古诗赏析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相带话辞别郑原上,共道长路上怕雪泥。
回家骑回来不久大梁陌,行为人已经越过古崤山西。
曾为县官吏百姓知道吗?过去宿僧房壁共同题。
遥想独游好味道少,黑白相间的马叫叫只是没有方向。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苏辙,宋人。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出自《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宋代] 苏辙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出自《庐山东林杂诗》[宋代] 苏辙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宋代] 苏辙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宋代] 苏辙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出自《北齐二首》[宋代] 苏辙
风无常顺,兵无常胜。
出自《醒世恒言·卷三十四》[宋代] 苏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自《游子吟》[宋代] 苏辙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出自《幼学琼林·卷一·地舆》[宋代] 苏辙
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
出自《对雪二首》[宋代] 苏辙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宋代]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