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教学工作总结
栏目

教材教学总结12篇

发布时间:2023-02-24 11:03:03 热度:68

教材教学总结12篇范文

第1篇 新教材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已经历了两年的风雨洗礼,我在认真学习相关资料、钻研新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对韶关地区统一使用的外研社高中英语新教材有如下体会:

一、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不仅提出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方面的级别目标,还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教育目标从关注语言转向关注对人的教育,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突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

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第一次明确了外语课程得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育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这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由此可见,高中英语课程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

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中英语课程的重点。《高中英语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外研社高中英语每册书的《致同学》中明确说明:本教材为同学们提供探究式、发现式、任务型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大家提供语言应用的平台。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而能用”的原则,力图使学生逐步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方式上,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鼓励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和发展适合自己教学条件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扩招后高中学生的现状及教师对新课标的影响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高一新生的整体素质呈下滑趋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很多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连单词的发音都发不准,更别谈如何学英语,怎样学好英语,甚至对英语有一种抵触的畏难情绪。对于成绩良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许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一定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或需要深入研究的知识,他们可能就束手无策了。大部分学生,只注重记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却不知道怎么用;只知道语法很难,背了一大堆的语法规则到头来却一塌糊涂;只注重如何排除错误选项,在题干中找暗示解题等等诸如此类的应试技巧,却不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自然这与考试的评价方式及教师的思想灌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举步为艰的结症所在。

目前,随着高考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这个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逐步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接轨。在英语高考的新题型中,正逐步删减占大比分的“碰运气”的选择题,增加体现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主观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随之转变。

三、我的教学对策及效果

针对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于20xx年年底开始,就自己任教的三个教学班开展了小范围的教学研究活动。经过一个学年的摸索,我体会到:对学生而言,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果学生沿用初中学习的方式,是适应不了高中学习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跨入高中就了解并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模式,要激起学生学好英语的兴趣及信心,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否则,学生就会越学越吃力,越学就越不想学。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想法,我确定以《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的培养》为课题立项研究,并于05年成功申报为乐昌市的英语教研项目。从此,我正式开始进行教学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以旧带新、结合生活实际、单项或综合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多种方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掌握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通过每天任务、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时放映流行的健康向上的英语国家大片,鼓励并引导同学们对影片进行讨论,进而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这种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又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下面我将陈诉一些具体的做法,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新教材教学工作总结

第2篇 新教材实施的教学工作总结

新教材实施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新教材的实施有其好的方面:

新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感觉是好的。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选文注重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选文的体裁多样性,篇幅短小,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使用新教材后,对语文课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2、由于新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在学习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教师在教学时能够不断地鼓励创新,另辟溪径,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由于数学英语课在初中的课时多,家长、学生等对其的重视程度又超出语文,因而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无法保证,只有让位给数学英语。

2、中学语文与初中脱节,给初中语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新教材教学中仍应强调基础拼音、写字、解词、品味词语,以及写作训练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

3、综合性学习课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第三单元“走进大自然”就无法按书中的要求带领学生或学生自主结合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语言,欣赏自然美进)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开展活动。学生有时就会有应付的做法。

4、选文方面,依然感觉有个别篇目不太适合教与学。例如:《化石吟》虽是一首诗歌,但它只注重了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文学性较弱,学生对它难以产生兴趣。

5、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很困难的,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要么闲谈,要么跑题。因而教师一方面应在课堂中逐步地培养、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3篇 新教材实施的教学总结

新教材实施的教学总结

(一)新教材的实施有其好的方面:

新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感觉是好的。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选文注重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选文的体裁多样性,篇幅短小,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使用新教材后,对语文课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2、由于新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在学习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教师在教学时能够不断地鼓励创新,另辟溪径,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由于数学英语课在初中的课时多,家长、学生等对其的重视程度又超出语文,因而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无法保证,只有让位给数学英语。

2、中学语文与初中脱节,给初中语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新教材教学中仍应强调基础拼音、写字、解词、品味词语,以及写作训练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

3、综合性学习课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第三单元“走进大自然”就无法按书中的要求带领学生或学生自主结合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语言,欣赏自然美进)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开展活动。学生有时就会有应付的做法。

4、选文方面,依然感觉有个别篇目不太适合教与学。例如:《化石吟》虽是一首诗歌,但它只注重了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文学性较弱,学生对它难以产生兴趣。

