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
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
覆以翬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
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
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
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
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注释】:
原序: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 》,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最初离蜀赴长安时 ,曾题辞于此,曰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太平御览·地部·桥)引《华阳国志》作司马相如题桥柱云云,与单行本稍有不同),意即不做高官誓不还乡。后来此志竟成,果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太守以下郊外迎接 ,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 ,蜀人把这视为荣耀(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唐岑参《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注水,滔滔无尽期 。”即咏其事。升仙桥南宋时业已破旧,孝宗绍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至十七年四月,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将其重加修建,改名“驷马桥”,并撰有《驷马桥记》。
观本篇小序可知,桥将竣工时,同僚们赋词祝贺,作者遂填此阕以作答谢。但,原唱今已失传,只剩下这篇“报李”之作了。
全词紧紧围绕“驷马桥”在作文章。
“百堞 ”二句,先写此桥所在之地、所跨之江。
“龟城”是成都的别名。相传战国时秦大臣张仪初筑此城,屡筑屡坏,后见大龟从江中而出,巫者让张仪按龟之行迹筑城,果然城筑而不坏。见宋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 》。“江”,此指郫江,系长江上游支流之一,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都江会合。郫江气势磅礴,遥接长天,景色极为雄阔,又得雄伟绵延之城垣映衬其间,更其壮观,而“江 ”既浩荡若此,则“江”上之“桥”的巍峨与伸展不问可知。写“江”正所以写“桥”焉。
然而“江阔桥更长”的写法,在词人犹觉不足以显示“桥 ”的气魄之大 ,故下文又设喻为夸张。以“长虹”拟“桥”,这是夸大 ;以“溪涧”拟“江”,这是夸小。驷马桥的矫健雄伟,就在这“大”与“小”的对比中突出出来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楚使子虚以云梦泽“方九百里”夸言楚国之大,齐乌有先生则以齐国”吞若云楚者八九 ,其于胸中曾不带芥”抑而胜之。本篇笔法,与此相近。
细细品味,“杠梁”二句的精彩之处尚不止于此。
如“济涉”字、“饮 ”字,也都是词眼所在。就事实而言,“江”动而“桥”静”但据实写来,便无诗意。词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桥墩比作人腿,写“桥”迈开大步涉水过江;又将桥身比作渴虹,张开大嘴吮吸湍流。—“静”物“动”写,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
前四句,作者作远观江桥,先绘背影,再描桥姿,层次分明,读者心中已生桥之大概。“远”“浑”等词极具气魄,桥之伟岸淋漓尽现于此。
以上从大处落墨 ,是对驷马桥的宏观描写 。至“覆以”二句,精雕细琢,转入微观。桥巅之,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着,势如羽军鸟振翅;桥底有层叠的石墩负载着,形如鱼鳖浮游。似这等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的建筑物,合有神灵护佑。相传隋军战舰自成都东下伐陈时 ,“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 ,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 ,船住则龙止,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见《隋书·高祖纪 》开皇八年伐陈诏),于是词人不假旁搜,顺手引入词中,更为此桥抹上一道奇光幻彩。桥以“马”名,而词人在具体摹写与渲染时,又调动“羽军”,“鱼”、“龙”等动物字词,且与首句“龟城”之“龟”字遥遥相映,别具匠心。尽客这些飞禽水族均非其实 (“羽军”、“鱼”、“龟”分别物化、附属于“华宇”、“叠石”和“城”,“龙”则纯出于虚拟 ),能够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使人若见羽军飞于天、龟行于陆、鱼浮江面,龙潜水底,这就加倍地给“郫江长虹图”增添了勃勃生机。
作者宏观写桥极有气势、细处入手更富神韵、语言生动灵活,视角多变,短短三句,桥之精美跃然纸上。
自《尚书·禹贡》以后,古人以为长江发源于蜀中的岷山,后世文学家信之不疑,晋郭璞《江赋》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苏轼是四川人,其《游金山寺》诗亦云:“我家江水初发源。”词人以浓墨重彩描绘此桥传神之后,不无自豪地宣称:新桥落成在望,很快便可登桥观览,欣赏那刚发源不久的江水滚滚东流了!上阕起处由“江”出“桥 ”,至此又由“桥”入“江 ”,峰回路转,岭断云连,章法缜密地结束了上阕。
上阕着重写“桥 ”,然题面中“驷马”二字尚无着落,故下阕即转而述司马相如事。江势雄伟,桥姿壮丽,地灵如此,人杰若何?写江写桥,自然言及登桥之人 ,两阕之间的过渡,亦可谓“山岩巉绝之际,飞梁而行”(明李腾芳《山居杂著》)了。
换头三句,高度赞扬司马相如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谓其登桥上路、出蜀赴京之际,气宇轩昂,压倒了当世的诸公。以下二句,一则述“题柱”之举,勾锁上文;一则进而叙述其入京后牛刀小试,初露锋芒。按《史记》本传载其为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献给汉武帝,帝大悦,任用其为郎官,“奏赋动天容”即是谓此。至“果驾”三句,登峰造极,备述其雄图大展,衣锦荣归。传载相如为郎官数岁,武帝遣其为使其回乡安抚巴蜀地区,后又出使西南邛、稢等少数民族统治区,致使诸少数民族首领皆请为汉臣,汉与邛、稢间断绝了的交往自此重新畅通。这两次出使,于国家而言,稳定了西南边陲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的联系,贡献甚大;于个人而言,实现了当年乘赤车驷马重返成都的豪语壮志,也算心满意足,利国利家成功成名了,驰誉乡里,垂名清史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价值,莫此为甚了。词人虽只是根据史料,敷衍成文,但无限神往之情,已洋溢在字里行间。
