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
嫩阴绿树。
正是春留处。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
征衫贮。
旧寒一缕。
泪湿风帘絮。
《点绛唇·时霎清明》吴文英 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取以江淹“明珠点绛唇”诗句而命名。调见南唐冯延巳《阳春集》。又名“十八香”“沙头雨”“南浦月”“寻瑶草”“万年春”“点樱桃”。双调,四十一字,仄韵。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⑵园:一本作“湖”。
《点绛唇·时霎清明》吴文英 鉴赏
“时霎”两句,言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词人说:“当初我与苏妾就是在清明时节始识,转瞬间又到了一个新的清明节,而我却再也不能愉快地手捧鲜花回到苏州的西园旧居去与伊人相聚了。因为那里已是人去楼空,如果归去只能徒增烦忧罢了。”“西园”,在苏州,梦窗在苏州寓居所在地居所旁花园。在《梦窗词集》中,词人多次提到“西园”,如:《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风入松·桂》“暮烟疏雨西园路,误秋娘浅约宫黄”,《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残蝉度曲,唱彻西园”,《浪淘沙·灯火雨中船》“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可见“西园”并非泛指。“嫩阴”两句,追忆西园景色。清明时节,西园四周茸茸绿树生机勃勃,正是游春的好去处,但景色虽美,伊人却去,所以词人只愿追忆,不愿回去而触景生情,引起烦恼。
“燕子”两句,将燕比人,是想象之词。言燕子尚能一年一度按时飞回老家,而那位离他而去的伊人,却像东流之水一去而不复返,所以剩给词人的惟有对往事的痛苦回忆。“征衫贮”三句,言词人整理身边的衣箱,里面只剩下一件她缝制的旧衣,所以面对着这柳絮飘舞的景色,词人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离别爱人的相思泪。苏妾虽弃他而去,而词人却情绵绵,思切切,时刻追忆,实是一位至性至情人也。结句与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结句“一帘风絮”情味同而风韵也同。
《点绛唇》吴文英 翻译、赏析和诗意
当时一霎清明,载花不超过西园路。
嫩阴绿树。
正是春天留住。
燕子再来,往事向东流去。
征衫装。
旧寒一缕。
泪湿风帘絮。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吴文英,宋人。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点绛唇 梨花》[宋代] 吴文英
立尽黄昏,袜尘不到凌波处。
雪香凝树。
懒作阳台雨。
一水相系,脉脉难为语。
情何许。
向人如诉。
寂寞临江渚。
《万年春 景金本注云,四首本名点绛唇 上*》[宋代] 吴文英
土穴秋来,温温渐觉阳和胜。
幽栖兴。
道家偏称。
疏懒多贫病。
凛冽天寒,叶落山川净。
窗前竞。
雪飘风劲。
热焙闲吟咏。
《点绛唇 梅》[宋代] 吴文英
策杖寻芳,小溪深雪前村路。
暗香时度。
更在清幽处。
一见冰容,便有西湖趣。
题新句。
句成梅许。
折得南枝去。
《点绛唇》[宋代] 吴文英
恰破黄昏,一湾新月稍稍共。
玉溪流汞。
时有香浮动。
别后清风,馥郁添多种。
如相送。
未忘珍重。
已入幽人梦。
《点绛唇》[宋代] 吴文英
十载风霜,玉关紫塞都游遍。
驿途方远。
夜雨留孤馆。
灯火青荧,莫把吴钩看。
歌声软。
酒斟宜浅。
三盏清愁散。
《点绛唇》[宋代] 吴文英
天上春来,满前芳草迷归路。
楚山湘浦。
朝暮谁云雨。
凤吹初听,认是吹箫侣。
刘郎去。
碧桃千树。
世外无寻处。
《点绛唇》[宋代] 吴文英
寂寂珠帘,凤楼人去箫声住。
断肠诗句。
彩笔无题处。
花褪残红,绿满西城树。
蘅皋暮。
客愁何许。
梅子黄时雨。
《点绛唇》[宋代] 吴文英
客梦初惊,雪晴风冷千山晓。
塞烟沙草。
又上邮亭道。
石窟萝龛,为我君应扫。
何时到。
放怀吟啸。
相伴山间老。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出自《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宋代] 吴文英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出自《新柳》[宋代] 吴文英
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
出自《湘江秋晓的》[宋代] 吴文英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出自《文心雕龙·原道》[宋代] 吴文英
目前贫富非为准,久后穷通未可知。
出自《醒世恒言·卷一》[宋代] 吴文英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出自《悲歌的》[宋代] 吴文英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
出自《围炉夜话·第三一则》[宋代] 吴文英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出自《鹧鸪天·别情》[宋代] 吴文英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出自《咏院中丛竹》[宋代] 吴文英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出自《扬州慢·淮左名都》[宋代] 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
作者:吴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