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二差师资: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教师的质不高
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课教师的安排多为遮眼,常是退居“二、三梯队”的人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较之其他课程领域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涉及更加广泛复杂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别在管理、组织、研究、指导能力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教师的专职化,导致任课教师的量不足
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专任而非专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所决定。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安排上,来源渠道窄,并有专职化的倾向。
这无形地限制了任课教师来源的面,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合作提高”的选教原则。当遇到专业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涉及跨学科领域时,难以沟通与合作。
3、角色的错位化,导致任课教师的导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活动化,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要求教师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然而,所有学校均将综合实践活动囿于课堂内,不敢让学生到社区调查、观察收集材料。同时,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一包到底的现象,没能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更有甚者走向另一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教师的指导。
三差资源:主动实施欠缺,导致研究不实,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国家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无教材,只有《指导纲要》,加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高度开放,实施的全身心投入。若依本上课,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服务社区,走向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我”五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并对之予以有效管理。但目前大班额、缺财力、怕出事的共生,校本研究的空化,以及对该课程实施主动性的丧失,致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仍停留于嘴上。
四差方法:教学模式僵化,导致评价不高,实施过程畅通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落实“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理念,善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固守接受性学习,不能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能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内容,将该课程同其他课程机械割裂,课程意识和课程观缺失,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无从下手,不知怎么上,何时上。
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学校没有这个概念。即或是个别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仍以知识为本位,偏重于结果,完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课程意识
认知的缺失,认识的错位,特别是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同化的乏力,是我县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为全面有效推进课改,端正领导的认知是关键。故须清洗头脑,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关注学生实际,重视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特别是课题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来源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特长,体现每所学校特色,反映所辖社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问题与课题,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并提升为课题,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组)基础上,施行小组教学。
3、加强校本研究,落实三维目标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常规教研功能,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中,应制定实效性研究方案,指导学生细化活动计划,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资料积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与合作,授之以渔,教给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第2篇 小学关于“基础教育责任目标考核”的自评报告
小学关于“基础教育责任目标考核”的自评报告
为贯彻落实《地级市、县(市、区)*政领导干*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通知》文件精神,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创建“教育强县”工程,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我镇我校校园“十二五”学校标准建设规划,特拟定如下自查、自评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第3篇 曹江镇基础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曹江镇基础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曹江镇人民政府
(2004年3月)
一、我镇基础教育的概况
曹江镇地处高州市中部,总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65000人,全镇2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现有中小学校26所,学生总数为14275人,教职工531人。其中小学23所,学生9972人;初中3所,学生4303人。
1995年初,我镇“普九”经省、市人民政府验收后,“两基”工作继续巩固和发展,2003年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98.8%,学年内辍学率:小学为零,初中辍学率为1.2%;毕业率:小学100%,初中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为98%,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零。
我镇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每年增加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目前,我镇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初中教师学历达率为98.3%。
2003年,我镇“普九” 进一步巩固,中小学更加均衡发展,老区小学改革卓有成效,优质学校比例有较大提高。去年以来我镇完成8所学校(其中老区学校3所)的“改薄”任务,投入资金583万元,
新建教学楼7幢,建筑面积14700m2,装修烂尾楼1幢3500m2,镇政府投入108万元,争取上级拨款120万元,发动个人捐资420万元,。同时全镇中、小学的图书和设备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大地增强了我镇办学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我镇基础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落实政府行为,巩固“普九”成果
我镇巩固“普九”成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初中学位不足;二是学校建设资金缺口大。为了解决初中学位不足的问题,2003年初,我镇按市政府精神,采取了“学校还本,政府付息”的办法,贷款200多万元支持中学校舍建设。这项工程,在市政府及镇政府的统筹下,由各中学具体组织实施。到2003底止,全镇3所中学都实施了校舍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 9500 m2。这项工程的实施初步缓解了我镇初中学位不足的问题。
