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干*群众的团结努力下,全县六大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在产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全县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得到了有力夯实,大地处处呈现出业兴民富生活美的景象。近期,我局对我县产业富民战略发展研究作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产业富民战略发展现状
(一)优越的资源禀赋
1.资源优势。一是农业资源。有耕地面积24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0.72万亩,常年播面保持在15.5万亩以上,90%的耕地集中在沿岸宽谷区,耕地平坦连片,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是藏区重要的青稞粮生产基地,素有“康北粮仓”之称。有天然草场735.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7%,可利用草场面积692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4.06%。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6℃,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42小时,是全国的长日照地区之一,素有“小太阳城”之称,光热充足,水热同季,是发展一熟区麦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适宜区。二是旅游资源。县位于“格萨尔王文化旅游区”的中心部位、也是“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门类齐全、综合性、互补性强。由于地质、地貌特征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景观组合和资源特色,由北往南可依次划分为草原生态系统景观区,高山峡谷景观区,县境南部的河谷山水、田园、人文景观区三大景观区。资源类别有以红军会师遗址和朱德和格达活佛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寺、大金寺、白利寺、东谷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踢踏”为代表的康巴歌舞文化及纯朴的民风民俗资源;夏秋季草原、神山、神山、自然保护区,沿岸数不清的温泉、蒸汽沙坑及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构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态自然风光。以及以乡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石棺葬文化”等众多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共同构建了康巴文化旅游精品。三是电矿资源。境内有、、等河流,水电理论蕴藏量84.29万千瓦,可开发量68.964万千瓦。县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2642小时,为之冠。太阳能发电规划总装机规模可达136.5万千瓦。境内已找到各类矿产地70处,发现的矿种有15种,其中金属矿物有金、锑、锰、镍、铁、铬;非金属矿物有水晶、煤、硫磺、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县是五大产金县之一,目前得到开发的矿产资源主要是岩金矿。石灰矿蕴藏量达15.78亿吨,钙含量在56.4%,其品位居亚洲第二,开发潜力巨大。
2.区位优势。一是康北交通中心。县地处北路腹心,以317线为交通主动脉,形成了与毗邻的、、色达、、、、等8县相联的公路网络,客运货运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格萨尔机场建成后,县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突显。二是康北商贸中心。委、政府于1985年正式确立县为“康北经贸中心”。现有各类企业168家,注册资金共计93659.62万元;个体工商户1949户,注册资金共计30377.77万元;从业人员共计4561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41.7万元,民营经济53626万元。有全功能较完善的批发、零售市场及物流市场,流动人口数量、市场建筑面积、商业用房总量、市场辐射半径及货物吞吐量、商品的种类等都居北路八县之首,是康北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三是康北城镇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扩展理塘、县城,建设南北部城市中心。《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一核、一群、两中心”城镇发展战略,将县镇确定为康北中心城镇。四是康北能源枢纽。关系我跨越式发展和北部地区民生改善的220kv变电站落户县,并于2012年建成220kv变电站。同时,新都桥至县500kv输变电工程及1000kv输变电工程正在规划过程中。县水力资源相对丰富,理论蕴藏量84.29万千瓦,可开发量68.964万千瓦。目前已签约水电开发装机容量为28.42万千瓦。县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2642小时,为之冠,总装机容量136.5万千瓦,目前我县规划了6个太阳能开发点,总装机约129.5万千瓦,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今年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4亿度。五是康北教育中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所,其中包括五所重点高中之一的康北民族高级中学。教育系统现有干*职工718人,全县小学阶段在校学生6188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203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812人。康北民族高级中学1830人中1600人来自外县,县二完小在校学生中有40%来自周边各县。规划建设三所职业学校中有县职业学校,并规划在县设立委*校县分校。县康北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步明确。六是康北卫生中心。县现有县、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6所,实有病床282张。近年来我县各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拓展服务功能,除承担着全县医疗、救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外,还承担着周边各县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和基本医疗工作。住院和门诊人数及业务年收入居北路之首。2012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北路区域医疗中心。七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县作为北部的经贸中心、商品集散地,又是川藏公路北路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辐射周边县城乃至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等城市的重要功能。加之县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服务接待能力居北路之首,一直以来就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随着机场、高速等的建成,县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优势将更加突显。
(二)六大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县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没有知名品牌,近年来我县旅游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旅游事业稳步推进。2017年实现旅游人次51万,旅游综合收入5.0181亿元人民币。