5、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很困难的,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要么闲谈,要么跑题。因而教师一方面应在课堂中逐步地培养、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4篇 语文新教材教学总结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当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5篇 新教材教学总结

新教材教学总结

(一)新教材的实施有其好的方面:

新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感觉是好的。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选文注重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选文的体裁多样性,篇幅短小,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使用新教材后,对语文课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2、由于新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在学习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教师在教学时能够不断地鼓励创新,另辟溪径,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由于数学英语课在初中的课时多,家长、学生等对其的重视程度又超出语文,因而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无法保证,只有让位给数学英语。

2、中学语文与初中脱节,给初中语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新教材教学中仍应强调基础拼音、写字、解词、品味词语,以及写作训练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

3、综合性学习课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第三单元“走进大自然”就无法按书中的要求带领学生或学生自主结合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语言,欣赏自然美进)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开展活动。学生有时就会有应付的做法。

4、选文方面,依然感觉有个别篇目不太适合教与学。例如:《化石吟》虽是一首诗歌,但它只注重了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文学性较弱,学生对它难以产生兴趣。

5、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很困难的,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要么闲谈,要么跑题。因而教师一方面应在课堂中逐步地培养、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6篇 教材研读六步曲语文教学计划总结

教材研读六步曲语文教学计划总结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现在受到普遍重视。本文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日常备课时,拿到文章怎样研读才能深入、到位、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文中结合自身经验,主要谈具体实用的操作步骤。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研读教材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更是决定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可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教参里、各种教师用书中非常方便的找到篇教案、一个个课件。久而久之,很多语文教师渐渐淡忘了如何独立研读教材,成了依靠“拿来主义”的教书匠。

要找回这缺失的一环,必须不断苦练教材研读能力。对此,余映潮老师有如下阐述:“语文教师要学会把玩教材,要别出心裁读课文。”“语文教师研读教材的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除此之外,余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钻研教材的方法——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是可以看的更高更远,但是当自己脚踏实地时又觉得困难重重。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力求把余老师的宝贵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有高人指点的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一段时间后,发觉自己拿到陌生课文,不再惴惴不安了,对教材渐渐有了独到的认识,有时甚至敢于挑战难文教学。回顾自己的教材研读之路渐有起色,不禁欣喜,于是结合自身研读教材的经历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经验步骤:

第一步——从模仿做起,修炼内功

当我们惊叹于名家大师们字字珠玑的教材分析,一针见血的文章点评时,可曾想到,这正是他们长期内功修炼的结果。当内力深厚时,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对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来说,内功的锤炼是一条漫漫修远之路。除了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勤奋的写作外,模仿也是一个有效方法。其实,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是人类生物特征的一部分。模仿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教材研读也是一门艺术。在听其他老师,尤其是老教师评课时,笔者最喜欢也最留心他们的教材分析部分,看他们是从什么角度着手分析文章的,每一次都会有新启发。遇到类似课文,再试试是否可以遵循这个角度分析文章。一开始自然只能仿其“形”,渐渐也就能抓住点“神”了。

第二步——反复读教材,寻找火花

叶圣陶先生谈到文本研读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潜心、反复读教材是研读文本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与教材的`一次次“碰撞”中,作者的心思、语言的魅力、甚至独到的发现都会浮现出来。我认为,相比于默读,放声朗读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总是容易与作者贴的更近,也更加容易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台阶》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读到父亲脚踏黄泥的细节:“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挑”“晃破”“滚”这几个词就让我十分叹服。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就让学生就这一段进行研读,着重分析这几个传神的动词。在这番研读后,学生对于父亲沉重命运的认识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第三步——由“趣”字入手,巧妙引导

中学生年龄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关注到有趣的东西,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一点,很容易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余映潮老师就相当善于发现教材中有趣的语言现象,因此,那些看似枯燥乏味、难读难教的课文,他也能上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他读《羚羊木雕》,饶有趣味地将目光投入到文中表示人物如何“说”的摇曳生姿的写法上。又如读《爱莲说》,他欣然发现文中许多有趣有味的“三”:文章有“精粹的语言、精妙的形象、隽永的意境”三美;文章写了三种花,象征三种人,渗透了三种情;文章有三次衬托;文章第二段写的是三种花、三种评价和比较、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文章句式有三美,即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偶句、骈句与散句;文章“噫”后的排比句为一陈述二设问三感叹……这些趣味点,让学生耳目一新,更加乐于深入课文,也让老师在课堂中更加挥洒自如。

