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再就业调研报告(8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1-12-02 13:44:02 热度:23

再就业调研报告(8篇范文)范文

第1篇 关于2019下岗人员再就业管理工作现状最新调研报告

重视民情,关注民生,是以xx同志为___的___的重要理念。在*的xx大的报告中,xx同志又一次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这个大问题上,我们*进行了长期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全球瞩目。同样,在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问题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迄今,特别是近十年来,逐渐探索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五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四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就业质量。五是围绕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待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上至___、国务院,下到各级地方政府无不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多次出台各项政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必须看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处理和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布置,对我区的再就业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和了解。在5月上旬,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视察区就业管理中心,并与该中心的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了解当前再就业的现状。随后又下社区进行调研,先后与街道的九个社区的劳动协理员进行座谈,与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再就业工作在各个社区的进展和现状。

一、再就业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当前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中,就业是处于基础地位。对个人来说,就业是赖以生存、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甚至给家庭和后代带来希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社会来说,比较充分的就业,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劳动权利的基础,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执政*,一个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实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使大多数人共同分享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我区作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争创首善的中心城区,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再就业管理工作任务显得更加沉重。这两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劳动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从容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通过稳岗、增岗、买岗、整合资源等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稳定民心,构建和谐,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一是年全区实际新增就业岗位28160人,再就业人数为12493人,均超出了年初的预定指标,有力的缓解了再就业压力。今年的1-4月份,完成新增就业岗位9200人、完成再就业人数4401人,到今年的4月份为止,失业率为2.27%。我区的就业现状和各项考核指标在全市领先。

二是政府持续出资买岗,提供再就业援助。先后安置了就业再就业近千人的工作,如社区工作者、劳动协理员、助理统计员、计生专干、社区保安、社区保洁员、城管协理员等,其中大部分为下岗失业人员。以每年近千万元的费用用于再就业工程。

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倍受重视。区劳动保障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了多期培训班,提高再就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同时各个街道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再就业人员培训。

四是把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送到下岗失业人员用工单位的手中。目前全区有10800人办理了社保补贴,仅一季度政府就要支出补贴800万元。年,用工单位享受岗位补贴等政策性优惠达257万元,稳定了就业。

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4050”人员的再就业率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技能单一,一些用工单位对就业人员的年龄限制,使得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进一步做好再就业管理工作的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一方面,就业的供求矛盾和结构矛盾并未缓解,“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依然存在。经过前几年政府各级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岗失业人员中能力较强的基本都再就业了,剩下的多是再就业困难群体;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降速,也对就业再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使本来已偏紧的就业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通过调研,我们建议:

(一)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做好再就业工作

街道社区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搞好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托,是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前沿阵地。年中央12号文件提出“在街道和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聘用专门的工作人员,承担起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责任”以来,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再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以推动。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全区的七个街道的64个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聘用了130名社区劳动协理员,形成了为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提供管理与服务的网络体系。

街道社区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再就业扶持政策能否落到实处,街道社区平台的工作是关键。它的优势就是:底数清楚、贴近群众、服务快捷。街道社区的劳动协理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为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付出了自己辛勤的劳动,由于这些同志大多数本身也是从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而来,对于失业的痛苦有着深切地感受,对于本社区的失业人员有着更多的体谅和责任感。大多数劳动协理员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挹江门街道的劳动协理员杨巧兰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

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劳动协理员的工作面广量大,常常被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拖累,上门入户,排忧解难的时间日趋减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类统计报表多,据了解各类报表有12种之多,有的报表分类达40余项,除了电子版的,还要手工纸质的,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沉淀了工作时间;二是退休人员的各项年检、统计、复核、体检、走访看望等工作需要他们去完成,仅挹江门街道而言,管理的退休人员为11376人,各社区的退休人员常常是多于实际的下岗失业人员,忙起来自然是应接不暇,难以保证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

我们建议:一是多做人的工作,少做纸的工作。减少各类重复的报表或减少报表的种类,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再就业工作。二是注重服务数量,更要讲究服务质量。分类分开管理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有利于发挥劳动协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规范就业登记证的领取和发放和就业率的统计工作

有关部门为了了解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在统计中常以就业登记证的多少为衡量标准,统计就业率再就业率也是以就业证为尺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领取了就业登记证的人员并不急着就业,甚至不想就业,如:男方收入比较高的年轻妇女在家做全职太太、家境条件比较好的子女在就业环境趋紧的情形下并不急着就业、外地迁入的人员等。还有一些就是领了就业登记证也无法就业或很难就业,如残疾人员、身患大病的失业人员等。而恰恰那些没有就业证,需要工作,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得到了就业的“4050”下岗人员却不列入统计范围。再有就是把下岗和失业分开统计,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就业证,而下岗人员(单位缴纳养老保险的)则无法领取就业证。而恰恰是一些下岗人员,通称为“4050”的人员最需要就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老人有病,孩子上学,下岗后面临很大的家庭和生活压力。

就业登记证的本意是用于失业人员的就业,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一些没有工作也不想工作的人在申领独生子女费时需要就业登记证,一些没有工作的居民在申请经济适用房时需要就业登记证,丧失劳动能力、吃“低保”的居民在申请最低保障时需要就业登记证,随军家属在享受部队补贴时也需要有就业登记证,诸如此类。凡是涉及政府的各项便民的优惠政策,都需要出示就业登记证。就业登记证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居民身份证,这样就给再就业工作的准确统计带来了误差。就业登记证发放的多少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就业现状。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通常许多国家都把失业率作为观察经济运行和社会动向的晴雨表,把增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但是,由于我们在掌控失业和就业再就业的尺度上不一,缺少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难以做到数据的准确,进而影响一些相关政策的制定。

我们建议:一是规范就业登记证的适用范围,尽量减少就业登记证的其他用途;二是规范就业登记证的发放范围,就业证的领取应是自愿申领,特别是外来民工的就业证的发放,有利于准确统计失业人员的失业率和就业率。三是对于招聘“4050”下岗人员的用工单位,鉴于用工单位无需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等费用,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多用“4050”下岗人员,缓解“4050”下岗人员的生活压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开展富有成效的培训工作

