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总结范文
栏目

物化总结11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14:28:02 热度:42

物化总结11篇范文

第1篇 生物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生物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计算机和网络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新课程体系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

通过总结,我们认为,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始终离不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对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性问题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常常会逐渐下降,思维处于关闭状态,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枯燥、乏味。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生化事件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如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酶的作用机理等通过高清晰度图片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变得简单,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由于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有着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交互性强

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引入,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和多向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意图,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信息量大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迅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共享性好

我们将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复习提供方便,并进行网上学习指导和疑难解答,拓宽了教学范围,实现了区域范围的传送和教学,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与其它教师和同学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考核结果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我们从生物科学专业20xx级甲班20xx级乙班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与20xx级甲班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这三个班由相同的教师授课,对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问卷调查,将结果用sas软件作统计学分析。

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经问卷调查分析,sas软件统计结果为p<0.01,差异极显著(*)。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授课教师基本满意,认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多媒体教学很投入,能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教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互补。

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而言,当前阶段有许多实验是计算机所不能取代的,它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我们将继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教学成果,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生物化学教学做出贡献。

第2篇 生物化学多媒体的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生物化学多媒体的年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计算机和网络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新课程体系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

通过总结,我们认为,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始终离不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对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性问题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常常会逐渐下降,思维处于关闭状态,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枯燥、乏味。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生化事件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如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酶的作用机理等通过高清晰度图片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变得简单,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由于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有着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交互性强

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引入,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和多向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意图,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信息量大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迅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共享性好

我们将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复习提供方便,并进行网上学习指导和疑难解答,拓宽了教学范围,实现了区域范围的传送和教学,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与其它教师和同学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考核结果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我们从生物科学专业20xx级甲班20xx级乙班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与20xx级甲班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这三个班由相同的教师授课,对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问卷调查,将结果用sas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1 两种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比较(x±s)

班级

人数

教学手段

记忆题(25%)

理解题(45%)

综合应用题(30%)

生物20xx甲

37

传统方法

17.324±3.401

32.856±5.243

21.369±4.342

生物20xx甲

36

多媒体法

18.031±2.781*

34.869±5.352*

23.514±3.294*

生物20xx乙

30

多媒体法

18.562±2.653*

34.873±5.424*

23.610±3.437*

两种方法考核结果经统计分析比较0.05>;p>;0.01,差异显著(*)。

表2:两种方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项目

生物科学20xx级甲班

生物科学20xx级甲班

生物科学20xx级乙班

良好

一般

良好

一般

良好

一般

直观性

54.3

25.2

20.5

85.0*

10.7

4.3

86.2*

9.7

4.1

趣味性

51.6

26.3

22.1

88.3*

5.9

5.8

88.7*

5.6

5.7

信息量

58.9

28.7

12.4

89.7*

6.3

4.0

90.1*

5.8

4.1

教学内容

59.9

23.9

16.2

88.6*

6.2

5.2

89.5*

6.3

4.2

课堂气氛

58.6

12.6

28.8

88.9*

6.3

4.8

88.8*

7.4

3.8

图文并茂

57.6

3.6

38.8

89.1*

6.5

4.4

89.3*

7.7

3.0

教学效果

55.4

22.6

22.0

88.7*

6.7

4.6

88.9*

6.3

4.8

教学质量

60.8

25.3

13.9

89.8*

5.9

4.3

88.7*

6.8

4.5

学习兴趣

61.9

12.3

25.8

88.4*

5.8

5.8

89.1*

6.3

4.6

课堂吸收率%

58.1

21.6

20.3

79.5*

5.9

14.6

83.2*

6.5

11.3

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经问卷调查分析,sas软件统计结果为p<0.01,差异极显著(*)。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授课教师基本满意,认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多媒体教学很投入,能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教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互补。

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而言,当前阶段有许多实验是计算机所不能取代的,它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我们将继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教学成果,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生物化学教学做出贡献。

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小组

20xx年2月17日

第3篇 2022考研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4)

1、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2、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血红素的合成。

5、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

7、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

8、生物转化的类型和意义。

9、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原癌基因的基本概念及活化的机制。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2、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第4篇 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肽键 :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缩合所形成的结合键,称为肽键。 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三、填空题