现在比较多见的,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趣味点就是文章中的对比。仔细看看,中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藏着奇妙的对比,我在读《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时,就抓住了杨七和杨巴的对比,教学设计中也突出了这一点。冯骥才的《好嘴杨巴》开头先介绍了杨七杨巴的外貌、姓名、关系。前四段都以介绍杨七为主,后面才开始写杨巴。既然题目是《好嘴杨巴》,为何最重要的开头部分却写杨七呢?细细阅读下来,发现一些细节很值得推敲。

第一段写杨八本名杨巴,因为看上去比杨七小,再加上“巴”与“八”音同,所以被当成杨七的兄弟,名字被错念为杨八。这与文章最后一段中“‘杨家茶汤’被改作‘杨巴茶汤’,杨七渐渐被埋没”可谓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杨巴先因没有手艺而被忽略,连名字都被错念,后来却因为一张巧嘴而名声大噪,反而手艺好的杨七渐渐无人知晓。杨七的绝活在手上,而杨巴的绝活在嘴上,以最后结果来看,似乎能说会道的人更加容易成功,作者设置的巧妙对比很值得玩味。

第四步——寻“美点”探秘,集美找茬

余映潮老师说过:“中学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着重对文章的语言之美进行积累、赏析,之后再引领学生感知、积累、提炼、赏析这些美点。语文课的语言魅力得到真正体现。学生通过这样的熏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也会留意、模仿、创造美丽的语言。

除了语言美,教材中的感情之美、意境之美、写作技法之美……都可以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的着眼点。用“集美”的方法读文章,常常会被作者感动,理解自然就更深刻了。

与之相对,有的文章也可以从弱点入手,流行的“找茬”也可以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亮色。

第五步——增文章内涵,读厚教材

“把教材读厚,把课本教薄。”这是余映潮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如何读厚教材?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有意识的丰富文章内涵。文章背后的故事,往往值得我们细细追寻。对文章的认识深厚了,教学设计自然就有质量了。

笔者在备《信客》一课时,就再次细读了《文化苦旅》,还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余秋雨家乡浙江余姚的风土人情。其实《信客》中的剪红绸故事是确有其人,但是余秋雨先生进行了加工改编,把好几个内容整合一起。但是当校长那节几乎可以肯定是他自编的了。为什么要加这么一节,尤其为什么把顺便修一修老信客墓作为结尾,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我的教学设计中就有了引导学生对文章结尾的思考——“同样一个人,作为校长被永远记住了,作为信客却被淡忘,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原本学生只是理解到文章赞美提倡诚信,这样一来,他们开始明白作者其实在借故事谈对诚信缺失的思考。

第六步——开发延伸点,升华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我们要通过教材这一小点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自己在研读教材时,就必须注重教材的拓展延伸,课文可以向一个单元课文中的人物与事物、语言与手法、结构与主题拓展。也可以向生活中延伸,向阅读中延伸,向写作中延伸。

比如:在《纸船》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余映潮老师总结了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写物抒情、展开想象和变换人称。他增加了洪源的《驶去了,港口的船》和沙鸥的《新月》这两首诗进行比读,它们在写法上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比读,不仅使课文学习容量增加,也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写法的理解和体会。

以上六部曲,仅是笔者个人在平时教学中总结的初步经验,并非一个固定模式。“教无定法”,对教材的研读也不可能有不变的套路。具体操作时,还要根据个人教学风格、文本、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分析、调整。只要静心研习,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研读方式。总而言之,教材研读是一条艰深却又绮丽的路,“辛”字多加一横就是“幸”,笔者相信在这条路上多一点付出就会有多一点幸福。

第7篇 2022年新教材培训信息技术教研组改革课堂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

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8篇 新教材实施教学总结-工作总结

新教材实施教学总结-工作总结

(一)新教材的实施有其好的方面:

新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感觉是好的。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选文注重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选文的体裁多样性,篇幅短小,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使用新教材后,对语文课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2、由于新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在学习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教师在教学时能够不断地鼓励创新,另辟溪径,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由于数学英语课在初中的课时多,家长、学生等对其的重视程度又超出语文,因而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无法保证,只有让位给数学英语。

2、中学语文与初中脱节,给初中语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新教材教学中仍应强调基础拼音、写字、解词、品味词语,以及写作训练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

