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必备成语及历史名人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颇)
出自《史记·*颇蔺相如列传》:“*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第2篇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
1、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缩句顺口溜:
“的”前“地”前“得”字后,形容限制去个够。数量出现莫放过,介宾来了也杀头。
2、修辞手法作用类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答题方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 (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
3、图表徽标:看懂图画,对图画的画面和文字分析比较、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并一定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综合性学习
课标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命题趋势:有并入“知识积累与运用”和“现代文阅读”中的趋势,答题思路、解题技巧不变。
常用题型:
1、活动类: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宣传口号、活动步骤等。
对策:语言表述要简洁。主题词要简明、准确、生动;活动过程或计划要点表述要清楚,目的要明确,过程和计划要分项列出。
2、提取、概括信息、拟写标题类
对策:筛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考材料的共性,找出带有规律性的标题
要点概括:
a.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b.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c.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3、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类 结合情境,简明、连贯、得体地完成交际任务。
对策:要有说服力和条理性,注意谦语和敬语的使用。
4、语言积累类:
对策:积累古诗文、现代诗文、俗语、谚语、名言*句、文学文化常识,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特别是时代性、地域性较强的综合性知识表述。
5、感悟启示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不能局限于一方面,可以多角度,正反两方面回答。语言精炼,表意准确,抓住关键。一般用第一人称作答。
第3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记叙文阅读考点解析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本节内容所讲的是后者。
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考查知识点概述: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常见考法
考查方式,在保留“选择、填空、简答、辨析”等传统题型的基础上,呈现出“多角度、有创意”的特点。主要有:
想象补写题。即通过想象,或再现情景,或推断故事发展,或揣摩人物语言等方式来考查阅读理解。它不仅要求考生能读懂原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再现融合的能力。
理解评析题。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阅读感受或评价的能力。它比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在能力层级上有所提升,不仅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体验感悟题。这类考题主要考查的是阅读体验,即人们所说的用“心”读书,读出“个性”。这是阅读的较高要求。一般说来,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等融进文本,才能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独有的启迪。
自主赏析题。这类考题是传统“赏析”类试题的进步,它是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考题中的具体体现。它往往在题干中只规定赏析的范围,至于具体的赏析对象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这样有利于张扬同学们的阅读个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景设置题。这类考题往往借助选文中的某些情景,运用“换位”的方式来设问。它既是对考生选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生活素养的考查。
比较阅读题。这类考题在阅读试题中穿插阅读材料,一般用链接的方式,从两文的某一角度切入,设置一两个比较点,以考查考生对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
读书方法题。这类考题是为了检验“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而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它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整体阅读入手设题,如根据相关要求作“读书笔记”;可以从局部赏析设题,如要求对文中传神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作批注”;也可以就阅读积累设题,如按照要求制作“读书卡片”等。
答题技巧归纳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
1.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3.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及时总结和查缺补漏!
第4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字音、字形
语音和汉字
考查要点
语音、文字、书写都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课标在“识字与写字”中指出: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知识疏理
本部分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①给汉字注音;②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③多音字辨认;④汉字的音、形、义;⑤给古汉字(文言句子中指定的字)注音;⑥改正错别字;⑦书写等。