为了切实抓好初中在校生的流失,我们采取教育、行政、经济、法律等措施,依靠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防流、控流”合力。第一:市政府通过建立“普九”年审制度,每年检查评估一次,政府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把中小学的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作为制订岗位责任制和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严格把关,禁止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外出打工经商。
发动流失生回校,以政府名义通知家长,限期送子女回校就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学校方面:教育局制定了一套初中毕业生综合评价方案,各校的平均分、及格率、进步率均按初中一年级入学人数计算,促使学校主动做好防止学生流失工作。我镇各中学也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防止学生流失的工作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考核、评奖挂钩,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促使班主任、科任教师主动做好防止学生流失工作。家长方面:通过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使家长明确其法律和义务,确保其子女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社会方面: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社会力量加强检查,严禁工厂、企业招收童工,有效地堵塞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到社会打工而辍学的违法行为。此外,我镇还多方采取措施,确保困难家庭子女的流失。除了省的扶贫学生外,还建立了镇、校二级扶贫助学制度,通过社会人士捐资、学校减免书杂费等措施扶贫助学。据统计,2003年有2216名特困生享受了扶贫助学金,共186200元。
第4篇 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述职报告
龙川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韦钦强
2009年4月
我从2009年3月分管龙川县教育工作以来,认真履行职责,注重调查研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着手落实我县基础教育的工作责任。现将本人分管教育一个多月以来履行职责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注重调查研究,掌握我县基础教育现状
自今年3月分管教育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认真履行职责,大胆负责,统筹兼顾,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多次深入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调查研究,现场办公,从多方面了解教育的基本情况,已基本掌握我县教育现状。
近两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确立了“教育强县”战略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学梅州、找差距、兴教育”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共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的工作意见、制度和方案,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落实经费保障,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普及与提高并进、全面发展与特色创设并举、纵向进步与横向领先并力的内涵发展道路,既充分挖掘传统潜力,又竭力扩张现代教育资源,力求在经济层面较低的状态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在构建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可喜成效。
目前,我县教育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据统计,我县近90万人口,辖25个镇,有高级中学2所,完中8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35所,小学340所,幼儿园54所。全县高中专任教师1076人,学历达标率78%;初中专任教师2591人,学历达标率97.2%;小学专任教师4101人,学历达标率99.6%。全县在校高中生15318人,初中在校生46812人,小学在校生78644人,在园幼儿1530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巩固率达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以上;“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3.6%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51.08%。两年来公开招进527名教师,对麻布岗中学校长和其他完全中学副校长进行了公开选拨;表彰奖励先进教师234名,先进教育工作者77名,十佳校长10名、十佳教师10名、十佳班主任10名。两年来教育经费总投入67080万元,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及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逐年增长;教育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达88批11124人;投入5687.93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c、d级危房改造;投入750多万元装配实验教学,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心小学以上拥有电脑室、语音室,初中以上有理化生实验室;农村小学三年级全部开设了英语课程、中心小学四年级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2008年,我县教师人均月工资1988元,公务员人均月工资1892元,县城教师人均月工资2058元,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1990元,符合广东省关于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的工作要求。投入5160万元用于普高建设,新增高中阶段学位3800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6.8%;中职招生逐年增长;2008年龙川一中高分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督导验收,县实验中学高分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省一级普通高中学位占全县普通高中学位50%以上;两年来我县升学率和高考上线连创新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稳步实施,老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及其它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尽管龙川教育成绩喜人,但仍存在镇与镇之间、校与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个别学校存在班额过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需要今后努力予以解决。
二、对基础教育工作的认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育须先行。龙川要在新形势下不落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继续花大力气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只有存在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教育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阶段。教育既是社会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的系统工程。教育是关涉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是家庭幸福、社会发展的基石。办好教育,办大教育,除了满腔热情之行,更要按照教育特有的内在规律办事,不能带感情色彩,不能一时冲动。教育属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建立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政府的大力作为。教育不同于经济建设工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见成果,她必须通过几年乃至十几年才能见效,才能有效益。这就要求主政者必须高瞻远瞩,本着为政一任,造福一方的负责任态度,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
三、今后落实教育工作责任的意见和建议
