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农民收入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第2篇 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范文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滤布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压滤机滤布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第3篇 关于我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xx、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25元、2393元,较上年增长3.4%、7.6%。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xx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 “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四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靠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个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xx年,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旱田节水浇灌溉项目5个,受益面积可达16.22万亩。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三年累计7113万元,开发建设项目30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27万亩。大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目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年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造林56.8万亩,建成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86台(套),到xx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6.77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63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农机动力 0.132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6.5%。
五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内部转移。目前,全市从事养殖业生产专业养殖户达4579户,占农户总数2.3%。从事山产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产等副业生产农户也不断增加。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社会转移空间。通过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截止xx年底,全市转移剩余劳动力6.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16.6%,平均每6个农业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务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28%。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向外拓展转移空间。近年来,赴俄累计输出劳务1.6万人次,开发俄土地7000公顷,劳务收入8000万美元。此外,还向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输送劳务。
六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靠落实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
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政策,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权流转,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积极推进撤乡并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市乡(镇)由86个减少到64个,行政村由859个减少到626个,乡(镇)村两级干部减少1500人,减少行政支出1300万元。
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反弹。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村级民主选举、村民议事、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切实增强农民对村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源头上遏制农民负担反弹,农民负担呈逐年减轻趋势。xx年全市实行税费改革后,共减轻农民负担7706万元,人均减少114元,亩均减少10元。深化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农民增收纳入干部考核重要内容。把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包乡、包村、包片、包点、包户责任制,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将所包对象增收与否、增幅大小、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调动了农村干部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积极性,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水平。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性问题比较突出 结构制约。
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农业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脆弱。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不完善、不规范,带动能力弱。农村小城镇建设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强。在产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大,林牧渔业比重小。
市场制约。从国内市场看,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卖难十分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收,增收空间越来越小。从国际市场看,**农村开放度不高,毗邻俄罗斯的区位竞争优势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我市大豆、小麦价格超出国际市场价格20%—50%,已失去市场竞争能力。畜产品、蔬菜等虽有一定价格优势,但因规模、品质等问题,在短期内开拓国际市场难度较大。从**自身看,地处偏远,处于中心市场末梢,辐射面小;人口总量仅为173万,农业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会购买力规模不大,内需拉动力较弱;缺少规模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特别是缺少能够辐射全省、全国的“龙头”市场。
体制与政策制约。从体制方面看,我市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发展商品生产信息不灵,市场交易能力低,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从政策方面看,近年来由于受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影响,农民收入明显减缓。1997年到xx年,粮食市场价平均下降4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科技与信息制约。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xx年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42%,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由于农产品质量差,名特优品种少,过腹转化和精深加工水平低。农村信息服务滞后。农村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缺乏对农民的信息引导,预测性、定量分析少,导致农民决策缺乏依据。
劳动力素质制约。敢闯敢干进取精神不够。缺乏闯大市场、创大事业的胆识和气魄。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驾驭市场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不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村劳动力1.2%。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自觉、主动参与农村民主管理意识差,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契约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收入增长。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发展定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 围绕结构调整夯实增收基础。切实把经济结构调优、主导产业调强、运行机制调活、经济效益调高,构筑具有**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基础。调优经济结构,就是在粮牧企、产供销、农科教、一二三产业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的关系;调强主导产业,就是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壮大区域主导产业;调活运行机制,就是积极完善健全土地经营、金融服务、中介组织联结机制等,大胆探索和建立农业保险、政府保障等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调高经济效益,就是按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立全新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围绕科技创新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种植业选育、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成熟早、脱水快的优质品种。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注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确保产品的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自觉性。 