试题特点
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也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
解题导引
例1.(2022·重庆北培实验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住宿(xiǔ)衬托(chèn)天伦之乐(lén)
b.探究(tān)馈赠(kuì)生机盎然(àng)
c.祈祷(dǎo)携带(xié)肃然起敬(sù)
d.哺育(pǔ)绽放(zhàn)怡然自得(yí)
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可用两种简便方法:排除法和直接筛选法。就此而言,排除法就是发现某一项加点字注音不正确就迅速排除该项,再继续查找,留下的项就是答案。直接筛选法就是倘若能够一眼看出某项中的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那么答案即可确定。其他各项可不加过问。此题可用排除法。a项有两处错误,“住宿”中的“宿”应读“sù”,“天伦之乐”中的“伦”应读“lún”,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b项中的“探”应读“tàn”;c项没有错误,为本题的正确答案。d项中的“哺”应读“bǔ”。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有误”的,或者是选出“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或者是“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2.(2022·黄冈)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填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轻怕重。
②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dǐ。
③吏二缚一人诣王。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这是一道主观题,也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要求考生正确区分并使用同音字、形似字正
确书写汉字,不写错字、别字,同时能给古汉字注音。①句中应写“拈”,②句中“底”和“砥”、“抵”既是同音字,又是形似字,区分难,书写时也易混淆。根据语境应填“砥”。③句中的“诣”应读“yì”。④句中的“鲜”是多音字,句中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本题的答案是:①拈②砥③yì④xiǎn
例3.经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你的字一定写得更漂亮了吧,请你从课文中选取一句你最喜欢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例4.书写及语音基本功考查。
说明:本题不需要直接作答,依据你的卷面书写及语言表达基本功来评分。
这两道题分别是湖北武汉市和恩施市题,都是书写题,也是两道创新题。例3的创新之处在于:题干首先用很亲切的语言肯定考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字一定写得更漂亮;然后让考生自己从课文中选喜欢的一句话写在横线上;第三是通过对这句话的书写展示自己的字。例4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全卷书写作为一道题。这种对书写的倡导是很有意义的。
解答本部分试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熟悉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二是要熟记字形、了解字义,尤其是同音字和形似字;三是要按照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常见失误
解答这部分试题常见的毛病是考生受方言的影响,在声母卷舌或不卷舌、韵母是鼻音还是边音上出差错。还有就是多音字的问题,考生也常常产生失误。
辨析字音字形的五种有效方法
1.以音辨形
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气慨'、'扑溯迷离',根据形近字与其读音的差别,只要一读,就会发现: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溯读sù,朔读shuò,此处应为'朔'。
2.以形辨形
对于因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有志者事竞成'、'拌脚石'等词语,逐一锁定偏旁进行分析:'竞'应为'竟','终于'的意思;'拌'从'手',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故应为'绊'。
3.以义辨形
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穿流不息'中的错别字,用逐一释义的方式看:成语'川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4.结构推形
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结构对称,词义也相对应,如果书写错误,就可通过对相应字形字义的辨析推断出来。如'兴高彩烈'、'察颜观色'等词语,结构上都是并列关系,利用对应位置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关,词性相同的特点,就可以看出:'彩'与'兴'对应,当用表'神色'的'采';'颜'与'色'不相对,'色'是脸色,而不是颜色,因此'颜'应为'言',即语言。
5.来源推形
对于不了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世外桃园'这个错例,'世外桃源'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因此'源'不能误作'园'。
以上方法综合运用,再加上平时对无规律字的识记,相信大家一定能增强防范错别字的本领。
--------------------------------------------------------------------------------
同音字与多音字
人类有了文字,就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世界上美、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掌握好汉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
从考试角度来看,识字、写字是不可缺少的。中考中汉字读音考查的重点是:
1、重点字音,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读错的字。
2、掌握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①同音字
