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05年上半年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范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7月10日)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总结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62.69亿元,同比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207元,同比增加357元,增长19.3%。
一、上半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机遇,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牛存栏略有减少外,羊、生猪、家禽存栏和出栏均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1—6月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2万吨、22.3万吨和2.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9%和11.9%。渔业快速发展。今春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看好的有利时机,加大放养力度,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渔业放养面积达到65万亩,水产品产量9.8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5%、8%。
——林果产业持续发展。各级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为重点,增加投入,落实政策,深化产权改革,林果业持续发展,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和林下种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今春全市共完成造林33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3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17万亩;发展苗木花卉8万亩;林下种植面积35万亩,林下养殖畜禽200多万头(只),实现产值3.6亿元。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300万亩,比去年增加5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70%以上。目前,各类瓜菜等高效作物面积达到328万亩,同比增加52万亩;其中,春夏播瓜菜178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大蒜、圆葱及越冬蔬菜增加40万亩。棉花受去年价格下滑影响,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54万亩减少到143万亩,减少11万亩;花生、大豆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村劳务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围绕落实全市今年农村劳动转移力新增20万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步伐。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1万人,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8.5万人,累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5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6.5%。
二、抓的几项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加大措施,强力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突出抓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抓基础,加快膨胀规模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植区域性主导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发动、配套服务、政策扶持等措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大范围拓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5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321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783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740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693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汶上、梁山为主的30万人劳务输出基地。
第2篇 05年上半年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工作总结
2022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7月10日 )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 1 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总结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 62.69 亿元,同比增长 7.7%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2207 元,同比增加 357 元,增长 19.3% 。一、上半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情况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机遇,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牛存栏略有减少外,羊、生猪、家禽存栏和出栏均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 1—6 月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2万吨、22.3万吨和2.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9%和11.9%。渔业快速发展。今春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看好的有利时机,加大放养力度,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渔业放养面积达到 65 万亩,水产品产量 9.8 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 5% 、 8% 。 ——林果产业持续发展。各级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为重点,增加投入,落实政策,深化产权改革,林果业持续发展,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和林下种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今春全市共完成造林 33 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 13 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 17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8 万亩;林下种植面积 35 万亩,林下养殖畜禽 200 多万头(只),实现产值 3.6 亿元。——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300 万亩,比去年增加 50 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 70 %以上。目前,各类瓜菜等高效作物面积达到 328 万亩,同比增加 52 万亩;其中,春夏播瓜菜 178 万亩,比上年增加 12 万亩;大蒜、圆葱及越冬蔬菜增加 40 万亩。棉花受去年价格下滑影响,种植面积由去年的 154 万亩减少到 143 万亩,减少 11 万亩;花生、大豆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劳务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围绕落实全市今年农村劳动转移力新增 20 万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步伐。今年 1—6 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1万人,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8.5万人,累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5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6.5%。二、抓的几项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加大措施,强力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突出抓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抓基础,加快膨胀规模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植区域性主导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发动、配套服务、政策扶持等措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大范围拓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5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321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783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740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693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汶上、梁山为主的30万人劳务输出基地。(二)抓重点,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一是加强对50家市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的管理、监测和指导。引导帮助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择优择强加大扶持力度。对市级以上骨干企业、新上在建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市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扶持。三是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宣传。为使龙头企业借助利用外部资源和优势,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内容,市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和产品推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投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0家,固定资产投资7.7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67家,已投资5.1亿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 368 家,年销售收入 207 亿元,其中 5000 万元以上的 58 家,过亿元的 36 家。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50 家,其中省级 7 家,国家级 2 家。培育带动各类农产品种植基地 320 万亩,带动农户 76 万余户;渔业养殖基地 30 余万亩;畜牧养殖 4500 余万头只,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三)抓关键,切实搞好各项配套服务。围绕影响和制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土地和资金需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和农村政策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村、种养大户的延伸。二是农业技术服务。围绕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带头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三是农产品市场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着力抓了合同订单农业的发展。四是土地、资金服务。围绕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引导各地积极协调,切实搞好土地流转,协调银信部门提供贷款。今年 4 月份,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联合召开了由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市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的银企对接洽谈会,有效解决了龙头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困难。据初步统计,今年 1—6 月份,50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各类金融贷款22亿多元,累计贷款余额达到28亿元。(四)抓典型,引导推动产业体系快速发展。 为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了一批不同类型典型的培植、总结和宣传、推广。先后总结推广了任城依托协会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邹城北宿麦菜垄作高产高效农业种植模式,金乡改革创新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鱼台依托市场带动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泗水打响优质品牌做大做强西瓜支柱产业,曲阜依托旅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微山依托资源优势做活水产文章,嘉祥、汶上、梁山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牛蒡、芦笋、中药材特色种植等一批典型。这些典型的宣传推广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五)抓扶持,完善产业体系建设的激励引导机制。为加快膨胀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养基地,建设好农村五大产业链条第一环节的农业生产车间,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里调整完善了对经济基础弱县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切块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对种养业规模生产基地的补贴。这一优惠扶持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县乡村各级加快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积极性。 7 个经济基础弱县采取经济奖励、严格落实责任、强力行政推动等多种手段加强种养基地建设。截至 7 月初,已申报种养项目 453 个,其中,种植业 82 个,林果业 62 个,畜牧业 258 个,渔业 51 个。没有纳入扶持的市区也都参考市里的做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六)抓督导,强力推动任务目标落实。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议,安排部署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夏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组成了由市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 7 个包县工作组,采取明查暗访形式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先后多次深入到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调查了解县市区贯彻落实市里会议情况、调整任务目标落实以及农户调整意向等,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市区进行反馈,帮助指导搞好农业结调整。