围绕项目建设加大增收力度。利用结构调整上项目,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农产品增值。通过技术改造、机制创新发展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批高技术、高起点、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商贸型的龙头企业。 围绕小城镇建设扩大增收载体。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要建设四种类型的小城镇: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工业主导型乡镇;以从事商品流通和为城乡人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为主体的商贸主导型乡镇;以游客和货物集散为主体的交通运输主导型乡镇;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旅游休闲主导型城镇。完全放开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限制,与原居住居民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围绕市场流通抢抓增收关键。加快建设一批牵动全市、幅射周边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支持兴办各类经贸公司,支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民间流通组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 围绕非农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市、县、乡三级劳动信息管理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劳动管理部门主渠道作用,在各县、乡(镇)建立劳动保障站,在劳务输出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办事机构,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管理。 围绕减轻负担强化增收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有关政策,坚决杜绝加重农民负担。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扎实开展农村“三乱”的专项治理工作。把减负工作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与改革和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结合起来。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第4篇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于粮食作物的兑换,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社会实践。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
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第5篇 市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xx、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25元、2393元,较上年增长3.4%、7.6%。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xx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 “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四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靠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个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xx年,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旱田节水浇灌溉项目5个,受益面积可达16.22万亩。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三年累计7113万元,开发建设项目30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27万亩。大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目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年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造林56.8万亩,建成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86台(套),到xx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6.77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63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农机动力 0.132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6.5%。
五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内部转移。目前,全市从事养殖业生产专业养殖户达4579户,占农户总数2.3%。从事山产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产等副业生产农户也不断增加。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社会转移空间。通过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截止xx年底,全市转移剩余劳动力6.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16.6%,平均每6个农业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务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28%。
第6篇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社会实践2023
农民收入情况一直是民生所关注的方向与对象,在社会调查中自然也不例外,那么怎么样去细致的描写这一份报告呢?不如一起来跟小编看看吧!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社会实践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有关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有关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放假期间,我和表妹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看着那些起早贪黑的农民们,我心中不由产生了疑惑,农民的生活究竟怎样呢?它们的年收入又会是多少呢我回到家后,把想法说了出来,表妹听到后,也想和我一起去一探究竟,于是在春节的前几天里,我们对此展开了调查。
我们首先是在菜市场进行访问调查,我们刚走到一个卖菜的老爷爷身旁,还只是开口说了两句话而已,就被他婉言谢绝了:“我还要卖菜,没有时间……”没想到我们第一个采访对象就失败了,接着我们又连续采访了多位农民,可是大多数都是以要卖菜,没时间为由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最好的结果是听完了我们的来意,却只是笑笑,便不再回答,忙活了一上午,却什么信息都没有找到,“一计不成,咱再生一计”,于是我们两打算去农民家里瞧瞧。
我们拜托一位朋友的妈妈帮我们联系了一两户农民,第二天,我们便起了个早床,在朋友妈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农民家中,还没进门,我和表妹就愣住了,四层楼高的房子,还是用砖一块一块砌上去的,屋前的院子也很大,走进屋去,腊香味便扑鼻而来,定睛一看,原来屋里挂满了过年吃的腊货,在后院我们看到了几头大大的肥肥的猪,我还没回过神来,表妹便问:“请问你们年收入是多少啊?”我这才反应过来,进入了主题,“哈哈,我们一年收入有八万多呢!”她说时,脸上还洋溢着满足感,没想到农民的收入也不差啊,接着我们连续采访了几位,得到的结果也几乎一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也成了富人,赚了钱,平日里我们总是瞧不起农民,这才知道,原来农民过得也还不错,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虽然这次调查坎坎坷坷,可我们却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觉得十分开心!
大学生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大学生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______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而煤炭资源丰富,土地比较瘠薄,所以一度将煤炭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量的农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矿务局,阳泉矿务局,汾西矿务局等国有产业的三巨头,下设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窑,收罗了附近大量的农民就业,从事煤炭的采挖和运输,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决农业过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前期开采计划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窑的滥采滥挖,煤炭资源日益匮乏,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原煤的销售量便直线下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企业还没有建立,因此煤炭业的发展严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岗,临时工、合同工返家务农,农民的队伍便这样扩大了。然而土地的状况没有很大改观,人口过剩的问题又重新严重起来。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形势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乡--平遥的东部、南部地区,针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展开了调查,发现了困扰农民的两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来形容我们晋中地区(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遥、祁县、太谷、榆次等地)一点都不为过。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平遥县大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高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干枯变黄,甚至枯死。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前期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付诸东流,只好忍痛花钱买水灌溉施肥。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调查后我做了如下计算:一季庄稼,至少灌溉两次才能成熟,费用为14元每小时,一般情况下每亩一次要灌溉4小时。这样,每亩花去水费115元左右。另外,每亩需化肥约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虫灾时,农药每亩花费约25元,每亩地总共合计花180元。如将所得产品拿出销售,如大豆,亩产约150公斤,每公斤约2元左右,所得不过300元。去除耕地费、种子费、运输费、农业税等,进农民腰包的不超过30元。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仅能够自己消费,根本无节余去换钱
