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少年调研报告(8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1-12-14 10:07:02 热度:47

少年调研报告(8篇范文)范文

第1篇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既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前提。为了总结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进展和新经验,研究家庭教育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霸州市教育局家教管理服务中心于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霸州市区10所中小学所辖范围内,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家庭教育状况的专题调研,以期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市家庭教育的状况,讨论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观察、访问和座谈等形式,主要围绕青少年家庭的结构情况、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方如何有机结合等方面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比较全面、详实地了解了我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调研结果:?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家庭成员是指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孩子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家庭成员结构决定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位置。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城区95%的家庭是比较正常和稳定的,问题家庭(包括离异家庭、缺损家庭、不良家庭)数约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4%。绝大多数被调查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2.家长职业状况和文化水平。家长的职业状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霸州市属新建市,市区大部地区还是农村,既城中村占大部分。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农民、个体工商户大约占60%,工人大约占20%,失业及下岗者大约占5%,**干*知识分子大约占15%。家长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家长学历大专文化以上的约占10%;高中初中生文化学历的约占75%。初中学历一下的大约占15%。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家长的职业层次一致,说明了家长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

(二)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家庭教育观念反映教育者对教育孩子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家庭教育方法和措施的认知程度。应该说,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当然,家庭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方法之间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会因人因时或因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

1.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后代构成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目前我很少有人把教育孩子看作是法律的限制规定,而认为是作为家长天经地义的道德义务。在认识层面上,几乎人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教育目标上,”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能够自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当然也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处于漠不关心的态度。?

2.家庭教育的方向。重视培养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共识。教师和家长在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决定着这三方面教育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重点。在选择家庭教育的重点方面,大多数的家长选择的是品德和能力。对孩子品德的重视,是目前整个社会及家庭的一致要求。过去那种家庭只顾孩子的学业而不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的倾向得到了认识和扭转。在这里,至少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出现的重智轻德倾向并非出于家庭或家长的本意,而是与应试教育中的某些弊端有紧密关联。?

3.家庭教育的期望值。热心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希望孩子尽快成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期望。这些社会期望主要表现为学历期望和职业期望两种形式。总的看来,父母亲对孩子的期望的平均值都大大高于现实,其共同点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超越自己的现在水平,处于社会的较高层次。同时也存在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自己取得温饱即可的思想。?

4.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主要是从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孩子两方面展开问卷调查的。关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其中,很多家庭开始采用较为科学民主的方式。过去是训斥和打骂的多,说理引导的少;而今通过家长们的揣摩和学习,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方面,在孩子犯错误时,约30%的家长能采取循循善诱,说理的教育方式;说理为主有时也训斥和轻微打骂的占70%,说明大多数家庭中仍存在打骂的教育方式,同时半数家庭中的青少年基本默认了此种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约95%的青少年希望家长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自己;80%的家长在孩子有大错的情况下打孩子,表明了家长教育方式上的”望子成龙”和”独生宝贝”的矛盾心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最实在”的方式-”打”;而主要靠训斥和打骂的约占10%以上;采取严重体罚方式的仍是极少数。另一方面调查显示,60%的青少年在家长打骂时表示顺从家长的意愿,尚有约15%的青少年采取反抗和逃跑来抗议的打骂。而事实上大多数的家庭通过教育,取得了成效;20%家庭反映孩子不听话打骂,没有作用或者是由于方法不当而起到了负作用。?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良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当前在部分家庭中尤其是问题家庭的家长因为在处理不好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不能正确地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七种不良教育方式:?

一是恶性循环型: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二是冷落受气型:由于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三是简单粗暴型:由于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遇到孩子犯错时,多采取打骂,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四是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五是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些家长因处理不好生活问题,都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六是矛盾型: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护短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七是心理虐待型:目前打骂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心理虐待现象极为严重。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青少年。?

2.有心无力,家长教育能力极度缺乏。我们通常认为简单粗暴和放任的教育方式是不良的教育方式,而说服教育是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调查来看,采取简单粗暴教育方式的平均10%,而平均有70%的父母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服教育可以奏效,应该有相当多的孩子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就是说,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影响教育效果,但并不决定教育效果,决定教育效果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即帮助孩子和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即使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说服孩子,同样会使孩子反感。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教育能力就非常重要。在本次调查中,通过一些座谈我们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还表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等等诸多方面。?

在了解孩子的能力方面:对孩子不了解便无从教育,而有的家长直到孩子出了事才知道孩子做了些什么。正是父母缺乏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使教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在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方面:在家庭中,父母不会协调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利用长者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情况存在,这对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在评价孩子的能力方面: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孩子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眼睛只盯着他们身上的问题,只看到孩子的毛病,整天指责孩子的不是,而看不到哪怕是一点儿的优点和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久而久之,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了,而得不到良性的激励,逆反心理油然而生,身上的问题更是被强化,甚至”破罐破摔”,直到触犯法律。在保护孩子的能力方面:保护未成年的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在这方面父母能力的欠缺,很容易使孩子到社会上寻求保护,被坏人教唆。父母的失职,把孩子推进了”黑社会”。?

