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范增论

作者:苏轼 宋代 时间:2023-07-27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尔。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亦人杰也哉!

范增论

诗词赏析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注释

1.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

2.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

3.楚怀王孙心: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称熊心为义帝。

《范增论》苏轼 古诗简析

本文是苏轼早期的史论。作者当时阅历不深所以其中提出了一些范增应该杀死项羽的书生之见。但文章立意不落俗套能翻空出奇随机生发极尽回环变换的姿态。在写作技巧上从一点展开多方证明反复推测设想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范增论》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有私,略夺他们的权。

增大怒说:“天下事大定了,你为自己的,愿赐退休,回到队伍。

”还没有到达彭城,因背疽发作,死。

我说:“增加的距离,好了。

不去,羽毛会杀死增加。

只恨他不早你。

”那么该在什么时候离开?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当用这个去吗?说:“吗?。

增加的想杀刘邦,人臣的本分;项羽不杀,还有你人的准则。

增加为什么用它去呢?《易》说:‘知几其神吗!《诗》说‘:‘如果他降雪,先集为霰。

’范增离去,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了。

”陈涉的得到人民的,以项燕。

项氏兴盛的原因,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了,以弑杀义帝。

又拥立义帝,增加为主谋了。

义帝的存亡,难道是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同祸福呢;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增加单独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项羽杀卿子冠军,这是弑杀义帝的先兆。

他弑杀义帝,就可能增加的根本原因,难道一定要等到陈平啊?东西一定要先腐烂了,然后动物生命的;人必须先怀疑的,然后谗言进的。

陈平虽然聪明,怎么能之间没有怀疑的主啊?我曾经评论义帝,天下的贤君啊。

单独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而提拔他做上将军,不贤能而能这样吗?项羽既然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了皇帝,那么皇帝杀关羽,不需要聪明的人就知道了。

增加开始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

中途谋杀的,除了增加的意思。

那难道不是他的意思,将必然力争而不听啊。

不采纳他的意见,而杀死他们立,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确定的。

为增加计算的,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就离开了,难道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增加七十岁,合则留,不应该立即离开,这个时候不明白去就之分,而要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落后了!虽然这样,增加,高皇帝所敬畏的人啊;范增不离去,项羽不灭亡。

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者千古名句

情人眼里出西施。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宋代] 苏轼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出自《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宋代] 苏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观书有感·其一》[宋代] 苏轼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出自《》[宋代] 苏轼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

出自《小窗幽记·集峭篇》[宋代] 苏轼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出自《咏牡丹》[宋代] 苏轼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出自《》[宋代] 苏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出自《哀王孙》[宋代] 苏轼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出自《别滁》[宋代] 苏轼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出自《太行路》[宋代] 苏轼

《范增论-头宋代尾-头苏轼尾-古文观止,史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