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教育总结
栏目

品德教育总结12篇

发布时间:2022-12-20 15:44:02 热度:83

品德教育总结12篇范文

第1篇 2022年学校品德教育年终总结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着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着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国家级奖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

第2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第3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o100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

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

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

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4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范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5篇 学校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学校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着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第6篇 小学班主任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在思品课中进行创造教育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 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订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具体地说,即是: a:以景入情,引入课堂。 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矗 b: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泻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今学生记忆犹新。 c:以情导行,深化情感。 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同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d:表达激励,结束全文。 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讲信用》一文结束时,我回扣开题,让学生再资助分析故事大王的错误,概述巩固了观点,提出希望。我的结束是这样的: 师:老师希望你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做讲信用的好孩子,长大成为言而有信的好公民,好吗? 生:好! 师:你们答应老师就该怎样做? 生:讲信用!(指:课题板书)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言二语,言简意咳,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激励是创造的灵魂',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具有其深层次的力度。

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矗

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

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 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品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在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这一小小的实验课题是在学校'培养创造志趣和能力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整改实验'成果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花,实验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愿为这朵小花越开越艳而辛勤耕耘……

第7篇 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

在本学期班主任工作中,密切联系本班学生实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理想,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人翁责任感,同心协力把班集体事情办好,形成良好班风班貌,配合品德教育开展了“谈自信”、“纪律大讨论”“友谊地久天长”等主题班会,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基本任务,所以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不断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在此邀请了高三年级部分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经验。教育学生遵守各项纪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协调好各科教学工作,督促学生完成各科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完成学习任务。开展了三次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完成学习任务。开展了三次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及劳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本学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课外活动,有:讲故事,歌舞表演,美术,书法,手工比赛,辩论会,演讲比赛等,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欣赏能力,增强了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通过劳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青年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我十分关心他们的健康,了解每位同学的个性特长,深入学生及其家庭之中,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密切师生感情,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和生活顾问,如:开展献心活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坚定学习信心。

(五)指导本班班委会工作。班委会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但因学生干*经验不足,所以我定期召开班委会,了解全班各项情况,及时强化工作职责,本学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委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得到了全体同学的一致好评。

在班主任工作中,由于我以身作责,真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全面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做好教导工作,使我所担任班主任工作的“44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每位同学在44这个集体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在学校的各类学习考试活动及劳动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教育学生达到理想的境界,爱心和责任是基础,相互尊重是前提,思想品德是关键,工作热情是动力,恰当的方法是途径。

第8篇 2022年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9篇 《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从事一年级一班到五班的《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担任一年级十班的护送路队、课间操配班等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在教学工作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重点,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使他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活动内容。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教学活动注重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体现“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教学活动体现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活动中探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接下来举几个工作中的小例子:

(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一年级小朋友需要的帮助很多。比如,在第一个活动主题中,与学生探索课程表的记录方法,有的学生已经会写汉字,有的学生会用拼音记录,还有的学生用图画记录。但是,有个别学生理解起来会特别困难,他不会写汉字,也不会写拼音,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听不懂用图画来代替汉字或拼音等,需要老师亲自示范。于是,我在制作了汉字的电子版课程表的基础上,又板书拼音、图画的课程表,这样学生们都不再感到困难了。由此,我感到一年级小朋友需要的帮助不只是言语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他人多从行动中去指导,与他们共同实践。

(二)在活动过程中,为了把活动课上得生动有趣,我把故事、儿歌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是“我上学了”。围绕“我上学了”,开设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上学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在学校的一天。在“上学去”的主题活动过程中,我跟学生学习了儿歌“上学”,内容是:再见,幼儿园!从现在起,我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休息吧,小汽车!休息吧,小飞机!背着妈妈买的书包,带着爸爸送的铅笔,我向学校走去。爸爸、妈妈再见!等我放学回来,给您俩带来学校的好消息。”坐在安静的教室里,我不贪玩儿,不淘气。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各科练习。老师说:“学习可不像吃蛋糕。一定得刻苦努力!”通过儿歌,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角色的变化,明白自己现在是一名小学生了,需要专心听讲等等。还讲授了《增广贤文》一书中“宋太宗开卷有益”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多读书的好处,激励学生读书的信心。

(三)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是“我上学了”。围绕“我上学了”,开设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上学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在学校的一天。“在学校的一天”的主题活动又分设了三课时,分别是上课了、下课了、放学了。在“下课了”的活动过程中,给同学们讲述了《开心果跳跳虎》的故事,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就好比跳跳虎,他们喜欢做运动,可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玩耍不是比力气、比输赢,重要的是让伙伴们快乐,快乐的人有朋友。

(四)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是“上学路上”。围绕“上学路上”,开设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看看时间、好好走路、平安回家。“看看时间”的主题活动中,巧用儿歌“他为何又迟到”把教材19页的情境呈现给孩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效地触动孩子内心的思考,起到预防纠正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作用。

