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作者:陈师道 宋代 时间:2024-11-15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诗词赏析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陈师道 古诗赏析

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由苏轼推荐为徐州教授。两年后,苏轼因党祸被贬杭州;陈师道不避流俗横议,不顾上官阻拦,托病请假,送苏轼直到南京(今河南商丘)。五年之后,苏轼再贬为宁海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栖身岭南;陈师道也被定为苏门余党,撤销了颍州教职。就在他们一人身处海疆,世人皆欲杀之,一人被撤职,潦倒穷愁之际,有一位苏轼的崇拜者吴远游,准备到惠州看望苏轼,陈师道作此诗以寄意。

诗是送吴远游的,话却是说给苏轼听的。首句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识面”句意,说吴远游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次句说,吴远游原本是方外之士,与陈师道坚守儒术异趣;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故说“异好有同功”。这两句关合吴、苏和诗人自己,写“送”、“谒”正面。颔联上承“同功”,转写苏轼。吴远游能不辞万里之行,前往拜谒苏轼,他却不能同往,一酬感恩知己之谊,因此深觉愧对吴生。一个“惭”字,写出了心驰神往而不果断行事的心情,很有份量。对句“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苏轼当时的处境。“人谁恕”三字,既愤慨于时议偏向朋党,又暗将苏轼比为李白,在愤慨、沉痛中露出骨力。正因为世人多趋炎附势,落井下石,不知羞惭,越发显得上句“渐”字的份量。颈联承此义,继写诗人与苏轼的遭际心情,是全诗警策。“百年”巧用杜甫《戏题上汉中王》“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句。当时苏轼五十八岁,陈师道四十二岁,合为“百年”,概指双方。“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囊括两人一生遭遇。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托“双白鬓”的心心相许,以“百年”之悠悠衬托“双白鬓”的傲然特立,在茫茫人海中陡然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不屈的高大形象。对句“万里一秋风”,写人去万里,心神则一脉相通,如秋风之远而无间。这句暗用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之意而丝毫不露痕迹。“百年”句绘出两个心魂相许的形象,“万里”句写出彼此死生契阔的情怀,显出交谊之深厚,不可动摇。结联进一步补足“万里秋风”之意,诗人说:请替我寄言苏公,他虽万死投荒,如卫青之君恩日衰;我始终不负公门,自罢教职后不求再做官,如同任安终不肯离卫青之门而改事他人。至此,诗情振起。接上“依然一秃翁”,刻画出一个刚毅、固执的老人,昂然挺立于两间,虽削职为布衣,风骨依然不改。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该诗原本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客观艺术效果却显示出作者那种值得骄傲的孤独感,朴挚中带有慷慨,深沉而又不粘滞,处逆境而无悲凉,四次化用杜甫诗却不损骨力,凝重沉着,是《后山集》中的力作。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陈师道 翻译、赏析和诗意

闻名欣相识,不喜欢有相同的结果。

我也感到我的儿子,人谁宽恕这公。

百年双白头发,一个秋天的风里。

是说任安在,按照这样一个秃老头。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人。

作者千古名句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出自《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宋代] 陈师道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出自《在狱咏蝉》[宋代] 陈师道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出自《答谢中书书》[宋代] 陈师道

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出自《后汉书·列传·左周黄列传》[宋代] 陈师道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出自《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宋代] 陈师道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出自《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宋代] 陈师道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出自《李凭箜篌引》[宋代] 陈师道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出自《天净沙·春》[宋代] 陈师道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出自《临江仙·送王缄》[宋代] 陈师道

弗备难, 难必至。

出自《说苑·贵德》[宋代] 陈师道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头宋代尾-头陈师道尾-送别,抒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