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长期困扰大多数家长的问题之一。?

3.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自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也相应的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上存在相当的困难。如当今社会各种传媒过多的上演各种暴力行为以及出版不健康的书刊、杂志,开放无证网吧等非法游戏场所,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长普遍反映强烈;而教育、**部门等维权组织在目前都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无法采取变更监护权等具体措施,这些都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二、调研启示?

在获得以上资料和数据基础上,我们还得到如下几点启发:?

(一)家庭教育动力充足,但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的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好独生子女。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给家庭教育的智力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生一代的年轻父母,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还善于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以求得最佳的效果。诚然,能够教育加之愿意教育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强大动力,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就具备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全部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最有效和最佳的途径就是间接教育孩子的父母,塑造孩子的家庭环境。教育家长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和理解是开启“心灵的钥匙”。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对家长的信赖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弱,更多的是追求朋友间的信任,这就要求家长多以朋友的身份,同感的心态去关爱孩子,说孩子关注的内容,谈孩子流行的话题,在浅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反对简单说教,更不允许简单粗暴的打骂。?

建立青少年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友好交往,学会互相关心,体贴的处世之道。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与孩子轻松相处,巧妙谈心,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新的问题。?

关爱而不是溺爱。家长不能助长他们在生活上的过分追求,更不能让其感到生活上的高消费是好成绩的回报。父母的爱应该靠给孩子温馨的、做人的真谛、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当高尚的人生观来体现。?

变”堵”为”输”,引导孩子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家长应了解青少年由于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发泄时常常不能自控的心态,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可以采取尽情倾诉、引导情绪转移、音乐抚慰等方式。?

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孩子的信任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受教育结果。有益的做法是家长一方面要加强个人素质和修养,注重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真诚关注,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导致不良后果。?

(二)对问题家庭青少年的关注刻不容缓?

1.加大宣传问题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力度。绝大多数问题家庭的家长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大问题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宣传力度,从而改变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问题家庭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家庭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

2.建立问题家庭青少年档案。对每一个问题家庭青少年建立档案,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记载。并对问题家庭青少年按不同的家庭问题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制定的教育措施分两类:一类是制定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措施,一类是制定问题家族青少年的教育措施,采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

3.开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聘请专业人士和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家长为教师,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个培训不只是单纯的讲课,而是要在每一次的培训后让参加培训的家长进行一次交流分享,把他们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问题,错误和经验都讲出来,哪怕是几句话、几分钟,让大家共同从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学习、借鉴、总结、研究,从而不断提高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

4.创办”爱心门诊”。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较严重这一情况,我们应在每一个学校创办”爱心门诊”,本着对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这一理念,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用爱心抚慰青少年心灵的创伤,为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对家长进行个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加强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社会性网络很有必要。?

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横向联合起来,拓宽蕴藏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跨世纪一代”四有”新人。?

1、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调查表明,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默契的;而表现较差的或变坏的学生,大多数由于家庭教育不良和与学校教育脱节造成的。调查表明,优秀生的家庭教育状况都比较好,而失足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则不然,因此,认真做好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十分必要。首先是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家长们的施教手段,并将孩子在校情况向学生家长进行通报,通过家长和老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共同探讨,可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使两方面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教育效益。其次,成立了沟通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专门组织机构—家校委员会,并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家校联系制度。家校委员会成员除了学校领导、各年级德育骨干外,其余成员则是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代表。通过家校委员会,让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学生在校外倾向性问题。对改进学校教育,尤其是学生品德教育,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证明,家校委员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站、指挥部,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育人的功能,第三,开办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里,家长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通过讲座、辅导、座谈和交流,可以获得平时无法得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以及教育好孩子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2.充分发挥社区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专家指出,社区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许多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要求,配合学校和家长所在单位,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干预、教育和指导,为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艺术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教育效果。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一个中心”、”两条线”、”两个系统”。”一个中心”即”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两条线”即教育局和街道办事处,”两个系统”即教育管理系统和家庭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培训家庭教育骨干,组织家教讲座。同时,成立”社区家教志愿者队伍,特别成立学龄前散居儿童家教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结合社区实际,利用人员熟、工作便利的有利条件,深入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社会指导活动。如举办家长座谈会,让家长畅谈社区志愿者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转变隔辈人教育观念,丰富年轻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

第2篇 范集镇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调研报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的大问题。为切实做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总结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找出解决办法,特对范集镇的青少年权益保护情况开展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范集镇历来重视青少年权益保护,由镇妇联牵头、司法所、关工委、团委、派出所、工商所、及教育总校多部门联动,成立了范集镇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使得各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进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大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镇青少年保护工作呈现出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1、各单位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操作起来一定要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方能事半功倍。范集镇统筹规划,要求重点单位各负其责:派出所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青少年可以自由快乐的学习生活,免受不良人员的影响;工商所要着力于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严格取缔黑网吧、收缴非法的音像制品和书籍,防止黄赌毒对青少年精神上的腐蚀;教育总校要加大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青少年法律维权意识;司法所要担起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重任,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其他各单位要协调配合,重点做好保障和宣传工作。