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分管教育工作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符合龙川特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为龙川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3月份,县委、县政府将教育工作调整由我分管,给予我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我深知,就我的能力与水平而言,承担这份重担,没有任何轻松可言,唯有全力以赴,尽管我心里有一丝不安与忐忑,但更多的是充满信心。我于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有20多年,工作是划了两个圈:从教师起步,又回到教师队伍;事业从教育开始,又回到了教育。细细品味,深感教育与我有不可割舍的缘份,教育是我的事业所在。现在,我又成为龙川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但我现在不是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在深深地思考:我县教育到底与教育强县差距有多大?从纵向看,我县教育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振奋人心的;从横向看,我县教育与教育强县的差距并没有显著的缩小,在激烈的竞争中,稍有懈怠,就面临拉大差距的风险。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占据了我整个心扉。我现在想得最多的是我县教育该如何更好更快发展,我们该做什么?作为分管教育领导,我想做好四件事情:
(一)继续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和*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坚定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的信心和决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借鉴和吸取其它地方和兄弟县区的成功做法,围绕我县基础教育现状,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和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我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当前我县基础教育处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需要应对新挑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行战略性思考,准确分析把握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思想观点、政策措施和对策建议,推动基础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落实,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不断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给百姓增添信心、给教育界增添动力的事情,努力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为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坚持既定的工作思路和做法,注重保持各项工作的连续性。近年来,以县委**段邦贤同志为班长的县委领导班子提出建设“教育强县”的总目标,作出了一系列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龙川教育发展实际,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收到了显著成效,对此,我将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坚定不移、一如继往地予以推进。并将同教育系统所有教职员工一起,同全县人民一道,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以最大的决心和意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致力于龙川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共同创造龙川教育美好的明天。
(三)抓好教育系统干*队伍作*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解决教育民生问题。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系统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内部建设与管理,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要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干*队伍作*建设,分阶段先行实施《龙川县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方案(试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解决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服务、管理、招生、教师队伍建设等办学工作方面的突出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实际工作中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确保教育均衡发展。要以即将实施的教师绩效工作制度为契机,稳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盘活教师这一巨大人才资源,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根本大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更好地发挥师资力量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基础教育的新兵,在龙川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承载着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今后,我有信心有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动摇,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动摇,竭尽全力,逐一解决当前我县教育存在的问题,为继续谱写龙川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第5篇 履行基础教育职责述职报告
——2007-2008年海珠区区委**履行基础教育职责述职报告
邓伟强
(2009年5月13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巩固和发展“教育强区”成果,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现将本人2007至2008年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教育发展把握方向明确思路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海珠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打造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发展和居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让“教育强区”成果真正惠及全区广大居民群众。围绕“构建优越的教育体制、优美的教育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优良的教育质量”的目标,将教育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意见》、《海珠区基础教育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等,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更好优质教育服务。履行基础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对于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经常深入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布局调整、教育经费、人事改革、学校用地、教师待遇等具体问题。近两年,根据我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财政投入,强化教育的物质基础;二是抓教学管理,强化教育的人才基础;三是抓规范化学校建设,强化教育的服务基础。