这些年林业发展很快(主要墅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红星、金光、国光、富士等老品种,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尤其是今年,我县于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区遭受冰雹袭击。严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杆,较轻的地区,果实也遭受'创伤'。8月初,冰雹再次来袭,农民损失更加严重。
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发展果树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调查情况的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状况:
家庭类型调查项目成员均为农民成员中有教师、工人、农民等成员中有农民和经商者有外债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户)20元500元520元
平均月支出(户)34.4元430元430元
净余-14.4元170元190元
所占比例5.2%91.7%3.1%95%
其中支出项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负债的原因。之一。
当然,随着人蜜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岳壁乡,两项技术的推广率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山西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遥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女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xxxxx班
xxxxx
大学生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______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而煤炭资源丰富,土地比较瘠薄,所以一度将煤炭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量的农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矿务局,阳泉矿务局,汾西矿务局等国有产业的三巨头,下设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窑,收罗了附近大量的农民就业,从事煤炭的采挖和运输,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决农业过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前期开采计划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窑的滥采滥挖,煤炭资源日益匮乏,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原煤的销售量便直线下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企业还没有建立,因此煤炭业的发展严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岗,临时工、合同工返家务农,农民的队伍便这样扩大了。然而土地的状况没有很大改观,人口过剩的问题又重新严重起来。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形势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乡--平遥的东部、南部地区,针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展开了调查,发现了困扰农民的两大因素。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来形容我们晋中地区(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遥、祁县、太谷、榆次等地)一点都不为过。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平遥县大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高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干枯变黄,甚至枯死。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前期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付诸东流,只好忍痛花钱买水灌溉施肥。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调查后我做了如下计算:一季庄稼,至少灌溉两次才能成熟,费用为14元每小时,一般情况下每亩一次要灌溉4小时。这样,每亩花去水费115元左右。另外,每亩需化肥约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虫灾时,农药每亩花费约25元,每亩地总共合计花180元。如将所得产品拿出销售,如大豆,亩产约150公斤,每公斤约2元左右,所得不过300元。去除耕地费、种子费、运输费、农业税等,进农民腰包的不超过30元。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仅能够自己消费,根本无节余去换钱这些年林业发展很快(主要墅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红星、金光、国光、富士等老品种,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尤其是今年,我县于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区遭受冰雹袭击。严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杆,较轻的地区,果实也遭受创伤。8月初,冰雹再次来袭,农民损失更加严重。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发展果树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调查情况的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状况:家庭类型调查项目成员均为农民成员中有教师、工人、农民等成员中有农民和经商者有外债家庭率平均月收入(户)20元500元520元平均月支出(户)34.4元430元430元净余-14.4元170元190元所占比例5.2%91.7%3.1%95%其中支出项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负债的原因。之一。当然,随着人蜜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岳壁乡,两项技术的推广率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山西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遥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女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在这个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在在经过城市喧嚣的洗礼后返回故里,使我品味到了农村生活的纯情朴素,也体验到了“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不错的调养。同时,我也还有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进一步了解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此,我做了一系列的调查,使我能更好的完成这次的实践运动。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______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处在西南山区的贵州省,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土地比较瘠薄,生产工具落后。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却因交通不便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控油“西南煤海”的称号。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依然停留在土地上,农民的主要收入,则主要来自外出打工人员的工资。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形势下,进过调查,出来以上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外,我发现,困扰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原因还有以下两种灾害。
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今年如春以来,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连吃水都成为了问题,用'百年不遇'来形容我们西南地区一点都不为过。整个春天,西南地区基本上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农作物(主要是稻谷)播种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播种的季节到来却无计可使。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土地荒废而用抽水机抽水插秧的,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有的甚至年投入的那部分资金也未能收回。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严重不够,更不用说用节余去换钱了。
这些年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林业发展很快(主要墅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李子、梨、苹果、地瓜之类的水果,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尤其是今年,我们村由于严重的干旱,玉米等被晒得只剩下枯死的秧苗,农民损失更加严重。
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盲目发展烤烟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土地不宜,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