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按照形声字的构造方法,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而不同声旁的字同一个读音的情形也很多。对于同音字,必须辨明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字形有何区别,特别要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如何正确使用。
②多音多义字
一个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义,根据具体的语境,准确判断汉字的读音,表达什么意思,是语文基本能力的表现,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解题的技巧之字音体
一、考查内容:
①生字字音;②一字多音;③易读错音;④形近字;⑤拼音规则。——主要是②③项。
二、容易读错的字:
1.因习惯而错读
如,“符(fú)合”常被错读(fǔ),“档(dàng)案”常被错读(dǎng),“粗犷(guǎng)”常被错读(kuàng)。怎样避免这种错读呢?①换词识别。像“符号”只有(fú)这个音,就能确定在“符合”也读(fú)。②谐音记忆。像“装载”这个词,读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为“装在”(zài)。③根据声旁来确定。如“粗犷”的“犷”其声旁“广”的读音与“犷”的读音相同。
容易错读的字还有——号召(zhào)、挫(cuò)折、质(zhì)量、嫉(jí)妒、细菌(jūn)、剖(pōu)析、气氛(fēn)、比较(jiào)、脊(jǐ)梁、魁梧(wú)、颈(jǐng)联——等等。可以尝试按照上面的方法记牢正确读音。
2.因多音而错读
如“处(chǔ)理”而非“处(chù)理”,“强(qiǎng)迫”而非“强(qiáng)迫”。怎样避免错读呢?①依据词性辨别。如,“处”读(chǔ)时多作动词,读(chù)时多作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惊不变、处心积虑、处之泰然”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②根据字义判断。如“强”理解为“迫使、硬要”之意时都读(qiǎng)。所以,像“强迫、强辩、勉强、强词夺理、强人所难、强颜欢笑”中的“强”都读(qiǎng)。
另外,有的多音字常被错读是因为大家对它的某个读音不太熟悉,甚至认为它只有一个读音,如“创(chuāng)伤”而非“创(chuàng)伤”,“尽(jǐn)量”而非“尽(jìn)量”,“参与(yù)”而非“参与(yǔ)”。这种多音字大家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先全面了解其所有的读音,然后再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准确记牢其各个读音。
3.因形似而错读
如,“内疚(jiù)”与“针灸(jiǔ)”的读音分辨不清,“友谊(yì)”的“谊”依据声旁“宜”妄测而错读为(yí)。怎么避免这种错读呢?一种方法是将形近字集中起来辨识它们各自的读音。另一种方法是记住与“声旁”读音不一致的一些常见形声字,如“锲(qiè)而不舍”的“锲”到底是读(qiè),还是读(qì)。“契(qì)”的读音我们都知道,如“契约”,再记住“锲”“契”的读音不一样,自然就会肯定其读(qiè)了。属于这种情况的常见字还有像“缜(zhěn)密、悲恸(tòng)、绮(qǐ)丽、发酵(jiào)”等。
4.因变读而错拼
读三声的两个字组成的词,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都会变读为二声(连读变调)。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只是根据读音来判断拼音就会出错。如,“窈窕(yǎotiǎo)”的“窈”常被错拼为(yáo),“匕首(bǐshǒu)”的“匕”常被错拼为“bí”,“侮辱(wǔrǔ)”的“侮”常被错拼为“wú”等。当然,不是所有第一个字读二声、第二个字读三声的词都是“变读”的结果。如“祈(qí)祷(dǎo)”这个词,第一个字本来就读“qí”。实际上常见的“变读词”并不多,大家只要在遇见其时,刻意记忆一下就可以了。
三、试卷考题:
①(2022年北京)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阔绰(chuò)倔强(jiàng)无边无垠(yín)
b.挟持(xié)提防(tí)斤斤计较(jiǎo)
c.塑造(sù)胆怯(qiè)不偏不倚(yǐ)
d.寻觅(mì)哽咽(yè)骇人听闻(hài)
[正确答案]b
②(2022北京)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hàn)教诲(huì)情不自禁(jìn)
b.畸形(jī)辐射(fǔ)得不偿失(shǎng)
c.膝盖(xī)机械(xiè)满载而归(zài)
d.勉强(qiáng)允许(yǔn)称心如意(chèng)
[正确答案]c
③(2022北京)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刹那(chà)订正(dīng)茅塞顿开(sài)
b.贮藏(chǔ)倾斜(qīng)轩然大波(pō)
c.解剖(pōu)酝酿(niàng)爱憎分明(zēng)
d.符合(fú)乘客(chèng)自给自足(gěi)
[正确答案]c
四、答题技巧:
按平时学习训练的规则要求答题,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的技巧。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的各种规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钥匙。当然,也有一些从实践经验中来的小技巧,也不妨一试。
1.以“熟”求“生”
所谓“熟”是指试题中自己熟悉的有把握进行正确判断的内容,所谓“生”是指自己生疏的无法进行判断的选项。
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人迹罕至一蹶不振量力而行孤注一掷
a.hàndiēliàngzhì
b.hǎnjuéliàngzhèng
c.hǎnjuéliàngzhì
d.hàndiēliángzhèng
在四个加点字中,如果对“量”字的调号拿不准,可以从熟悉的其他三字的读音入手。首先根据“罕”“蹶”的读音可排除a、d两项,然后由“掷”的读音可断定答案是c,从而弥补了因为不能确定“量”的读音而无法解题的不足。
2.反向判断
先看清题干要求,如果是求正,就排除错项;如果是求误,就排除正项。求同求异类题亦然。
例如:选出隔音符号用得不全对的一项
a.蚕蛾cán'é惨案cǎn'àn
b.悲哀bēi'āi甘美gān'měi
c.气昂昂qì'áng'áng海鸥hǎi'oū
d.恩爱ēn'ài名额míng'é
此题求误。a、c、d各项连在其他音节后面的音节,都是以ɑ或o或e开头的,易与前面的音节分不开,所以,隔音符号是正确的,应排除;然后仔细审查b项,就会发现“甘美”的“美”是以m开头的,它不能与前面音节的最后一个字母相拼,音节界限不会混淆。因此,用隔音号是多余的,可见答案是b.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目前中考中,单独考查语音的题已不多见,代之以全面考查灵活掌握拼写规则的题,而更多的是与汉字的书写、意义等一起考查。
第5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病句修改
