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注释】:
题一作《边词》。穷边,意思是极远的边地。原诗二首,这是第一首。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作者在元和十年(815),曾以记室从“陇西公”镇泾州(今属甘肃),诗或作于此时。(qiān牵)州,今为陕西千县。唐自天宝以后,西北疆土大半陷于吐蕃。州离长安并不算远,但在作者眼中却成了“穷边”,国力就可想而知了。
全诗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首句“将军作镇古州”,点明本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是说水滑润如油,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青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然而,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也包括诗人自己吗?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孙其芳)
《穷边词二首》姚合 翻译、赏析和诗意
将军镇守古沂洲,水山春节气柔腻。
深夜满城丝管散,行为人不相信这个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的军队,吐蕃人不敢靠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只有看到平安火入城。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姚合,唐人。
《穷边词二首》[唐代]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出自《得乐天书》[唐代] 姚合
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
出自《了凡四训·改过之法》[唐代] 姚合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出自《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唐代] 姚合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出自《题菊花》[唐代] 姚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出自《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代] 姚合
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出自《围炉夜话·第三三则》[唐代] 姚合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唐代] 姚合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出自《壮士篇》[唐代] 姚合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出自《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唐代] 姚合
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出自《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唐代] 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