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农村脱贫奔小康无疑是这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事关全县扶贫开发的整体进程。近期,我们对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全县脱贫奔小康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现状及特点
我县自年初被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以后,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两发展、两率先”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景象。
㈠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试点建设一年多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建设为重点,立足山区实际,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增加10万多亩,达到近50万亩,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同时,继续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积极发展农村运输、加工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补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长11.8%,今年可望实现更高的增幅。
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逐步改观。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与整村推进扶贫和省市挂点、县直挂钩扶贫有机结合,实行规划衔接一致、项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办法,千方百计匹配、整合建设资源,年以来,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解决行路难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组砂石路140公里,城关、店垭、过渡湾镇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县有213个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6%;在解决饮水难上,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办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处,解决了7.66万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在解决特困户住房难上,本着“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则,对特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已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4286户;在解决农村用电难上,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造完善了50个村55个台区的农村电网。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农村面貌快速改观,一大批新农村示范典型不断涌现。
㈢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逐步改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多措并举改善民生,和谐保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来,新建3个乡镇文化站,70个农家书屋;大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建成比较规范的寄宿制学校55所。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县、乡卫生院10家,增加医疗业务用房1.9万平方米,规范整建村级卫生室402个;将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畴,设立了惠民医院,对城镇低保对象就医实行费用优惠或减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养、灾后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扩大,全县纳入低保范围对象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
㈣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村务管理逐步规范。按照“三三”制原则和“五基本”要求,大力实施“双引双培”工程,全面巩固“三级联创”成果,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有效增强了基层组织引领发展、为民办事的能力,全县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组织。同时,对全县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探索建立了村干*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等干*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帮助村级组织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村务管理明显规范,其中全县村务公开率达100%,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村达100%,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的村达100%,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了较好保障。
㈤农民素质快速提高,乡村文明逐步形成。按照“六进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为载体,大力实施“三入户”(科技入户、政策入户、信息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政策法律素质和发家致富能力,广大农民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小组”创建,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广泛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大大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涌现出一批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其中马桥镇进入全省乡村文明建设的先进行列,尧治河、中坪、堰垭等一大批试点村乡村文明建设全省闻名,黄堡镇黄堡村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已初具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脱贫奔小康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对照同类先进地区,特别是与仙洪试验区、夷陵区、兴山县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四缺”:
㈠缺资金。农民脱贫奔小康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即建房、饮水、修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农民在短期内全部解决这些资金尚不现实,而且各类政策性补贴、扶持也显得杯水车薪,成为制约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首要因素。如当前我县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推掉土坯房,建新楼房,以每栋楼房12—15万元计算,一个劳力至少需要积累xx年以上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依现行的扶持政策,最高也就是五、六千元。而且,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利息高,致使农民人居环境长期难以根本改善。同时,需要集体负责建设的道路、桥梁、水库、渠道等基础设施,也因缺少资金、扶持偏少而进展较慢;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产业也因缺少资金投入难以快速开发,制约了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㈡缺技术。目前,我县农村缺技术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劳动强度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活依然是“苦、脏、累”的代名词。在种植业上,目前仍停留在牛耕人种的古老水平上,仅在收割脱粒方面基本实现小型机械化作业;而且,测土配方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除草等技术利用率很低。在养殖业上,养猪、养牛、养羊、养鸡这四个传统产业无论是在繁育上,还是饲养管理上,都还停留在初级水平,饲养效益很低,养殖风险较高,经济效益一般。在茶叶、蔬菜、烟叶、袋料香菇等产业上,虽然在生产上技术较高,但受加工技术制约,加工增值不多,产业链条过短,粘合相关产业不够。同时,由于技术匮乏,农副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都呈现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状况。
