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要点总结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要点总结一
1、李白,盛唐诗人,字( 太白 ),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戒*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要点总结二
9、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1 0、《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12、《劝学》:是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13、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14、《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15、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16、《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2篇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2.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4.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河内凶(凶,古义: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河: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今义:增加)
3、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4、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6、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7、然而不王者(然而,古义:这样做了,却……;今义:表转折)
8、寡人之于国也(徐徐语文坊)(寡人,古义: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孤家寡人)
9、请以战喻古义(古义,请允许我;今义:请你)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则,古义:那么;今义:这)
5.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①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
②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③为
因为长句(为:动词,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⑤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⑥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⑦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第3篇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重点学习:
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孔子其人。
2.能力目标:简单理解儒家思想。
3.情感目标:用看待人的眼光看待孔子。
重点难点:
对文句的解读。
考点分析:
阅读与写作
论语名句解读:
1.关于孔子
圣人一世与万世
2.文本解读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4篇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高三语文知识点
现代文:鉴赏与评价
写作:1、立论与驳论2、论据的选择与运用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准确评论典型人物5、内容有意境
修辞的方法
古文
复句
(二)、高三语文问题及失分点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论说文的解读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作文没有自己新颖的思想和主题,写不出优美的句子议论文没有说服力,写作过程中没有发散性思维,过于呆板
失分点:现代文的赏析和理解古文的解析诗歌的鉴析写作深度及广度
(三)、高三语文难点和重点
系统提高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
巩固文言诗句的知识点。背诵名句、熟记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文学常识。写作要确保观点鲜明准确,论据要有力。
(四)、高三语文作文
特点:
临近高考,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重头戏的角色日益明显;时间有限,考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略为紧张。
问题:
高考压力骤增,积累不够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捉襟见肘;程式化痕迹过于明显,有些学生完全照搬模式,照抄别人作文,不考虑具体情况。
对策:
帮助学生找模版作文,找高考范文,但是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消化,不能简单照搬;针对近年来出卷特点对时下热点焦点话题进行汇总,希望学生能提前对相关问题有所发挥。
(五)、高三语文阅读
一、古文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判断。不能灵活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点。
应对策略:
(一)读题:分三步。
(二)审题:在完成阅读步骤的同时一定注意审好题。
(三)解题:(以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2.信息筛选题。
3.内容理解题和上题接近,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关注人物的言行、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强调和原文的呼应、吻合。
4.赏析评价题,要看作者的态度和文段的背景。
5.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6.翻译题还是强调这五个字:留、替、移、补、删。另外别放过关键词。
二、诗歌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读不懂诗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答题。不会联系作者知人论世。
应对策略:
(一)、明确诗歌语言美的几个方面
(二)、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特点
(三)、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四)、读懂一首诗词的基本程序:理解每字→填全空白→依托知识→把握意象→描述意境→统观全诗→理解主旨。解诗句——看明示——品意象——感意境——析手法——识典故,最终判断诗的思想感情。
(五)、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结构形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2、分析技巧型3、分析语言型4、炼字型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6、观点不同型
三、现代文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学生不会读文章,缺乏做题技巧。
②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答案眼点不全,答得多得分。
应对策略:
①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精明的读,提取一级信息,剔除二级信息,了解设题陷阱。解题步骤:科技文的三步操作法:定向,寻踪,筛选。
②应试技巧: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理状态;明确三个步骤。审题的方法:审清题目内修饰语的的隐性信息;审准题目内中心语的隐性信息;审明题目分句的主要意旨。
解题思路:
1.从整体上把握作品。2.抓文章的筋骨。3.学会利用题目间的信息互通。4.文题对照,圈定范围。
从“三种思路”入手:把握文体的行文思路,了解考者的命题思路,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文意概括的规范思路:a、化繁为简b、化实为虚。文字表述的规范思路:a、照抄式b、重组式c、提炼式d、拼接式。
第5篇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