一、复习要点
1、能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
2、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句式、句子;
3、能根据句意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借助关联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
有关句子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历年来都是中考语文试题中”语基积累运用“部分的重要角色。具体的考查要求有:①能分析单句的成分;②会找句子主干;③了解各种句式及表达作用;④能区别常见复句类型,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分析二重复句间的关系;⑤能知道病句类型及特点,会辨析和修改常见病句。⑥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考查的重点目前放在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以便更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解答这类试题,应注意的是:①了解句子大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②逐层压缩句子成分,显示句子主干;③注意各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规律;④分析各种病句产生的原因,摸清规律;⑤了解各类试题的考查要求,运用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语感审读、提取主干、造句类比等;⑥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正确使用病句修改的规范符号;⑦对一些应用性的题目要认真把握题干信息,紧密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揣摩。
三、病句主要包括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问题。
1.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2)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如:在办公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办公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看下面的例子:
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④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②要是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队伍“应改为”人才“)
②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作*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例如:①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应删去”通过“或”使“。)
②对于不文明守纪的同学,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或删掉”受到“。)
(2)缺谓语
例如:①佛山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结尾应加上”而奋斗“)
②完成了任务之后,大家到餐厅夜宵。(应是”吃夜宵“)
(3)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4)累赘重复
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造成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两种同义格式杂糅?
如:①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
②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要么用”主要成分是……等“,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在一起。)?
③从1987年的《短篇三题》为起点,他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把”从……开始“和”以……为起点“糅在一起了,改”从“为”以“。)?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
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如果误用连接并列成分的顿号,就造成分句糅合的毛病。例如: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5.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
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四、中考实例
例一: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22年中考题)
a.由于”非典“的影响,今年来我市旅游的人数比去年同期降低了一倍以上。
b.知识是一切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c.他的写作水平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空气清新了许多。
解析:d。a选项”降低“不能用”一倍“;b语序不当。
例二: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22年中考题)
a.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
b.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d.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解析:c.
例三: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22年课改区中考题)
a.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b.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c.”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道出了我们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d.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
解析:c.