㈢缺品牌。当前,经济发展早已步入了买方市场,一个地方的品牌往往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决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而品牌的确立,需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用优质产品“打出”。我县农业产业的农、林、牧、渔门类齐全,特色产业众多,共达10个左右。但是,龙头企业过小,品牌要么过多过杂,知名度不高,带头作用微弱,如茶叶产业,仅仅10万亩面积,注册商标就达4个;要么没有品牌,如香菇、生猪等产业,仍停留卖原产品上。作为传统产业众多的山区,客观上需要在一种品牌“旗舰”下,各种产业嫁接融合,形成如同“八宝粥”、“十三香”那样的态势,联合做大,整体对外。但目前,各个产业分散经营,缺少联合,十多个农业产业,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都长不大、做不强。
㈣缺人才。一方面,组织领导型人才匮乏。像尧治河、堰垭那样的组织领导型人才少,大部分村级干*都缺乏带领群众干一番事业的领导能力,往往停留在简单地按上级要求,发展产业,抓好管理上,以致于多数村不能实现自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类专业型人才匮乏。农村发展需要一批法律、经管、文化专业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特别是大部分学生一毕业就外出务工,学习掌握的是城镇工商业技能,在农村多无用武之地,以致于农村大量缺少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我县各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与正常需求相比,约差5000—10000人。另外,当前农村技工日工价超过城区10—15元/人仍很难雇到,特别是用工量大的月份,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县正处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进入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竞争发展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态经济强县”战略,找准脱贫奔小康的定位,解放思想、优化思路,创新措施,扎实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力争提前实现五年脱贫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㈠农民是主体,脱贫奔小康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脱贫奔小康工作中,农民是主体,只有坚持广泛发动群众,正确引导群众,多方帮助群众,才能充分激发农民的热情,运用群众力量打好这场攻坚战。一是运用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格外青睐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招牌政策含金量高,省直单位帮扶措施安排也都在向山区县倾斜,要多种方式宣传对保康发展有利的优惠政策,让农民自觉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焕发大干快上的热情,把开展各项建设内化为精神的意念,转化成自觉的行动。二是运用返乡人员带动农民。充分利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优势,多种方法引导农民将城市先进技术、加工技能向农村普及,把城市先进经营管理尤其是先进的合伙、合作发展经济实体的经验向农村推广,让城市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向乡村传播,使农民快速提高素质,成为脱贫奔小康的能手。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引导农民。要因时、因地、因情制宜,运用组织农民外出参观、选派村组干*考察、聘请模范专家宣讲等方法,用典型说服群众、启迪群众、提高群众,使群众与*委政府的号召相一致,达到引导群众端正方向、科学谋划、创新实干的目标。
㈡思路是前提,脱贫奔小康要科学进行发展定位。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确定发展思路是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前提。当前,我县脱贫奔小康的蓝图已经绘就,工作重点也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创新思路,改进措施,使各项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实。一要科学谋划。要科学拟定开发总规,明确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开发重点、区域布局;制定开发详规,遴选一批项目,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的组织落实。二要创新机制。着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各项制度,形成群策群力、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强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股份合作和租赁、承包等有效形式,壮大—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方向和发展策略,开发精深农产品加工项目。三要突出特色。脱贫奔小康关键在于发展特色经济,而山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特色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要依托独特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资源,珍稀植物和人文资源,以及原生态农副产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业。
㈢产业是重点,脱贫奔小康要建立完整产业体系。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奔小康的重点内容,立足区域实际,科学确定项目,构建良性机制,配套政策措施,把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经济支柱。一要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突破性发展核桃和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烟叶和蔬菜产业,提升发展茶叶和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思路,加快全省核桃大县、烟叶大县、茶叶大县、食用菌大县建设,力争经过3到5年发展,核桃面积达到50万亩,茶叶面积达到15万亩,烟叶面积达到8万亩,食用菌达到1亿袋,生猪出栏达到60万头。二是抓好农产品加工。重点扶持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重组整合,开发核桃、茶叶、食用菌、生猪、桑蚕等系列产品,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三是抓好标准化生产。要结合国家、省市标准,细化生产标准,抓好核桃、烟叶、茶叶、食用菌、生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通过抓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保康农产品质量,以质量占领市场,逐步培育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㈣政策是杠杆,脱贫奔小康要用足用活农村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运用政策促进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一要捆绑使用政策。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大各类政策资金整合力度,将政策资金优化配置,用于农村脱贫奔小康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招商引资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企业扶持政策与新农村建设政策等政策的整合,使之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和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二要完善各项政策。要完善资源流转政策,突破地域界限、行业限制,允许区域内外各类经营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有偿、自愿原则,通过买断、租赁、转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耕地、山林、河流等资源开发。同时,要按照先发展、后扶持的办法,对开发、建设符合规定的项目,按质量高低、贡献大小,进行奖励性扶持;对开发高科技产品、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力产品的,通过科技贡献奖励、政府特殊津贴等渠道予以适度奖励,帮助把优势产品做大做精。三要全面落实政策。围绕烟叶、茶叶、蔬菜、核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的同时,制定茶园建设补助、烟叶保险、生猪免费防疫、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补贴以及核桃种苗补助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对产业“空白村”实行部门帮扶、领导包保,落实产业致富项目,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㈤组织是堡垒,脱贫奔小康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基层组织是脱贫奔小康的“火车头”,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建设好村支*、村委会班子,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不断为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一要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形成战斗堡垒。