加强宣传工作,就是加强舆论导向。这是做好就业再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原原本本的告诉下岗失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促进再就业工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仅仅靠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建议社会各方面的媒体能增大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采取各种宣传方法,全面、完整、准确地宣传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在新闻宣传形式上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报道,特别是报纸、电视、电台和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最好能开设固定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同时要打造名牌专栏节目,能够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栏目那样,虽说不在黄金时段播出,仍有较高的收视率,带动整个就业再就业宣传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几年,劳动保障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不仅是帮助失业人员重新上岗,还注重改进就业服务,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功不可没。从调研的情况看,政府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来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但是效果不尽人意,花了钱还不落好,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失业人员在思想上对培训的认识有误差,认为培训是“咸”的,找到工作是“鲜”的,不愿意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充实自己;一些打零工(俗称“隐性就业”)的人员不愿意因为培训丢掉现有的工作。二是参加培训的失业人员,觉得培训的时间长,最短的培训要20课程,技能方面的培训一般要40课程左右,认为自己腾不出时间。三是受培训场地、经费方面的制约,以及在培训的项目种类上还不够完善。

我们建议:一是降低培训门槛,让下岗的“4050”人员也能参加培训,掌握一门新的技能,能不收费则不收费,能少收费则少收费。二是七个街道社区的就业培训走联合之路,由区就业培训中心牵头,每个街道建立一个不同培训内容的培训基地,形成我区的就业培训特色。三是适当缩减培训课程时间,在职业和技能培训中应以入门指导、使用有效、简洁易记为主。

以上是我们在调研中的一点感受和想法,也许比较肤浅,不够深入。但是我们相信在政府和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方的努力,一个“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比较充分的就业局面将必然出现。我区的再就业工作就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2篇 建立再就业优惠政策长效运作机制的几点思考的调研报告

目前,市区实施运作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主要有:税费减免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岗位奖励政策、职介补贴政策、就业培训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一大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目前都是阶段性的,按中央和省委文件规定,到20__年年底,上述优惠政策执行都要到期或即将到期。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再就业优惠政策得以延续,在失业人员再就业长效帮扶方面不断发挥作用呢?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市的实际,让所有再就业优惠政策都永久性地实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一是财力有限,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失业职工概念本身也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全面推进”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比较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突出重点”。

这个“重点”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个“重点”应该是对失业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提高失业人员技能素质的政策扶持上。从人本学的角度来说,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最能发挥人类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从经济类型的角度来看,个体、私营经济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着眼于未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又最有发展潜力,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地降低失业率。引导失业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可扩大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大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力度,有利于增强失业人员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稳定就业。

近年来,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先后在城西和城北街道开展了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试点。失业人员只要有项目,有经营场所,并且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其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就可以由政府补贴,期限为三年;失业人员如从事来料加工等灵活就业的形式,也可以享受社保补贴,费用由市再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这些政策的推出,大大激发了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二年时间,已经有20__多名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失业人员享受到了政府的社保补贴,累计金额达200多万元。

因此,建立长效就业帮扶机制,就再就业优惠政策这一块来说,应该是紧紧围绕公益性岗位开发、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提高失业人员技能素质方面做文章。

第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

可采用政府直接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鼓励企业、民间资金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自行开发公益性岗位。

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可运用财政资金投资兴建一批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市民素质、陶冶情操的社区娱乐室、阅览室、健身房、健康咨询服务所、法律服务所、食品配送站、社区安保室等公益性项目,失业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上岗,失业人员工资可从再就业专项资金给予岗位补贴和收取小额的服务费中支出。地方财力许可,失业人员工资也可全额从再就业资金支出,免收服务费。

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可选择一批投资前景较好,并辅以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给予扶持。主要项目:社区保洁、保绿、保安、保秩等项目,如小区园林、车辆停放场、休闲会所等。

失业人员自行开发公益性岗位。可由社区居委会作为牵头单位,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区的卫生保洁、安全巡夜、来料加工等项目,由再就业专项资金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

第二,逐步扩大税收减免范围,激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在具体的操作思路上,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也就是目前我们正在运作实行的做法: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除可以一次性获得自谋职业补助金外,可以申请小额贷款,如果是微利项目,可享受社保补贴。此外,可以享受税、费的减免。只不过这当中有区别,国有企业身份的失业人员可以免税免费,集体企业身份的失业人员可以免费但不可以免税。

第二步,打破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身份的界限,一视同仁。国有企业出来的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集体企业的也可以享受。根据我们、我们浙江集体企业人员众多的实际,如果这一块放开,集体企业的失业人员也可以享受税收减免,那必将大大激发他(她)们自主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人数必将大大增多,因为在各项优惠政策中,税收的减免政策力度最大,失业人员的获益也最多。

第三步,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全面放开,只要是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不管你原先是国有、集体企业人员,还是城镇失业人员,也不管你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先局限于城镇,再逐步向农村推开),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和一定额度开发就业岗位奖以及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当然,优惠政策的一些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作相应的调整),3年后社保补贴是否继续享受,可酎情考虑。届时,小额贷款政策等就变成“普惠制”了,而不再只是失业人员的“专利”。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将以新的态势更加良好地向前发展。

第三,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促进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项目的发展。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作为再就业优惠十大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20__年推出:由于受行业、部门间条块制约和力度不够及人为等因素影响,该项政策实施近三年效果不明显。市区到目前为止只贷出小额担保贷款144万,通过贷款直接实现就业人数才只有59人,效果很不明显。在研究新一轮再就业政策时,笔者认为应注重打破小额担保贷款受贷款总体指标控制、额度偏少、程序复杂、担保单一(只限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保)以及其它因素制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

首先划清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是一项政策性贷款,与其它一般商业性贷款有根本区别,不应受贷款总体指标控制,只要失业职工有自主创业项目即可随时核贷。

其次根据浙江经济发展状况和创业成本较高(租金高、人员工资高)的实际情况,应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不受2万元限制,可根据创业需要给3-5万元小额贷款,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创业可进一步提高贷款额度。