1,组成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种,根据氨基酸侧链(r性侧链氨基酸;②极性中性侧链氨基酸:;③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④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3,紫外吸收法(280 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白质分子含有 氨酸, 苯丙氨酸,或 酪氨酸。 5,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 等,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有 范德华力、二硫键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dna的一级结构: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即碱基排列顺序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平行dna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形成的右手双螺旋结构称为dna的二级机构。

三、填空题

1,核酸可分为 和 和原核细胞 部位,后者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细胞质 部位

2,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由3个部分组成

6,rna

7,dna

四、简答题

1,dna与rna 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有何异同?

4,叙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1,dna是一平行反向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交接触。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的长轴相垂直。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的走向就一定是3’→5’;2,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3,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第三章 酶

酶: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质称为酶原

酶原激活:酶原受某种因素作用后,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km值: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的正常底物结构相似,抑制剂与底物分子竞争地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其他位点可逆的结合,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使酶催化活性降低,此种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分子的结合,同时酶与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没有竞争关系,这种抑制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填空题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 个别核糖核酸(rna)也具有酶一样的催化活性,称为 核酶。 59,可逆性抑制作用包括 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和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三种

四,简答题

1,以酶原的激活为例说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受某种因素作用后,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酶,这一过程叫做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过程说明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结构改变,功能也随之改变,结构破坏,功能丧失。

7,酶促反应高效率的机制是什么?

酶高效催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①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在两个以上底物参与的反应中,底物之间必须以正确的方向互相碰撞,才有可能发生反应。

②多元催化:同一种酶兼有酸碱催化作用,这种多功能基团的协同作用可极大的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③表面效应;酶活性中心内部多种疏水性氨基酸,常常形成疏水性“口袋”以容纳并结合底物。

一种酶的催化反应不限于上述某一种因素,而常常是多种催化作用的综合机制,这是酶促反应高效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 糖代谢

名词解释

1,糖酵解:在不需要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4,三羧酸循环(tac):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历经4次脱氢及2次脱羧反应,又生成草酰乙酸,此过程是由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作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7,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9,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其正常水平为3.89~6.11 mmol/l

二、填空题

2,人体内主要通过

3,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是 和

4,在糖酵解途径中,产物正反馈作用的步骤为 的正反馈调节

9,1 mol 葡萄糖氧化生co2 和 h2o时净生成 或15,糖异生的原料有 19,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酰coa,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四、简答

1,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是机体在缺氧条件下供应能量的重要方式;②是某些组织细胞的主要供能方式;③糖酵解的产物为某些物质合成提供原料;④红细胞中经糖酵解途径生成的2,3-bpg可调节血红蛋白的带氧功能

2糖有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②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③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枢纽

20,简述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肌肉组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因此不能将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肌肉组织中糖异生酶类活性也较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糖异生作用。当氧供应不足时,肌肉组织糖酵解加强,必然导致乳酸生成增多,通过乳酸循环将有助于乳酸的再利用,并防止因乳酸堆积导致中毒。

第五章 脂类代谢

名词解释

1,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2,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全身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3,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是从脂酰基的β-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四步连续的反应,将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的过程。

4,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产生的特有正常中间产物。

二、填空题

1nadph2,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第一次脱氢由接受,第二次脱氢由+ 接受。

4,脂肪酸β-氧化过是在细胞的 线粒体 中而脂肪的合成是在细胞的 内质网 中进行的。 5,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包括 9,血脂的主要来源有10,血脂的主要去路有 15,酮体合成的原料为20,脂肪动员的产物为 甘油 和 脂肪酸 23,酮体是在 28,软脂酸的β-氧化,共进行生成分子fadh2和 7 分子nadh+h, 8 乙酰coa,净生成129 分子atp。

四、简答题

1,何谓酮体?酮体是怎样生成的,又是如何氧化利用的?

