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6),(9),(12)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过去的教学中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并为每节课都设计了学案,准备学案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此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具,如一些课件、模型等。课后能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六、认真做好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依据教材内容,对于实验部分基本都能认真完成,本学期我还尝试了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来完成探究实验,虽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但学生很感兴趣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七、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学生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对个别基础特差、甚至放弃了理化学习,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第2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a. 简单计算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 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d )
a. 只存在于氧气中
b. 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 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 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de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v正> v逆 正向 v正.< v逆 逆向
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
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
(一)甲烷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ch4 正四面体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3、甲烷受热分
(二)烷烃
烷烃的概念: 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1、 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烷烃物理性质:
(1) 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
5—16个碳原子为__________,16个碳原子以上为_____________。
(2) 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3) 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4)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3、 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系物
同系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
ch2原子团。
例1、 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d
a 、 和 b、c2h6和c4h10
h br ch3
c、br—c—br和br—c—h d、ch3ch2ch3和ch3—ch—ch3
h h
(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___的现象。
2、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知识拓展〕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
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
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
(五)烯烃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 分子式: 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2═ch2+br-br→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无色)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2═ch2+h-oh→ch3—ch2oh 乙醇(酒精)
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氢气反应
乙烯与氯气反应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知识拓展]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 nch2═ch2 → [ch2-ch2] n
(六)苯、芳香烃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c6h6
2、结构特点
二、苯的物理性质: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点燃
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
2c6h6+15o2 12co2+6h2o
[思考]你能解释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吗?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苯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书写苯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 与液溴反应 与硝酸反应
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方程式
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烃的衍生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练习〕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的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二氧化碳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式:
结构简式: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 乙醇燃烧
化学反应方程式: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化学反应方程式: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知识拓展〕
1、乙醇的脱水反应
(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化学反应方程式:
(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乙酸
乙酸的物理性质:
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1、在酯化反应中,乙酸最终变成乙酸乙酯。这时乙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2、酯化反应在常温下反应极慢,一般15年才能达到平衡。怎样能使反应加快呢?
3、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改用水来吸收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5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五、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 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 ,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 性质。
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
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
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
的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3、如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研究和应用的目标: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同时创造新物质(主要是高分子)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创建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目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
①加热分解法:
②加热还原法:
③电解法: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以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形式溶解或悬浮在海水中。
总矿物储量约5亿亿吨,有“液体矿山”之称。堆积在陆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
如:金元素的总储量约为5×107吨,而浓度仅为4×10-6g/吨。
另有金属结核约3万亿吨,海底石油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米3。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环境: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3.绿色化学理念(预防优于治理)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学科观点看:是化学基础内容的更新。(改变反应历程)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氧化反应
完全氧化ch3ch2oh+3o2→2co2+3h2o
不完全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cu作催化剂)
乙酸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强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o2↑
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4、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又叫碳水化合物
单糖c6h12o6葡萄糖多羟基醛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果糖多羟基
双糖c12h22o11蔗糖无醛基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麦芽糖有醛基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多糖(c6h10o5)n淀粉无醛基n不同不是同分异构遇碘变蓝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纤维素无醛基
油脂:比水轻(密度在之间),不溶于水。是产生能量的营养物质
植物油c17h33-较多,不饱和液态油脂水解产物为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脂肪c17h35、c15h31较多固态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的氨基酸有12种
蛋白质的性质
盐析:提纯变性:失去生理活性显色反应:加浓显灼烧:呈焦羽毛味
误服重金属盐:服用含丰富蛋白质的新鲜牛奶或豆浆
主要用途: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类营养物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酶是特殊蛋白质
1、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特性,比如,醇类中,醇羟基的性质:1.可以与金属钠等反应产生氢气,2.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
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还原反应)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
6.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11.
10.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1.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13.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14.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第3篇 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助你金榜题名!
1.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
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命名步骤:
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
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2.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3.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氯酸钾热分解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xx氢分解
(4)、电解水
(5)、xx汞热分解
(6)、浓xx分解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xx钠与水反应
(10)、过xx钠与二xx碳反应
(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通电=2h2↑+o2↑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xx锰):2kclo3=mno2△=2kcl+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mno2=2h2o+o2↑
加热xx汞:2hgo=△=2hg+o2↑
4.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有固定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xx物都是酸性xx物
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xxxx物或xx氢xx物
4.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5.得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失电子能力一定弱
6.非金属元素原子xx性较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8.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9.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10.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
11.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12.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氧分子
13.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4.反应热δh的大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的快慢有关
15.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16.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有电荷
17.向一定温度下足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g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不变,硫酸铜变为cuso4·5h2o,其质量大于w×250/160g
5.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xx物的水化物——氢xx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xx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xx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xx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xx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第4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导语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还有一些根据元素周期律得出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子亲和能就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周期表左边元素常表现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从左至右一次减小。周期表右边元素常表现非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减小,从左至右一次增大。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二)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铵盐溶解等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
第5篇 2022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纲要求
(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
(2)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
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
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
(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
(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熔融)电解2na+cl2↑;mgcl2(熔融)电解mg+cl2↑;2al2o3(熔融)电解4al+3o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2o3+3co高温2fe+3co2↑;wo3+3h2高温w+3h2o;zno+c高温zn+co↑.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fe2o3+2al高温2fe+al2o3(铝热反应);cr2o3+2al高温2cr+al2o3(铝热反应).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加热2hg+o2↑;2ag2o加热4ag+o2↑.