这样可有力地促进创业和灵活就业项目的发展,稳定失业人员创业,同时可尽快培养一批小老板,反过来可促进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四,强化适用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竞争力。

通过对市区失业人员登记资料分析,6795名失业人员中失业一年以上达3951人,占失业人员总数58.15,且这些失业人员具有一门及一门以上职业技能的失业人员只有28.5。同时,失业人员所学的技能中,初级计算机、家政、驾驶员、物业管理占70以上,而劳动力市场紧缺的车工、钳工、电焊工、缝纫工等技能掌握者少之又少。因而要强化失业人员适用技能培训。

首先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并且按市场技能工种紧缺情况设置培训资金投向,注重适用技能培训的投入。

其次,培训机构要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开设紧缺技能工种的培训,紧密培训就业一体化工作,抓培训质量,抓培训就业率。

再则,培训经费审核部门要加强对培训经费支出合理性审核,建立跟踪考核动态审核机制,真正使培训专项资金投向适用技能、紧缺工种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率。

第3篇 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调研思考的调研报告

我国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在促进再就业、改善居民生活和稳定社会发展大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再就业优惠政策涉及税种不全面。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仅涉及一些地方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中,未能涉及增值税、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等一些主体税种。对个体业户而言,减免的全是地方税收,而下岗失业人员个人经营时大都选择商业零售、加工、修理、修配等行业,从事旅店、饮食、理发等服务行业的相对较少。按现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只定额减免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不包括增值税,减免税范围较窄,而仅减免地方税种大多不能达到法律法规规定的每年8000元标准。

2、再就业优惠政策笼统而不具体。部分个体工商户注销营业执照后,租借再就业优惠证,按照优惠证上的名字办理新的营业执照,但实际经营者并未改变,经营者使用新的工商执照到税务**申请办理免税手续,由于证件齐全、手续完备,税务**又不得不为其办理税收优惠,具体新办的标准未能明确。

3、对非服务性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支持力度不够。鼓励企业新增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是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现行再就业优惠政策适用范围仅包括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而未能涉及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生产型工业企业,从而影响了这些企业吸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性。

4、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对象范围不广泛。在进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城镇无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未能及时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现场咨询,按照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这部分人不能享受优惠政策。就业和再就业就一个字之差,有的人能享受优惠政策,有的人不能享受优惠政策,就显有悖税收公平原则。而且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只明确规定了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范围,而对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则没纳入优惠政策的享受范围,这不利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之间的平等竞争,也挫伤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积极性。

二、完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1、将税收优惠纳入立法程序。应尽快制定出再就业税收优惠的基本法律,明确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范围,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优惠制度,对需要税收优惠的行业、企业、项目及产品,在税收法规中予以明确,并形成量化指标体系。

2、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尽快理顺现有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措施,建立简便、有效、规范化的税收优惠机制,对于一些重点企业,不但要保留原有的优惠政策,还应该给予更多的优惠,从而为下岗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充分体现我国的产业政策和鼓励再就业的效能。

3、统一税收优惠的条件和幅度。现行再就业税收优惠的差别,不仅表现在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之间,即使在企业之间,服务型企业较工业企业不论在优惠的条件上,还是优惠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优越许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没有必要制定区别对待的政策,对不同性质、类型,不同行业的纳税人给予平等的政策待遇,也就是说对企业不论新老、不论行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一定比例或数量就应该给予税收优惠,充分扩大再就业的渠道。

4、扩大优惠的税种范围。现行再就业税收减免的税种不包括增值税,对个人独资、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也不予优惠,造成对个人独资、合伙的工业企业几乎无税可免,对从事商业、加工、修理业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也大打折扣,这样就难以充分发挥税收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作用。扩大优惠的税种范围,只要符合再就业优惠规定的条件,不分行业不分税种,均可享受税收优惠,从而消除不平等的税收政策待遇,将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与税收减免的多少挂起钩,这样既可以全方位多渠道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岗位,也可以消除了纳税人转换身份、设法避税的漏洞,更便于对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执行。

5、扩大享受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群范围。从整个社会来讲,解决就业的压力和再就业的压力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把再就业的政策适应主体扩大到所有的待就业者(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未能及时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必然是社会的大势所趋,必须把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待就业者范围,消除我们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弱势的纳税群体的不平等待遇。但为了解决税收收入减少太大压力,可以先将再就业优惠政策范围扩大到从事个体经营的纳税人,逐步放开到所有经济类型的纳税人。

第4篇 关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村位于××县城以西13公里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大多数群众分布在沿河两岸的高山上,是汉中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也是我的扶贫联系点。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138户535人,有成年劳力266人、其中富余劳力160人,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由于没有村办企业和村级积累,以生猪养殖、石料开发为重点的农村产业刚刚起步,所以劳务输出是该村唯一的支柱产业,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100人左右,收入占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这个村子遭受了严重灾害,世界金融危机又迫使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年前陆续返乡。现在我县农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已经过了外出务工的高峰期,返乡农民工情况到底如何?对此我深入该村进行了认真调研。

沉重的打击

20xx年初,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26人,其中县外97人,县内29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潮,不可避免地对以劳务输出为支柱产业的××村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负担加重。5•12特大地震,使该村138户全部受灾,其中倒塌房屋31户130间,严重危房10户38间,一般受损75户211间,需重建41户172人163间,重建户和维修户占到了72.5%。经测算,重建户户均需支出重建费用7—8万元,除去各方援助,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而且户均贷款2.5万元;一般受损户除去各方补助外,户均也需支出1000多元,使许多刚刚走出贫困阴影的家庭又背上了沉重负担,面临再次返贫的危险。同时,农村群众酷猫写作范文网的其它支出仍在不断增加,比如因为中小学校撤并,农村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校,每月生活费用最少在二百元以上,而高中、初中每月则在三百元以上,一户一个学生每年就要二、三千元;再比如,婚丧嫁娶、修房造屋送礼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农村礼金水涨船高,一般最少50元,多则100元至数百元不等,普通家庭因此陋习去年平均就要送出20xx元左右,加上看病花钱、产业发展投入等,使农民花钱的项目增多,负担加重。

