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栏目

赋得蝉

作者:褚沄 南北朝 时间:2023-07-15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赋得蝉

诗词赏析

《赋得蝉》褚沄 古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均有象征的意思,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隐喻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幻想我是树,是蝉,是鸟,是云等等,企图通过忘我、脱我、化我而与世界合一。隐喻建立在双重或多重存在之上,诗人喻自己为蝉,就是把另一种经历或活动,即把蝉的生存过程与特性加在真实的生活领域中,意味着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像蝉一般象征廉洁、清高、悲哀。古人以为蝉栖高树,声高远,以晨露为食,蝉也就成了“清高”、“廉洁”的代名词。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天寒,蝉声哀嘶,逐渐死去,故而总被用来表达悲秋情绪。

刘勰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隐喻虽多种多样,但要以贴切吻合为最高标准。“切至”就是形神兼备,形犹不似,遑论神似?在《《赋得蝉》褚沄 古诗》中,诗人将自然之物——蝉人格化,以此审视自身的人格价值和生存环境。对于这首诗,一般理解过程大致是,前两句直接描写蝉为了躲避黄雀的伤害(隐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或藏身在高高的树枝上,或避匿在空空的宫殿内。这里实写了蝉艰难的生存状况。颔联和颈联写蝉在寒秋日暮之时,哀嘶悲鸣,声音短促,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最后两句借蝉之口直接抒写:蝉餐风饮露,无所厚求,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容易知道满足,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意思。

然而,这只是构成了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因为“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中已经蕴含了知足常乐的意思。解读一首诗,肯定要注重其语境,什么是语境呢?用燕卜荪的话说,即“语境就是与我们诠释某个词语有关的一切事情。”文本中字或词意义的确定都要依赖于词句之间的关系,所以,一首诗句中意义的确定必然受到其它字词句的语境限制,即一首诗中每一个词、语句的意义都要彼此相互确定,这种相互确定的过程就使得文本的语义之间呈现网状化的现象,使文本的意义缠绕含混,蕴藉多义,仅凭读者从头到尾一次阅读,是不可能意识到其错综复杂的意义丛的。

认真阅读,全诗处处写蝉,实际是处处写自己,让人有一种悲哀之感。那么,我们又是怎样获得这样的深层意义和感受的呢?只要回到首联去感知,就会发现“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很难解释,也就是说,很难和知足常乐联系起来。而知足常乐也很难和中间两联的“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等联系起来。所以,后三联对蝉原本的意义和声音的描述,在首联大背景暗示下,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言外之意,变成了诗人对自己生存境况的深深的忧虑。中间两联写蝉声,不仅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而且还寄寓了对生命流逝的伤感以及对自己处境艰难的悲哀之情。尾联诗人以蝉自喻,蝉栖高树,饮晨露,不是为了故意显示自己的清雅高洁;自己为官清廉,也非故意显示与众不同,而是自己知道知足常乐;但“知足”这个词语来自于《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由于有了首联实写的提示,可见诗人在“知足”背后潜藏着一种悲哀,在悲哀中还杂糅着一种畏祸的心态,隐含的意思是知足为避祸全身。这首诗的意义就是这样相互生成的。

《赋得蝉》褚沄 翻译、赏析和诗意

避开雀高大的树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多次嘶,一天晚上声音越短。

繁吟咏照旧尽,长韵还继续。

饮露不是表清,轻身容易知足。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相关诗句

《赋得蝉送别》[南北朝] 褚沄

疏槐细柳中,凉占一枝风。

蜕出形犹弱,惊飞响未终。

雨来林馆静,日下驿门空。

离管尊前发,凄凉调正同。

作者千古名句

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

出自《卜算子·雪江晴月》[南北朝] 褚沄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自《劝学诗》[南北朝] 褚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出自《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南北朝] 褚沄

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出自《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南北朝] 褚沄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出自《韩碑》[南北朝] 褚沄

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

出自《满庭芳·客中九日》[南北朝] 褚沄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出自《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南北朝] 褚沄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南北朝] 褚沄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

出自《尾犯·夜雨滴空阶》[南北朝] 褚沄

笃志而体,君子也

出自《》[南北朝] 褚沄

《赋得蝉-头南北朝尾-头褚沄尾-咏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诗词

作者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