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关于中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xx
调查时间:xx年8月9日
调查地点:xx小区
调查对象:小区中学生
关于中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 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 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本 文来 源于 贵 州学 习网 //www.koomao.com]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国家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当代在校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 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第2篇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 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 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第3篇 节日出游的调查报告范文
春节将至,近日某旅行网发布了《xx中国人春节出游意愿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八成人希望用旅游来度过xx年春节,出行意愿远超往年,因害怕国内过于拥挤,超50%有出行意愿的旅游者计划出境旅游,出境游意愿首次高于国内游。
在预订渠道选择上,超过八成客户倾向于通过旅游网站来选择、比较旅游产品。40%用户青睐在手机端选择和预订旅游产品。
春节出游 正在走向“移动化”
此次调查面向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的网民,共回收有效问卷1331份,报告全面展示了今年春节国人旅游在出行意愿、费用、时间、目的地、关注点等诸多方面的倾向。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受到出境旅游门槛放宽、国内高铁自驾航空便利化、互联网旅游技术创新与价格竞争等重大利好因素影响,我国旅游者在xx年的旅游意愿将进一步提升。今年春节预计将成为游客规模史上最高、“智慧游”程度最高的春节黄金周。今年旅游的性价比也创新高,携程、同程、58同城旅游频道等大型旅游网站和app已经推出数万条线路以及“买一送一”、一元门票等优惠活动。从目前春节假期的预订情况看,出境游、高铁与自驾游、跟团游与自由行、门票等产品,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国内的东北、海南、华东、云南、四川,出境的日本、泰国、台湾地区、澳洲、美国等将是春节旅游的热点,热门线路游客量有望增长50%以上。
春节旅游意愿超八成 其中九成是家庭同游
距xx年春节黄金周假期只有不到1个月,调查显示,有出行意愿的网民达到八成。17%的网民已经订好了出游计划,65%的网民仍在考虑中。18%的客户表示没有出游计划。
春节是中国人每年最重要的节日,近九成旅游者倾向与家人一同出游。选择一个人出游的只有5%。合家团圆、走亲访友也是大部分人极为重要的安排,因此36%的客户倾向于年初三或初四出行。其次是春节前(23%)、年初一或初二(20%)。在出游天数的选择上,大部分人倾向在3-6天,兼顾休息和出游时间。25%的游客选择春节旅游6天以上。
中青旅相关专家分析,目前处于春节国内游、出境游的预订高峰,出境游已经预订过半,欧美、澳洲等部分长途热门线路的名额已经很紧张。建议有出游计划的旅游者尽快安排。从订单分析家庭游客是主力,报名旅游团的两大一小或者三代同行比例很高,私家团、爸妈放心游、高端小团游等很受欢迎。
出境游意愿 首次高于国内游
在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约40%客户倾向于境外旅游,其中37%偏好境内旅游,选择出境游的客人比例略高于国内游,另有23%的客户表示“不确定”。不考虑境内出游的客户主要是因为境内目的地在节假日人较多。调查发现,男性客户更倾向境内旅游,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境外。
国内目的地集中在传统、热门的旅游胜地,如三亚、云南,其次是厦门、东北。境外目的地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无论是较近的港澳台、日韩、东南亚,还是中长线的美洲、欧洲、中东线等都有不同需求的客人进行选择。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从调查看,出境游意愿首次超过国内游,将是今年春节的旅游热点。这主要是受到众多目的地国家签证条件放宽等利好的影响,携程网上相关国家的线路产品游客量都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很多报名的游客是第一次出境游或者首次在网上预订,说明越来越多国人有条件走出国门。
超过八成倾向 网上选择、比较旅游产品
旅游者调查显示,今年春节旅游消费方式的最大变化是网络化、移动化。超过八成客户倾向于通过旅游网站来选择、比较旅游产品,其中四成客人在手机端用旅游app做出行准备,比例远超通过传统旅行社的客人。调查显示,透明度高、产品丰富、预订便捷是客人选择在网络和移动端预订的主要原因。
携程旅游、同程旅游、去哪儿网等专家分析,在移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客人的旅游预订习惯从线下向线上转变,现在正在向手机端迁移。 大型旅游网站与各家旅行社合作把产品都搬上网,今年旅游者在一个网站就可以完成比价、比产品。从目前春节假期的预订情况看,出境游、高铁与自驾游、跟团游与自由行、门票等产品,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通过app预订的比例将创新高,跟团游产品手机预订比例在部分城市可能达到40%以上。
春节旅游花多少钱 1/3客人人均5000元以上
春节出行,客人关注的问题仍主要集中在价格、线路安排、服务几方面。另外春节出行的安全、天气等因素也是客人特别看重的方面。
在消费水平上,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在春节相比平时旅游更愿意花钱, 30%客户认为5000元以下是较为合适的人均消费,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计划花费人均5000元以上。调查还发现,旅游者对价格的关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这主要因为40岁以上国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强,且更为看重春节出游对家庭的影响,愿意投入更高的旅游费用。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因为需求旺盛、热门的酒店和航空资源较平时紧张,春节出游价格一般都有30%以上上涨。不过今年春节在线旅游网站爆发促销战,特别是手机app预订的性价比创新高。但建议消费者除了价格,也应该在品牌、行程安排、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考虑。