2.生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建有9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2095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75%。县域内过镜220千伏线路18.491公里,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容量2×180兆伏安,此变电站是北路中心站,可辐射、、、、色达等县;过境110千伏线路52.414公里。全县已建35千伏输电线路五条103公里,10千伏线路508公里,0.4千伏线路684公里;配电台区378台/22100千伏安;变电站三座24100千伏安。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xx年建成发电的5万kw县火古龙光伏电站实现年发电8727.9万度,超出科研年发电量7500万度的预计。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今年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4亿度。
3.优势矿产业发展现状。县内虽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没有形成产业。2017年严格按要求审核探矿权企业年度探矿任务,督促我县7家探矿权人、16个探矿点进行开工备案。按照环保督察问题核查整改工作要求,清理发现县位于自然保护区探矿权为县生康金矿勘探,已向上级请示注销,日阿嘎金锰矿勘探、夏雄金矿勘探按要求,正在组织进行清退工作。
4.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我县高度重视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始终把发展现代农牧业放在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之首。县现有耕地资源2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5.59亩,常年粮食播面占全十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全七分之一,种植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洋芋、油菜、大蒜等,2018年计划完成粮食播面16.9万亩,粮食产量达3.96万吨,各类牲畜年末存栏预计达23万头,牲畜三率预计达25.2%、25.2%、16%。有天然草地723.89万亩,可利用草地683.59万亩,常见牧草有45余科、300余种,全县理论载畜量73.8万个羊单位,饲养的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羊等。
5.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完成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改扩建等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雅砻湾4a级景区申报工作,实施格萨尔王城暨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项目,乡村旅游发展迈出重大步伐,2017年接待游客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
6.中藏药业产业发展现状。县的中藏医药资源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由于大量中藏药只能野外生长,难以进行人工培植,目前没有大的种植基地,中藏药的开采主要是民间自发行为,2017年县中藏药业产值达到0.54亿元。
二、产业富民战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链条短;
1.旅游开发产业链条。一是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全县公路等级低、交通不畅、通达能力弱,主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宾馆饭店普遍级别低、设备简陋,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旅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整体功能不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景区的配套设施以及经营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旅游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资源开发、景区建设、旅游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都与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缓慢。目前全县旅游主要依赖于温泉旅游,项目单一,民族风情体验、乡村旅游、农(牧)家乐、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自驾旅游、红色旅游等很多优势项目没有得到很好开发;民风民俗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旅游商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单一,品味不高,很少与游客融为一体,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旅游宣传营销手段单一,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衔接不到位,宣传途径较窄。
2.能源产业链条。县水电开发规划河、玉龙河(阿洛曲河)、打火沟、麦玉曲等4条河流,可开发水电站10座,总装机达24.1万千瓦。规划了6个太阳能开发点,总装机约129.5万千瓦,分别是乡光伏电站、达光伏电站、笨德古村光伏电站、查龙镇光伏电站、卡龙乡光伏电站、大德乡光伏电站。总装机5万千瓦的火古龙光伏电站于20xx年建成发电,今年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4亿度。
3.矿山开发产业链条。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县内目前没有大规模开展矿产资源开采的企业,高原地区生产开发难度大,企业进驻困难。
4.农业产业链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农业生产仍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成本高、价格低,农民增收问题还比较突出;群众观念陈旧,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对新事物、新技术接收缓慢,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发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全县各类乡村人才匮乏,难以带动乡村发展,人才缺口很大。
5.文化产业链条。对深层次文化挖掘力度不够,仅停留在藏文书籍翻译、舞蹈、书法等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不大。
6.中藏药业产业链条。本县中藏药产业链条仅仅停留在采挖上,由于气候地理以及虫草等中藏药特殊的生长条件,本地中藏药主要是通过民间采挖后贩卖给中间商,没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藏药材产业链条。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科技化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中藏药材种植产量低、变现难、农牧民群众种植热情不高,目前由政府主导建成的中藏药材基地以种植大黄、白芍为主,2018年计划建成中药材基地0.01万亩(其中新增0.01万亩)。全县目前没有中藏药材加工企业,农牧民群众采挖中藏药后通过晾晒等简单加工方式后售卖给中间商,经济附加值低。
(二)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
由于我县特殊的气候、地理、资源条件,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中又以牦牛肉加工和青稞加工为主,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中的大量重复建设、重复销售、重复覆盖,导致了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直接导致产品和服务的降价竞争,形成恶性竞争的格局,并且会加大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风险。而我县以现有的条件发展其他产业能力不足,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缺少品牌引导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企业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企业数量增加、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品牌创立、品牌营悄、品牌竟争为市场主旋律的时代,我县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树立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缺少品牌引导。现有的“康巴拉”、“舒夏”、“雪域德琼牌”、“雪圣牌”等青稞牦牛肉品牌仅仅在内甚至县内有一定知名度。
