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译文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
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注释
①住一师:僧人,一作匡一师。
②无事:无端。
③远公:本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此处指住一师。
④帝城:指京城长安。
⑤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
⑥西峰:指庐山。
⑦炉烟:亦作“ 炉烟 ”。
《忆住一师》李商隐 古诗简析
首联点明诗题“忆”字。以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借指住一,既暗写其不凡,又表达了仰慕之情。为了合乎格律,诗人将晓钟加以倒装,以“钟晓”出之,此句写诗人听到京城的晓钟后,联想起住一所居山寺的钟声,想起久别的朋友。由于寺院的晓钟对于尘世中凡夫俗子来说,既宣告着宁静安详的结束,又预示着喧嚣熙攘的到来,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而感觉敏锐的诗人更能由此激起其内心的深层次体验,回忆起过往的相关人事,因此,本诗的“钟晓”意象也就能加入到对后世读者影响深远的唐诗钟声意象群落之中,成为唐代文学的一部分。尾联从”忆”字着笔,写两人在前一年的冬季,聚首青灯古寺,品茗吟诗,围炉夜话。以“炉烟”之“消尽”、“寒灯”之“晦”的物态变化来写夜色深晚,从时间上久写畅叙未眠之状,表达两人情谊之深。结句为一奇境宕出,写两人彻夜畅叙后清晨所见之雪景——馒天皆白,雪压松枝,好一个银色世界,好一个傲写青松。这景色不仅表现环境清绝高洁,而且还富合着住一不染一尘的高洁出世形象。
此诗构思巧妙,其一表现为以东晋高僧慧远作比,其二表现为景物烘托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全诗除首句“别远公”外,无一语言及住一,然而“炉烟”、“寒松”、“童子”、“雪松”及山寺晓钟声中无不有其人在。
《忆住一师》李商隐 古诗创作背景
李商隐曾于开成元年(836)奉母迁居济源(今河南境内),在济源玉阳山学道。此诗为诗人听到帝城的晓钟,怀念僧友住一而作。
《忆住一师》李商隐 翻译、赏析和诗意
无事一年别远公,黄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隐藏,童子开门雪满松。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李商隐,唐人。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唐代] 李商隐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出自《眼儿媚·萋萋芳草小楼西》[唐代] 李商隐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出自《》[唐代] 李商隐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出自《兵车行》[唐代] 李商隐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出自《》[唐代] 李商隐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出自《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唐代] 李商隐
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
出自《春晓》[唐代] 李商隐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出自《文心雕龙·宗经》[唐代] 李商隐
天若有情应老。
出自《喜迁莺·花不尽》[唐代] 李商隐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出自《商君书·更法》[唐代] 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