当然,随着人蜜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目前,两项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贵州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铜仁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第7篇 2023年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实习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社会实践现在农民收人主要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第8篇 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一、基本情况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2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2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2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23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3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2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二、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三、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第9篇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xx县农民现金收入一季度实现了双增,尤其是农户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加。据11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县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4元,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长24.7%。尤其是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61.9%,是历年来增幅最快的一次。
1、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20xx年一季度,邹平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长12.7%,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减缓。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仅增加3元,增长1.9%。通过农户记帐资料结合农民工检测调查,以及深入走访调查户得知,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了其他行业,例如:尹家调查点的大部分女劳动力,有着去淄博周村纺织厂打工的习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降工资降低,返乡农民工有的从事服装生意、有的从事人寿保险,还有的直接在家从事家务;二是县域内的几个大型的企业集团,延长了春节假期的时间,工人的生产时间减少,收入也就随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机是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产业现金收支有较大增长。调查数据表明一季度,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111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长13.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期间,农户用于生活消费的开支与春耕备播的支出加大,促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长107.4%、36.9%、31.4%;虽然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数量的绝对增长,还是拉动了农民一产现金收入的增加。同时,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支出人均达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长25.3%,由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对比分析,基本实现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长过快、符合当前全县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3、农户家庭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二产业现金收入大幅度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家庭小型企业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从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得知,全县110个调查户中,有1户常年经销木材、1户从事面粉加工的工商户,因为今年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的原因,转行出去打工或者从事了三产行业。调查资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212元,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减少15.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与全县的工业发展大趋势相符合。
4、三产业受二产业的影响,首次出现下降。一季度,由于受全县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形势的影响,三产业的增长历年来首次出现了收入下降局面。调查数据表明,前三个月,农民人均三产业收入达到181元,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减幅13.6%。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工业发展不景气的影响,企业物流效益下降,导致了交通运输邮电业人均收入下降39元,减幅31.8%;二是企业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资收入减少,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影响了批零贸易餐饮业人均减少10元,减幅29.6%。此外,个别三产经营农户的转行也是导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5、非生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加。近几年,农户从占有财产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加,尤其是出让土地带来的各种补偿,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其次,由于农户在外人口的独立生活,农村人口的逐步老龄化,离退休、养老金、赡养费等标准提高,拉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逐年增长。调查资料显示:邹平县一季度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244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长61.9%,导致本季度增长幅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后芽村调查点的大部分农户,20xx年下半年,耕地被企业占用,春节前企业按照吨粮,结合当时的市场粮食价格把补偿及时兑现给农户,带来了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到224元,增加93元,增长71.3%;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22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元,增长39.7%,主要是退休金与农村赡养费增长的拉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失地农户的收入要大大高于农业户,一方面是打工人数多,打工收入高;二是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多,收入高;三是没有农业收入也没有农业投入,但是非农业的收入高,尤其是财产性收入高。
6、期内农户现金支出大幅度增加。邹平县一季度,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费用、扩大二三生产规模、购建生活用房的支出加大,分别达到了人均366元、61元、440元,同比增加34元、23元、368元,分别增长25.3%、58.8%、五倍多。其中,由于农户直接购买商品房以及房屋装修支出的剧增,拉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449元,同比增加305元,增长了26.7%。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邹平县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农户占地补偿增加的拉动,二者带动了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78.4%。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拉动农民增收的方向,其一是虽然农产品价格下降,但是出售量增加不合理,不是真正的农民增收,只能视为生产、生活需要;其二是土地占用补偿的增长,只是偶然之下的必然,从全年来看不会对农民增收拉动太大。因此,要理性的分析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真正原因,正确把握农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认识到现金收入增长之下掩盖的问题:一是工人的月收入已经明显下降;二是新的就业岗位虽然增加,但是进厂的门槛提高,对年龄、性别、学历有了新要求,相对限制了农村“40-50”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三是房地产行业进入低谷,农民工灵活就业者的门路变窄;四是资金缺乏,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起步阶段更加困难。
第10篇 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就到了升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第一个暑假也成为了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沈庄村进行调查。
沈庄村地理位置:沈庄村隶属与xx市xx县,地形以平原为主,紧邻许南公路,有河流通过,东有大型水库(正在兴建中)。