——收入减少。20xx年,××村务工总收入有望达到 120万元、人均近1万元,但突如其来的地震和严重金融危机使大家的发财梦破碎。地震当月,全村就有50名农民工返乡,年底前全村126名农民工全部返乡。20xx年实际务工总收入34万元,人均才3000元,与20xx年相比人均少4000元,与期望相差6000元,收入锐减。返乡后,劳力主要投入到灾后重建中,无重建任务的大多数都在为亲戚朋友帮忙,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年底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许多人自发外出找“活”,却发现工作极其难找,有也是收入较低且无保障,大多数花了冤枉钱、跑了冤枉路,却没有着落,不得不返乡。

——心理失衡。面对沉重的还债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想下功夫挣钱,却不料遭遇经济寒冬,突然没有了来钱门路,往年出县务工近100人,今年春节期间才外出10余人,许多群众对此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对以后干啥心里没底。一些人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变得空虚烦躁、彷徨不安,使得本来平静祥和的村庄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家庭矛盾增多,邻里纠纷多发。特别是一些本就游手好闲的人整日游逛,无事可干,农村酗酒、赌博之风开始抬头,治安案件有所上升。

积极的变化

调研中发现,尽管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给××村造成了沉重打击,使农民增收更为困难,维稳压力更加沉重,但在镇村组织的努力下,返乡农民工在就业观念、就业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积极变化。据初步统计,截止3月底,全村160名富余劳力除去从事农业产业外已就业122名,其中县外务工28人,县内务工52人,自主创业就业42人。

——技术工从“徒有虚名”变为“强势群体”。去年之前,泥瓦工、木工、驾驶员等技术工用工价格较低,一般为50至60元一天,而从事煤矿、金矿等井下作业的体力劳动者日工资达到200元左右,因此许多技术工都放弃了所从事的专业,转向高风险、大强度、高收入的井下体力劳动,呈现“脑体倒挂”的现象,也使大力推开的技能培训无人参与。去年“5•12”地震以后,技术工非常紧俏,工价大幅提高,日工资可达120元。今年赴县外务工的无一例外是技术工或熟练工,在县内周边找到相对固定工作的有70%是技术工或熟练工。有一技之长的劳力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找到工作,劳动环境相比于井下作业更加安全稳定,收入相对较高且有保障,对此,许多务工人员意识到了技能的重要性,开始纷纷主动找政府参加培训或“拜师”学艺,谋一技之长,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农民自主创业从“不敢着手”变为“大胆争取”。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一些技术技能,对市场经济也有了一定了解,具备了创业的基础和愿望 。但过去由于打工容易、挣钱无风险,创业热情不是很高,但现在外出务工越来越困难,创业也就成为当前不错的选择。××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就新建了1个免烧砖厂,新开了1个规模较大的石场,新增21台汽车,新增餐饮、维修、商店等个体户4户,共安置了40多个劳动力就业。

——农业产业项目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展”。过去农村发展产业项目,农民思想上普遍存在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顾虑,畏难情绪严重,主动性不强,尽管行政全力推动,但效果很不明显。而今年,由于外出务工无好门路,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众赋闲在家,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扬,有利可图,促使群众发展农业产业项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村新增5头以上养猪户21户,100只以上乌鸡养殖户4户,蔬菜种植大户5户,养蚕专业户7户,还有12户计划明年种植烤烟50亩,40多户正在建设圈舍准备养猪,农业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势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消极对待”变为“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有限,往往需要发动农民义务投工投劳,但由于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很难推进到位。现在大部分劳动力返乡,计划在本地发展产业,但苦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因此,“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农民的主流思想,许多农户开始强烈要求修建道路、水、电等设施。该村去年到现在,已新修村组道路1.5公里,农电改造800米,修建沼气池85个,年内计划还要修建、改建道路2.7公里,修建灌溉水渠650米。

有效的做法

调研中发现,去年农民工返乡潮出现之后,镇村两级组织就开始关注此事,主动采取措施,通过本地企业“扩容”、重建项目“消化”、增收产业“转移”等方式主动安置返乡农民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是建立帮促机制,加强教育引导,着力转变返乡农民工的择业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镇村首先在全村开展了摸底调查,对返乡农民工个人专长、择业意向、产业基础、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建立帮促机制,采取分片包抓、结对帮扶的形式,将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产业发展、解决具体困难等责任细化落实到了村干*和无职*员的人头。同时村“两委”采取召开村民会议、上门入户、田间地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为农民工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宣传*的强农惠农新政策、新措施,引导他们适应形势、看到机遇,积极就近择业或者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增加收入,改变了群众的择业观念,增强了发展信心。

二是抢抓重建机遇,扩张本地企业,积极拓展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地震发生后,××村“两委”就敏锐地看到了重建带来的机遇,依托村内优质石材资源,由村支书带头、村民入股创办了一家年产值1300万元的石料加工企业,主要为重建工程和县水泥厂、略钢公司等工业企业供应石料,目前石料厂经营形势良好,除专业技术人员外还吸纳本村返乡农民工6人,带动发展村内27户会驾驶技术的群众购车辆、跑运输。村上还利用闲置场地招商新建了一家年产值600万元的免烧砖厂,不仅低价供应当地重建用砖,还吸纳了本村5名农民就业,带动了7、8台汽车跑运输。同时,村上抓住重建机遇,选择有头脑、懂技术的人有组织地在本地邻近乡镇承揽工程,带动20余名农民工增加了收入。

三是落实产业项目,强化组织服务,有效推动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为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村“两委”一方面狠抓龙头带动,以位于该村的荣源生猪养殖公司为龙头,成立了××村养猪协会,建立了10万元的发展基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互动发展模式,带动村内5头以上的养殖户25户,年内计划发展到7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半数以上。同时利用我县独一无二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乌鸡,正在新建一家年养殖能力5000只的标准化养殖场,可带动周边30余户群众。另一方面围绕户均有1—2个增收项目的总体思路,积极创建*员干*示范户,并利用示范户对群众情况清、底子明、号召力强的优势,在项目选择、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上进行示范引导,带动58户以务工收入为主的农民工家庭确立了新的增收项目。