经过全区的共同努力,我区80%的学校通过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教育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五中和南武中学分别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终期和初期验收,瑞宝花园小学被授予“全国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称号。中考、高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近两年我区学生参加市一级以上体艺科技类竞赛获奖达5639人次,五中男子足球队、五十二中和中大附中机器人等项目获得全国冠军。我区获得省教育收费规范区、省绿色学校(幼儿园)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被确认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把干*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在积极支持分管副区长的工作、配齐配强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加强教育系统作*建设的同时,采取三项措施,大力提升全区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稳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公开招聘教师制度、全员岗位职务聘用制度、校长职级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和教师队伍。两年来,我区共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374名,确保教师调配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了全区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同时,通过进行教育、强化管理、加强宣传、树立典型等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二是积极实施强师强校强教战略。实施“名校长工程”和“名师工程”, 加大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建立“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的分层培训机制、“市—区—校”的三级培训网络等研训一体的系列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两年来,对250名中小学名校长、学科名教师组织专项培训,开设专题培训班18期,国外培训43人次。
三是大力提升教师待遇。把教育作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首先确保教育等公共事业的投入。近年我区连续三次提高教师收入,千方百计推进了教职工的住房货币补贴发放工作,彻底解决教育系统工勤人员的岗位津贴问题,每年约新增财政投入1.8亿元,教师待遇达到市属学校的同等水平,有效稳定了全区教师队伍,为海珠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全区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全区有417 人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有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区有省、市级名校长、名教师和骨干教师143名。
三、加强齐抓共管,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注重对全区各级领导干*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动员,各部门和单位切实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支持,为全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是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区五套班子领导定期议教制度和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重教兴学的良好氛围。区人大、区政协有针对性视察教育,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实施有效的监督。对区各有关单位实行教育工作考核制度。
二是美化校园。把校园建设作为宜居城区建设的重点,根据海珠教育发展趋势,重新规划教育布局,加大学校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学校布局日趋合理规范,中小学全部消除危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为了促使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投入3.48亿元升级改造我区东部地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促使东部学校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三是净化校园。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推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初步建立了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协作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在全市率先开展“两评三聘”活动,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纳入街道综治考评内容。
两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区基础教育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对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和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今后,将继续按照构建“四优” 教育的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二是充分利用海珠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海珠教育的品牌,完善教育体系。三是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关心支持学校硬件建设,创造条件培养优秀教师队伍,依照政策落实好教师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居民群众教育需求。
第6篇 、基础教育工作述职报告
中共增城市委** 朱泽君
(2009年4月24日)
两年来,我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坚持把教育作为发展的先导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民心工程来抓,进一步明晰教育发展思路,重点推进“两优”(建设优质学校、培育优秀教师)工程,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我市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县、区)督导验收;2008年,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市被确定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联系点,我们抢抓大好机遇,积极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全市教育呈现新气象。
一、深化认识,从战略高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教育发展放在一个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才能对教育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放在一个区域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中来定位,才能真正凸显出教育的价值。当前,增城正大力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全力创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力争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10强。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人才和高素质的市民来支撑。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牢固树立“科教兴市”的战略思想,把教育作为培养建设人才、提升地方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基础工程,强调“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增城的现代化”、“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努力在全市倡导形成“卖田卖地都要抓教育,再穷再苦都要让孩子读好书”的共识。同时,我们还着眼长远,把教育作为减少未来农民的重要途径,大力抓好基础教育,尽可能让农村子弟都能读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增城大发展。
二、下大决心,确保教育的大投入
在办好教育的实践中,我清楚地看到,教育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事业,教育投入是优先发展教育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我市先后投入30多亿元发展基础教育;2007、2008两年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切实做到了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增长幅度逐年提高,学校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2008年起全市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几年来,我们引导民营企业投入20多亿元大办民办教育,并且积极向银行贷款5亿元超前投入发展教育,“借钱也要办教育”,体现了政府办学的大决心。通过政府本级投入、上级拨付、银行借贷、社会捐资等渠道,形成稳定的教育投入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投入保证。