导语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在这一年里学生必须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让你更好的学习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希望你喜欢!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8、《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9、《过秦论》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0、《师说》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第6篇 高二语文必修三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崖转石万壑雷 (:名词用作动词,冲击。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闻舟中夜谈琵琶声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 (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 (歌:名词用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填然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以为轮 (?:使动用法,使……弯曲。)
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作动词,安排次序。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内立法度 (内:名词用状语,对内。)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牖: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绳、枢: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户枢。)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形容词作动词,险固的地势。)
尊贤而重土 (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天下云集响应 (云、响:名词作状语,像浮云、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形容词作动词,处于困境之中。)
外连衡而斗诸侯 (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流血漂橹 (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
约从离衡(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以愚黔首 (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无知。)
以弱天下之民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愚益愚 (愚: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师。)
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 感斯人言 (被动句)
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有”即“有之”,宾语前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道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省略句) 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省略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以(之之)为轮 (省略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利”“之强”,定语后置。)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省略句)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省略主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省略宾语)
聚之(于)咸阳 (省略介词)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 (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省略介词“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第7篇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高三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1.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2.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化解法
对一些语句内在关系复杂的句子,可采用分解成小步聚的形式加以化解。
例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外投资外,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这个句子,我们可把“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拆开来,再分别搭配,即为“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努力发展节约用水”,就比较容易看出后半句的搭配问题。
二、替换法
对于一些吃不准的结构或句子,我们可根据其结构,用自己熟悉的语词替换陌生的语词,从而很快作出判断。
例如: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即将推行,这将会给假文凭制造者以致命的一击。
如果对句中“电子注册即将推行”的是否搭配吃不准,可以仿造一些句子,如,“课间做操即将推行”,“午间自修即将推行”,等等,这样一对比,我们马上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压缩法
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采用压缩法,删去枝节,留下主干,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的问题。
例如: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这个句子“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中“塑造人格力量”动宾搭配不当,应作修改。
四、反射法
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根据语病题中常出现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建立起类似于生物学中“条件反射”般的反应。主要有如下几类:
1、现象之一:顿号或并列词句
反射之一:并列不当,指的是有从属、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分析:“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在一起,因为“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了“报刊、杂志”,可将“一切出版物”改为“一切新闻机构”。
反射之二:照应不当。
例: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井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前后缺少照应。
3.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xx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4.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从教材文本中多多积淀
一个同学从小初一到高三毕业的七学年十四学期里,阅读过十四本语文书,书中不少规范的优秀美文中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动人的经历,如果做个有心人,将它们作系统积淀的话,应该说是会在写作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它而让你的文章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的!
2、从报刊杂志中多多剪贴
这项工作,我发现不少学校的不少同学都曾经做过,然而把它与高考写作直接挂钩的意识还很不够,应该把精彩的材料作认真的分类——体育、文化、文学、教育、科技、工农、商贸、外交、政治等等,这样在使用时,就十分便利而且极为贴切了。
3、从经典名着中多多熏陶
我说的名着不是长篇大部,因为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中根本无法阅读。同学们应该读些二千字以内短小精悍的大家范文,如徐志摩、余秋雨、李敖、林语堂、周作人、丰子恺等等名人的小品散文,仔细品味你一定会获益匪浅!
4、从社会活动中多多访求
时代的发展、信息的扩展、知识的进化,逼迫我们应不断主动地去适应更高更新的生存环境。因此,参加志愿者队伍、关注社区丰富活动、作些必要的社调研究、开展校际班组间的交流工作、应对各种有益的爱心活动及慈善行动……我们一定会发现许多时代精神感染人心、永恒难忘!
5、从参观展馆中多多摘录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美丽的展览,如美术、科技、汽车、丝绸、经贸、农产等等大型会展,若有时间,在家长或同学们的陪同之下,不妨去看看,它会给你开拓视野、广博吮吸到不少不知的东西,近来关于纪念60周年抗日展览馆就是不可不看的内容之一啊!
6、从电视专题中多多抉择
看电视要有目的有方法,特别对高三学生,每天化半小时专注较好的品牌栏目,如《艺术人生》、《财富人生》、《纪实》、《对话》、《世纪论坛》、《百姓讲坛》等等,从中选一坚持观赏,古今中外典例不计其数,等到撰文写稿,又何愁缺少材料?