2、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

范集镇扎实开展“法制进课堂”活动,每年都会结合法制宣传教育节点,开展大型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邀请*政干*、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派出所民*等为同学们做有针对性的法制报告,教育青少年要遵纪守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年镇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都会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3、净化社会风气整治校园环境

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净化社会风气、整治校园环境必须加大力度。但这并非一朝一夕或者一家单位能够实现,必须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范集镇对黑网吧、非法经营的书店、音像制品店正在逐渐取缔;流动摊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饭店、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超市等也在整治,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思想纯净都提供了更多保障。

4、法制宣传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青少年性格中具有叛逆的特点,加之代沟的存在,使得他们很难听进去父母、老师的教诲,特别是一些“问题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尤为突出。范集镇独辟蹊径,利用我镇**、单位年轻人较多的优势,将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吸收到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队伍中。由于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而且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加上年龄差距小、思想观念接近,所以由他们形成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力军宣传效果更好。同时也能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他们成人成才,而且也锻炼了这些年轻干*自身的能力,一举数得。

5、突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范集镇是劳务输出大镇,因而留守儿童问题也是青少年权益保护中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团委、镇村对这些留守儿童成长特别关心和关注的同时,范集镇妇联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利用镇会议室的场地优势,组织大学生村官和退休老教师,办起了留守儿童法制辅导学校,为留守儿童们宣传法律知识,既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又增长了他们的法律知识。除了学习法律知识,范集镇妇联还和团区委及区心理协会联手,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大讲堂,要求区心理协会的专家与留守儿童主动沟通,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

6、加大对失足少年的教育矫正力度

范集镇妇联和司法所比邻办公,经常接触到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其中有部分的青少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年少物质而触犯法律,对于他们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教育他们学法守法,每月司法所约谈上述人员时,妇联总会安排与他们本人谈话交流,试图走近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就业、生活等各中问题。到目前为止,未成年矫正人员矫正效果良好,没有重新犯罪的迹象。

二、当前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镇青少年保护已基本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多途径联合的框架。加强了与青少年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更多青少年权益维护方面的问题和情况,加强了青少年权益保障。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碰到了困难和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一些单位对青少年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一些单位对青少年的维权工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对网吧等一些青少年禁入场所管理不严,导致青少年进入网吧现象还时有发生,甚至呈蔓延趋势。

2、青少年保护工作体系不够健全

青少年权益保护目前只局限在团委、妇联、关工委、司法所、派出所等部分单位部门,海为形成全社会、全体单位联动参与机制,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还需要更多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形成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助力。

3、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受升学率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而社会、**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受场地、时间等限制,参与人数有限,不能达到覆盖全体青少年的效果。

三、加强青少年保护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青少年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宏观上要有统一的认识和总体要求,在微观上要针对不同情况做好具体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学校要把民主法制教育放到一定高度,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不重德的不良倾向。家庭、学校要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我镇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开展更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2、突出重点群体,努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做好特殊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工作,要对单亲、留守、失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对单亲青少年,要努力减少家庭破裂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对留守青少年,要以关爱为主,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服务计划和措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失足青少年,要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事件,维权工作决不能放松。一方面要使青少年投诉有门,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维权方式;另一方面要对青少年进行自护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依法维权。

3、加大整治力度,营造优化青少年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氛围。相关单位要加大对黑网吧、非法经营的书店、音像制品店的查处力度,同时进一步规范流动摊点设置,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实行防治结合,切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预防与教育相结合。要加强那些处于“三不管”状态的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要加大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矫治力度,要对服刑劳教青少年和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帮扶矫正工作,配合司法所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3篇 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是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健时刻,具有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等弱点,引导不好,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计199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普通中学11所、完全完小140所、教学点36个、幼儿园7所。有在编职工3251名,学生71713名。有法制副校长136名,其中**民*91人、检察院检察官1人、法院法官1人、司法干*5人、村*总支**3人、村委会主任1人、村委会治安员34人。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一)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盗窃烟、玩具、食品、化妆品、摩托车等侵财类案件和殴打他人为主的伤害类案件上。侵财类案件中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贪利型”,大多以侵占他人钱财为目的,得逞后伙同他人共同挥霍、享乐。伤害类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报复型”,大多因日常琐事产生不和,出于报复,殴打他人。

(二)犯罪方式多为团伙化,共同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迷茫、空虚、自卑,对社会认识不足,加之体力较弱,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和讲“哥们义气”,往往相互纠合,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有恃无恐,实施犯罪。

(三)犯罪低龄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犯罪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

2、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另一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二是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三是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青少年心理受严重伤害。四是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五是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一是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二是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三是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及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公检法司等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青少年(特别是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配备心理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社会各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创造全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针对社会上的负面环境影响,应当加强网吧、出租屋、小书摊、棋牌室等这些地方的查处打击力度。从严管理,让这些场所的经营人员,合法经营。同时各单位组织青年志愿者与学困生结对帮扶,对他们生活上予以关心、学业上予以辅导、心理上予以引导,全社会创造出关爱青少年的良好氛围。