酮体的生成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酮体的生成部位在肝细胞线粒体,合成原料为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2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乙酰乙酸coa,乙酰乙酸coa再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nmgcoa,催化此反应的 nmgcoa 合成酶是酮体合成的限速酶,nmgcoa 裂解生成 乙酰乙酸 和 乙酰coa ,乙酰乙酸 还原生成 β-羟丁酸 或脱羧生成 丙酮。肝能生成酮体,但不能利用酮体。 肝外组织的乙酰乙酸 经过乙酰乙酸硫激酶或 琥珀酰coa 转硫酶及硫解酶的催化下,转变成乙酰coa并进入三磷酸循环而被氧化利用,丙酮可经肾、肺 排出。

2,简述硬脂酸的氧化过程及彻底氧化的能量计算。必考

硬脂酸的氧化可分为活化、进入线粒体、β-氧化及乙酰coa的彻底氧化四个阶段。

①,硬脂酸在胞液中进行,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形成脂酰coa。②,活化的硬脂酰coa经cat i 及 cat ii的催化,以肉碱为载体,由胞液进入线粒体基质。cat i 是脂肪酸 β-氧化的限速酶。③,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二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脂酰coa 全部生成乙酰coa。④乙酰coa通过三磷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 能量计算:

硬脂酸(18c硬脂酰 9乙酰coa +8(fadh2+nadh +h+) 8 fadh2 x 1.5 atp∕fadh2 = 12 atp

++

8 nadh + hx 2.5 atp ∕nadh + h = 20 atp 9 ch3co~scoa x 10 atp∕ch3co~scoa =90 atp

故一分子硬脂酸彻底氧化生成co2 和 h2o 净生成90 + 32-2=120 atp

次β

氧化

第5篇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工作总结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工作总结

计算机和网络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新课程体系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

通过总结,我们认为,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始终离不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对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性问题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常常会逐渐下降,思维处于关闭状态,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shy;shy;——枯燥、乏味。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生化事件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如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酶的作用机理等通过高清晰度图片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变得简单,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由于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有着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交互性强

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引入,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和多向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意图,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信息量大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迅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共享性好

我们将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复习提供方便,并进行网上学习指导和疑难解答,拓宽了教学范围,实现了区域范围的传送和教学,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与其它教师和同学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考核结果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我们从生物科学专业2002级甲班2002级乙班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与2001级甲班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这三个班由相同的教师授课,对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问卷调查,将结果用sas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1 两种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比较(x±s)

班级

人数

教学手段

记忆题(25%)

理解题(45%)

综合应用题(30%)

生物2001甲

37

传统方法

17.324±3.401

32.856±5.243

21.369±4.342

生物2002甲

36

多媒体法

18.031±2.781*

34.869±5.352*

23.514±3.294*

生物2002乙

30

多媒体法

18.562±2.653*

34.873±5.424*

23.610±3.437*

两种方法考核结果经统计分析比较0.05>;p>;0.01,差异显著(*)。

表2:两种方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项目

生物科学2001级甲班

生物科学2002级甲班

生物科学2002级乙班

良好

一般

良好

一般

良好

一般

直观性

54.3

25.2

20.5

85.0*

10.7

4.3

86.2*

9.7

4.1

趣味性

51.6

26.3

22.1

88.3*

5.9

5.8

88.7*

5.6

5.7

信息量

58.9

28.7

12.4

89.7*

6.3

4.0

90.1*

5.8

4.1

教学内容

59.9

23.9

16.2

88.6*

6.2

5.2

89.5*

6.3

4.2

课堂气氛

58.6

12.6

28.8

88.9*

6.3

4.8

88.8*

7.4

3.8

图文并茂

57.6

3.6

38.8

89.1*

6.5

4.4

89.3*

7.7

3.0

教学效果

55.4

22.6

22.0

88.7*

6.7

4.6

88.9*

6.3

4.8

教学质量

60.8

25.3

13.9

89.8*

5.9

4.3

88.7*

6.8

4.5

学习兴趣

61.9

12.3

25.8

88.4*

5.8

5.8

89.1*

6.3

4.6

课堂吸收率%

58.1

21.6

20.3

79.5*

5.9

14.6

83.2*

6.5

11.3

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经问卷调查分析,sas软件统计结果为p<0.01,差异极显著(*)。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授课教师基本满意,认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多媒体教学很投入,能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教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互补。