深刻的启示

××村的情况是××县乃至西部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问题的一个缩影。正确理解地震和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冲击,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增收致富难题,不仅是调整农民增收结构、推进农村经济转型的一次难得机遇,也必将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起点。作为地方*委政府,必须站在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度,提高认识,正确引导,通盘考虑,统筹解决。

启示之一:强化基层组织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前提。乡镇和村级组织在破解农民工问题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大有可为。特别是村组干*具有农民和干*的双重身份,他们大多数能力强、点子稠、路子宽、威信高,又最了解务工群众的情况,在农民工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产业发展、转移安置工作上的亲和力强、办法操作性强。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责任机制、激励机制,促使村组干*和优秀*员积极发挥好参谋、推手和示范带动作用,更多地将农民工的就业安置问题在村一级消化。要发挥好基层综治、调解、司法、**机构的作用,宣传法制,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确保农村社会治安稳定。要发挥好各类产业协会、基金组织、专业合作社、互助团体等中介社团组织的作用,精心呵护好这一新生事物,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进行有益的引导和管理,促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启示之二:扩大扶贫扶持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因素。作为西部地区的国家扶贫重点县,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捆绑、四结合、五到位”的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立地环境和经济条件限制,扶贫的步伐跟不上外界发展的步伐,农民脱贫致富的底子很薄,仅5•12地震一场灾难就使成千上万的家庭花光了家底,背上了沉重负担。因此,必须适时调高贫困线标准,切实加大对山区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造血功能。特别是对这次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地方,应特别增加扶持资金,帮助恢复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减免或代偿农民建房贷款,解除农民沉重负担,防止因灾返贫。同时,应建立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特殊困难家庭的救助帮扶基金,扩大和提高农村低保,增加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补助金额,较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

启示之三:拓宽就业渠道是破解农民工问题的当务之急。面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严峻形势,必须改变外出务工独大的现状,利用灾后重建机遇和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盘活本地用工需求,将外出务工、本地用工、自主创业、从事农业产业等就业形式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要加强用工信息的交流,组织农民工有目的地外出务工,提高保障;要出台导向性政策,对聘用返乡农民工的企业给予各种优惠,促其更多地使用本地农民工;要下功夫研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拿出专门资金予以扶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确保多渠道化解农民工就业难题。

启示之四: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懂政策的新型农民作为中坚力量。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我县就在全县逐步推行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深入学习宣讲*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提高村民的政策水平、道德水平和法制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民工的就业愿望和村情实际,制定长期的农民工培训计划,整合各渠道的补助政策和培训项目,突出市场急需的专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实用技术,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培训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一人有一技、一家有一业的良好效果。

启示之五:壮大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由之路。农村发展的方向是城镇化,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工业化。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关键是要繁荣农村市场,壮大农村经济。当前,一方面要抓住灾后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机遇,兴办配套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更多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活跃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劳动力返乡的有利时机,按照发展绿色、生态、特色农业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重点扶持一批龙头农业,强化“公司+基地+农户”和“产业+协会”的农业经营模式,力争在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好农民工长远增收的问题。

第5篇 云南省下岗青工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云南省下岗青工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下岗青工的基本情况

全省困难企业和亏损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轻纺、冶金、森工、煤炭等行业和部分军工单位,下岗人员和青工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和单位,昆明、曲靖、红河等地下岗人员和青工占全省下岗人员比重较大。

1、下岗青工构成情况。一是下岗青工主要来自于过去长期被视为较好的行业或企业。通过对昆明市市属74个企业的调查了解,下岗职工主要分布在轻纺、冶金、机电、化工等行业,40岁以下下岗青工2587名,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6.6%。二是下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以上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三是下岗青工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生产一线青工占57%,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占30.7%,从事管理工作的仅有12.3%。四是下岗青工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省下岗职工总数9万余人的40%左右。

2、下岗青工思想状况

(1)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下岗青工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

(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过去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青年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

(2)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青工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持这种看法的下岗青工占35.4%。

(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岗青工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2)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满、情感上的依恋和对企业再度振兴寄予希望。他们感到自己曾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过心血和汗水,而今意想不到地被企业“遗弃”,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他们承认,对企业的各方面情况都熟悉,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企业发展兴旺起来后能回到原岗位。对于所在企业的发展,他们的看法是:

(1)现在企业不死不活已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他们认为企业转换机制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问题,要真正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到权利与责任挂钩、风险与效益结合。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好,企业领导要与职工一视同仁,也应下岗。

(2)对企业“怎样改,能否改好”持不乐观态度。我们了解到有的困难企业在实现股份制改制的过程中,有的青工表示尽管自己可以想办法筹集入股资金,但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是否就一定会好起来持怀疑的态度。有的青工说:“宁可下岗,也不入股。”

(3)认为只有靠政府扶持,企业才能好转。持这种想法的下岗青工占绝大多数。

(3)下岗以后的心态

接受调查的下岗青工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二是“说不清是坏事还是好事”。31%的青工认为,尽管下岗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再就业定会得到解决。“现在发展机会较多,只要自身努力,说不准情况还会比原来好。”三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类青工心态十分复杂,且多为女性或无专业技能的青年,占下岗青工总数近20%。四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觉得这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

(4)下岗青工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下岗青工普遍认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业务技术是他们再上岗的主要障碍,希望得到针对性强、比较实用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希望得到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认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可靠、真实,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找相应部门帮助解决。另外,他们还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下岗职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创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和选择

1、当前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

目前,已再就业的下岗青工大多数流向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主要就业渠道为:

(1)通过自谋出路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或通过亲朋好友帮助介绍寻求到新的职业,或通过自身努力,搞起个体经营。

(2)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为少数。

(3)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实现再就业。下岗青工 根据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自费参加电脑打字、电器修理、裁剪、营销等培训学习后自谋职业。现在把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作为赢得再就业机会的下岗青工越来越多。