(四)产业发展融合不够
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层次不高。一二三产业之间主要是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融合,且融合程度不高,仅仅是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加工值与农业产业值融合链条模式仅仅是种植和销售,衔接链条短,收入空间有限。大多数主导产业一样,融合的话也相同,没有差异性,竞争激励,效果不显著。
(五)产业发展促进富民有待加强
目前全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力图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是项目,但是县目前发展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产业发展对农牧民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就生态农牧产业基地建设来说,试图通过种植蔬菜和中藏药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原因,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高,难以大范围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
(六)产业缺乏大项目支撑
大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提升,对地区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产业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以此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增加效益。但我县目前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发展现状表现为分散经营,缺乏技术、经验、资本支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
(七)市场主体发育不强
县目前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的特点,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历史沿袭和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县历来便是农业大县,产业发展也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这不仅造成已有市场主体的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新生市场主体的产业布局。
(八)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县位于北部,上游,是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融入经济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县现有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发展与保护存在较大矛盾。
三、产业富民战略发展下步对策措施建议
(一)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发展链条短是我县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有效延伸产业链条,结合县农业大县、本地出产牦牛等实际情况,2017年8月由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目前是唯一的一个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同时也是整个冷链物流产业的先行者,可完全解决北路八县的牦牛出栏,并采取定价收购,实现农牧民的最大经济效益,延伸了牦牛产业发展链条。考虑到县主要农作物为青稞,拟引进青稞饼干加工厂,通过对青稞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附加值,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统筹全域资源。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下,统筹全域资源更多的是统筹全域旅游资源。我县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本应是我县的一大产业,但是我县过去的旅游业发展,走的是单向发展、孤立发展,就旅游发展旅游的发展道路,造成县旅游业发展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少,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效益差。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三)实施品牌战略。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品牌的竞争。创造品牌是企业立足之本,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品牌也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是社会营销观念的当然要求,也是企业立足现代社会的必要经营理念。下一步将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帮助本地企业产品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工作,并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本地品牌影响力。
(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衡量地方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县目前共有5家民营企业,其中永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2017年获得“级龙头企业”称号,县德琼庄园农业文化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多个荣誉称号,县天源食品有限公司从20xx年开始就致力于开拓国外市场,20xx年出口额125万美元,内销100万元人民币。获得“2105年度优秀流通企业”称号。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育,支持县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地方发展实力具有积极作用。
(五)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助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坚持“县外就是外”,发挥资源招商的主体作用、园区招商的载体作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新招商方式,主动承接对外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由于高原地区自然、地理及历史等种种原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内地,因此加大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对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的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畜牧业及其加工业、草原观光旅游和畜牧体验旅游等涉及牧区生产方式改变、促进生态经济长远发展的各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力度,并给予长期支持。
(七)积极引导农牧民转产就业,以促就业促环保。由于历史、经济等多种原因,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职业技能单一,转产就业困难。建议实施农牧民转产就业专项工程,通过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牧民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探索建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农牧民”的模式,让农牧民在实践中学习技能,让走出去的人,真正具备生存能力,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牧民的转产就业,缓解生态压力。