第4篇 关于不良行为青少年调研报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有的逃学旷课,有的抽烟喝酒,有的打架斗殴,有的偷窃赌博……如果没人管束,他们也许还会走向犯罪的深渊。

他们是别人眼中的“坏孩子”。曾经,张强就是这样一个“坏孩子”。

张强,28岁,家住北京通州,xx年因为杀人而入狱8年多,那时他还不到18岁。而在此前,他一直“混迹于江湖”,“这么说吧,除了黄赌毒,其他什么坏事都做过。”他并不讳言自己的过往。

张强口中的坏事在青少年工作者看来叫不良行为,他们给这个概念作了一个定义,那些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包括逃学、旷课、夜不归宿,与社会不良人员联系较多;抽烟喝酒,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都被叫做不良行为。

那么那些被打上不良行为印记的“坏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团北京市委课题组进行了一项调研,他们通过翻阅xx年以来某司法社工机构撰写的700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司法社会调查报告,详细梳理了某区xx年以来京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个案233例;通过走访看守所、未管所,以问卷方式调查了247名北京各区县看守所京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169名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通过走访2所普通中学、3所技校和6所工读学校,以焦点小组的方式与一线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座谈,形成了47份关于不良行为青少年特点、影响因素等内容的问卷,并用数据大致勾勒出这些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展轨迹。

可怕的小毛病:超三成青少年不良行为始于抽烟喝酒

事实上,张强曾经是个好孩子,而且还是那种学习很好,老师很喜欢的好孩子。转变出现在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时,由于父母离婚,张强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印象里开家长会时,从来都是爷爷去。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觉得自己比别人缺了点什么。”但他唯一不缺的就是钱,因为无法给予他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便试图在物质上补偿他。

“身上从来没少于过300块钱。”这引来了很多觊觎,总有大孩子向他伸手,他也常常因此受欺负。

因为家庭的原因让他养成了不愿意向家人倾诉的性格,总想着靠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我有个只比我大几岁的叔叔就会帮我出头,身边也因此有了一帮小哥们儿。”此后他便开始跟哥们儿一起出去吃饭喝酒,再有大孩子欺负他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反击。

于是,从抽烟喝酒,到打架斗殴,再到后来跟社会不良青少年交往,模仿电影《古惑仔》里的情节,进而混迹黑社会,直到他失手把一个碎了的啤酒瓶扎在另外一个人的脖子上,他觉得就像是有什么力量推着他一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

这跟调研报告的数据不谋而合。

调研报告中,“抽烟喝酒”通常是青少年不良行为发展轨迹的起点。这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毛病,而正是这些小毛病,却让很多青少年滑向犯罪的边缘。

课题组对7种不良行为按照“最早发生”的人数比例排序,其中前4种不良行为分别是:抽烟喝酒(37%),打架斗殴、辱骂他人(29.6%),逃学、旷课、夜不归宿(14.8%),与学校和家庭关系紧张(7.4%)。在7种不良行为中,这4项经历最可能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不良行为。通过数据,他们给有“抽烟喝酒”的不良行为青少年大致描出了一条发展轨迹: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辱骂他人——与学校和家庭关系紧张——逃学、旷课、夜不归宿——与社会不良人员联系——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报告中还显示,超过六成的不良行为青少年有两种以上的不良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往往相伴相生。

课题组认为,抽烟喝酒及逃学、旷课、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风险因素,打架斗殴辱骂他人、与社会不良人员联系较多、网络成瘾以及携带管制刀具等不良行为的危险程度也很高,而且六成犯罪青少年在犯罪前大多具有2~5种不良行为。

而北京大兴区朗润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任力欣则发现了另一个现象,在犯罪的青少年中,80%都有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次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仅12.25岁

12.25岁,这本该是在校为小升初而努力学习的年纪,却是报告中很多青少年首次产生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而这与青春期的萌芽大体一致,是预防和干预不良行为产生的最佳时期。

杜亮(化名)第一次产生不良行为时才只有9岁。

因为母亲早逝,独自在北京打拼的父亲无力抚养杜亮,便把他寄养在河南郑州的叔叔家,因为婶婶并不关心他,更不会给他零花钱,没钱买文具的他开始偷拿同学的笔、本等文具。直到后来回到父亲身边,他以参与多起盗窃案件并最终被抓进看守所而结束了自己长期的不良行为。

在长期跟踪帮扶杜亮的司法社工刘羽看来,如果能在他刚开始产生那些不良行为的时候就有人介入,加以正确引导,那么他很可能就不会犯下之后那些更大的错了。

课题组认为,针对已经出现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应建立预*机制,并给予重点介入,进行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矫正和训练,附带进行学习和就业辅导,帮助他们摆脱不健康的状态,防止其因失学而进一步危害社会。

据了解,全市1807所中小学校已经配备法制副校长,能够给在校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识,但配备专业社工的学校却寥寥无几,对于已经出现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该如何矫正缺乏系统的对策。