第6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中考命题规律
新课标注重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强调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突出语言材料的人文性。从目前考查的现状看,主要常考内容有: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考查;对说明顺序和方法的考查;对说明语言的考查;对句子作用的考查;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创造的考查。
在对说明文阅读进行全面复习时,应注意:
1·面对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考查,千万不可以偏概全,把段落中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当成全文的,学会对材料的提炼和重组。
2.面对说明方法的考查,不仅仅要能识别,最重要的是要会分析其作用,理解各种说明方法各自的个性及共性,解说方法所起的具体作用。
3.说明语言是必考内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它的精确与模糊上,考查则侧重于语言的模糊性,如表概数、推测、可能的语言,“左右”“大约…‘也许”“主要…‘据说”等词语的作用。
4.体会句子的作用。主要是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过渡作用、照应作用、概括中心作用、引领全文作用等。
5.对说明文科学精神、方法、创造等方面的考查,是一个难点。但你只要平时留心就会很容易,如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勇于献身等。学会材料的再表达,就要关注生活,关注新科技。
近年来,逐渐淡化现代文阅读的文体概念,淡化对纯文体知识的考查,整合并强化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要求,以下几点应当引起关注:
一、材料多来自于课外,内容多注重于自然奥秘、生态与保护、前沿科技以及身边的人文环境,能力检测面更宽,综合性更强。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如关于原理功能、特征、作用的介绍,考查学生的筛选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2.准确概括重点段落的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只是要求考生直接概括出指定的重点段落或整个选文的大意。
3.辨析并归纳事理的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逻辑联系追根溯源,意在检测思辨、推理能力。
4.体味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语境义、表达作用、结构作用。
二、主观题型占主导,开放题型领新潮。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宗旨的开放题已闪亮登场,并呈现扩大趋势,不仅测试理解能力,还有表达能力,往往要求写_句或一段话,并有字数要求。
考点梳理与归纳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实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一):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1)看题目;(2)在首段中找;(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等。
类型(二):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方法
类型(一):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二):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考点四:说明顺序
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一一具体、整体--局部、总一一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五:说明语言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c2)找有概数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五):指示代词的含义。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六:概括信息
考查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七:文段作用
考查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八: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一):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二):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九:中心句
考查类型(一):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考查类型(二):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凑要的。2.紧扣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十:拓展题型
考查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毒写。
第7篇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名人名句总结大全
屈原名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7、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8、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9、买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10、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1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1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陶渊明的名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五》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5、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五》
6、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十》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祖咏名句
1、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望蓟门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崔颢名言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昌龄的名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王维及其名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竹里馆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第8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分析常考的几种修辞
一、复习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近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中考语文复习攻略:修辞知识点 --初中频道--中国教育在线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
明喻甲象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犹)如、好比、出现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
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
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四、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五、妙题解说
[题一]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答案]c
[题二]”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答到意思即可)
[解说]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题三]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解说]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答案]b
[题四]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解说]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题五]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解说]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答案]a
第9篇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诗词阅读
知识点总结
考点阐释:文言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提高中华儿女文化素养的极好资源。因此,文言诗词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自然也是中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考试说明的要求:理解词义和句意。划分朗读节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考点概述:
古诗阅读与赏析的考点主要有:
①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②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③理解概括诗歌描绘的内容;
④理解诗歌表现景物的特点,体会诗歌写景的妙处;
⑤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理趣;
⑥对诗歌的炼字用词进行一定的评价赏析,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⑦对诗歌中的饱含情感或富有哲理或写景精妙的名句能作一定的评析,并有自己的体悟;
⑧弄清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
⑨运用想象和联想读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理解诗歌的意旨。
前五点主要是阅读,后四点是针对诗歌赏析。
更多的知识点也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的中考语文提高班课程,相信可以帮助到大家。
常见考法
1.诗意理解。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文言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就连标题、小序也不要放过。对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情、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诗句的含义,一一弄清。
2.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
3.内容概括。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等,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