(八)加强项目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加大项目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从每一个项目的立项开始,相关部门就要严格把关,全面推行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尤其是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对新建和扩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企业坚决予以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
第2篇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干*群众的团结努力下,全县六大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在产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全县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得到了有力夯实,大地处处呈现出业兴民富生活美的景象。近期,我局对我县产业富民战略发展研究作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产业富民战略发展现状
(一)优越的资源禀赋
1.资源优势。一是农业资源。有耕地面积24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xx年播面保持在 5.5万亩以上,90%的耕地集中在沿岸宽谷区,耕地平坦连片,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是藏区重要的青稞粮生产基地,素有“康北粮仓”之称。有天然草场735.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7%,可利用草场面积692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4.06%。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6℃,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42小时,是全国的长日照地区之一,素有“小太阳城”之称,光热充足,水热同季,是发展一熟区麦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适宜区。二是旅游资源。县位于“格萨尔王文化旅游区”的中心部位、也是“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门类齐全、综合性、互补性强。由于地质、地貌特征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景观组合和资源特色,由北往南可依次划分为草原生态系统景观区,高山峡谷景观区,县境南部的河谷山水、田园、人文景观区三大景观区。资源类别有以红军会师遗址和朱德和格达活佛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寺、大金寺、白利寺、东谷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踢踏”为代表的康巴歌舞文化及纯朴的民风民俗资源;夏秋季草原、神山、神山、自然保护区,沿岸数不清的温泉、蒸汽沙坑及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构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态自然风光。以及以乡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石棺葬文化”等众多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共同构建了康巴文化旅游精品。三是电矿资源。境内有、、等河流,水电理论蕴藏量84.29万千瓦,可开发量68.964万千瓦。县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2642小时,为之冠。太阳能发电规划总装机规模可达 36.5万千瓦。境内已找到各类矿产地70处,发现的矿种有 5种,其中金属矿物有金、锑、锰、镍、铁、铬;非金属矿物有水晶、煤、硫磺、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县是五大产金县之一,目前得到开发的矿产资源主要是岩金矿。石灰矿蕴藏量达 5.78亿吨,钙含量在56.4%,其品位居亚洲第二,开发潜力巨大。
2.区位优势。一是康北交通中心。县地处北路腹心,以3 7线为交通主动脉,形成了与毗邻的、、色达、、、、等8县相联的公路网络,客运货运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格萨尔机场建成后,县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突显。二是康北商贸中心。委、政府于 985年正式确立县为“康北经贸中心”。现有各类企业 68家,注册资金共计93659.62万元;个体工商户 949户,注册资金共计30377.77万元;从业人员共计456 人,xx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4 .7万元,民营经济53626万元。有全功能较完善的批发、零售市场及物流市场,流动人口数量、市场建筑面积、商业用房总量、市场辐射半径及货物吞吐量、商品的种类等都居北路八县之首,是康北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三是康北城镇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扩展理塘、县城,建设南北部城市中心。《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一核、一群、两中心”城镇发展战略,将县镇确定为康北中心城镇。四是康北能源枢纽。关系我跨越式发展和北部地区民生改善的2xx年建成2xx年均日照时数为2642小时,为之冠,总装机容量 36.5万千瓦,目前我县规划了6个太阳能开发点,总装机约 29.5万千瓦,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今年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 .4亿度。五是康北教育中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所,其中包括五所重点高中之一的康北民族高级中学。教育系统现有干*职工7 8人,全县小学阶段在校学生6 88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xx年来我县各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拓展服务功能,除承担着全县医疗、救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外,还承担着周边各县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和基本医疗工作。住院和门诊人数及业务年收入居北路之首。xx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北路区域医疗中心。七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县作为北部的经贸中心、商品集散地,又是川藏公路北路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辐射周边县城乃至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等城市的重要功能。加之县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服务接待能力居北路之首,一直以来就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随着机场、高速等的建成,县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优势将更加突显。
(二)六大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县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没有知名品牌,近年来我县旅游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旅游事业稳步推进。xx年实现旅游人次5 万,旅游综合收入5.0 8 亿元人民币。
2.生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建有9座电站,总装机容量 xx年建成发电的5万kw县火古龙光伏电站实现年发电8727.9万度,超出科研年发电量7500万度的预计。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今年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 .4亿度。