课题组认为,传统学校教育受专业知识、人力等限制,在有不良行为学生教育管理中比较被动,且无法更多调动社会资源帮助有不良行为学生。社工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实现校内及校外资源的整合,通过个案工作、友伴团体工作、家庭工作等多种专业工作方法的整合运用,从而帮助青少年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实现健康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中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近年来女生的不良行为也有所增加。

根据调研,京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男性208人,占89.3%,女性25人,占10.7%;看守所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男性236人,占95.5%,女性11人,占4.5%;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中男性162人,占95.9%,女性7人,占4.1%;47名北京普通中学及技校的有不良行为青少年中,男性41人,占87.2%,女性6人,占12.8%。

不良行为的背后是某种内心需求

在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主任席小华看来,青少年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源于内心的某种需求。她曾跟调研组走进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学校,发现老师正为学生抽烟头疼,为避免学生下课后扎堆儿去厕所抽烟,老师甚至都不敢休息,去厕所盯着。

“我问了一下,这些孩子真正有烟瘾的还不到10%,那为什么他们还那么喜欢抽烟呢?”在跟孩子的深入交流中,席小华找到了答案,“他们告诉我,如果像别人一样抽烟就能有朋友,就能够相互支持,这是一种社交的需求。”

在她看来,那些孩子是把抽烟当成了跟别人交往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评估出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通过针对性的辅导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他们自然就不会通过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了”。

在北京海淀寄读学校做驻校社工的金超然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青少年,她的工作之一便是解读这些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

她曾跟踪帮扶过一个父母离异的女孩,因为父母不怎么管她,没有经济来源的她找了一个男朋友,当她想要分手的时候,她的男朋友却总是纠缠,于是为了躲避这种纠缠,她开始去网吧,泡夜店。

“其实她内心是有想要继续学习的需求,她想以后读中专,但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持这种需求,才有了后面的那些不良行为。”金超然说。

金超然给那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需求大致分了类,“独立自主的需求,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需求和异性交往的需求等,如果这些需求通过正常的渠道解决不了,孩子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个时候,不良行为就很容易发生了”。

第5篇 霞区在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的调研报告范文

5月,区司法局关工委配合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司法局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在靖安镇辖区内9所中小学设立了青少年法制信箱。经过半年的运作,青少年法制信箱作为面向学生普法的新平台,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区委副**李汉桥到靖安镇检查青少年法制信箱运作时指出:青少年法制信箱是新形势下做好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的新举措,全区所有的中小学都要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11月初,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司法局、区教育局联合发文,要求全区73所中小学全部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三年来,青少年法制信箱这一新生事物在各级职能部门领导和局关工委的关怀下,在各中小学领导和师生们的直接关心下,健康运作、管理有序、学校组织动员到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全区青少年学生的普法教育形式不断创新,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赞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也为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发挥三个功能,创新法制教育模式

青少年法制信箱的设立,创新了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模式,变灌输式为互动式,针对性强,学生喜欢,效果明显。因此,在中小学设立法制信箱,向青少年学生传播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中,较好地发挥了以下三个功能:

一是法律释疑的平台功能。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接触面广、可塑性大,受到年龄和心理发育的影响,产生的困惑也就多。从青少年法制信箱收到的信件分析,涉及到法律困惑的占60%以上。如马群中学某学生来信咨询,父亲因交通事故不幸死亡,事故赔偿金能不能以我的名义存在银行(已年满16周岁)?对这种法律知识专业的问题,学校政教处及时向区法院的法官请教,得到准确的答复后再反馈给这位学生,及时消除了他藏在心头的困惑。三年来,全区73所(现52所)中小学为青少年学生解答从法制信箱来信中提出的各类咨询共14000余件,既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律需求,也提高了广大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

二是维护权益的渠道功能。青少年学生的权益如何维护,一直被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学校强调的是青少年学生的智育和法纪教育、家庭则重视孩子的成绩名次、而社会关注的是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因此,青少年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权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贯彻力度也远不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学生来信中提出各类维权要求多,约占来信总数的30%。如龙潭中心小学三年级的一位学生在来信中提出:“天气热了,能不能请学校在教室安装吊扇”。有些学校的学生还提出了在教室安装空调、配置饮水机的要求。全区各中小学对于学生从法制信箱中来信提出的维权要求,认真分析研究,能办到的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如龙潭中心小学领导认为学生提出安装吊扇,理由充分,及时为每个教室安装了4台吊扇。一时解决不了的,向学生作出解释。全区青少年法制信箱运作三年中,共收到青少年提出的各类维权信件约7000封,各中小学都认真组织解答、及时改进,得到了学生们的拥护和支持。

