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入松下,两峰横马前。
攀缘绿罗磴,飞步苍崖巅。
昔人此嘉遯,手弄朱丝弦。
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
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
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
《招隐寺》曾巩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一个直接进入松下,两座山峰横马前。
攀援绿罗瞪,飞步苍崖顶。
古人这样赞美隐遁,手弄红色丝弦。
想来林间月,只写山中泉水。
这快乐不是外得到,肯接受世网牵。
我也本萧散,到这时又平静。
偏怜最深处,流水声浅浅。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曾巩,宋人。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与苏训直约游招隐寺》[宋代] 曾巩
十日春晴未放梅,篮舆端为看山来。
路寻绝壑空流水,寺倚苍岩只废台。
处士尚余三亩宅,野僧合买万松栽。
故知佳兴难为败,上尽西峰眼界开。
《与苏训直约游招隐寺》[宋代] 曾巩
鼙鼓初归塞上师,京江酒美胜年时。
春来逆旅真无事,身到名山合有诗。
石底於菟穷作穴,泉间科斗闹成池。
荒寒景色君休问,后日应怀此客随。
《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宋代] 曾巩
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
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
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题招隐寺绚公房》[宋代] 曾巩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诸官游招隐寺》[宋代] 曾巩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
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
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馀,能救诸有苦。
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宋代] 曾巩
万畦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
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
烟尘怨别唯愁隔,井邑萧条谁忍论。
莫怪临歧独垂泪,魏舒偏念外家恩。
《招隐寺送阎判官还江州》[宋代] 曾巩
离别那逢秋气悲,东林更作上方期。
共知客路浮云外,暂爱僧房坠叶时。
长江九派人归少,寒岭千重雁度迟。
借问浔阳在何处,每看潮落一相思。
《招隐寺送阎判官还江州》[宋代] 曾巩
离别那逢秋气悲,东林更作上方期。
共知客路浮云外,暂爱僧房坠叶时。
长江九派人归少,寒岭千重雁度迟。
借问浔阳在何处,每看潮落一相思。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宋代] 曾巩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宋代] 曾巩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出自《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宋代] 曾巩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出自《梁园吟》[宋代] 曾巩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出自《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 曾巩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宋代] 曾巩
病笃乱投医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宋代] 曾巩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出自《献钱尚父》[宋代] 曾巩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出自《画眉鸟》[宋代] 曾巩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出自《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宋代] 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