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而言,当前阶段有许多实验是计算机所不能取代的,它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我们将继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教学成果,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生物化学教学做出贡献。

第6篇 生物化学多媒体老师教学的工作总结

生物化学多媒体老师教学的工作总结

计算机和网络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新课程体系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

通过总结,我们认为,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始终离不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对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性问题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常常会逐渐下降,思维处于关闭状态,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shy;shy;——枯燥、乏味。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生化事件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如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酶的.作用机理等通过高清晰度图片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变得简单,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由于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有着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交互性强

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引入,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和多向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意图,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信息量大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迅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共享性好

我们将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复习提供方便,并进行网上学习指导和疑难解答,拓宽了教学范围,实现了区域范围的传送和教学,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与其它教师和同学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考核结果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我们从生物科学专业2002级甲班2002级乙班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与2001级甲班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这三个班由相同的教师授课,对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问卷调查,将结果用sas软件作统计学分析。

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经问卷调查分析,sas软件统计结果为p<0.01,差异极显著。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授课教师基本满意,认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多媒体教学很投入,能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教学,

第7篇 2022考研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2)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

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

7、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

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

16、胞浆中nadh的氧化。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

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功能。

24、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27、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第8篇 2022考研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3)

1、dna的半保留复制及复制的酶。

2、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dna的损伤(突变)及修复。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

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3、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14、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9篇 生物化学总结酶

生物化学总结酶

一、酶的概论

1.定义:具有高效性与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a.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b.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c.酶易失活。

d.酶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3.酶作用专一性的机制与假说:锁钥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4.酶的化学组成:

5.酶的命名:反应物:反应物+反应类型+酶。

6.六大酶类:

二、酶的催化原理

1.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2.酶与底物复合物的形成:。

3.酶的活性部位: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酶活性部位的结构特点决定酶行使其催化功能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活性部位是酶结合和催化底物反应的场所,是酶分子表面的一小部分区域,其功能基团包含催化基团与结合基团。

特点:a.活性部位在酶分子整个体积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b.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

c.酶的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上的一个裂隙。

d.活性部位具有与底物相对互补的结构,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可发生诱导契合。

e.底物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到酶分子上。

f.活性部位对酶的整体构象具有依赖性。

4.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

非共价作用: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底物的形变与诱导契合(←过渡态理论)。

共价作用: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

(1).邻近效应:酶与底物结合以后,使原来游离的底物集中于酶的活性部位,从而减小底物之间或底物与酶的催化基团之间的距离,提高底物有效浓度,使反应更容易进行,增加反应速率的一种效应。定向效应:反应物的反应基团之间、以及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的正确定位和取向产生的效应。

(2).当酶与底物结合后,酶与底物之间的非共价作用可以使底物分子围绕其敏感键发生形变,从而促进底物过渡态的形成,反应活化能被降低,反应速率得以加快。酶与底物结合时,在底物发生形变的同时,酶活性部位的构象也在底物的影响作用下发生改变,二者的形变导致酶与底物更好地结合,形成一个互相契合的酶-底物复合物。

(3).结合能与过渡态理论:结合能来自酶与底物之间的非共价作用。结合能被用于降低活化能。酶与底物过渡态之间产生最多最适的非共价作用,释放最多结合能。与酶经诱导契合调整后的构象最匹配的是底物经形变产生的过渡态,酶与底物过渡态的亲和力要大于酶与底物或产物的亲和力。过渡态理论的证明(如抗体酶、竞争性抑制剂)。

(4).酸碱催化:通过向反应物提供质子或从反应物接受质子以稳定过渡态,加速反应的一类催化机制.