4.写法品析。诗词中字词的用法,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这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为表现诗词的主旨起到怎样的作用。
5.情感体味。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诗词的情感与其主旨有着直接关系,把握住诗词的情感走向,有利于准确读懂其含义。
误区提醒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两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分析?助读:
解答这道题时,由于审题不细心,考生很容易疏忽题干中的提示语,抓不住诗句中一些关键词语,把两首诗的不同时段答成“春天”“夏天”或“开花时”“落花时”,把修辞手法答成“衬托”“对偶”,把表达效果答成“突出了人物喝醉了”“忘记留住春天”等。
诗歌描写的时令季节都是有特征的,春花秋月,莺歌雁飞,是大自然的语言,也是诗歌的意象。如果说,从静态的景物不容易看出时令季节,那么可以从景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推知答案。春天湖水初涨,刚刚平了湖岸,云气压在水面上,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活跃在向阳的枝头,燕子也回归了江南水乡,这都显示了时间特征。各种颜色的野花零零星星地开着,春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
《丰乐亭游春》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在这鸟儿啁啾、杂花乱飞之时,太守却醉了,次日酒醒,春无踪迹。表现了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的短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所以说这个时段是暮春。
对欧阳修诗三、四两句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考生大多只看到“鸟歌花舞”的拟人手法,没发现夸张的手法。春天的消逝,绝不是酒醒时刻就过去了,客观上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里作者却把它写成“酒醒春已归”,似乎在一场酒醉之后,一觉醒来春天就飕然消逝。夸张手法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这里不是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也不是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而是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当然,对于作为初中生的同学们来说,能够说出这是夸张的手法就够了。
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第10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
考点阐述
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艺术。诗歌赏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学趣味。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理解、感悟、欣赏等方面。附: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考考试说明》:“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命题例析
中考古诗词考查一般以课内和“课标”附录一推荐的古典诗词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军旅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从2022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来看,命题形式和命题角度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命题形式
1.分别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如南通市古诗阅读《春雪》:诗歌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两首同题材诗词比较评价,这种题型往往要求比较阅读两首诗词,对其内容、情感、观点、手法等异同进行比较,如扬州市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作比较赏析,既体现了开放性,又体现了选择性。
二、命题角度
1.概括内容主旨、感悟诗人情怀。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 “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古人云“诗言志”,这里的“志”主要指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怀有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两种,但诗贵含蓄,所以,考思想感情绝大多数考那些耐人寻味的情怀。如:连云港市陆游的《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南通市《春雪》: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无锡市杜甫《绝句》: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黄冈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2.把握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
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方面指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即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因为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如昆明市的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对本诗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就涉及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由于被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理解整首诗意、体味意象意境。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营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杨柳、明月、梅花的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思的统一。这类题型往往要求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景、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如盐城市《游山西村》: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温州市《送友人》: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什么样的景象?
4.体会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是语言的艺术,“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出了炼字炼句追求的境界。品味语言类试题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学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如无锡市杜甫《绝句》: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湖北恩施市赵师秀《约客》:第四句诗(“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同样是陆游的《游山西村》赏析,徐州市从炼字入手: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而连云港市则从炼句入手:简要分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的哲理。黄冈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一问没有规定回答问题的角度,考生需要从语言欣赏、情感体悟、内涵探究这三方面中的任两方面作答。这类试题命题常见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领会诗词中某个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最有意味、特色的一句或一联。
下篇:解题指津及实战演练
解题指津
一、明确题材类别
根据诗词内容,古诗词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类:
⑴送别类 主要是写亲友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或者写分别后的思念。如扬州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就分别表达了这两种情感。
⑵思乡类 主要写对家乡的思念,或写对亲人的牵挂。如无锡卷中杜甫的《绝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写的就是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情绪。
⑶感怀类 或表达缅怀古人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之叹,或表达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泰州卷考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中可见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⑷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前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后者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⑸闲适类 或表达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者如恩施中考卷赵师秀《约客》,后者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⑹写景类 主要是描绘美好风光,抒发喜爱或向往之情。如南通中考卷韩愈的《春雪》,借白雪盼春之景,表现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⑺爱情类 主要是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或怨恨之情,在中考题中出现较少。
在诗歌赏析中,明确诗歌题材可以让赏析者很快地进入角色,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为进一步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作好准备。如无锡中考卷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只要你确定这首诗属于思乡类题材,对第二问(最后两句表达他怎样的情感)的回答就等于答对了一半。明确诗歌题材要看诗歌的内容,但更主要的是看诗歌的主旨句或诗眼。
二、遵循合理流程
1.赏析流程
在赏析中,要注意三个关键词: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其中赏析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而意境的基础又是意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如果意象是花朵,那么意境就是春天,思想感情就是对春天的喜爱。所以诗歌赏析要遵循这样的思维流程:
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歌画面的氛围)→思想感情(诗的内涵)
连云港市卷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试题的两问均涉及到了诗的内涵,遵循上述思维流程,这两问很容易回答。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诗句的哲理,即思想内涵。首先应明确诗句中涉及的意象,一是重叠萦绕的山水,一是柳暗花明的村庄;然后对意象进行分析,重叠萦绕的山水表现的是迷茫的境界,柳暗花明的村庄表现的是明朗的境界,两者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绝处逢生”的惊喜之情;最后也就不难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第二问要求考生体会诗句抒发的情感。诗句中的意象是:月色,拄杖的诗人(是悠闲的),农家的门,叩门的动作(甚至有声音)。这些意象是在诗人的愿望(从“若许”一词可见)中组合在一起的,传达出闲适美好的气氛,可见诗人对农家生活(田园生活)非常喜爱(向往)。
2.答题流程
⑴品味语言类题目的答题流程
这类题目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品味词语(以字为常见),一是赏析诗句。
先看品味词语的考题。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答题时一般要体现下面几个流程(根据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⑴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并说出自己的观点;⑵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⑶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⑷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比如,恩施卷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根据上面的流程,答案是:⑴不能换;⑵“闲”是空闲的意思,在句中则是“闲得慌”的意思;⑶诗人约客久候不至,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⑷可见,“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再看赏析诗句的题目。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理、艺(表达技巧)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所以经常被用来设置成考题。根据具体的句子,可四者皆说,也可有所侧重。答题时一般要体现下面几个流程(根据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⑴结合诗句或具体词语作分析,准确指出抒情方式或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或妙词效果;⑵明确诗中具体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⑶说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比如,南通卷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根据上面的流程,答案是:⑴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同时把白雪比喻成飞花;⑵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⑶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⑵领悟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流程
诗歌凝练的语言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有益的启示。考生答题时一般要体现下面几个流程:⑴阐述诗中具体形象(不能简单地看作诗句翻译问题,而应适当融入自己的想象),概括形物的特点;⑵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比如,杭州卷张渭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根据上面的流程,的答案就是:⑴这两句是写诗人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这一发现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⑵凸现了诗人探索寻觅的惊喜之情。
第11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议论文阅读考点解析
考点一:明确文章的论点
概括论点应注意: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句子。
题型:概括全文中心论点;找出或概括局部论点(分论点)。
例:2022年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第18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奥林匹克新格言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从文章标题看,“奥林匹克新格言”只是论题,表明作者阐述的范围而非观点。开头第一段先引用新任国际奥委会(微博)**雅克·罗格的话来阐述新格言的内容,但不是作者的观点,看法。直到首段最后作者提出新格言的意义才是作者的观点,而下文也围绕着这个意义在展开论述,所以新格言的意义才是全文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中考常见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题型:补充论据,补充论据要注意所选题材的一致性;注意所证明的论点的一致性;注意语境句式的一致性;注意所选题材古今中外的全面性问题;注意所选的一定是名人的事例或名言。
考点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判断论证方法。2022《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察的论证方法有三个: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注意:议论文中举例论证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常常容易混为一谈。关键是要分清文体,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专用术语。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表述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写好处,如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考点四:理清论证的结构
题型:判断文章层次结构。2022《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察的议论文结构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关系。
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系。
考点五: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语的选择和运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某语句的作用。
题型:词语的指代义及重点词句的理解。例:2022年的《为你打开一扇门》第12题: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情感。
本题共有三个空。前一空为词语指代题。一般来说,代词的指代对象往往在前面出现,联系上文,不难可以答出;然后用“代入法”进行验证。同时,“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危言”与前一句中的“有人说”相呼应,指代的内容更为明确。后两空需要对这一段的内容有正确的把握,对信息的筛选与提炼有一定的能力。如果把握住“知识”与“情感”两个重要的信息。填空时,将前一空的“高智商的野蛮人”与“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对比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填入正确答案。
考点六: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议论类文章的解题并不难,只要你细细读文章,认真审题目,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每一部分的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和结构层次,扎实地掌握知识点,那么,你在议论文阅读中不仅可以得高分,而且可以得满分。
第12篇 2022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小说阅读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对小说这部分的要求是:
1、了解小说特点
2、掌握小说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小说所表达的内容
小说知识点概述:
一、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要素
1、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2、完整的故事情节
3、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三、方法归纳
解答小说阅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常见考法
小说在这几年的高考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一直是考纲要求的文学体裁,注意鉴赏小说的角度。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把握主题等,我们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小说的考试形式多问答题。
误区提醒
看 病
一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主要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飞语。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
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
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
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
“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瑶……”
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到:“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析。(6分)
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3.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4分)
分析:
1、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形象、领悟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简析”,首先要抓住文中林森前后两次看病时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分析其前后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再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参考答案:(1)趋炎附势 见风使舵(2分)(2)主要使用了对比、细节描写。(2分)小说叙写了林森前后两次看病的情景,抓住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形成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2分)
6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