三、狠抓“两优”,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教育事业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面对新的形势要求,联系增城实际,我提出要以抓好“两优”工程作为突破口,努力把所有学校都办成优质学校。建立了普及、均衡、优质、协调的基础教育体系,不断缩小校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学龄儿童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真正让教师安心、学生专心、家长放心。所谓“两优”工程:一是建设一大批优质学校。我积极倡议“教师喜欢在哪里教,学校就在哪里建”,大力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全市逐步形成了农村小学集中办在中心村,农村初中集中办在中心城镇,高中集中办在增城市区和新塘城区的办学新格局,共撤并中小学校177所,新建和扩建学校75所。制定了全市规范化学校建设“一校一案”及各镇街建设方案,大力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目前全市共有规范化学校80多所,大大提升了办学水平。近三年,我市高考各项成绩排名在广州12个区市的.中上游,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4.84%跃升到33.84%,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二是培育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大力支持师资培育和培训,2007年至2008年,全市培训教师、校长3.4万人次,派出39名骨干校长分赴美国、广州、杭州、南京等地考察取经和跟班学习。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每年都组织教师招聘团,提前到全国名牌师范院校招聘本科以上应届优秀毕业生。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2007年落实了教师四大节日补贴;2008年安排了2500万元增加教师的福利津贴,全市教师享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2009年起已计划安排资金,按照汪洋**提出的“两相当”要求,用三年时间全部解决教师待遇问题。
四、扶贫帮困,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我一直认为,办好教育,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改革开放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的最好体现。近年来,我市积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目标,把优先发展教育当作最重要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做好教育“普惠”的文章,制定出台了扶贫助学办法,真正让全市人民得实惠。比如在落实扶贫助学政策方面,我市对因学校撤并后上学路途较远的学生,免费接送学生上学,率先在全省实行财政补贴交通费政策;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书费、免杂费,生活补助),对考上大学的特困生也进行扶助,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五、强化责任,为办好教育提供坚强保障
我倡导各级领导干*要带头抓好教育,也非常重视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亲自挂点增城中学,经常到增城中学现场办公,帮助学校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促使增城中学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达到广州市的一流水平。我十分强调教育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一把手”要对本单位应履行的教育工作职责负总责,尤其是镇街要负起直接责任,发挥主体作用。我十分重视督促抓好各级领导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和落实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决策的情况,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和现场办公,过问工作落实进度。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各镇街、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齐抓共管发展教育的合力机制。
目前,我市通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与教育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实施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方案,进一步推动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争取实现12年一贯制免费教育,积极探索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提升增城教育的品位。
第7篇 市长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述职报告
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述职报告
两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和政府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下,我认真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按照“科教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教育的宗旨,认真履行市长职责,积极承担教育工作责任,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创建教育强市,使全市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将2007-2008年履行职责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政能力
我认为,市场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民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任市长后对教育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首先是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我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科教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两年来,我市教育以均衡协调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等多个文件,为鹤山教育持续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我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执政理念,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作为推动鹤山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我主动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坚持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教育现状和发展等有关问题,认真听取主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和意见。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两相当’”、“鹤山实验中学建设后续资金”、“鹤华中学创建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新沙坪中学建设”等问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及时给予解决。每年教师节,我都亲自到学校慰问教师,平时也经常深入学校,与校长、老师座谈调研,倾听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学校排忧解难,为教师办好事实事。
二、忠实履职,想方设法办好鹤山教育
(一)执政为民,落实政府责任
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和民心工程,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市委、市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划拨。2006年-2008年,我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1.67%、1.86%、1.88%),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预算决算中也逐年提高(19.19%、22.19%、22.21%);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教育财政拨款和增长比例三年分别是17085.9万元、22551.1万元、25165.8万元和15.66%、31.99%、11.59%;财政经常性收入及其增长比例分别是42412万元、53517万元、59296.8万元和10.16%、26.18%、10.8%);年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三年分别是4061.22元、5203.52元、5410.38元和1461.21元、1627.54元、1895.14元),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