3.优势矿产业发展现状。县内虽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没有形成产业。xx年严格按要求审核探矿权企业年度探矿任务,督促我县7家探矿权人、 6个探矿点进行开工备案。按照环保督察问题核查整改工作要求,清理发现县位于自然保护区探矿权为县生康金矿勘探,已向上级请示注销,日阿嘎金锰矿勘探、夏雄金矿勘探按要求,正在组织进行清退工作。
4.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我县高度重视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始终把发展现代农牧业放在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之首。县现有耕地资源2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5.59亩,常年粮食播面占全十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全七分之一,种植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洋芋、油菜、大蒜等,xx年计划完成粮食播面 6.9万亩,粮食产量达3.96万吨,各类牲畜年末存栏预计达23万头,牲畜三率预计达25.2%、25.2%、 6%。有天然草地723.89万亩,可利用草地683.59万亩,常见牧草有45余科、300余种,全县理论载畜量73.8万个羊单位,饲养的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羊等。
5.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完成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改扩建等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雅砻湾4a级景区申报工作,实施格萨尔王城暨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项目,乡村旅游发展迈出重大步伐,xx年接待游客5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
6.中藏药业产业发展现状。县的中藏医药资源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由于大量中藏药只能野外生长,难以进行人工培植,目前没有大的种植基地,中藏药的开采主要是民间自发行为,xx年县中藏药业产值达到0.54亿元。
二、产业富民战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链条短;
1.旅游开发产业链条。一是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全县公路等级低、交通不畅、通达能力弱,主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宾馆饭店普遍级别低、设备简陋,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旅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整体功能不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景区的`配套设施以及经营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旅游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资源开发、景区建设、旅游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都与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缓慢。目前全县旅游主要依赖于温泉旅游,项目单一,民族风情体验、乡村旅游、农(牧)家乐、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自驾旅游、红色旅游等很多优势项目没有得到很好开发;民风民俗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旅游商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单一,品味不高,很少与游客融为一体,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旅游宣传营销手段单一,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衔接不到位,宣传途径较窄。
2.能源产业链条。县水电开发规划河、玉龙河(阿洛曲河)、打火沟、麦玉曲等4条河流,可开发水电站 0座,总装机达24. 万千瓦。规划了6个太阳能开发点,总装机约 29.5万千瓦,分别是乡光伏电站、达光伏电站、笨德古村光伏电站、查龙镇光伏电站、卡龙乡光伏电站、大德乡光伏电站。总装机5万千瓦的火古龙光伏电站于xx年建成发电,今年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 .4亿度。
3.矿山开发产业链条。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县内目前没有大规模开展矿产资源开采的企业,高原地区生产开发难度大,企业进驻困难。
4.农业产业链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农业生产仍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成本高、价格低,农民增收问题还比较突出;群众观念陈旧,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对新事物、新技术接收缓慢,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发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全县各类乡村人才匮乏,难以带动乡村发展,人才缺口很大。
5.文化产业链条。对深层次文化挖掘力度不够,仅停留在藏文书籍翻译、舞蹈、书法等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不大。
6.中藏药业产业链条。本县中藏药产业链条仅仅停留在采挖上,由于气候地理以及虫草等中藏药特殊的生长条件,本地中藏药主要是通过民间采挖后贩卖给中间商,没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藏药材产业链条。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科技化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中藏药材种植产量低、变现难、农牧民群众种植热情不高,目前由政府主导建成的中藏药材基地以种植大黄、白芍为主,xx年计划建成中药材基地0.0 万亩(其中新增0.0 万亩)。全县目前没有中藏药材加工企业,农牧民群众采挖中藏药后通过晾晒等简单加工方式后售卖给中间商,经济附加值低。
(二)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
由于我县特殊的气候、地理、资源条件,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中又以牦牛肉加工和青稞加工为主,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中的大量重复建设、重复销售、重复覆盖,导致了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直接导致产品和服务的降价竞争,形成恶性竞争的格局,并且会加大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风险。而我县以现有的条件发展其他产业能力不足,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缺少品牌引导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企业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企业数量增加、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品牌创立、品牌营悄、品牌竟争为市场主旋律的时代,我县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树立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缺少品牌引导。现有的“康巴拉”、“舒夏”、“雪域德琼牌”、“雪圣牌”等青稞牦牛肉品牌仅仅在内甚至县内有一定知名度。
(四)产业发展融合不够
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层次不高。一二三产业之间主要是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融合,且融合程度不高,仅仅是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加工值与农业产业值融合链条模式仅仅是种植和销售,衔接链条短,收入空间有限。大多数主导产业一样,融合的话也相同,没有差异性,竞争激励,效果不显著。
(五)产业发展促进富民有待加强