7、从聆听广播中多多提炼
每天的广播电台,从新闻、科技到文艺、生活,要报导的内容极为丰富,然而你完全可挑选固定频道,了解一些非文学类的人文科学,即音乐、绘画、建筑、雕塑、书法、篆刻、文物、剪纸、瓷器、风物等等泛文化,让自己增知长识、添才强智。
8、从电脑网络中多多下载
玩电脑不是不可以,而是有个“度”!并且要玩出个“理”来。作为高三毕业生完全可以从现代科技
器物中收集大量对学习有用的东西,让文化资源共享、文学内容同析。现在校园、社区、区县或全国电脑联网,好的新的信息极多,同学们更应下载对文理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
9、从投身讲座中多多获取
校内外、区市图书馆等地方都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在讲座上作报告的人都是专家教授、学者名流,他们是某专业某学科的领头人,观点新、知识新,经常听取会对自己有极大启示,让我们懂得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所以听讲座也应是获取最新典例的好途径之一。
10、从旅游山水中多多采撷
《论语。雍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游历名山大川可增长阅历,既增自然瑰奇壮丽之气、又添景观幽深玄渺之趣,久而久之可洞达人情物理、培育人生世相,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实践者,中国古代为何出现“韩柳东黄”,道理全在于此
5.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解题要点及鉴赏术语:
⒈了解格律知识:对仗、押韵、平仄、词牌、曲牌、句式。
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现代诗歌。
⒊依题材分类:咏史、咏物、送别、爱情、讽喻、边塞、山水田园、思乡怀远、哲理。
⒋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经历、风格流派。
⒌诗歌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
6、把握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常见意境):清新明快(自然)、幽静萧瑟、恬静淡雅(恬淡闲适)、凄楚哀婉、生机勃勃、高昂、低沉
二、诗歌语言风格:平淡自然、清新淡雅、明快浅显、工丽(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雄浑悲壮、雄奇、奔放、豪放、婉约、诙谐、讽刺、口语化。
三、表达技巧(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
1、分析表现手法:对比(对比反衬)、衬托、渲染、烘托、比兴、细节描写、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借事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心理刻画等。
[情感角度的变化,常见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也叫对写法。如高适的《除夜》、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排比、顶真)。
3、把握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实景、虚景、远景、近景、正面、侧面、动景、静景、乐景、哀景、工笔、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观察角度的变化。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空间角度: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等。)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典抒情、叙事抒情)
4、行文构思(结构特点):
一句一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象相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欲扬先抑、先景后情、以景结情、重章叠句、铺垫、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①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
②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③虚实相生、想象联想: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实际相结合。
④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手法。
⑤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⑥细节描写:细微之处(动作、神情、情节等)真实、准确、传神。比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⑦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⑧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⑨使用叠词:增加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修辞手法主要有:
①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②借代:以简代繁,以特征代其物,
③比拟: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⑥反问:加强语气。
⑦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
第8篇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通假字
导语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的自己,明确高二的目标,意义重大。因为,高二的这个岔路口,分出的是渐行渐远的两条路,指向的是人生意义上的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性终端。高二频道为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通假字》希望你喜欢!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第9篇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语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以下是高中频道为每一位高三的莘莘学子准备的《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助你榜上有名!
1.字音字形词义:
石墁翚戗兽檩子接榫穹窿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戗:支撑斜脊的斜梁。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像鸟一样展翅飞翔,像野鸡一样振翅高飞。革,翅膀。翚:野鸡。
2.作者作品:
作者是梁思成,这是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5.简要分析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同步练习题
1.下列对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2.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答案:1.b2.a3.b
第10篇 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总结
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总结
1.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 霑 ,字 梦阮 ,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 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 、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2.《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 《彷徨》 中的第。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第白话文小说,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 《呐喊》 中。
3.海明威, 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老人与海》 、《太阳照常升起》 、《永别了,武器》 和《丧钟为谁而鸣》。 勇气 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
4.李白,字 太白 ,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 “诗仙” 之称。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 豪放飘逸 ,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和杜甫 齐名,人称“李杜”。杜甫 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5.杜甫(712~770)字 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杜拾遗 、 杜工部,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以古体、律诗见长,诗风沉郁顿挫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其诗被誉为 诗史 ,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为 《新婚别》 、 《垂老别》 、《无家别》。
6.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 现实主义 诗人,字 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 ”的倡导者。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白居易与 元稹 并称“元白”。
7.李商隐,唐代诗人。字玉山,号玉溪生。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作品大多具有 朦胧晦涩 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8.孟子,名 轲 ,字子舆 。 战国 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全书共7 篇。
9.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 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10.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时期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代表作品:政论散文《过秦论》、 《陈政事疏》 、 《论积贮疏》 等,辞赋以《吊屈原赋》 、《鵩鸟赋》》最著名。《过秦论》选自《新书》。《过秦论》原有上中下,课文选的是上篇。
11.韩愈,字 退之 ,中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吏部,又称 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是唐代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2.巴尔扎克, 法 国 19 世纪伟大的 现实主义 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如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该巨 著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该著作“提供了一部 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第11篇 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第12篇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诗集。
2.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另外还有长诗〈〈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
4.普希金:*伟大诗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的诗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茨冈〉〉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5.彼得菲:匈牙利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勇敢的约翰〉〉等。
6.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的散文家。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7.〈〈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绎著。
8.〈〈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9.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12.史铁生:北京人,当代小说家.作品有<
13.<
14.<
16.<
17.《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包括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8〈〈孟子〉〉是记载战国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编成。共,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9〈〈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之手,现存3.
56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