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考研心理学心理测验的编制知识点总结
考研心理学心理测验的编制知识点总结
1、心理测验的目的是指:我们编测验干什么用。
2、测验目的种类:
(1)显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要测量的特征相似的测验,比如成就测验。
(2)预测性测验是:为了预测一些没被测量的行为的测验。
3、心理测验的目标是指:编制的测验是测什么的,即测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或人格特点。
4、目标分析依测验不同可分为:
(1)工作分析:对于预测或选拔用的测验,主要任务就是对所预测行为活动做具体分析,即任务分析或工作分析。
(2)对特定概念下定义:
(3)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
5、命题的基本原则:
(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2)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
(3)题目格式要不被人误解。
(4)语句要简明扼要。既排除与答题无关的因素,又不能遗漏答题所依据的`必要条件。避免使用生僻的字句或词汇。
(5)答案确定,不应引起争议。(创造力测验和人格测验除外)。
(6)题目间内容相互独立、互不牵连,对不同题目的回答不致相互影响。
(7)题目不能含有答题倾向的线索。
(8)题目内容不超出受测团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9)比开社会敏感性问题,如涉及社会禁忌或个人隐私的题目不应使用。
(10)便于施测,评分简捷。
6、如测验涉及社会敏感性问题时的策略:
(1)命题时假定被试具有某种行为,使他不得不在确实没有该行为时才否定,可避免否定答案过多的倾向。
(2)假定规范不一致。
(3)指出该行为是常见的,虽然是违规的。
7、测验题目的已出版的标准测验、理论和专家的经验、临床观察和记录。
8、心理测验题目的类型:根据对被试的要求不同来分,可有两大类:提供型和选择型的题目。前者求被试给出答案内容,如论文题、简答题、填充题;选择型题目要求被试在几个有限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如是非题、匹配题(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构成)、填充题等。
9、测验题目在编排时所遵循的普遍原则是:测试同一因素的题目放在一起、同类型的测试题尽可能组合在一起、题目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10、测题的常见编排方式:并列-直进式、混合螺旋式。
第2篇 2022考研心理学实验总结: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相关实验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上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第3篇 2022考研心理学重点总结:关于演绎推理的三种理论
一、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假设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但实际上总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例如,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是c,因此,所有的a都不是c,这个论断实际上是错误的。造成推理错误的理论有:
1、气氛效应理论:伍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些等)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2、换位理论: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3、心理模型理论: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推理过程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没有考虑更多的心理模型造成的。
二、线性推理
又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
休腾洛切尔等人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并按一定的一定的空间系列进行操作,即人们把前提结合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把一些项目按大小想象为自上而下的垂直排列或自左向右的水平排列,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这个空间系列中的相对位置来判定。
克拉克等人认为,线性推理前提不是由表象表征的,而是由命题来表征的。在线性推理时,人们首先把前提转换成命题形式。
三、条件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任务”说明被试具有“证实倾向”。
1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