2、下岗青工再就业选择

调查表明,年纪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青工多愿流向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工作。文化素质偏低、年纪稍大、专业技术适用面窄的青工,多愿流向国有企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下岗女工更希望再次选择的职业相对稳定,以便能照管家庭、养育儿女、赡养老人。同时下岗青工大多希望由组织安排就业,表现出对政府部门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标准上,被调查青工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收入高的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和人际关系宽松的企业,反映出他们自身的择业意向与现实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下岗青工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如昆明市对一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市场营销、保险业务、保安、旅游业、第一产业等方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下岗青工再就业人数较少。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1)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有的下岗青工说:“过去我家请保姆,现在我去当保姆,我才不干。”还有部分下岗青工不愿做一些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这些活我能干,并且能比外来工干得还要好,但是宁愿少拿钱也不想干。”

(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3)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下岗青工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2、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下岗青工认为,“将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现在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心里不踏实。有的即使想自谋职业,最终仍裹足不前。

3、服务方法不多影响了下岗青工的再就业。绝大多数下岗青工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面临再就业困难。他们当中或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无专长或专业单

一、技术面窄、再就业信息不灵、缺乏再就业资金等各种情况,都需要社会对其给予服务、帮助和支持。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下岗青工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学到真本领。政府对下岗青工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社会舆论导向还没有对下岗青工再就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下岗青工再就业的障碍。

4、思想工作不到位使再就业的顺利实施变得更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三是对下岗职工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草率,甚至不闻、不问、不讲,严重挫伤了下岗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与信任,影响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几点建议

1、帮助下岗青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宣传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下岗青工进行改革开放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主动到市场经济中去找出路、谋发展。帮助下岗青工开阔思路,引导他们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向第三产业分流,动员下岗青工投身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承包“四荒”,开发种、养、加等农业综合项目,发挥他门在产、供、销方面的优势。

2、加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主要在于增强下岗青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下岗青工的就业渠道:

(1)政府应加大对下岗青工转岗培训的投入,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下岗青工开展培训。

(2)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阵地。依靠社会力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青工的需要,把知识教育与重点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下岗青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努力为下岗青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青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下岗青工的社会保障应从实际出发。探求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近忧、消除远虑。

4、树立宣传再就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下岗再就业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下岗青工转变观念,勇于竞争,发奋自强。本文仅供学习,不得抄袭。

第6篇 关于下岗青工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下岗青工的基本情况

全省困难企业和亏损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轻纺、冶金、森工、煤炭等行业和部分军工单位,下岗人员和青工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和单位,昆明、曲靖、红河等地下岗人员和青工占全省下岗人员比重较大。

1、下岗青工构成情况。一是下岗青工主要来自于过去长期被视为较好的行业或企业。通过对昆明市市属74个企业的调查了解,下岗职工主要分布在轻纺、冶金、机电、化工等行业,40岁以下下岗青工2587名,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6.6%。二是下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以上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三是下岗青工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生产一线青工占57%,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占30.7%,从事管理工作的仅有12.3%。四是下岗青工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省下岗职工总数9万余人的40%左右。

2、下岗青工思想状况

(1)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下岗青工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过去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青年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2)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青工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持这种看法的下岗青工占35.4%。(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岗青工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2)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满、情感上的依恋和对企业再度振兴寄予希望。他们感到自己曾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过心血和汗水,而今意想不到地被企业“遗弃”,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他们承认,对企业的各方面情况都熟悉,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企业发展兴旺起来后能回到原岗位。对于所在企业的发展,他们的看法是:(1)现在企业不死不活已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他们认为企业转换机制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问题,要真正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到权利与责任挂钩、风险与效益结合。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好,企业领导要与职工一视同仁,也应下岗。(2)对企业“怎样改,能否改好”持不乐观态度。我们了解到有的困难企业在实现股份制改制的过程中,有的青工表示尽管自己可以想办法筹集入股资金,但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是否就一定会好起来持怀疑的态度。有的青工说:“宁可下岗,也不入股。”(3)认为只有靠政府扶持,企业才能好转。持这种想法的下岗青工占绝大多数。

(3)下岗以后的心态

接受调查的下岗青工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二是“说不清是坏事还是好事”。31%的青工认为,尽管下岗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再就业定会得到解决。“现在发展机会较多,只要自身努力,说不准情况还会比原来好。”三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类青工心态十分复杂,且多为女性或无专业技能的青年,占下岗青工总数近20%。四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觉得这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

(4)下岗青工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下岗青工普遍认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业务技术是他们再上岗的主要障碍,希望得到针对性强、比较实用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希望得到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认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可靠、真实,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找相应部门帮助解决。另外,他们还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下岗职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创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和选择

1、当前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

目前,已再就业的下岗青工大多数流向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主要就业渠道为:(1)通过自谋出路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或通过亲朋好友帮助介绍寻求到新的职业,或通过自身努力,搞起个体经营。(2)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为少数。(3)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实现再就业。下岗青工根据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自费参加电脑打字、电器修理、裁剪、营销等培训学习后自谋职业。现在把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作为赢得再就业机会的下岗青工越来越多。

2、下岗青工再就业选择

调查表明,年纪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青工多愿流向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工作。文化素质偏低、年纪稍大、专业技术适用面窄的青工,多愿流向国有企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下岗女工更希望再次选择的职业相对稳定,以便能照管家庭、养育儿女、赡养老人。同时下岗青工大多希望由组织安排就业,表现出对政府部门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标准上,被调查青工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收入高的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和人际关系宽松的企业,反映出他们自身的择业意向与现实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下岗青工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如昆明市对一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市场营销、保险业务、保安、旅游业、第一产业等方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下岗青工再就业人数较少。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1)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有的下岗青工说:“过去我家请保姆,现在我去当保姆,我才不干。”还有部分下岗青工不愿做一些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这些活我能干,并且能比外来工干得还要好,但是宁愿少拿钱也不想干。”(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3)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下岗青工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2、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下岗青工认为,“将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现在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心里不踏实。有的即使想自谋职业,最终仍裹足不前。