三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功能。青少年学生生长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压力、家庭不当教育、社会不良引诱等,所思不解、困惑很多,内向的孩子碰到疑惑,在家不敢问,在校不敢讲,日久生郁。多数中小学尽管设置了心理疏导室,配置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但这些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很少有勇气走进心理疏导室。相反的是,我们从青少年法制信箱中发现了这类信件,约占总信件数的10%,有200余封。面对这些青少年学生,各中小学政教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们,出于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关爱,分别以个别疏导、逐个辅导的方式,因人施导、因事解惑,打开一扇扇封闭、压抑、忧郁的心灵,让这些青少年学生的脸庞重新露出灿烂的笑容。栖霞中学初一女生张某因父母离婚,法院判决张某随父生活,因父亲经常出差,照顾女儿的生活有一定困难。而张某内心也希望同母亲住在一起,但又不知道找什么部门解决。在父母离婚一年半的日子里,原本成绩优秀的张某,脸上失去了笑容,学习成绩下降,沉默寡言。她鼓足勇气向学校法制信箱投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学校收到信后,认为张某同学的心愿满足不了,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经过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庭的协调,由法庭出面找张同学及父母谈话,征得了他们三方的同意,变更了张某的抚养权。从此张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许多中小学校的师生普遍反映:法制信箱的设立,犹如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好桥梁,法制信箱让学生说出了心理话。

二、坚持三个到位,确保健康有序运作

一是坚持宣传到位。青少年法制信箱是“四五”普法期间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面向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新平台,也是依法治校成果的最好体现。区司法局关工委、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司法局始终把握青少年法制信箱健康发展的主流,正确引导、及时总结、宣传成效、打造品牌。主要抓住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抓宣传发动。当青少年法制信箱设立之初,全区73所中小学分层次召开了校长办公会、班主任会、教师会、学生干*会,对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反复宣传,以增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责任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二是抓舆论造势。当青少年法制信箱逐渐凸现社会成效时,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利用简报及时宣传。多次邀请区委区政府领导、市区政法委领导、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和市司法局领导、区政法系统关工委领导先后到15所中小学检查指导、听取汇报。其中,市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关工委就栖霞区在中小学设立法制信箱开展专题调研3次,中央电视台、《江南时报》、《江苏法制报》等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媒体报道过4次,区级电视台、报纸专题报道过7次,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司法局关工委牵头组织检查指导3次,及时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专题论文研讨积极推进。三是抓网络建设。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司法局、区司法局关工委共同组织、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各街镇成立青少年法制信箱领导小组,由各街镇司法所长抓;各中小学由分管校长、法制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青少年法制信箱的运作。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大力弘扬了法治精神,正确引导和规范了青少年法制信箱的有序运作,不断推进中小学的法治化进程。

二是坚持解答到位。各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后,学生来信踊跃、信件内容广泛。归纳起来基本分为以下四大类:有询问法律知识的,有对学校德育教育和教育秩序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有反映社会问题的,还有的就家庭和邻里关系不和谐如何处理等。各中小学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登记后,组织力量专门解答。对于共性问题,利用学校板报、橱窗、广播等,统一解答。对于个性问题,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管段民*及时和学生对话了解情况,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如马群中学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九个方面,用书面形式组织解答,学生反映良好。也有的学校请法制副校长等作专题讲座,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惑。

三是管理到位。各中小学法制信箱一般每月开箱2次,由分管校长和政教处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开箱。学生信件有署名和不署名2类,有的信件内容涉及到学生家庭隐私,也有的信件涉及到教师的操行等。各中小学在具体操作中,严格做到信箱钥匙专人保管、信件梳理专人负责、定期开箱、及时解答,切实保护学生隐私。龙潭中心小学对信件登记梳理后,统一装订成册,做成台帐,靖安镇把学生信件集中到司法所,派专人分类整理并归档。全区73所(现52所)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3年中,至今未发生信件丢失和学生隐私外泄现象。

三、凸现三个成效,依法治校喜结硕果

栖霞区在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后,达到了智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得到了各级领导、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凸现出三个社会成效。

一、扩大依法治校内涵、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在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既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举措,又是扩大依法治校内涵的新做法。青少年学生是依法治校的主体力量,动员他们积极参与依法治校的各项活动,争当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法治校园的小主人,不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年中,培养他们树立起崇尚法治、学法用法的理念,更是对学生们如何走好未来人生路的积极引导。

二、法制宣传趋向互动、学生自觉遵纪守法。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何落到实处,长期以来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自从在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后,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变灌输式为互动式、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提出法律咨询,青少年学生学法的热情高了,守法的意识强了,用法的习惯有了,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三、学生法律素质提高、违法犯罪明显下降。通过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全方位、多形式地向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律释疑、维护权益、心理疏导,较系统地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区在校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与同比下降67%,与同比又下降了45%,第一季度无在校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第6篇 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研报告范文

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在传统影响的基础上,面临着新的挑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研究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从而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意识和献身精神,以适应开放和改革的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加强横向交流。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设一个适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开放区社会条件的变化,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都给学生的价值观以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学校德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针对社会、家庭施加的影响有所反馈,即进行调整改革,以协调社会、家庭与自身影响的统一,而不是关着校园保持已有的僵化模式。

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设立专门收集各方信息的部门,经常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联系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同时也要进行德育工作成绩的考核,为下一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

第7篇 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在传统影响的基础上,面临着新的挑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研究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从而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意识和献身精神,以适应开放和改革的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 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加强横向交流。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设一个适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开放区社会条件的变化,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都给学生的价值观以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学校德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针对社会、家庭施加的影响有所反馈,即进行调整改革,以协调社会、家庭与自身影响的统一,而不是关着校园保持已有的僵化模式。