目前全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力图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是项目,但是县目前发展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产业发展对农牧民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就生态农牧产业基地建设来说,试图通过种植蔬菜和中藏药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原因,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高,难以大范围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
(六)产业缺乏大项目支撑
大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提升,对地区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产业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以此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增加效益。但我县目前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发展现状表现为分散经营,缺乏技术、经验、资本支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
(七)市场主体发育不强
县目前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的特点,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历史沿袭和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县历来便是农业大县,产业发展也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这不仅造成已有市场主体的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新生市场主体的产业布局。
(八)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县位于北部,上游,是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融入经济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县现有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发展与保护存在较大矛盾。
三、产业富民战略发展下步对策措施建议
(一)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发展链条短是我县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有效延伸产业链条,结合县农业大县、本地出产牦牛等实际情况,xx年8月由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目前是唯一的一个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同时也是整个冷链物流产业的先行者,可完全解决北路八县的牦牛出栏,并采取定价收购,实现农牧民的最大经济效益,延伸了牦牛产业发展链条。考虑到县主要农作物为青稞,拟引进青稞饼干加工厂,通过对青稞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附加值,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统筹全域资源。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下,统筹全域资源更多的是统筹全域旅游资源。我县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本应是我县的一大产业,但是我县过去的旅游业发展,走的是单向发展、孤立发展,就旅游发展旅游的发展道路,造成县旅游业发展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少,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效益差。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三)实施品牌战略。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品牌的竞争。创造品牌是企业立足之本,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品牌也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是社会营销观念的当然要求,也是企业立足现代社会的必要经营理念。下一步将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帮助本地企业产品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工作,并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本地品牌影响力。
(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衡量地方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县目前共有5家民营企业,其中永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xx年获得“级龙头企业”称号,县德琼庄园农业文化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多个荣誉称号,县天源食品有限公司从xx年开始就致力于开拓国外市场,xx年出口额 25万美元,内销 00万元人民币。获得“2 05年度优秀流通企业”称号。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育,支持县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地方发展实力具有积极作用。
(五)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助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坚持“县外就是外”,发挥资源招商的主体作用、园区招商的载体作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新招商方式,主动承接对外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由于高原地区自然、地理及历史等种种原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内地,因此加大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对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的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畜牧业及其加工业、草原观光旅游和畜牧体验旅游等涉及牧区生产方式改变、促进生态经济长远发展的各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力度,并给予长期支持。
(七)积极引导农牧民转产就业,以促就业促环保。由于历史、经济等多种原因,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职业技能单一,转产就业困难。建议实施农牧民转产就业专项工程,通过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牧民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探索建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农牧民”的模式,让农牧民在实践中学习技能,让走出去的人,真正具备生存能力,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牧民的转产就业,缓解生态压力。
(八)加强项目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加大项目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从每一个项目的立项开始,相关部门就要严格把关,全面推行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尤其是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对新建和扩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企业坚决予以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
3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