5、回收金属的意义
(1)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2)废旧金属的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浓缩海水,然后用氯气置换出溴单质,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将溴单质吹出,用二氧化硫还原为氢溴酸,达到富集目的,然后在用氯气氧化,得到溴单质。
有关反应方程式:①2nabr+cl2=br2+2nacl;②br2+so2+2h2o=2hbr+h2so4;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2i-+h2o2+2h+=i2+2h2o.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一、煤和石油
1、煤的组成
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氢、氧、氮、硫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
煤的综合利用包括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煤的干馏是指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使其分解的过程,也叫煤的焦化。煤干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煤的气化是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3、石油的组成
石油主要是多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4、石油的加工
石油的加工有:分馏、催化裂化、裂解。
二、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
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hg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
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3)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4)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第6篇 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辅导书)
二、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三、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但苯的同系物可以—还得明确什么是苯的同系物)
(2)取代反应
① +br2 +hbr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hono2+h2o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四、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 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 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 2ch3cho+2h2o(对应课本补充好)
五、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补充方程)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注意:1、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
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3、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
4、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第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
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
(1)na2co3在bacl2之后;
(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
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o32-。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①质量分数w
②物质的量浓度c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 ,而n(溶质)=m(溶质)/m(溶质)= ρ v(溶液) 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配制的步骤:
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
②称取(或量取)
③溶解(静置冷却)
④转移
⑤洗涤
⑥定容
⑦摇匀。
(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 5.3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 5.3 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注意事项:
①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没有任意体积规格的容量瓶。
②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容量瓶受热易炸裂,同时溶液温度过高会使容量瓶膨胀影响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③用胶头滴管定容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振荡时有少量溶液粘在瓶颈上还没完全回流,故液面暂时低于刻度线,若此时又加水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④如果加水定容时超出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须应重新配制。
⑤如果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必须重新配制,这是因为所洒出的几滴溶液中含有溶质,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⑥溶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必须用少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这是因为烧杯及玻璃棒会粘有少量溶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第8篇 高二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学习路上,为你加油!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1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化学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1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br2+hbr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hono2+h2o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第9篇 人教版高三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2容纳的电子数是2n;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
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
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 7 周期, 3 是短周期, 4 是长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 ⅰa-ⅶa 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 长周期元素 共同组成。 ⅰb -ⅶb 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 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 减弱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 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半导体 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 材料。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 溶解性 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分子间的 氢键 ,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 熔沸点。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 h2o nh3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c(b)
t=n(b)
v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
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
ybzc,x+y≠z )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1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 △ 2co是吸热反应)
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
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c(s)+h2o(g)co(g)+h2(g)。
④ 铵盐溶解等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
放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0。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体系能量降低 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h0。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
1、概念: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 电解质溶液③ 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④某一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电子流向:外电路:极
内电路:盐桥中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电流方向:正极—→导线—→负极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 zn-2e=zn2(较活泼金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还原反应: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
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2+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 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 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溶解的一极为负极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
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 pb+so2-4-2e=pbso4↓
正极(氧化铅): pbo2+4h++so2-4+2e=pbso4↓+2h2充电:阴极: pbso4+2h2o-2e =pbo2+4h++so2-4
阳极: pbso4+2e =pb+so2-4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 pbo2+pb+2h2so4
2pbso4↓+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
2、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负极:2h2-4e=4h+ 正极:o2+4 e +4h+ =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
负极: 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 e=4oh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h4+10oh+8e =7h2o;
正极:4h2o+2o2+8e- =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3、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
四、废弃电池的处理:回收利用
五、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内容:
(2)金属腐蚀的本质:都是金属原子 失去 电子而被氧化的过程
(3)金属腐蚀的分类:
化学腐蚀— 金属和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电化学腐蚀— 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的比较
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
①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co2、so2、h2s等气体) ②电极反应:负极: fe – 2e- = fe2+
正极: 2h+ + 2e- = h2 ↑
总式:fe + 2h+ = fe2+ + h2 ↑ 吸氧腐蚀——反应过程吸收氧气 ①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②电极反应: 负极: 2fe – 4e- = 2fe2+
正极: o2+4e- +2h2o = 4oh-
总式:2fe + o2 +2h2o =2 fe(oh)2 离子方程式:fe2+ + 2oh- = fe(oh)2
生成的 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 fe(oh)3 , fe(oh)2 + o2 + 2h2o == 4fe(oh)3 fe(oh)3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fe2o3·x h2o(铁锈主要成分)
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8
第8 / 12页
4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
9
第9 / 12页
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基本营养物质—糖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
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10
第10 / 12页
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
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游离态)。
+n0
3、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熔融)
电解
2na+cl2↑mgcl2(熔融)
电解
mg+cl2↑2al2o3(熔融)
电解
4al
+3o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2o3+3co
高温
2fe+3co2↑ wo3+3h2
高温
w+3h2o zno+c
高温
zn+co↑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11
第11 / 12页
fe2o3+2al
高温
2fe+al2o3(铝热反应) cr2o3+2al
高温
2cr+al2o3(铝热反应)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
△
+o2↑ 2ag2o
△
+o2↑
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10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顺序 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周期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
(2)周期的分类
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 短周期;
第四、五、六、七周期,所排元素种类:18、18、32、32,长周期。
此外:
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 第六周期,ib族;
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 第七周期,ib族;
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成纵行,叫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族的分类
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
族类abⅷ0
族数7711
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
列序号1、2、13、14、
15、16、173、4、5、6、
7、11、128、9、1018
(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4)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5)族的别称
ⅰa称为 碱金属 元素
ⅱa称为 碱土金属 元素
ⅳa称为 碳族元素
ⅴa称为 氮族 元素
ⅵa称为 氧族 元素
ⅶa称为 卤族 元素
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3.编排原则
①.按 原子序数 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把最外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
第11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二、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用电子式表示出下列物质:
co2、n2、h2s、ch4、ca(oh)2、na2o2、h2o2等如: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2.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3.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4.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5.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二、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18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