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实践报告
栏目

学生专业实践报告(4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1-12-19 07:01:08 热度:50

学生专业实践报告(4篇范文)范文

第1篇 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报告(1)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 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第2篇 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报告

window.google_render_ad();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 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window.google_render_ad();

第3篇 大学生专业性质的社会实践报告例文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 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第4篇 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

三个月的实习转眼就过去了,在这三个月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上面的采编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摄影部的主任和其他的记者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不管是在业务的探讨还是对于以后人生和事业的规划上,他们都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记者生涯还有很久,三个月也仅仅是一个预热,我相信,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长,我还在路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这次谈话让我对于新闻摄影有了很深的了解,再后来的拍摄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段话。现在有许多的人说,新闻照片看上去长得都很丑,没啥意思。的确,现在的我国的大部分平面媒体采用的新闻照片相比较起《瑞丽》、《时尚》这样的杂志来说是难看了许多,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某些的摄影记者的本身素质的低下,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闻照片其实是在一种非常“恶劣”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来的,因此,当自己在关注某个媒体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媒体和新闻事件本身的环境,妄自去指摘新闻照片的优劣并非是明智之举。

三、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从我开始接触摄影一直到我到海南日报实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学院的《清新时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习之余,我们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关注新闻事件,或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摄影记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只知道编辑让我做什么,摄影更多的是作为平时的一种业余爱好。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记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记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记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记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记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记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记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记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海口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新闻线索,自己独立完成新闻报导,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记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新闻报道,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新闻记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海南实习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记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记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记者的采访本和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采访拍摄。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报社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许多的摄影记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作为海南日报,它的新闻照片的选择更多的是带有事件性的,尤其是单幅的新闻照片,而作为文字配发的照片,它更有着明显的主题性,不是随便的扫街就能够获取的。

在海南的三个月,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采访的时候,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海南,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三、寻找新闻线索。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记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记者某某,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新闻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源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新闻线索,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归根结底都是记者,都要学会找寻线索,有一个新闻鼻。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记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报纸,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增加照片刊登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新闻事件,在自己实习的报纸上没有报导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新闻照片进行报道,我有两篇图片新闻就是在同城的《南国都市报》和《海口晚报》上获得的信息,然后去完成的;

4、多与带自己的记者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新闻资源让你去采访;

四、摄影记者的苦与乐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记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记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当然,可能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们不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记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记者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记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的脸,因为在海南,热带气候下,说不准什么时候上来一阵就会下起雨来。

xx年11月16日,恰逢海南岛第七届欢乐节开幕和花车巡游,我和我们部门的一位摄影记者在海口万绿园蹲点拍摄,xx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将在这里进行演出,因此还没有到开幕,这里就挤满了许许多多的市民,当然,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手里面拿着李宇春的大幅招贴画的“玉米”。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整天,天气阴沉,临近开幕,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还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挤在一个伞下面,用身体护住自己的相机,任凭雨水淋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还要不时地冲出去拍一些照片,几趟下来,全身已经全部湿透,我身上唯一干的地方是背上,因为背上还有一个书包,里面还装着我一只镜头。而“玉米”们则是相互鼓励,大声高喊:“玉米不怕累,小雨最珍贵。”

最后终于等到了开幕、李宇春登台表演的时候,雨稍微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抓紧进行拍摄,而我的裤子因为淋了雨,再来回跑动的过程中挣破,这也是我这次实习过程当中,最大的一次物质损失。回到报社顾不得吃饭和换衣服鞋子,就赶紧处理照片,赶去发稿,回来之后才泡上一包泡面,然后将湿透的衣服、鞋子换下,将破掉的裤子放到一边。

虽然第二天感冒了,但是回想这一段拍摄的经历还是十分的兴奋,以前憧憬的摄影记者的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自己也切切实实的经历过了。

三个月的摄影部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许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对摄影的认识从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摄影是用来记录社会变迁,亲历重大事件,关注人民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在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当中,蕴含着的更是新闻摄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媒体第一线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于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想当然的年少轻狂似的满腔热血,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摄影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是在我的实习前和实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心存疑问的,而在摄影部的实习中和与几个记者的聊天中,我也对开始这个问题有着越来越深刻地了解。

《学生专业实践报告(4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酷猫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