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设立专门收集各方信息的部门,经常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联系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同时也要进行德育工作成绩的考核,为下一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

第8篇 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制信箱的调研报告范文

200x年5月,区法律局关工委互助区依法治区带领小组办公室、区法律局为防备和裁减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和改革中小学的法制教诲,在靖安镇辖区内9所中小学建立了青少年法制信箱。经过议定半年的运作,青少年法制信箱作为面向门生普法的新平台,遭到了师生们的广泛欢迎。区委副布告李汉桥到靖安镇查抄青少年法制信箱运作时指出:青少年法制信箱是新局势下做好青少年门生法制宣扬的新办法,全区扫数的中小学都要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200x年11月初,区依法治区带领小组办公室、区法律局、区教诲局联合发文,要责怪区73所中小学扫数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三年来,青少年法制信箱这一新闯祸物在各级本能机能部分带领和局关工委的关怀下,在各中小学带领和师生们的直接关心下,健康运作、办理有序、黉舍构造策动到位、门生自动参加活动,使全区青少年门生的普法教诲式样连续立异,青少年门生的法律本质连续进步,有效地防备和裁减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获得了青少年门生的赞成,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也为在新局势下如何做好青少年法制宣扬教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效用。

1、阐扬三个效用,立异法制教诲模式 青少年法制信箱的建立,立异了对青少年门生法制教诲的模式,变贯注式为互动式,针对性强,门生喜好,结果明显。是以,在中小学建立法制信箱,向青少年门生传播法律知识,进步青少年门生法律本质中,较好地阐扬了以下三个效用: 一是法律释疑的平台效用。青少年门生求知欲强、兵戈面广、可塑性大,遭到年龄和心理发育的感化,产生的狐疑也就多。从青少年法制信箱收到的信件分析,触及到法律狐疑的占60%以上。如马群中学某门生来信询问,父亲因交通变乱庆幸死亡,变乱补偿金能不能以我的名义存在银行(已年满16周岁)?对这类法律知识专业的题目,黉舍政教处及时向区法院的法官请教,获得精确的复兴后再反馈给这位门生,及时清除了他藏在心头的狐疑。三年来,全区73所(现52所)中小学为青少年门生解答从法制信箱来信中发起的各种询问共14000余件,既满足了青少年门生的法律需求,也进步了广大青少年门生法律本质。 二是保护权柄的渠道效用。青少年门生的权柄如何保护,一贯被黉舍、家庭和社会忽略。黉舍强调的是青少年门生的智育和法纪教诲、家庭则珍视孩子的成绩名次、而社会存眷的此日趋增多的青少年门生的违法犯罪现象。是以,青少年门生糊口生涯、进修、成长等方面的权柄异国引发充足的珍视,国度《未成年人保卫法》的贯彻力度也远不如《防备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门生来信中发起各种维官僚求多,约占来信总数的30%。如龙潭中间小学三年级的一名门生在来信中发起:“气候热了,能不能请黉舍在讲堂安置吊扇”。有些黉舍的门生还发起了在讲堂安置空调、配置设备摆设饮水机的要求。全区各中小学对付门生从法制信箱中来信发起的维官僚求,当真分析探讨,能办到的尽量满足门生的要求。如龙潭中间小学带领觉得门生发起安置吊扇,原因富裕,及时为每个讲堂安置了4台吊扇。临时办理不了的,向门生作出解释。全区青少年法制信箱运作三年中,共收到青少年发起的各种维权信件约7000封,各中小学都当真构造解答、及时改革,获得了门生们的附和和赞成。 三是雷齐心灵的桥梁效用。青少年门生发展在信息化期间,进修压力、家庭不当教诲、社会不良勾引等,所思不解、狐疑很多,内向的孩子碰到迷惑,在家不敢问,在校不敢讲,日久生郁。大都中小学尽管配置了心理疏导室,配置设备摆设了专门的心理带领教授,但这些得了心理障碍的门生,很少有勇气走进心理疏导室。相背的是,我们从青少年法制信箱中发觉了这类信件,约占总信件数的10%,有200余封。面对这些青少年门生,各中小学政教处、少先队大队带领员们,出于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关爱,别离以个别疏导、逐一带领的方法,因人施导、因事解惑,打开一扇扇封闭、压抑、忧闷的心灵,让这些青少年门生的面貌从头暴露灿烂的笑容。栖霞中学初一女生张某因父母离异,法院判决张某随父糊口生涯,因父亲凡是出差,赐顾帮衬女儿的糊口生涯有必定坚苦。而张某内心也盼望同母亲住在一路,但又不知道找甚么部分化决。在父母离异一年半的日子里,本来成绩优秀的张某,脸上落空了笑容,进修成绩下降,安静寡言。她鼓足勇气向黉舍法制信箱投信,发起了本身的设法。黉舍收到信后,觉得张某同学的心愿满足不了,必定会感化孩子的进修和成长。经过议定黉舍、法制副校长和法庭的和谐,由法庭出面找张同学及父母讲话,征得了他们三方的赞成,变动了张某的扶养权。今后张同学脸上暴露了笑容,进修成绩也渐渐上升。很多中小黉舍的师生广泛反应:法制信箱的建立,如同在黉舍和门生之间架起了一座雷同青少年门生心灵的好桥梁,法制信箱让门生说出了心理话。

