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专栏 > 投稿
栏目

清明节的别称

发布时间:2021-11-28 10:40:02 热度:69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寒食节、柳节、 秋千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从节气来讲,清明固然是“节”,但同时还是一个重大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唯有清明。正因清明身兼“两节”,故兼具自然色彩及人文内涵,既能反映天气及物候变化,又自带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 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如果以一种植物来代表清明节的自然色彩和人文内涵,则非柳树莫属。 古时的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内容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习俗是吃冷食、禁火;上巳节的习俗是“祓禊”、沐浴;清明节的习俗是祭祖扫墓、踏青。而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均有柳的身影,故古代的清明节又称“ 柳节”。 清明节插柳、戴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籍记载,晋文公重耳早年为避难逃亡在外,随行的侍从有一人名为介子推。他在重耳断粮时曾“割股”救他。重耳回国即位后,对一直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令人从三面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宁死不屈,和老母亲焚身于一棵大柳树下。 今日清明,又称“ 寒食节”,最适合背的诗莫过于《寒食》,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非常著名,字面浅白易懂,然而意韵无穷,角度独特,写尽长安城中寒食特色。 诗的大意是:春天的都城东风殆荡,处处飞花,正值寒食节日,举城禁火,傍晚时,汉宫赏赐蜡烛,送往王公近臣之家,袅袅轻烟飘散,代表着王侯的无上地位。 以汉代唐,是唐诗的一个习惯笔法,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这里要特别解释的,是关于“寒食节”的典故和“传蜡烛”的习俗。 时间要远溯到春秋时期,因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十九年,风餐露宿,百折不挠,历尽艰辛苦辱,最终在秦国帮助下返晋称帝,史称晋文公。登基后,仅用了四年时间,便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二霸,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 在他流亡过程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随行贤士,曾立下汗马功劳,甚至“割股奉君”,就是在重耳病饿晕死的时候,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和野菜一起熬汤为他补充体力元气。 但是重耳返晋后,“未尽行赏”便出兵伐敌,封赏之际竟然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功成身退,携老母隐居绵山,从此远离了朝廷。 有邻人替介子推抱不平,便写了一首打油诗张贴在城门上,重耳惊觉自己的忘恩负义,连忙派人寻找介子推,然而绵山如此之大,何处寻得? 重耳寻人心切,竟然命人三面烧山,网开一面等介子推出现,谁知竟然因此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重耳铸成大错,抚尸痛哭,遂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从此在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祭祖节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往往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秋千节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是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缤妃、宫女们玩耍。

清明节,人们荡秋千以取乐。《通俗篇》云:“秋千本山戎之戏,自齐威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这是说,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族创造了这项活动。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将它带入中原。荡秋千,唐代颇为盛行。诗人韦庄有诗云:“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墙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开元大宝遗事》里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由于秋千在空中飘荡,快活得有若神仙,唐玄宗还特别称这种游戏为“半仙之戏”哩。

到了北宋,出现了水上秋千,即从秋千上翻身跳水。叹东京梦华录》谈到北宋皇帝驾车临水殿观船夺标的同时,要立 秋千取乐:“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上竿,左右年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清明节的别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信息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