各县市区针对今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情况,也都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督导和调度力度,特别是对今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进行提前谋划和安排。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部分基层干*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存有偏面性。中央和省委关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文件出台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件精神实质,把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对立起来,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和信心有些动摇;有些地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工作中存有喊得多、做得少,虚得多、实的少的现象,缺乏直接有力、扎实有效的推进措施。二是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层次低,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传统大路型产品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的问题仍较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不足、优势不突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标准低、档次不高。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 188 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 9 家,且多是粮棉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与我市经济规模相当的潍坊市则有 22 家,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 80 %,而我市仅 40 %左右。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紧密、不直接,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机制。四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差距较大。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只占全省的 1 / 40 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发育滞后。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方式落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今年是全市三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针对三年任务目标和今年上半年进展情况,下半年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抓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的要求,抓住秋季农业生产关键季节,切实搞好秋季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督导和调度,适时召开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调度会;强化督导检查,搞好分类指导;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农业结构调整调整的先进典型,务求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行和明显成效。二是组织好种养基地申报项目的监测管理和考核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好经济基础薄弱县申报种养基地项目的筛选、审核、立项、监测和考核验收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带动效应。三是组织开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工作会议。做好会议现场、典型和讲话等有关材料的准备工作,认真总结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加快促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组织好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考核、认定工作。 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前考虑,积极做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考核、认定等工作。 五是组织好2022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考核工作。 在认真总结前两年考核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充实考核项目,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程序和计分办法,组织搞好 2022 年度考核工作。 六是搞好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总结和表彰工作 。认真总结三年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工作成效、经验教训,并理清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产业经营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好对 2022 年度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表彰奖励。
05年上半年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第3篇 上半年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标题:上半年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年月日)
×
×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总结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同比增加元,增长。
×一、上半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机遇,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牛存栏略有减少外,羊、生猪、家禽存栏和出栏均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月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和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和%。渔业快速发展。今春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看好的有利时机,加大放养力度,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渔业放养面积达到万亩,水产品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
×林果产业持续发展。各级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为重点,增加投入,落实政策,深化产权改革,林果业持续发展,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和林下种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今春全市共完成造林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万亩;发展苗木花卉万亩;林下种植面积万亩,林下养殖畜禽多万头(只),实现产值亿元。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万亩,比去年增加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以上。目前,各类瓜菜等高效作物面积达到万亩,同比增加万亩;其中,春夏播瓜菜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大蒜、圆葱及越冬蔬菜增加万亩。棉花受去年价格下滑影响,种植面积由去年的万亩减少到万亩,减少万亩;花生、大豆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村劳务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围绕落实全市今年农村劳动转移力新增万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步伐。今年—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万人,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万人,累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二、抓的几项重点工作
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加大措施,强力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突出抓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抓基础,加快膨胀规模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植区域性主导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发动、配套服务、政策扶持等措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大范围拓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万亩土豆、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万亩甜瓜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处;在林果业形成了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万亩
第4篇 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汇报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汇报总结
傍泰山之巍峨,揽运河之清秀,沐京津之繁华,临黄河之波涛。在古老而神奇的齐鲁大地上,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这颗高职教育的奇葩,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在开展“大培训”的战略指导下,焕发着绚丽夺目的迷人魅力。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共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德州市唯一国办高等职业院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历史的使命和机遇,紧密围绕“幸福德州”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地方、深度办学的教育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以全新面貌驶上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一、以服务为宗旨、精心为企业的发展量体裁衣
面对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学院深知完全依赖“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为此,学院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势利导,拓宽渠道,积极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主动培养等灵活务实的办学模式,主动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教材和上课形式,并原来的等学上门变为现在的送学上门,积极与区域企业联系,提供“一站式”的上门培训服务,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地方经济腾飞,不断输送“造血”人才。月日,德州职高与平原县山东正大纸业有限公司签订培训协议,但由于造纸厂职工的工作时间紧张,无法拿出白天整段时间进行培训,根据企业这一特殊情况,学院主动转变培训方式,根据职工工种、能力、工时等不同特点,采取菜单选课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专门制订了晚间培训计划,既完成了培训要求,又为企业缩短了培训时间。截止目前,学院通过主动培训和输送人才,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100 多个企业集团建立了对口安置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输出网络。
二、特色发展为重点,为区域经济腾飞输送造血人才
走开放式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这在德州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全新和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它已是深化“大培训”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地区形势,定位自身发展是学院的发展之路,德州职高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实力,坚持依托市场建设专业、发展专业,强化学校专业教学的力量,全面推进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为教学活动的主导,通过将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紧密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延伸专业辐射,实行企业需后鉴定制度,逐步深化服务重点,形成了以政府部门、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基层“三农”、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就业创业的重点任务群,走出了一条贯彻落实产教结合战略,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的特色办学之路。
三、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形成供需双赢的“组合拳”
为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德州职高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延伸合作链条,谋划校企、校县的“网状”合作。通过采取先派专人去培训单位调研,跟后与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并与县市区政府、企业合作,将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积极探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开设退役士兵培训班等形式,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育人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德州职业教育网”和“德州职业技能培训网”,并逐步成为德州最有影响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站,随着落实“大培训”战略,不断在课程建设、学生素质拓展、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改革创新,德州职高有如催化剂一样,在区域经济发展腾飞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化学作用。
3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