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同仇敌忾四字词语解释】形容一起完全一致地憎恨和严厉打击对手。同仇:完全一致应对仇人;忾:憎恨、恼怒。
【同仇敌忾典故成语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同仇敌忾成语典故】《无衣》,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的一曲热血沸腾的军歌。周朝那时候,秦朝旧址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周平王当政时,因为秦襄公护卫平王东迁洛阳市(史称东周)有功,开始定为诸侯国,后扩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此后渐渐强悍起來,统治区大概包含今陕西省中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这首军歌大概就成诗于周朝末期至东周年间。《无衣》共有三章,共十五句。原诗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子:你;袍:外边的长袖上衣;王:君主;于:语助词,无意义;兴师:起并;我:我们;戈、矛:二种长柄武器装备;仇:匹;裳:为裳;甲兵:武器装备;偕行:同行,一起出发。
诗的大意是说:
怎能说没衣服?我愿意与你同穿这件长袍。君主要发兵要打仗了,我们
准备好武器装备,要清楚你的对手,便是我们的仇敌!
怎能说没衣服?我愿意与你同穿这件内衣。君主要发兵要打仗了,我们
赶紧准备好矛戟,你需要与我们一起统一行动。
怎能说没衣服?我愿意与你同穿一条战裙。君主要发兵要打仗了,我们
要赶紧把武器装备准备好,你需要与我们一起动身。
之后,人们依据这首诗体现的战士间的团结互助和细腻的作战激情,及其憎恨对手,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便把“与子同仇”引申为“同仇敌忾”这一四字成语。
同仇敌忾成语接龙 (新手初学接龙)
同仇敌忾→忾然叹息→息怒停瞋→瞋目裂眦→眦睚杀人→人贫智短→短吃少穿→穿针走线→线断风筝
同仇敌忾成语接龙 (高手升级接龙)
同仇敌忾→忾然叹息→息事宁人→人己一视→视如敝屐→屐齿之折→折节向学→学识渊博→博览群书→书记翩翩→翩翩起舞→舞文弄墨→墨守成法→法力无边→边尘不惊→惊惶万状→状元及第→第一夫人→人神共愤→愤世嫉邪→邪魔歪道→道听涂说→说今道古→古为今用→用心用意→意慵心懒→懒懒散散→散言碎语→语重情深→深孚众望→望其肩项→项背相望→望尘而拜→拜赐之师→师严道尊→尊官厚禄→禄无常家→家道从容→容膝之地→地尽其利→利出一孔→孔武有力→力微任重→重门叠户→户枢不蝼→蝼蚁得志→志在四海→海阔天空→空谷传声→声誉鹊起→起根发由→由衷之言→言之过甚→甚嚣尘上→上下同欲→欲取姑与→与世俯仰→仰拾俯取→取乱存亡→亡不旋跬→跬步不离→离鸾别鹤→鹤骨松姿→姿意妄为→为虎作伥
(一)、我们也从经验中学习到重要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抛弃了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曾解除动员,但在面对同仇敌忾的威胁时,却迅速重新武装并研订和平时期的安全条约。
(二)、疾首痛心思国耻,同胞千万惨流离。先驱抗战头颅掷,前事不忘后事师!九一八纪念日,历史教训不能忘,国耻家仇记心上,团结一致斗倭狼,同仇敌忾赴战场!胜利终在正义方。玩火自焚必。
(三)、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打击入侵者。
(四)、但吵了几句,双方就变成了同仇敌忾:都怪有关部门
(五)、我们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
(六)、这时,广大村民同仇敌忾,有的拖出木棒,有的举起石块,还有一条瘦汉子跑回自家屋里,把私藏的火枪扛来,问张乡长:
(七)、地球上最富有的国家,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你的地位,那么你与盟国间就没有同仇敌忾的天然联合力。
(八)、各位袍泽:大战来临,我们军民理当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共赴国难
(九)、行,你们这时候是同仇敌忾了
(一十)、但是狼实在太多了,而且好像根本就不怕死,它们前赴后继,同仇敌忾,死死围住日军,不让他们有半点儿喘息的机会
(一十一)、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
(一十二)、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
(一十三)、右路军官兵读了此电,无不感激涕零,同仇敌忾之心因而益坚,各将领更勇气百倍
(一十四)、哥哥是战争无关方,偶尔参与,也是与父母一起同仇敌忾,将我训一顿,认为家庭矛盾都是因我而起
(一十五)、他俩一搭上车并挨着坐下来后,愚耕就郑重其事,认认真真,祥祥细细把他昨晚暗自想好的那五点要求,灌输给贵州人听,既然他俩对秃老头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到时就一定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才能真正发挥两个人的作用,秃老头才会双拳难敌四手,就是不知贵州人对那五点要求有何意见没有,千万不能在那五点要求上跟他产生很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