作者,推崇前贤,目的是激励后进;表彰古之登桥者 ,正为激励今之登桥者奋起 。所以才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最后两句:“寄语登桥者 ,努力继前功 !”词人重修此桥之旨,以“驷马”名桥之旨,以及撰此词之旨,便昭然揭出。为山九仞,有此一篑封顶,便出云霄之上,全词有此作收束意味登时深远有加。
通观全词,既为桥而作 ,则上阕写桥由粗及精,继而下阕独展“驷马”之旨趣,由古励今。层次分明。不乏深意,实属佳作。
就思想内容而论,本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的局限性,如大汉族主义倾向、对于个人功名利禄的汲汲追求等等 ,这些固然不足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词人所歌颂的并非古人为禄利争夺之为,而是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之举,词人赞此,也是想表达个人的荣耀应在为国家、民族尽职尽责中实现词中所含蕴着的奋发、进取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唐宋词里司马相如事者汗牛充栋,大抵着眼于他的文学才华以及他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而本篇独取其在政治建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逆言之即“见仁者仁,见智者智 ”,如果说他人之词乃词人之词,那么京镗此词则便是政治实干家之词了!
有宋一代是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出繁荣局面,其表现之一即地方官吏颇留意于保护整修古迹、新辟名胜,功成之时,辄延请名士或亲自挥毫为文以记,故此类散文佳作层出不穷,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超然台记 》、陆游《铜壶阁记》等皆是。我们常说南宋豪放派词人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这方面仅仅着眼于他们词中的散文句法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到散文题材对词作的渗透。即以此词而论,它难道不是一篇协律押韵、入乐可歌的《驷马桥记》么?
《水调歌头》京镗 翻译、赏析和诗意
百城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
桥梁渡过,浑似小溪涧饮长虹。
覆盖用翚飞华宇,车用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
好看发源于水,滚滚完全流束。
司马氏,凌云之气,这群公。
当年题柱,从这个奏赋感动上天容。
果真驾轻车出使蜀国,能进行诸蛮我汉,邛筰道仍通。
捎个话登上桥的,努力跟上前面的功劳。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京镗,宋人。
《水调歌头》[宋代] 京镗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水调歌头》[宋代] 京镗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宋代] 京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游泳》[宋代] 京镗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宋代] 京镗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代] 京镗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宋代] 京镗
律吕自相召,韶頀不难谐。
致君泽物,古来何世不须才。
幸可山林高卧,袖手何妨闲处,醇酒醉朋侪。
千里故人驾,不怕物情猜。
秋夜永,更秉烛,且衔杯。
五年离索,谁谓谈笑豁幽怀。
况我早衰多病,屏迹云山深处,俗客不曾来。
此日扫花径,蓬户为君开。
《水调歌头 次东坡韵》[宋代] 京镗
素女炼云液,万籁静秋天。
琼楼无限佳景,都道胜前年。
桂殿风香暗度,罗袜银床立尽,冷浸一钩寒。
雪浪翻银屋,身在玉壶间。
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
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
安得云鬟香臂,飞入瑶台银阙,兔鹤共清全。
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
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
出自《蝶恋花·春江暖涨桃花水》[宋代] 京镗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出自《鹧鸪天·桂花》[宋代] 京镗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出自《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宋代] 京镗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出自《钟山即事》[宋代] 京镗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出自《汉书·传·郦陆朱刘叔孙传》[宋代] 京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出自《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摘自清代曹雪芹的》[宋代] 京镗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出自《送郄昂谪巴中》[宋代] 京镗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出自《寓意 /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宋代] 京镗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出自《琴台》[宋代] 京镗
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出自《醒世恒言·卷一》[宋代] 京镗
作者:王迈
作者:司马光
作者:王迈
作者:司马光
作者:吴芾
作者:司马光
作者:王迈
作者:司马光
作者:京镗
作者:京镗
作者:京镗
作者:京镗
作者:京镗
作者:京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