3、服务方法不多影响了下岗青工的再就业。绝大多数下岗青工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面临再就业困难。他们当中或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无专长或专业单一、技术面窄、再就业信息不灵、缺乏再就业资金等各种情况,都需要社会对其给予服务、帮助和支持。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下岗青工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学到真本领。政府对下岗青工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社会舆论导向还没有对下岗青工再就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下岗青工再就业的障碍。

4、思想工作不到位使再就业的顺利实施变得更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三是对下岗职工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草率,甚至不闻、不问、不讲,严重挫伤了下岗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与信任,影响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几点建议

1、帮助下岗青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宣传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下岗青工进行改革开放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主动到市场经济中去找出路、谋发展。帮助下岗青工开阔思路,引导他们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向第三产业分流,动员下岗青工投身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承包“四荒”,开发种、养、加等农业综合项目,发挥他门在产、供、销方面的优势。

2、加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主要在于增强下岗青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下岗青工的就业渠道:(1)政府应加大对下岗青工转岗培训的投入,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下岗青工开展培训。(2)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阵地。依靠社会力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青工的需要,把知识教育与重点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下岗青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3)努力为下岗青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青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下岗青工的社会保障应从实际出发。探求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近忧、消除远虑。

4、树立宣传再就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下岗再就业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下岗青工转变观念,勇于竞争,发奋自强。

第7篇 关于下岗人员再就业管理工作现状最新调研报告

重视民情,关注民生,是以胡同志为xx的___的重要理念。在*的中国共产___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胡同志又一次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这个大问题上,我们*进行了长期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全球瞩目。同样,在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问题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迄今,特别是近十年来,逐渐探索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五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四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就业质量。五是围绕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待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上至___、国务院,下到各级地方政府无不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多次出台各项政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必须看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处理和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布置,对我区的再就业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和了解。在5月上旬,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视察区就业管理中心,并与该中心的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了解当前再就业的现状。随后又下社区进行调研,先后与街道的九个社区的劳动协理员进行座谈,与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再就业工作在各个社区的进展和现状。

一、再就业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当前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中,就业是处于基础地位。对个人来说,就业是赖以生存、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甚至给家庭和后代带来希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社会来说,比较充分的就业,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劳动权利的基础,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执政*,一个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实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使大多数人共同分享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我区作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争创首善的中心城区,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再就业管理工作任务显得更加沉重。这两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劳动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从容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通过稳岗、增岗、买岗、整合资源等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稳定民心,构建和谐,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一是年全区实际新增就业岗位28160人,再就业人数为12493人,均超出了年初的预定指标,有力的缓解了再就业压力。今年的1-4月份,完成新增就业岗位9200人、完成再就业人数4401人,到今年的4月份为止,失业率为2.27%。我区的就业现状和各项考核指标在全市领先。

二是政府持续出资买岗,提供再就业援助。先后安置了就业再就业近千人的工作,如社区工作者、劳动协理员、助理统计员、计生专干、社区保安、社区保洁员、城管协理员等,其中大部分为下岗失业人员。以每年近千万元的费用用于再就业工程。

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倍受重视。区劳动保障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了多期培训班,提高再就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同时各个街道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再就业人员培训。

四是把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送到下岗失业人员用工单位的手中。目前全区有10800人办理了社保补贴,仅一季度政府就要支出补贴800万元。年,用工单位享受岗位补贴等政策性优惠达257万元,稳定了就业。

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4050”人员的再就业率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技能单一,一些用工单位对就业人员的年龄限制,使得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进一步做好再就业管理工作的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一方面,就业的供求矛盾和结构矛盾并未缓解,“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依然存在。经过前几年政府各级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岗失业人员中能力较强的基本都再就业了,剩下的多是再就业困难群体;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降速,也对就业再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使本来已偏紧的就业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通过调研,我们建议:

(一)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做好再就业工作

恐道社区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搞好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托,是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前沿阵地。年中央12号文件提出“在街道和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聘用专门的工作人员,承担起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责任”以来,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再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以推动。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全区的七个街道的64个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聘用了130名社区劳动协理员,形成了为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提供管理与服务的网络体系。

恐道社区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再就业扶持政策能否落到实处,街道社区平台的工作是关键。它的优势就是:底数清楚、贴近群众、服务快捷。街道社区的劳动协理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为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付出了自己辛勤的劳动,由于这些同志大多数本身也是从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而来,对于失业的痛苦有着深切地感受,对于本社区的失业人员有着更多的体谅和责任感。大多数劳动协理员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挹江门街道的劳动协理员杨巧兰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

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劳动协理员的工作面广量大,常常被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拖累,上门入户,排忧解难的时间日趋减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类统计报表多,据了解各类报表有12种之多,有的报表分类达40余项,除了电子版的,还要手工纸质的,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沉淀了工作时间;二是退休人员的各项年检、统计、复核、体检、走访看望等工作需要他们去完成,仅挹江门街道而言,管理的退休人员为11376人,各社区的退休人员常常是多于实际的下岗失业人员,忙起来自然是应接不暇,难以保证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

我们建议:一是多做人的工作,少做纸的工作。减少各类重复的报表或减少报表的种类,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再就业工作。二是注重服务数量,更要讲究服务质量。分类分开管理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有利于发挥劳动协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规范就业登记证的领取和发放和就业率的统计工作

有关部门为了了解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在统计中常以就业登记证的多少为衡量标准,统计就业率再就业率也是以就业证为尺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领取了就业登记证的人员并不急着就业,甚至不想就业,如:男方收入比较高的年轻妇女在家做全职太太、家境条件比较好的子女在就业环境趋紧的情形下并不急着就业、外地迁入的人员等。还有一些就是领了就业登记证也无法就业或很难就业,如残疾人员、身患大病的失业人员等。而恰恰那些没有就业证,需要工作,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得到了就业的“4050”下岗人员却不列入统计范围。再有就是把下岗和失业分开统计,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就业证,而下岗人员(单位缴纳养老保险的)则无法领取就业证。而恰恰是一些下岗人员,通称为“4050”的人员最需要就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老人有病,孩子上学,下岗后面临很大的家庭和生活压力。