2、坚定三个到位,确保健康有序运作 一是坚定宣扬到位。青少年法制信箱是“四五”普法期间出现出来的新闯祸物,是面向门生展开法制教诲的新平台,也是依法治校结果的最好表现。区法律局关工委、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法律局始终把握青少年法制信箱健康成长的主流,精确指导、及时总结、宣扬结果、打造品牌。紧张抓住了以下三个关键:一是抓宣扬策动。当青少年法制信箱建立之初,全区73所中小学分层次召开了校长办公会、班主任会、教师会、门生干*会,对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进行反复宣扬,以加强黉舍展开法制教诲的责任感,进步青少年门生的乐趣,并自动参加。二是抓舆论造势。当青少年法制信箱渐渐凸现社会结果时,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利用简报及时宣扬。屡次聘请区委区当局带领、市区政法委带领、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和市法律局带领、区政法系统关工委带领前后到15所中小学查抄教导、听取报告请教。此中,市政法委、市法律局、市关工委就栖霞区在中小学建立法制信箱展开专题调研3次,中间电视台、《江南时报》、《江苏法制报》等国度级和省级动静媒体报导过4次,区级电视台、报纸专题报导过7次,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法律局关工委牵头构造查抄教导3次,及时召开现场经验交换会、构造专题论文钻研自动促成。三是抓收集构筑。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法律局、区法律局关工委互助构造、整合股源、齐抓共管;各街镇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带领小组,由各街镇法律长处抓;各中小学由分担校长、法制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队大队带领员构成工作小组,详细当真青少年法制信箱的运作。经过议定一系列的宣扬,大力大举弘扬了法治精神,精确指导和典范了青少年法制信箱的有序运作,连续促成中小学的法治化进程。 二是坚定解答到位。各中小学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后,门生来信积极、信件内容广泛。概括起来基本分为以下四大类:有询问法律知识的,有对黉舍德育教诲和教诲秩序发起定见和发起的,有反应社会题目的,另有的就家庭和邻里干系背面谐如那边理等。各中小学针对门生发起的题目进行梳理、分类、挂号后,构造气力专门解答。对付共性题目,利用黉舍板报、橱窗、广播等,联合解答。对付本性题目,黉舍政教处、少先队大队带领员、法制副校长、管段民*及时和门生对话明白环境,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如马群中学把门生发起的题目概括为九个方面,用书面式样构造解答,门生反应精良。也有的黉舍请法制副校长等作专题讲座,及时解答门生们的迷惑。 三是办理到位。各中小学法制信箱平常每个月开箱2次,由分担校长和政教处主任、少先队大队带领员当真开箱。门生信件有签名和不签名2类,有的信件内容触及到门生家庭隐私,也有的信件触及到教师的操行等。各中小学在详细操纵中,严厉做到信箱钥匙专人保管、信件梳理专人当真、按期开箱、及时解答,切当保卫门生隐私。龙潭中间小学对信件挂号梳理后,联合装订成册,做成台帐,靖安镇把门生信件集结到法律所,派专人分类料理并归档。全区73所(现52所)中小学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3年中,至今未产生信件迷失和门生隐私外泄现象。

3、凸现三个结果,依法治校喜结硕果 栖霞区在中小学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后,到达了智育教诲与本质教诲相联合、德育教诲与法制教诲相联合、黉舍教诲与社会教诲相联合的目标,获得了各级带领、黉舍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承认,凸现出三个社会结果。

1、扩大依法治校内涵、构建和谐教诲环境。在中小学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既是新局势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诲的新办法,又是扩大依法治校内涵的新做法。青少年门生是依法治校的主体气力,策动他们自动参加依法治校的各项活动,争当构建和谐校园、温和校园、法治校园的小主人,不但有紧张的实际意义,并且在任务教诲阶段的9年中,培养他们建立起珍视法治、学法用法的理念,更是对门生们如何走好将来人活路的自动指导。

2、法制宣扬趋势互动、门生自发遵纪守法。青少年门生的法制教诲如何落到实处,长期以来被黉舍、家庭和社会所存眷。自从在中小学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后,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诲变贯注式为互动式、变被动接纳教诲为自动发起法律询问,青少年门生学法的热忱高了,守法的意识强了,用法的风俗有了,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3、门生法律本质进步、违法犯罪明显下降。经过议定建立青少年法制信箱,全方位、多式样地向青少年门生展开法律释疑、保护权柄、心理疏导,较系统地宣扬了《未成年人保卫法》、《防备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了青少年门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国度意识、权力任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步了青少年门生的自我束厄狭隘、自我保卫本领,从而防备和裁减了青少年门生违法犯罪。全区在校青少年门生200x年违法犯罪与200x年同比下降67%,200x年与200x年同比又下降了45%,200x年第一季度无在校青少年门生违法犯罪。

《少年调研报告(8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