(二)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责任,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1.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高中普及得到发展。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决定。我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尽管市财政压力很大,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2007年,我市投入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19,546,012元,其中省级补助2,355,226.4元,本级财政承担17,190,785.6元。2008年,我市投入免费义务教育经费29,474,008元,其中省级补助5,542,411.2元,本级财政承担23,931,596.8元。从2006年8月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三年来我市共投入专项资金达5960多万元,切实履行了政府的办学责任,保障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2007、2008两年我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升学率100%,辍学率为零。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99.6%以上,毕业升学率分别是92.1%和96%,辍学率分别是0.92%和0.66%,辍学率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实施高中“扩容促优”工程,近年投入近6800多万元,加大高中阶段学校建设。2007年我市高中学校共招生4642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3148人,职业高中招生1494人。2008年普通高中招生3267人,职业高中招生1655人,全市共招生4922人。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在校生13440人(市职中学生4115人),是2000年6426人的一倍多,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学生371.3人(其中职高113.7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6%。
2.建立扶贫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我也一直强调,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好的教育。为了改变山区教育滞后局面,促进全市学校均衡优质发展,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市政府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倾斜支持山区教育的发展,努力让山区孩子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为使区域内经济欠发达的宅梧、双合两镇的孩子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市委、市政府经过论证,作出了整合山区两镇4所中学的决策,并从财力上给予倾斜支持。仅2007和2008年两年,市财政就投入了2500多万元完善市三中的办学条件,今年还继续给予支持。
对家庭贫困学生,我市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市慈善总会、市总商会、各类民间基金组织的作用,每年资助了一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有效地解决家庭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保证他们也能享受公平公正的教育。据不完全统计,2007和2008年,我市共有受助学生达9000多人次,各类资助金额达500万元。
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积极承担责任,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受教育条件。目前有6000多名外来人口子女在我市中小学就读,我们一视同仁,保障外来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规范幼儿园的管理,提高学前幼儿入园率。我市把幼儿教育事业纳入基础教育发展与管理的重要范畴,积极发展幼教事业。为了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提高保教的质量,我市加强了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一是开展全市托幼机构督查工作。组织检查组到全市幼儿园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幼儿园及时发出了书面整改通知书,并跟踪限期整改。二是推动幼儿园创优创等级活动。加强对幼儿园创等级的指导和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促进幼儿园办园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幼儿教育规范、优质、持续、健康发展。2007和2008年,我市共创建了3所江门市一级幼儿园和8所鹤山市一级幼儿园,一大批幼儿园达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2008年,我市共有幼儿园80所,其中省一级幼儿园1所,江门市一级幼儿园4所,鹤山市一级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4453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9.6%。
4.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培养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努力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1992年,我市在沙坪城区创办了一所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职业高中,1996年市职中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2年我市将分布于各镇的8所职中整合并到市职中(只保留址中、三中分教点),进一步提升了市职中的实力。同年,市职中被认定为省级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被认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其中机加工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为省示范骨干专业。近两年,为做大做强做优市职中,市政府投入1120万元进一步完善职中设施设备建设。2007年12月学校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中复评和两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的评审。目前,市职中规模发展到77个教学班、4115名在校学生,增加开设和发展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物业管理、印刷、经济信息与科技、商贸英语等特色专业。每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
(三)加强基础建设,促进教育优质、持续发展
1.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过从1996年至2000年和2001年至2006年两个阶段较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全市基本完成了的学校布局调整。全市中小学校从1996年的178所撤并为现时的77所,基本实现“高中相对集中城区,初中一镇1校,小学规模布局适中”的'目标。近年,我市积极推进创建规范化、优质学校工作,通过规范化学校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市有国家重点职中1所,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省一级学校8所,江门市一级学校22所,鹤山市一级学校9所。全市优质学校比例(覆盖率54.5%)和优质学位比例(覆盖率82.5%)均高于江门市的平均水平。规范化学校的比例也达到较高水平。