3、综合性学习课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第三单元“走进大自然”就无法按书中的要求带领学生或学生自主结合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语言,欣赏自然美进)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开展活动。学生有时就会有应付的做法。

4、选文方面,依然感觉有个别篇目不太适合教与学。例如:《化石吟》虽是一首诗歌,但它只注重了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文学性较弱,学生对它难以产生兴趣。

5、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很困难的,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要么闲谈,要么跑题。因而教师一方面应在课堂中逐步地培养、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9篇 新教材培训信息技术教研组改革课堂教学个人总结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

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10篇 新课标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总结

新课标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总结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已经历了两年的风雨洗礼,我在认真学习相关资料、钻研新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对韶关地区统一使用的外研社高中英语新教材有如下体会:

一、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不仅提出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方面的级别目标,还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教育目标从关注语言转向关注对人的教育,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突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

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第一次明确了外语课程得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育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这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由此可见,高中英语课程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

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中英语课程的重点。《高中英语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外研社高中英语每册书的《致同学》中明确说明:本教材为同学们提供探究式、发现式、任务型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大家提供语言应用的平台。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而能用”的原则,力图使学生逐步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方式上,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鼓励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和发展适合自己教学条件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扩招后高中学生的现状及教师对新课标的影响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高一新生的整体素质呈下滑趋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很多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连单词的发音都发不准,更别谈如何学英语,怎样学好英语,甚至对英语有一种抵触的畏难情绪。对于成绩良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许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一定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或需要深入研究的知识,他们可能就束手无策了。大部分学生,只注重记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却不知道怎么用;只知道语法很难,背了一大堆的语法规则到头来却一塌糊涂;只注重如何排除错误选项,在题干中找暗示解题等等诸如此类的应试技巧,却不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自然这与考试的评价方式及教师的思想灌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举步为艰的结症所在。

目前,随着高考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这个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逐步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接轨。在英语高考的新题型中,正逐步删减占大比分的“碰运气”的选择题,增加体现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主观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随之转变。

三、我的教学对策及效果

针对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于2004年年底开始,就自己任教的三个教学班开展了小范围的教学研究活动。经过一个学年的摸索,我体会到:对学生而言,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果学生沿用初中学习的方式,是适应不了高中学习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跨入高中就了解并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模式,要激起学生学好英语的兴趣及信心,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否则,学生就会越学越吃力,越学就越不想学。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想法,我确定以《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的培养》为课题立项研究,并于05年成功申报为乐昌市的英语教研项目。从此,我正式开始进行教学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以旧带新、结合生活实际、单项或综合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多种方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掌握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通过每天任务、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时放映流行的健康向上的英语国家大片,鼓励并引导同学们对影片进行讨论,进而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这种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又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下面我将陈诉一些具体的做法,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第11篇 2022年整合单元教材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整合单元教材”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的一种以单元为整体进行的备课、教学活动。以单元话题为依托,整合单元教材中的选文,从整体到部分最后在回归整体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题记

时光的脚步匆匆,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已经将整合单元教材进行了两年,真如一位不知道姓名的人说的那样: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没有想不到的。当我想到要将单元的教材进行整合后,亦步亦趋中,感受到了迷惘,也收获到了一些快乐,先将快乐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都能够帮助解除心中的迷惘。

一、整合单元的教材,根据单元的主题去查阅资料,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六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如果开始之初,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查阅相关的资料是不假思索的索取,大篇幅的打印资料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看到的是他们的热情与积极进取,但是,今天的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查阅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的时候,他们学会了取与舍。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家园。当你在“百度”中输入“美丽的家园”的时候,点击回车键,在你的面前会出现几百条甚至上千条、万条的相关的资料。

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六年的孩子们学会了浏览与搜集,对于与“美丽的家园”相关的资源,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浏览,在浏览的过程中,他们会针对本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晋祠》、《我的故乡在北京》、《可爱的地球》,选取合适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有的孩子是在自己的书上书写自己手的资料,三言两语,五六十个字,;有的孩子根据家里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资料打印一份文稿,用小四的字号,估计也会有两三百个字。

我很是享受在第一课时的时间里,他们会在交流的环节,各自拿出属于自己的资料或者见解来补充课文中没有的内容。说的同学落落大方,谈吐自如,或许内心里还有一点点小小的自豪,听的同学,也是受益匪浅,或许他们在分享同学们的资料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内心里悄悄的对自己说,下一次我也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二、整合单元的教材,课堂上节省时间,引导学生不再担心作业的完成。