附儿歌:他为何又迟到

公鸡喔喔叫,太阳挂树梢,

被窝里躺着张小宝,原来他还在睡大觉。

擦牙擦擦眼,伸呀伸伸腰,

磨磨蹭蹭起床了,哎呀呀,今天时间又不早。

被子里寻衣服,床底下找风帽,

鞋刚穿上又脱掉,袜子在桌上对他笑。

洗脸顾不上,早饭没吃饱,

抓了一个大馒头,推开房门往外跑。

跑呀跑,跑呀跑,吓得鸡飞狗又跳,

跑到半路又回来,哎!原来忘记拿书包。

二、在护送路队等工作方面。

本学期我负责护送的路队是一年级十班的小朋友,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六十几个学生,竟然有四十多个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路队中。这种情形成了路队管理的一个难点。开始,我让同学们站成三列,实行奖励红星的办法组织管理路队。因为部分一年级的家长会站在路边等待孩子,所以排成三队走到人行道上的时候会显得比较拥挤。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越来越熟悉之后,把学生的路队由三列变成两列。结果学生有时候不好好地走,由于路队太长,出现管前面后面乱,管后面前面乱的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好路队呢?一时间路队管理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思来想去,我决定把四十几个孩子分成四个小组,每五行十个人一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路队长记录学生走路队的情况,并由表现好的学生轮流举队旗等。自从路队管理实行小组化,同学们遵守纪律的意识增强了,路队纪律明显好转。

路队管理附表如下:

(略)

第10篇 班主任品德教育年终总结范文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小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

2、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红领巾'读书月'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红岩精神'是重庆地方特有的教育资源之一。针对摸底调查中学生对'红岩'知之甚少的现状,我们在'读书月'活动中开展了红岩系列教育'五个一'活动:读一本红岩的书,记读书笔记,作一次参观寻访,讲一个红岩故事,写红岩日记。在读书活动小组内,中心组成员创立了以奖优为序、轮流阅读、互相交流的激励机制;寻访活动中同学们驻足聆听,对小萝卜头等红岩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故事会上大家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红岩日记中,孩子们的真情流露,足以反映出他们的思考已进入了深的层次……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书海漫步,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和掌握,达成了德育活动对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

3、社会调查,明确责任感之重要。

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让他们迫切地感受责任感的重要,不容半点忽视,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大小巨细的事情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决定开展'社会调查'大行动。孩子们走向街头巷尾,来到企事业、**单位,调查了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其中,**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张杰欣同学的母亲作为水文勘测人员的精益求精,个体户张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等事例令同学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灾无情人有情,抗洪精神驻我心!九八抗洪精神是战士们崇高责任感的浓缩,战士们奏响了高度责任感的音。通过抗洪故事的讲述,画面、诗文的赏析,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责任感对于各行各业显得多么的重要啊!这是大家的心声,也是同学们从小抓起,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这次活动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动力,是促使学生从知到行转化的动力。

4、生活聚焦,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我认为,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于是,我重视把各种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契机,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半年来,班风班貌得以很大改观。'捐资捐物献爱心'活动中、教师节主题队会上、创卫活动月中、'快乐星期天'活动、象征性长跑、运动会中的'翻身仗'及每周的争章创优评比上,都留下了同学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烙印。特别是王小艾及家人对社会和他人尽责、郑桥同学文明守纪、童欣的无私奉献、谢涅淄对家长的体贴、赵金同学刻苦训练多次为校为班添光彩等典型事例令同学们有口皆碑,成了大家拥戴和学习的榜样。为了进一步地巩固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绪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临近期末,我们又对全期活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通过'责任感--在我们的心中升腾'的主题队会进行了升华。回顾过去,看到现在,展望未来,同学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队会上,大家齐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只要我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我们一样能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我是巴蜀人,我自豪,我是巴蜀人,我能行!'多么动人的话语,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些活动不仅对道德行为起着强化训练作用,使之巩固,而形成习惯,而且还会使'外显'于行为中的道德规范得到强化,并进一步内化为道德认识,然后又外化为道德行为,直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效果。

短短半年时间,实验按实施计划有序较理想地进行着,取得出较明显的效果,班级学生班风班貌改观大,班级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全班学生个个有其职,有责可尽,大多数同学责任心强,能力强,优生发展快,差生转变好,深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献爱心活动月中,王小艾等10名同学受到张榜表扬,本班'献爱心'活动和教师节活动情况在全校交流汇报,获好评。班级文明守纪好,涌现出了周少阳等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个人工作总结加餐、路队、卫生、两操流动红旗获得次数,获'创卫'先进集体,特别是运动会上班级学生一改过去的状况,大打了一个'翻身仗',囊括所有集体项目的一、二名,个人成绩也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因而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精神文明奖。班级主题队会获校一等奖,且代表学校二次接待市区领导同行,深受好评。期末,本班以成绩获校'巴蜀好集体'。

实验才刚起步,取得如此成绩,的确令人可喜。但改革探索之路将会充满艰辛。愿责任感之树在我们大家包括孩子们心中常绿常青!

第11篇 六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总结报告

关于六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总结报告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六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总结。“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工作总结《六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总结》。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动情用理,辩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例如,有道辩析题:“国产的东西都不如进口的东西好”。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教师从国产名优产品为国争光,假冒伪劣产品败坏名声,外国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这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产物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澄清思想,统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的认识,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12篇 关于青年品德教育的月度工作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品德教育总结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