2.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26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建设计算机室27个,新增计算器1255台,其中包括教师用机209台,新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160套。目前,全市共有62所学校拥有计算器室89间,覆盖率达80.5%。全市各类型计算器共6984台,多媒体教学平台746套。全市“校校通”工程稳步推进,所有中小学接驳互联网和江门基教网,建立鹤山市教育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保证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优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近几年来,我市严把教师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坚持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师德教育的前提下,多形式、多渠道实施校长和教师上岗在职培训、“名教师工程”、“千百万工程”计划,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进修。目前,我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本科率26.77%、大专率80.92%;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07%、本科率72.94%;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是98.48%和99.37%。各项指针均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小学、初中的本科率提高比较快。各项指标居江门各市区前列。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我市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兑现。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统一依时拨入银行开设的个人工资账户,保证教职工能每月依时足额领到工资,从未拖欠过教师工资。教师享有国家规定的养老、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在政府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还先后实施教职工岗位津贴、中学高级教师岗位津贴、中小学校长岗位津贴及增加离退休教师生活津贴等措施,改善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加快推进 “两相当”工作,由今年开始分步实施,争取三年内实现教师队伍与公务员队伍平均工资水平“两相当”。
4.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质量全面提高。我市坚持“以质立校,以质兴教”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教学质量强市。除了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和调动教师积极性之外,还采取积极的办法和措施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与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学水平在江门市名列前茅。近年,我市乘新课程实验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东风,采取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管理、实施“数学质量年”工程、推广课改成果、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加强教研指导和加大教育科研力度等办法,较好地促进了全市的教学工作,各类教学成绩再上新台阶。2007、2008年,连续两年我市高考报考入围率、本科入围率和重点本科入围率等各项主要数据全部名列江门各市区第一。中考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各项主要数据处江门市前列。
(四)全力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程
2007年,我市正式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程。成立了创强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共鹤山市委 鹤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鹤山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实施方案》,确立了鹤山市2009年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创强动员会上,市委**向斌同志亲自作动员报告,我代表市政府分别与各镇(街)镇长(主任)签订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责任书,把创强作为市政府督办项目之一,纳入镇级领导班子教育实绩考核内容,落实创强工作的责任。
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近两年累计投入创强资金达1亿元。此外,还适时在各个阶段召开调研协调会和现场会,及时解决创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总结交流创强经验,通过“树立典型、现场推广”,引领创强扎扎实实地开展。两年来,我多次带领分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深入镇(街)、学校现场办公,督导创强工作。
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先后有沙坪街道、古劳镇、桃源镇、鹤城镇、共和镇、址山镇、云乡镇、雅瑶镇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街)。市一中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督导确认验收,鹤华中学也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2009年,我们将全力以赴,加快创建步伐,努力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发展思路
(一)存在问题
检查自己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对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有些方面还必须努力完善,如城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在师资、设备设施、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市地方财力有限,对学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教育现代化等面临较大压力。
(二)今后发展思路
1.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承担办学责任,继续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调动各方积极性,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今年启动新沙坪中学和市实验中学的建设工程。
2.积极创建教育强市和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创建教育强市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要力争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并在之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3.中小学校全面实现规范化。以创建规范化学校、教育强镇为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现代化教育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
为了跟上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加速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完成教育“十一五”规划任务,我将忠实履行市长的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积极承担责任,办好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述职人:黄国常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第8篇 2020年幼儿园基础教育调查报告最新】
在越来越多的公立幼儿园变成私立幼儿园的同时,还冒出一批新的私立幼儿园,各个幼儿园之间竞争激烈,每个幼儿园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她们急需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但是,因为经费紧张,不能外出学习、观摩,不能参加省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幼儿园教研脱钩,这必将导致管理混乱,教学欠佳,耽误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的现状
(一)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无人管理
据调查,现各单位的中心幼儿园有些是工会管,有些是教育科管,有些是私人承包。但碰到一些具体工作时,谁都说不管,造成互相推诿现象。而被承包出去的幼儿园有如泼出去的水,管不着了,而私人创办的幼儿园更是无法管了。因此,大部分幼儿园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混乱状态之中。如果长期这样,幼儿园的办园方向谁人督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谁人管理?
2、无照经营