就业登记证的本意是用于失业人员的就业,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一些没有工作也不想工作的人在申领独生子女费时需要就业登记证,一些没有工作的居民在申请经济适用房时需要就业登记证,丧失劳动能力、吃“低保”的居民在申请最低保障时需要就业登记证,随军家属在享受部队补贴时也需要有就业登记证,诸如此类。凡是涉及政府的各项便民的优惠政策,都需要出示就业登记证。就业登记证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居民身份证,这样就给再就业工作的准确统计带来了误差。就业登记证发放的多少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就业现状。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通常许多国家都把失业率作为观察经济运行和社会动向的晴雨表,把增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但是,由于我们在掌控失业和就业再就业的尺度上不一,缺少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难以做到数据的准确,进而影响一些相关政策的制定。

我们建议:一是规范就业登记证的适用范围,尽量减少就业登记证的其他用途;二是规范就业登记证的发放范围,就业证的领取应是自愿申领,特别是外来民工的就业证的发放,有利于准确统计失业人员的失业率和就业率。三是对于招聘“4050”下岗人员的用工单位,鉴于用工单位无需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等费用,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多用“4050”下岗人员,缓解“4050”下岗人员的生活压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开展富有成效的培训工作

居强宣传工作,就是加强舆论导向。这是做好就业再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原原本本的告诉下岗失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促进再就业工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仅仅靠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建议社会各方面的媒体能增大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采取各种宣传方法,全面、完整、准确地宣传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在新闻宣传形式上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报道,特别是报纸、电视、电台和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最好能开设固定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同时要打造名牌专栏节目,能够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栏目那样,虽说不在黄金时段播出,仍有较高的收视率,带动整个就业再就业宣传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几年,劳动保障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不仅是帮助失业人员重新上岗,还注重改进就业服务,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功不可没。从调研的情况看,政府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来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但是效果不尽人意,花了钱还不落好,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失业人员在思想上对培训的认识有误差,认为培训是“咸”的,找到工作是“鲜”的,不愿意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充实自己;一些打零工(俗称“隐性就业”)的人员不愿意因为培训丢掉现有的工作。二是参加培训的失业人员,觉得培训的时间长,最短的培训要20课程,技能方面的培训一般要40课程左右,认为自己腾不出时间。三是受培训场地、经费方面的制约,以及在培训的项目种类上还不够完善。

我们建议:一是降低培训门槛,让下岗的“4050”人员也能参加培训,掌握一门新的技能,能不收费则不收费,能少收费则少收费。二是七个街道社区的就业培训走联合之路,由区就业培训中心牵头,每个街道建立一个不同培训内容的培训基地,形成我区的就业培训特色。三是适当缩减培训课程时间,在职业和技能培训中应以入门指导、使用有效、简洁易记为主。

以上是我们在调研中的一点感受和想法,也许比较肤浅,不够深入。但是我们相信在政府和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方的努力,一个“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比较充分的就业局面将必然出现。我区的再就业工作就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8篇 **省下岗青工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下岗青工的基本情况 全省困难企业和亏损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轻纺、冶金、森工、煤炭等行业和部分军工单位,下岗人员和青工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和单位,_____、_____、_____等地下岗人员和青工占全省下岗人员比重较大。

1、下岗青工构成情况。一是下岗青工主要来自于过去长期被视为较好的行业或企业。

通过对_____市市属74个企业的调查了解,下岗职工主要分布在轻纺、冶金、机电、化工等行业,40岁以下下岗青工2587名,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6.6%。二是下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以上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

三是下岗青工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生产一线青工占57%,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占30.7%,从事管理工作的仅有12.3%。四是下岗青工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省下岗职工总数9万余人的40%左右。

2、下岗青工思想状况

(1)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下岗青工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

(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过去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青年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

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

(2)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青工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

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

持这种看法的下岗青工占35.4%。

(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岗青工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2)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下岗青工对所在企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满、情感上的依恋和对企业再度振兴寄予希望。他们感到自己曾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过心血和汗水,而今意想不到地被企业遗弃,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同时他们承认,对企业的各方面情况都熟悉,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企业发展兴旺起来后能回到原岗位。对于所在企业的发展,他们的看法是:

(1)现在企业不死不活已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他们认为企业转换机制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问题,要真正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到权利与责任挂钩、风险与效益结合。

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好,企业领导要与职工一视同仁,也应下岗。

(2)对企业怎样改,能否改好持不乐观态度。我们了解到有的困难企业在实现股份制改制的过程中,有的青工表示尽管自己可以想办法筹集入股资金,但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是否就一定会好起来持怀疑的态度。

有的青工说:宁可下岗,也不入股。

(3)认为只有靠政府扶持,企业才能好转。持这种想法的下岗青工占绝大多数。

(3)下岗以后的心态 接受调查的下岗青工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

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二是说不清是坏事还是好事。

31%的青工认为,尽管下岗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再就业定会得到解决。现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社会舆论导向还没有对下岗青工再就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下岗青工再就业的障碍。

4、思想工作不到位使再就业的顺利实施变得更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

三是对下岗职工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草率,甚至不闻、不问、不讲,严重挫伤了下岗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与信任,影响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几点建议

1、帮助下岗青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宣传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下岗青工进行改革开放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主动到市场经济中去找出路、谋发展。

帮助下岗青工开阔思路,引导他们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向第三产业分流,动员下岗青工投身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承包四荒,开发种、养、加等农业综合项目,发挥他门在产、供、销方面的优势。

2、加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主要在于增强下岗青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下岗青工的就业渠道:

(1)政府应加大对下岗青工转岗培训的投入,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下岗青工开展培训。

(2)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阵地。依靠社会力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青工的需要,把知识教育与重点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下岗青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努力为下岗青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青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下岗青工的社会保障应从实际出发。探求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近忧、消除远虑。

4、树立宣传再就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下岗再就业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下岗青工转变观念,勇于竞争,发奋自强。

《再就业调研报告(8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