给孩子们减负,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如此这般的口号已经被无数的人呐喊了n次,但是如今的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厌倦了无休止的考试测试排名,他们烦透了每一天各科名目繁多的作业。看到孩子们脸上时常表露出的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合的表情的时候,我也感觉到教育的桎梏性的存在。我做不到让很多的孩子快乐的学习,我只是尽力的减少学生对于学习的厌倦。

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份《课堂作业》,这一份课堂作业是与教材同步的作业练习与拓展,分为夯实基础、阅读训练两个部分。

《课堂作业》上的基础夯实部分,一般都是汉字的注音,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一些相关的句子的训练,因此很多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基本上是可以完成本单元的课文的基础夯实部分的。为了不让孩子们在写作业的时候有压力,我一般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夯实基础”部分,如果孩子们完成不了,我绝对不会批评或者指责他们,只会表扬那一些能够自己主动去完成练习的同学,因为,班上学习能力能力的不同,有几个孩子只做一道题目,甚至有两三个孩子因为懒惰或者能力等的问题,他们一道题目都不会去做。

这样,整合单元教材后,先是预习要整个单元读画圈,然后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检查他们的预习,整体把握每课文后,就开始引导学生完成“夯实基础”,在每一次进行第一课时的授课以后,我基本上都会安排十分钟的时间来给他们讲解、落实本单元的课文中的“基础夯实部分”,特别是其中有一些句子的训练,有的练习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我甚至会留到第二课时的训练中去。

课堂上留时间给孩子们讲解作业、练习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做作业的困难,而且还可以提高写作业的速度,的是老师可以的监督能够提高写作业的质量。作业的质量高,孩子们也乐意接受老师的这样一种训练作业的方式与方法。

第12篇 七年级新教材生物教学总结-生物总结

七年级新教材生物教学总结-生物总结

时间飞逝,本学期已经接近尾声。生物的新课程的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质疑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下面我就对本学期的新教材教学情况作一个总结。

一、教材的基本情况

新教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与老教材不同的是,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和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的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新教材的内容是围绕人与生物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新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研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再次,新教材非常注意科学方法教育。教材结合有关活动介绍了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第四,新教材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改变了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索活动。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第五,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减少知识内容的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例如:关于被子植物,删掉了原教材中根、茎、叶的形态,花的类型,叶序,花序等内容。在《植株的生长》一节,介绍了根是如何生长的。第六,新教材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还对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做了相当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则供学生课外阅读。

二、新教材的教学收获

新课改下,硬性说教少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情景随处可见。例如在讲授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从学生们的身边事实和现象出发,让学生“耳闻目睹”身边因乱开采煤矿而污染的环、河流、小溪,每年因认为因素造成的火烧山等。由于新教材多了很多问题探讨,合作讨论,技能训练,思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小知识。如果每一项都在课堂里实施,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我在课前会把学生分组合理搭配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前通过讨论,查阅资料把问题准备好。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分组总结,这样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就会比较活跃。同学们也可以很好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由于新教材中安排了教好的“探究”和“进一步探究”活动,但是有些探究活动无法在课堂中完成。那么我就把课堂探究和家庭实验相结合,根据生物特有的生长发育时间,提前1-2周,将一些周期性长的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堂探究实验相结合。例如: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测量种子的发芽率”,“根伸长最快的部位”等设计成与家实验相结合的实验。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又使实验结果和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新课标下,我在教学工作中不仅仅重视实验结果,更重视实验过程。在课前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工作,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已经开始思考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上“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课时,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资源。再例如:让学生参与收集种子,蚯蚓等,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问题,还让学生在采集材料的时候,亲身体验生物的生活环境,为学生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反思

在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为讨论而讨论,有些讨论时间,学生关注的仍然只是自己,而不是整个小组合作和交流。此外新课改提倡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和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夸奖。这样太多的鼓励,学生都听腻了。长期下去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现象,我认为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之处,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表扬。不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未来怎么能面对挫折和失败呢?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培养不出健全的人格。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性原则,才是富有魅力和价值的评价。

四、今后的打算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更要不断的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不断更新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并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走进新课标,我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强,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七年级新教材生物教学总结-生物总结

《教材教学总结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