共价催化:催化剂通过与底物形成不稳定的共价中间复合物,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度的机制。金属离子催化:通过结合底物为反应定向,电荷屏蔽与稳定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传递电子作用。

5.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分子机理是:酶分子的活性部位结合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在酶的帮助作用下(包括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底物进入特定的过渡态,由于形成此类过渡态所需要的活化能远小于非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因而反应能够快速、顺利地进行,形成产物并释放出游离的酶,使其能够参与其余底物的反应。一种酶的催化作用常常是多种催化机制的综合作用。酶的活性部位一般都含有多个与酶催化作用相关的基团,可以通过协同作用。

6.胰凝乳蛋白酶催化反应机制:催化三联体,共价催化+酸碱催化。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酶先与底物形成酶-底物中间复合物。当底物分子在酶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后,中间复合物再分解成产物和酶。

1.米氏常数km的意义:米氏常数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大小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不同的酶具有不同km值。km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km值。

1/km值可用于近似地表示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程度:1/km值大表示亲和程度大;1/km值小表示亲和程度小。km值可用于计算酶促反应初速率v,

在一定酶浓度下,vmax是常数;vmax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vmax值。

2.kcat的意义:kcat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称为转换数(tn)或催化常数。kcat通常等于多步反应中单一限度步骤的反应速率常数,例如kcat可等于经典米氏动力学反应过程的k3。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生理条件下,[s]?km时,kcat/km的值可以作为酶促反应速率大小的衡量。kcat/km可用于综合反映酶的催化能力。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酶的抑制作用:改变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的作用。

a.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通常以共价键结合,引起酶的永久性失活。

b.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引起酶活性暂时性丧失。抑制剂可以通过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被除去,并且能部分或全部恢复酶的活性。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四、酶的调控

1.方式:改变酶的数量与分布(同工酶),改变酶个体的活性(改变酶的结构、直接干涉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

2.通过改变酶结构调控酶活性:别构调控、可逆的共价修饰、酶原激活(蛋白激酶a的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

3.别构调控:许多酶除具有活性部位外,还具有调节部位,酶的调节部位可以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使酶发生构象的改变,进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称为酶的别构调控。别构调控可分为同促别构调控与异促别构调控,同促别构调控中,酶的活性部位和调节部位是相同的,效应物是底物;异促别构调控中,酶的活性部位和调节部位是不同的,效应物是非底物分子。

同促别构调控:底物分子本身对别构酶的调节作用。别构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曲线不是双曲线,是s形曲线。

异促别构调控:非底物分子的调节物对别构酶的调节作用。

4.酶别构调控的一般机理:别构酶的结构基础-寡聚酶结构。酶的某个活性部位结合底物后,构象改变的信息在酶分子中进行传递,最终产生效应,影响酶的总活性状态。多肽链之间的界面作为分子开关起关键作用。非底物效应物通过与非活性部位(调节部位)结合,引起酶构象的变化,最终影响酶的总活性状态。

5.酶别构调控的意义:在酶水平对代谢进行调节,反馈抑制。

6.可逆的共价修饰:由其它的酶对共价调节酶进行可逆共价修饰,使其在活性形式和非活性形式之间相互转变,从而调节酶活性。蛋白质的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可逆的共价修饰形式,指由蛋白激酶催化的把atp或gtp位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上的过程,其逆过程是由蛋白磷酸酶催化的水解反应,称为蛋白质的脱磷酸化。在信号传递体系中,通过各级蛋白激酶介导的激活反应,构成了级联式放大反应的主体。

7.酶原的激活:在蛋白酶的专一作用下,酶原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部位,变成有活力的酶的活化过程。

酶原:在生物体内被合成的,不具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

8.许多酶的调控作用是各种调控作用的组合。

第10篇 最新的生物化学计划总结

最新的生物化学计划总结

一、试题特点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如选择题第8、11、14题,填空题最后一道和综合应用第一题,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3.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二、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不会书写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不会组合正确的实验装置和排列合适的.实验操作顺序等。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4.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6.计算能力薄弱。表现在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元素的质量比,以及化学反应中有关量的计算。

三、教学建议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期中调研测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措施的落实,跟踪督促,直至问题真正解决。要针对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做好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要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很抓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活动与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向开放性转化。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准确表达。

4.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

5.注意规范答题的训练

答卷中反映出学生不会审题、字迹潦草、写错别字、化学式书写错误、相对分子质量算错、隐含在图示及表格中的信息不会引用、语言表达不规范等,这说明在规范答题训练方面有缺陷,要在平时的作业训练及测试评讲中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科学性和规范化,以减少答题的失误,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第11篇 2022考研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1)

1、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等)。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5种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0、核酸的变性、复性、杂交及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酶和辅基,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物化总结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