要按照“五基本”要求,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增强村级组织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使之在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村干*的教育,使村干*懂理论、知政策、会科技、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培养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级班子带头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员,选拔成村组干*。二要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密切干群关系。把挂点扶贫、结对帮户作为转变干*作*、密切*群关系的纽带,组织干*深入基层,体验农村生活,察民情、解民难,既让*员干*受教育,又使广大群众得实惠。当前,要实现省、市、县三级工作队村级全覆盖。要创新帮扶方式,改变传统的给钱送物帮扶模式,将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作为帮扶的重点,工作队员要实行驻村帮扶,住下来、沉下去,为村级发展、农民致富多想办法、多下功夫,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要倡导时代新风,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先进事迹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使农民树立健康的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加快发展的热情,形成崇尚创业、敬佩富裕、热爱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2篇 农村脱贫致富经验与实践调查报告
地处x省西部地区的dd市cc县,原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推广市县之一,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一直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之下。据统计,2000年年底,该县农村人口平均年收入仅为670元,有7个自然村不通公路,平均每村约有30户特困家庭,1500多人生活用水困难。而如今cc县农村,却让人刮目相看。标准化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宽阔平整的出村公路蜿蜒伸展,大棚蔬菜、优质超级杂交水稻、股份制养殖悄然落户,行路难、饮水难、脱贫致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
cc县何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在今年七月上旬为期六天(7月5日7月11日)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在该县潭湾镇、孝坪镇等地农村进行问卷调查、上门走访,以及与村委会举办座谈等方式,我们掌握了一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分析整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该县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些主要的成功经验:
第一,抓住机遇,充分把握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有利条件。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缓解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政府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相关政策法规。例如 2002年春季,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推广单位名单(共有592家,dd市cc县名列其中),并明确指出要对这些单位予以资金支持、科技扶持和政策保护。为将政策保障落到实处,今年年初,***___上任以后,___又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的一号文件,号召各级*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做好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决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政策实施以来,x省省委、dd市市委和cc县县委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宣传国家政策、下拨扶贫基金、开展科技下乡等措施,对该县经济发展加以扶持,在该县农村广泛建立起各类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如大棚蔬菜种植、二元杂交猪养殖等为农民增收创收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切实保障。谈到这些,潭湾镇杉树村村长欧建国深有感触地说:多亏*的政策好哇,让我们这个边远山区的贫困村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光明路。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实行责任到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深入cc农村,我们发现这其中活跃着一支支优秀的基层领导队伍,他们都是由x省委组织部派专人下基层,深入各村*支*,牵头建立起挂靠于各村支*的*小组,带头负担起各村的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潭湾镇杉林村村支委就是各村当中涌现出的领头羊班子的典型代表。自2002年年初开始,他们每年都组织村民开展颇具特色的民主评议选举活动,让村民自主评议上任领导班子的业绩和表现,并对下任村支委人员进行提名和不计名投票选举。这样,能者上,不能者下,保证了干*队伍的年轻有为。工作中,他们还结合村情,每年挑选10名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致富能力的*员与村支*签订联户责任状,结对帮扶特困户,先富带动后富,以更好地实现全村人民共同致富,缩小贫富差距。杉林村*支*将**工作与扶贫工作齐抓共管的做法,受到了《x日报》的发文表彰,并被作为表率在全县范围加以推广。
第三,深化制度改革,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公正公平。
扶贫的终极目的并非输血,而是要帮助农村建立起自己的造血机制,因而,cc县扶贫工作组在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还注重推进农村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制度体系。例如去年年底,该县扶贫办与县信用合作社商定了一项规范农村信用贷款的协议,要求县信用社在各镇村中心区域广泛建立分支机构,方便农民在家门口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在贷款资格认定方面,他们也配备了一套有效章程,指出扶贫范围和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三个步骤: 首先是农户自行申请,其次是村民大会表决通过,最后要经由扶贫办和信用社审核确定。扶贫标准为每户信贷资金2000元,利率为每年7.43%,期限2年,若情况特殊,县财政局还会给予适当的无偿补助。在这些制度的规范下,两年来,该村扶贫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村民也普遍感到满意。
第四,实施科技扶贫战略,确立因地制宜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组织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扶贫开发工作还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因此,该县一开始就重视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根据该县地多田广、人力充足的实际情况,他们确立了近抓种、远抓养,形成基地快致富,科技兴农闯新路的基本方针,进而明确了近三年需要着力实施的三大扶贫项目:
一是调结构,大力推广优质稻。每年从省农科院直接引入两优培九超级稻种,引导农民调整水稻品种结构。
二是走出去,积极发展养殖业。一方面在自愿的基础上,各村确定40-50个重点养殖户,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还与正大集团签定协议,由该集团提供猪种和饲料,并负责产品的收购与代销。
三是请进来,向专业人士取经。该县每年从外地邀请一些农业专家,面向各村镇带头人开展科学技术讲座,村镇干*负责技术推广和落实。此外,他们还花重金聘请一些科学种养专业户进村落户,为农民实地示范优质高效农业。
基于上述原因,cc县人民步步为营,逐渐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局面,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当然,cc的改变与当地农民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也是分不开的。近几年,该县农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还走上了发展副业的道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即是南下打工,形成了一种农时耕种、闲时打工的年生活作息规律,为农户家庭创收开辟了新门路,同时也为东南沿海地区密集的乡镇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目前该县人民唯一的遗憾就是属于各村镇自己的乡镇企业还为数不多。cc人民普遍期待,有朝一日,乡镇企业能像雨后春笋一样长满湘西各地,到那时,他们就不用外出打工,而只需在家门口上班了。相信这个愿望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得以实现,也祝福cc的明天会更好。
6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