沈庄村具体情况:沈庄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沈庄村共有耕地1000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沈庄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沈庄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00元左右。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0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0000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沈庄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00元左右。
从以上沈庄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沈庄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亩地和一个未建成的大型水库。因此,沈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与水库。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
而结合现阶段沈庄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沈庄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0.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课惊人的。。。。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
(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
(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
(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
(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
(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
(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
(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
(2)吸纳人才。
其实,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负责乡镇企业的建设,这样农民就可以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红利,乡镇企业红利,以及个人工作收入等三个收入来源,这样就能大幅提高沈庄村农民收入水平。经过初步的计算,每位农民每年能从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分得红利1500元,从乡镇企业获得红利5000元,个人工作可获收入8000元,这样算来沈庄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近万元。与原来人均年收入4400元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基本达到了中小型城市的收入水平。由此可以直观的发现,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走向富裕最有效的出路。
二、沈庄村与许多其它村庄最大的不同是沈庄村紧邻着一个大型水库——燕山水库。
紧邻水库个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水多,而最直接利用水资源的就是水产养殖业和灌溉农业。
经过对沈庄村的具体调查发现,沈庄村存在很多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因素。
首先,沈庄村虽然距公路干道只有1公里左右,但是短短的1公里却没有一条真正的公路,还是落后的土路。一旦下雨,土路将会泥泞不堪,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与物资的进出。因此修好这条公路是沈庄村致富的前提。
其次,沈庄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90%的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村民的人数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农村的教育观念使然。大多数家长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过早让孩子放弃了读书,而选择了出外务工。而农村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也使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因此,尽快完善农村的教育制度,使离开校园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当前工作的重点。
再次,一个精明的领导人是沈庄村,也是我国大多数农村所缺乏的。举个例子,通过和当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几年前河南省大兴修高速公路的工程,而兴建高速公路需要的大量沙石都要从流经沈庄村的小河中挖取。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成千上万立方的沙石竟然以xx元的超低价格卖给了开发商。后经过初步的估计,这些沙石至少价值50万元。一个愚昧领导人的愚昧决定带来的不仅是村庄资产的流失,更带来了河流环境的破坏。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精明的领导人,那么沈庄村至少有了50万元的流动资产。以这50万元作为投资,无论是投资养殖业,还是加工业都能给沈庄村带来丰厚的收益。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精明的领导人。细看我国目前的几个富裕村无不是有一个精明而有决策力的领导人。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工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
沈庄村所面对的问题正是其它大部分村镇所面对的,交通不变,文化水平低,缺乏领导人才等等都是限制我国农村走向富裕的根本因素。因此,切实解决好如上三个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11篇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第12篇 2023年薪酬调查报告及农民收入对比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
20**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23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20**年医药行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持续深入,今年将成为医药企业迅速扩大势力范围,提速发展的重要战略年。在这个关键时点,“人才争夺战”也在悄然打响。年初,华东区某医药商业公司以三倍年薪挖角竞争对手同岗位人员;2月,华北区某医药公司以20%的薪酬涨幅激励核心团队,提高员工满意度;3月初,华南地区某生物制药公司在人才招聘会中,以高出同行业80%的薪酬标准招揽各界英才。虽然吸引和保留核心员工的方式有多种,毫无疑问,薪酬福利是权重最大的要素。在生物制药方兴未艾,中药技术二次创新,化学药物占据优势,医药商业规模扩容的今天,各类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到底如何?我们从北京众达朴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推出的《20**年一线城市医药行业薪酬福利调研及20**年预测分析报告》中,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生物制药研发人员薪酬水平较高
生物制药是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制药技术将成为未来创新主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对研发人员的薪酬策略上,可以看到生物制药行业对研发人员的重视程度。从众达朴信的一类城市医药行业薪酬报告来看,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专员、研发经理和研发部长的年度总现金中位值分别是:95685元,184585元和286873元。研发人员20**年的涨薪涨幅在15.8%,处于各职能前列。化学药物的研发人员薪酬水平略低与生物制药,研发经理的年度总现金为145328元,而中药企业的研发经理相应数据为128846元。
医药商业销售人员薪酬优势明显
未来几年,医药商业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容、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药品批发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销售人员一直是医药行业离职率最高的职类,而对医药商业行业来讲,销售人员对其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众达朴信薪酬调研报告中来看,20**年医药商业销售代表、销售经理、销售部长的年度总现金分别为89658元,223588元和387685元,生物制药的销售人员薪酬也逐年增加,销售经理年薪中位值为173560元,化学药物销售经理年薪中位值为165872元。国外销售和国内销售的薪酬差距依然很大,销售部长层级薪酬差距在35%-50%。
中药行业缩短薪酬差距
中药行业占医药行业约为22%份额,属于外商投资受限的行业,政策重点扶持,也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子行业。随着中药行业创新力度加大,利润逐年增长,薪酬水平也与同行业缩短了差距,中药行业的经理层级年薪范围在12-18万之间,较上一年度增幅14.8%.
各类型医药公司涨薪幅度预测
20**-20**年的医改,为医药行业长远发展建立了基石,医药行业市场被全面看好。根据众达朴信的监测数据显示,参与调研医药企业20**年实际涨薪幅度为13.2%,20**年预计涨薪幅度为12.6%,其中生物制药预计涨薪幅度为13.3%,化学药物预计涨薪幅度为12.8%,医药商业和中药预计涨薪幅度分别为12.2%和11.3%。其中研发、生产和销售仍然是涨薪重点部门。福利项目不断完善 医药行业福利完善程度相对较高。由于制药企业大部分都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所以超过70%的企业提供班车和工作餐。超过60%的医药企业提供旅游、过节费、文体票等体现员工关怀的福利项目。未来几年,有30%的医药企业会提供弹性福利,这项政策会有效地保留和激励核心骨干员工,提高雇主满意度。
(2)增收速度缓慢。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2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3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2023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2023年薪酬调查报告及农民收入对比一文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本文从多个职业收入和农民收进行了比较,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写薪酬调查。
25位用户关注
59位用户关注
20位用户关注
43位用户关注
79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
39位用户关注
49位用户关注