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
水池上到处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里去了?孤寂的旅馆内悄无人声,梦中的我正行走在洒满月光的湖堤上,突然梦断人醒。伤心至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
注释
1、梦断:梦醒。
2、无绪:没有兴致。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秦观 赏析
词的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春去的叹息。“池上”一问横空而来,充满了惋惜、无奈和迷惘。接着作者描写漫天的“落花飞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这些漫天的落花飞絮,飘洒下来,纷纷扬扬,坠落往池面上,随水流逝。而对这样一幕场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观,内心自然会涌起无限的春愁。这种“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约词人所抒写的闲愁,此时在他心中的”春愁”,不仅有对岁月流逝的哀叹,更有对功业无成而生命渐渐走到尽又的无限悲凉。“孤馆”“梦断”二句,正是表现这种悲凉。“梦断”二字点明开篇两句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一瞬间的所见。从下文还可以知道,作者醒来时才刚刚“五更”,天方微亮,“悄无人”正符合此时的场景。词人从“月堤归路”这一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旧是在“孤馆”之中,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发作者无穷的哀伤。
于是词人孤寂地坐着,静静地感受着哀伤,”无绪,无绪”四个字,把这种哀伤如吟唱一般地表达出来。“无绪”是“无奈”,是“无计”,是“无情”,是“无聊”,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包容在这两句简单叹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以为之名。”《如梦令》这一词调的命名,正是因为下阕这两句,因此词家用这一词调时,往往在这两句上费尽心机,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写出疑问与感伤的语气,为人所激赏。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无寐,无寐”,非常警醒、精练。而此词中,“无绪,无绪”同样极为含蓄深沉,丝毫不逊于前人后人。
“帘外五更风雨”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在美梦破碎之后心绪不宁,听着帘外的风雨,预感到更坏的厄运将要到来。全同以此作结,显得极为绝望,可见这一时期秦观的思想。这一句同时也交代了整首词发生的时间、背景,读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写的“落花飞絮”等场景,都是在五更时候,都是在风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凉。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秦观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末作者谪居郴州之时。
《如梦令》秦观 翻译、赏析和诗意
池边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感到没有人,梦见断月堤归路。
没有头绪,没有头绪。
帘外五更风雨。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秦观,宋人。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如梦令·元旦》[宋代] 秦观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宋代] 秦观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如梦令 戏和李易安》[宋代] 秦观
门外车驰马骤。
绣阁犹醺春酒。
顿觉翠衾寒,人在枕边如旧。
知否。
知否。
何事黄花俱瘦。
《如梦令》[宋代] 秦观
削迹松陵华寓。
藏密白云深处。
造物已安排,万事何须先虑。
归去。
归去。
海鹤山猿同住。
《如梦令》[宋代] 秦观
如梦。
如梦。
和尚出门相送。
《如梦令》[宋代] 秦观
月直金波潋滟。
此去水仙不远。
霜重夜风清,骨冷□□□□。
谁见。
谁见。
醉眼参横斗转。
《如梦令》[宋代] 秦观
一只船儿没赛。
七十六年装载。
把柁更须牢,风饱蒲帆轻快。
无碍。
无碍。
匹似子猷访戴。
《宴桃源/如梦令》[宋代] 秦观
西湖辟暑棹扁舟。
忘机狎白鸥。
荷香十里供瀛洲。
山光翠欲流。
歌浩浩,思悠悠。
诗成兴未休。
清风明月解相留。
琴声万籁幽。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宋代] 秦观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出自《淮南子·齐俗训》[宋代] 秦观
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
出自《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宋代] 秦观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出自《春题湖上》[宋代] 秦观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出自《》[宋代] 秦观
严妆欲罢啭黄鹂,飞上万年枝。
出自《喜迁莺·晓月坠》[宋代] 秦观
隔壁岂无耳,窗外岂无人?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宋代] 秦观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出自《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宋代] 秦观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出自《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宋代] 秦观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出自《管子·禁藏》[宋代] 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