第4篇 关于中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国家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当代在校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第5篇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负责。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负责。
(1)时间(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villagehalloween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ralph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avenuespring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avenue23rd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研究成果
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结论与建议
同学们,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充斥着商业驱动,作秀泛滥,面对这个物质严重挑战精神的世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青年,你们应当全面正确地把握节日的概念和内涵,理性看待节日这个文化载体,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希望当代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第6篇 中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国家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当代在校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第7篇 节日上海糖果市场调查报告
强大的终端卖场阵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成熟的消费理念等鲜明特点,使上海市场具有极大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各大糖果厂家的目光。和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市场一直就是糖果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地,更是国内外各糖果厂家进军全国市场的形象展示区。品牌之间的竞争在糖果旺季进入了颠峰时期,各大品牌各有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市场之路。
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的首选地
悠哈演绎高端奶糖路
在对上海各大商超的调查中了解到,几乎在每个商超的糖果陈列区都有国外糖果品牌的专门陈列。在各种外来品牌中最成功的莫过于悠哈(uha)奶糖它在上海的迅速崛起曾引发出去年国内糖果业的一场奶味大战。
业内人士在对悠哈羡慕的同时,也在分析它成功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悠哈奶糖的高价位决定了它的高端路线(目前终端价格为40多元/斤)。这样的高价位在其他地区肯定难以接受,但对于上海的消费水平而言,这样的价位还是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同时,高价位也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高品质的信号。第二,严格控制产品的品种数量,保持品牌的良好形象,进而达到稳固和拓展市场的目的。据味觉糖公司销售部李经理介绍,目前uha在上海市场仅仅推出了三个系列,共9个单品。悠哈走的路线不是靠品种多来堆积销售额,而是依靠每个单品的精耕细作来树立品牌形象,进而将市场做大做强。第三,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比如普通的硬质奶糖很难达到8.2%的乳脂肪含量,而珀立妃巧克力要在不到7mm厚的巧克力中注入一层熔点仅为23度的巧克力,其工艺难度相当高。这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为悠哈竖起了一道坚固的壁垒,使其产品在糖果业内独树一帜。
嗨啾,一切尽在探索中
嗨啾是继日本的明治、悠哈之后的又一日本糖果品牌。该品牌在2004年3月正式登陆上海,由上海森永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但在一年多的试运营过程中,嗨啾远远落在了悠哈的后面。嗨啾的销售额只占到上海糖果市场总销售额的4%左右,预计2005年的销售额能达到2500万。
嗨啾在进入上海市场初期,产品包装采用的是本土化的设计风格,所有的标识和文字均采用中文,以至于上海消费者以为是国内的新品牌。其次,公司在本土化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通路费用、办公、物流、人员成本等各方面物资的上涨曾给森永公司带来很大的困境。另外,由于嗨啾的主要产品品种是软糖,而国内的旺仔qq糖在上海市场已经做得非常成熟,所以嗨啾的进入就有相当大的阻力。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嗨啾在上海市场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外包装上将原来的嗨啾汉字改为英文的hichew标志。内包装上也印上了hichew的英文标志来提升嗨啾的品牌形象。在广告方面,嗨啾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启用当红歌星蔡依林来拍广告。虽然启用明星代言或拍广告已经不再像两年前那样效果显著,但嗨啾还是决定以良好的形象外包装,再加上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广告情节和模式来提升嗨啾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产品形象。除此之外,嗨啾还决定扩张自己的主销区域,走全面进军华东市场的道路,并重点建设上海、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城市。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嗨啾和同类产品在上海市场上进行短兵相接的争夺,避敌主力、迂回取胜也是很好的策略。
68位用户关注
99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44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21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8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