出现了公办园、私办园以及介于两种性质之间的幼儿园等多种办园形式必然引起竞争,带来生机。特别是由于体制改革,精简人员,有些下岗职工为了谋生,办起幼儿园,幼儿园的数量增加很快,如桂林洋农场由过去的一所公立“中心幼儿园”变成6所私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是不经过任何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批,想办就办,认为有一间房子只要有小孩就可办一间幼儿园。在垦区,这种无照经营幼儿园的闹剧将会愈演愈烈。一旦发生事故,她们会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可是,责任该由谁负呢?
3、违规招生
幼儿园承包后,成了独立单位。园长们有了自主权,可以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了。为了扩大生源,随意招生,把1岁半的婴儿接收入园,同幼儿一起编班,增加管理难度,不符合大纲要求。
4、幼儿园教材、教法小学化
园长为了经济效益,无原则地满足家长的要求,孩子们入园后,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布置家庭作业、打分,并且把写字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这势必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给家长造成一种误区,很多家长一接送小孩回家就问今天学了多少个字了等等,这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
5、待遇低、流动性大
由于幼儿园推向社会后,农场不但不投入,而且还要上缴。因此,自筹经费的幼儿园教师的待遇相对低于农场拨款的幼儿园教师,教师的待遇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就会换工作。南田农场中心幼儿园,因教师待遇低,每学期都换老师,家长意见很大。另外,由于相当一部分幼师的个人身份得不到明确,一些原先是正规幼师毕业的回到农场后,由于承包,他们享受不到中小学教师同样的待遇,因此,工资待遇低,经常改行或从事其他行业。就连大部分评了职称后,没有得到各种兑现,影响了积极性,流动性较大。
6、管理者不是内行,幼儿园的管理混乱。
在调查的80多所幼儿园中,幼师专业毕业的园长只有40多人,有上岗证的30多人,其他园长则来自小学老师、工会干事、其他等。由于不是内行管理幼儿园,园内的教学、后勤管理差,急需提高管理水平。
7、幼儿园收费低,经费紧张。
承包前幼儿园的经费由农场拨。近几年,由于农场经济效益差,对幼儿园的拨款,逐年减少。
幼儿园体改后,大多数农场不拨幼教经费,幼儿园靠自筹资金维持教育工作的运转。有的农场不但不拨教育经费给幼儿园,而且,还要向幼儿园收取承包管理费等。由于农场职工收入低,大部分幼儿园的收费也低。据调查,除了海口地区外,大部分农场幼儿园每学期每人收日托生的各项费用只有750元,其中学杂费210元;伙食费450元;接送费90元。
由于收费低,上级部门不拨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紧张,致使幼儿园的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收费低,造成开支紧张,无法购置教育教学用品。
其三,幼儿园教师的外出学习、参观受到经费紧缺的限制,不能参加正常的教研活动,园长们反映,每年都有各种很好的外出参观与学习活动,但他们没有经费,无法参加各种活动,使他们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感到没有奔头。
8、学校的学前班与幼儿园抢生源
除各类幼儿园之间互相竞争外,学校与幼儿园之间也展开竞争。学校为了搞创收,有很多学校是招收学前班的。把3-6岁的孩子纳入学前班学习,小小的年纪,每天写字、拼音、做加减法题,这种不正当的做法,不但违背幼教规律,而且,造成孩子重复学习的不良现象,使孩子从小失去童年的快乐时光,过早的背上沉重的学习负担,破坏了“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定基础”的教育计划的实施,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有很多学校所招收的学前班,由于年龄小,所以,有许多小孩在学校一年级留了几年,造成学生留级率大,报表数字也难平衡。这是与国家、省及总局“关于在有中心园的地区,学校不准招收学前班”的通知是违背的。有的园长要求上级部门要解决不合理的现象,否则,幼儿园实在难办下去。还有的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
二、对幼儿园管理的几点意见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行政上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1、统一注册,颁布发办园证件。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限制五花八门的幼儿园搞乱幼教圣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把幼儿园统管起来。首先,要明确幼儿园由教育部门来管理;其次,对每一所幼儿园重新进行清理,凡是不够条件的进行压缩,对条件具备的进行注册登记。
2、逐步建立幼儿园的年审考查制度。
学习垦区中小学校年度考核的做法,制定“垦区幼儿园管理标准”,检查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是否达标,达标幼儿园由教育主管部门发“办园许可证”,卫生部门发“卫生合格证”。对不达标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达到标准。否则,取消办园资格。同时,通过评估,评出垦区幼儿园的等级并挂牌。
3、规定收费标准,规范办园行为。
要根据垦区的实际,参照幼儿的培养标准,对垦区的公办或私立的幼儿园出台一些收费项目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办园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检查、监督。
4、加强对幼儿园的扶持。
由于体制改革后,幼儿园推向社会,农场没有投入,大部分的私人承包幼儿园的经费是不保证的,尤其是重大的基建投入与设备购置,幼儿园根本没有能力来投入,这样,造成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因此,建议总局能否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要求农场在一定条件下也要给幼儿园一些扶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5、加强对学校学前班的管理。
国家教育司对学校办学前班早有明文规定,凡有幼儿园的地方,严禁学校办学前班。学校办的学前班,一定要明确规定孩子入学前班的年龄和所开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式和方法。因此,建议总局教育局再重新出台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校招收学前班。
(二)业务上统一管理,强化科研
1、统一幼儿园使用的教材。
据了解,现垦区各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有的使用江苏版,有的使用海南版,有的使用上海版等,这些年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教材不适合于我们海南、不适合于农垦的实际。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帮助、指导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研教学,经常与她们在业务上进行沟通,同时也给垦区各幼儿园之间开展交流,我们要在原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出我们具有农垦特色的幼儿教材,供垦区各幼儿园统一使用。这样,每学期可以进行统测,了解分析各幼儿园的办学情况,及时地给予指导及帮助,提高垦区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从这次的园长们研讨会上,大家都对统一教材都表示赞同。
2、规定教学目标,安排好幼儿园教学课程。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各幼儿园要开全开齐课程,对不同的班级要开设不同的课程,总局教研部门要对各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要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进行评价。
3、抓好师资队伍的培训。
办园长培训班。幼儿园的园长是带路人,园长要转变教育观念,贯彻学习《幼儿园新纲要》;制定教育目标;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严禁小学化的倾向;鼓励园长们在办“特色园”上下工夫,以此提高收费标准,改善教师待遇,增加幼儿园教学设备。要开展对幼师的岗位培训,经常组织幼儿园开展一些教研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与能力。
4、建立信息网络,搞好网络交流与教学。
有条件的幼儿园,都要求购买电脑,并且要上网,搞好网络教研。同时,加强网络信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三、最后建议:幼儿园的管理体制能否重新定位,包括幼师的身份、待遇、幼儿园经费的投入等能否理顺。
垦区幼儿教育,在农垦的教育史上,还是一个薄弱的领域,属于“年轻”的队伍,无法与中小学相比。体改以后的幼儿园,更是百花齐放,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幼儿园要走好,下面的路怎样走,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在垦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幼教事业一定会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会健康成长起来的!
74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
100位用户关注
43位用户关注
24位用户关注
33位用户关注
9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